快乐百喻经_二鸽喻

合集下载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干大事雄心壮志图小利大事不成【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译文】以前有一位奶妈,怀抱着小孩赶路,走得又困又乏,疲惫不堪,便在路边睡熟了。

这时,有一过路人用手里的欢喜丸子哄骗小孩,小孩拿了欢喜丸,吃得又香又甜,就什么都不顾了。

结果这骗子就从小孩身上解下了锁圈、项链、珠宝,甚至还脱去了小孩的衣物,一并拿去了。

出家人做事有时也像那小孩,喜欢在闹闹哄哄、繁忙嘈杂的地方,去贪图一点小小的供奉,结果被各种烦恼毁掉了以往修行的功德,例如戒宝、璎珞、珠玉等。

就像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偷去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可悲。

【寓意】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就是讽刺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吃了大亏的人,这与此寓言的寓意是相同的。

寓言中上当的是个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

就拿人们买东西来说吧,贪图便宜是许多人的购物心理,看到同类的商品,只要便宜就买,也不管质量如何,或自已是否需要。

正是有这种贪小便宜的购物心理存在,才使得许多造假者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然后投入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也许一时以为自己少花了钱,是得了便宜,谁知这些买来的商品,不是质量太次,就是售后服务不完善,结果弄得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蒙受了损失。

一般商品也就罢了,如果碰上了假药、假酒,那可是要丢命啊。

贪小便宜不光为造假者填满了腰包,也为行骗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正是利用某些人的这一心理,制造出诸如丢钱包、中彩票、换外汇等骗局,让上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消费者和上当者是吃了亏,那么那些贪官则更是吃了“大”亏,他们以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点污、受点贿,没什么大不了的,权钱交易做得真可谓春风得意,不亦乐乎。

百句譬喻经原典及译文(3)

百句譬喻经原典及译文(3)

百句譬喻经原典及译文(3)百喻经 67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译文曾有一对夫妇,家有三块饼。

两人各吃了一块,剩下一块,两人约定道:「若是谁说话了,定是不给他这块饼了。

」之后,为了这一块饼的缘故,各各不敢言语。

过了一会儿,有贼入室来偷取财物,家中所有,尽入了贼手。

夫妇两人因为先前有约定的缘故,眼看着,不语。

贼见他们一言不发,就在其丈夫的面前侵辱起他的妻子来。

丈夫亲眼见了,也依然不说。

妻子便大喊有贼,对丈夫叫道:「你这愚痴的人,怎么为了一块饼,眼看着贼这般也不喊?」丈夫拍手笑道:「咄!蠢婢子,我得定了饼,你没份了。

」世人听了此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为了小名利的缘故,硬是装出静默的样子来,却受着虚假引致的烦恼,这种种恶贼的侵侮,丧失了善法,坠堕于三涂,都毫不怖畏。

也不去觅求出离生死的正道,一意在五欲中耽着嬉戏,虽是遭了大苦报,也不以为祸患。

就如那个为饼失财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原典昔有夫妇,有三番饼。

夫妇共分,各食一饼。

余一番在,共作要①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

须臾有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百喻经 68 共相怨害喻译文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

有人问道:「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他随即答道:「有人毁谤我,我无力还击。

不知有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就愁成这个样子了。

」这人说道:「只有毘陀罗咒可以害他,但有一个过患,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先害了自己。

』他听罢,便大欢喜:「希望教会我。

虽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损害他,就行。

快乐百喻经_二子分财喻

快乐百喻经_二子分财喻

兄弟为钱反目夫妻因财分家【原文】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

”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

兄言弟分不平。

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云何破之?所谓衣裳中割作二分,槃瓶亦复中破作二分,所有瓮、瓦亦破作二分,钱亦破作二分。

如是Ⅲ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诸外道,偏修分别论。

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决定答论门。

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

爱尽者无生,有爱必有生,是名“分别答论门”。

有问人为最胜不?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

如是等义名,反问答论门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如是等义各“置答论门”,诸外道愚疑,自以为智慧,破于四种论,作一分别论,喻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段。

【译文】古印度摩罗国有一位大臣,他得了重病 (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便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们要妥善地分配财物。

”两个儿子遵照他的遗言,在他死后,把财产分成两份,可是哥哥说弟弟分得不公平。

这时有一个愚蠢的老人说:“我教你们分财物的办法,一定能分得公平,把所有的东西都破开作两份。

怎么破呢?衣裳从中间撕开,盘子、瓶子从中间敲开,盆子、缸子从中间打开,钱也锯开,像这样一切都是一半。

”这样的分法,受到了人们的嘲笑。

这就像外教修道者,只注意研修一种分别论。

按说,论门有四种:一、决定答论门。

比如,一切人都会有死的时候,这是肯定回答的方式。

二、分别答论门。

比如,死者必有下一世生,应当分开两种情况小乘极果阿罗汉一切漏尽,无有贪爱,后世中便不再生,贪爱未尽的就定有下一生。

三、反问答论门。

比如问,人是不是最优越,就应当先反问:你是问跟三恶道相比,还是跟诸天相比?如果是跟三恶道相比,人就是最优胜的;若是跟诸天相比,人就不如诸天。

四、置答论门。

此如问十四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如问到世界和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等一类问题。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正人【原文】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

昼夜受恼,甚以为苦。

有一医师,多诸方术。

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

若令我治能得差㈣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扰,欲求长生不死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与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

”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

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

”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头上没有头发,冬天感到很冷,夏天则非常灼热,还被蚊虫叮咬。

白天黑夜都很烦恼,他非常痛苦。

有一个医生会很多偏方和秘术。

这个秃头的人就去找他,对医生说:“我只希望您为我治愈秃头病。

”恰巧这位医生也是个秃头,于是便摘下帽子给那个人看他的头,并对他说:“我也患了秃头病,很是痛苦。

如果能让我治好你的病,我应该先治好自己才对。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被生、老、病、死所困扰,想要找个长生不死的处所,听说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世上的良医,善于治疗多种疾病,于是前往他们的所在,并对他们说:“我只希望您能为我解除人生无常、生死痛苦的忧患,使我常常处于安乐的状态中,并且保持安乐,永远不变。

”这时婆罗门告诉他:“我也会为了生、老、病、死而忧患,并且想尽办法寻求长生的处所,但始终找不到。

现在我要是能让你安乐,我也应该首先自己安乐了,然后才可能让你获得啊!”正如那个秃头的人,白让自己耗费力气。

却不能治好病。

【寓意】这则寓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实际的道理:连自己的毛病都医治不了,如何能医治别人同样的毛病呢?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感到不满,也会发发牢骚,但在不满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身上其实也有相同的毛病,在埋怨别人、纠正别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纠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呢?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我们不要犯只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毛病的错误啊。

快乐百喻经_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快乐百喻经_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是非曲直有标准相对绝对难掌握
【原文】
昔有一人,聘取二妇。

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

值天大雨,屋舍淋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

以告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

世间凡夫,亦复如是。

观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结业:或谓之结,由惑而引起的善恶行动所作谓之业),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

如彼愚夫,为其二妇如,二眼俱失。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讨了两个妻子,要是他亲近其中的一个,另外一个就非常不高兴整天争吵不休。

他自己也没法处理两个妻子的关系。

于是只好睡在两个妻子的中间,端端正正地仰面躺着,不偏不倚。

一次碰到天下大雨,屋顶漏水,雨水和泥水一齐从屋顶上漏下来,恰好掉在他眼睛里。

他因为与两个妻子有约在先,不能偏向一方,所以不敢起来躲避,结果弄瞎了两只眼睛。

世间的蠢人也是这样。

亲近不正当的朋友,学一些歪门邪道,起惑造业,堕落到三恶道中,长久处于轮回之中,终于丧失了智慧之眼,就像那个蠢人,为了两个妻子,失去了双眼一样。

【寓意】
一碗水应该端平,这是正确的。

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不应表现在形式上,而应表现在实质上。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要盲目地去看它的表面,为它的外表所迷惑,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它的实际含义,它的本质。

看一个人,也应如此,对于外在,我们只可欣赏,只应略过,而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他本真的东西才会是最重要的。

美与丑,对与错,值得与不值得其区分的标准也正是应该从本质去考虑的。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南北朝-百喻经《二鸽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二鸽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二鸽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二鸽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

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雄鸽不信,瞋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觜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翻译: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

曾有雌雄两只鸽子,同住在一个巢里。

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秋天果子熟时,叨取了满满一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后来,果子干缩,只成半巢了。

雄瞋雌言:雄鸽训责雌鸽道: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叨来果子,辛勤劳苦,你独自偷吃,只剩一半。

雌鸽答言:雌鸽答道: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我没偷吃,果子自己减少下去的。

雄鸽不信,瞋恚而言:雄鸽不信,怒道:非汝独食,何由减少?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即便以觜啄雌鸽杀。

就啄杀了雌鸽。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没过几日,天降大雨,果子受了湿润,又恢复到原先的一巢。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雄鸽见了,方悔恨起来: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她的确没吃,我错杀了她。

即悲鸣命唤雌鸽:便悲鸣着叫唤雌鸽:汝何处去?你哪儿去了?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颠倒在怀,妄取欲乐,不观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心中存着是非颠倒的观念,迷执地追求五欲的快乐,不系心思观察事物的流动变迁,犯了杀、盗、淫、妄之类重大禁戒,后来悔恨了,毕竟已无可挽回,只有悲叹不已,如那只愚鸽一般。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小儿得欢喜丸喻【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1]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2]、璎珞[3]、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

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4]、璎珞。

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1] 欢喜丸:一种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钳锁:小孩颈中所戴贵重金属饰物。

[3] 璎珞:以珠玉等编织而成的装饰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宝:指持戒为修学佛法的珍宝。

【译文】从前有一奶妈,抱着主人家的孩子赶路,走得累极了,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欢喜丸送给小孩。

小孩拿到了欢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连身上戴的东西就不管了。

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这样。

他们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利养,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各种烦恼夺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宝、璎珞。

就如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贼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

【评析】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免不了会遇到诸多的诱惑。

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贪多,就会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贪吃欢喜丸,却丢掉了身上值钱的饰品。

由此可见,修炼自己的定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

在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他们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来,让自己丢掉了原本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贪小便宜,会迷失自己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在诵读*** ,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卖香,于是婆婆决定出去买香,以备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卖香的竟然是一个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兴,她心想:能买到出家僧人的香烛,那也是上等的缘分。

于是立刻上前施礼道:“请称香料二斤。

”出家人闻得,便随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说:“二斤也。

”婆婆见僧人并未过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称一称,然后再付钱。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学会放弃是跨越海纳百JII前途光明【原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竞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别人结了仇,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这样忧愁憔悴?”他回答说:“别人欺辱了我,可我却没有法子报复。

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报我的仇?为此我才天天忧愁悲伤啊。

”别人就告诉他:“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能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病,就是未及伤人,得先害己。

”这人听了,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我,只要能报我的仇,咒死他,即使我自己受点伤害,也心甘情愿。

”世上的人其实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对方,不仅未能害人,自己反倒因一点点怨仇受到伤害,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这同那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报仇的蠢人想法是一样的。

【寓意】林则徐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这个人,因为与别人结仇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自己变得憔悴不堪,既伤了身,又伤了心。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能伤害那个与他结仇的人,即使自己会受伤也在所不惜,这是怎样刻骨的仇恨啊!可是,世上又有什么仇会让人如此呢?都说“世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而这个人的心胸却是多么狭小啊。

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陷入仇恨之中,整日想着报仇、报仇,直到报了仇了,却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小失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你就会感到万物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是你的朋友。

南北朝-百喻经《构驴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构驴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构驴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构驴乳喻南北朝-百喻经昔边国人不识于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

尔时诸人得一父驴,欲构其乳,争共捉之。

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各欲先得,于前饮之。

中捉驴根,谓呼是乳,即便构之,望得其乳。

众人疲厌,都无所得。

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外道凡夫亦复如是,闻说于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

裸形自饿,投岩赴火,以是邪见,堕于恶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翻译:昔边国人不识于驴,闻他说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

从前,边远国家的人不认得驴,听说驴乳甚美,也都没有尝到过。

尔时诸人得一父驴,欲构其乳,争共捉之。

当时一些人得了一头公驴,想捋挤牠的乳来尝尝,便争着将牠捉住。

其中有捉头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脚者,复有捉器者,各欲先得,于前饮之。

其中有捉头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脚的,又有捉生殖器的,各人都想先得,就上前去,吮吸了一番。

中捉驴根,谓呼是乳,即便构之,望得其乳。

其中有捉住驴鞭的,叫道,啊哈,这是乳了,随即捋挤起来,祈望得到乳汁。

众人疲厌,都无所得。

众人一无所得,疲厌了。

徒自劳苦,空无所获,为一切世人之所嗤笑。

徒然地劳苦了一番,毫无结果,遭到世人的嗤笑。

外道凡夫亦复如是,闻说于道,不应求处,妄生想念,起种种邪见。

外道凡夫也是这样,耳闻了修道的方法,却不知道怎样实行,在不应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来,形成种种邪见。

裸形自饿,投岩赴火,以是邪见,堕于恶道,如彼愚人妄求于乳。

于是裸露身体,自忍饥饿,投身悬崖,赴于火中,以为可以得道,由于这种邪见,便堕落于三恶道之中,如那些在公驴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样。

快乐百喻经_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快乐百喻经_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狡辩抵赖欲盖弥彰【原文】昔外国节,法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以为鬟饰。

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

”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

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

”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

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

”狱卒将去付阎罗王。

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

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呜。

【译文】从前在外国节日庆典的时候,有一种风俗,所有的妇女,都拿优钵罗花作为装饰插在头上。

有一个穷人,他的女人对他说:“你如果能得到优钵罗花来送给我,我就做你的妻子;如果你不能得到优钵罗花,我就离你而去。

”她的丈夫从前就善于模仿鸳鸯的叫声,于是他就潜入到国王的水池学鸳鸯叫,并以此为掩护来偷优钵罗花。

当时看守池子的人听到叫声问道:“是谁在水池中?”而这个穷人下意识地回答道:“我是鸳鸯。

”守卫于是将此穷人抓获,准备将他押送到国王那儿去,而在押送的过程中,这个穷人仍然学鸳鸯叫,守水池的看守说道:“你在我问你的时候不学鸳鸯叫,等我把你抓住了再学鸳鸯叫又有什么用呢?”世间的愚人也是一样,一辈子残害别人,造了许多的恶业,不去修习心行,让心识变得调顺善通,虽然在快死的时候,才说我现在想修习善法,可地狱的小鬼已经准备将他交付给阎罗王了。

虽然想修善法,可已经来不及了。

就好像那个愚人想到国王那里偷优钵罗花而学鸳鸯叫一样。

【寓意】在事情发生后,再去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作为一则佛教故事,这个寓言是劝人及时行善,不要到最后追悔莫及。

学鸳鸯叫的穷人因为一时口误而被抓,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的性格和习惯也是由点滴小事形成的。

在平时人们通常不去留意这些,但在关键时刻它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修养。

快乐百喻经_估客偷金喻

快乐百喻经_估客偷金喻

掩耳盗铃损人害己
【原文】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贾。

一卖真金,其第二二者卖兜罗绵。

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

第二估客便偷他被烧之金,用兜罗绵裹。

时金热故,烧绵都尽,情事既露,二二事俱失。

【译文】
古时候有两个商人,共同经商。

一个卖真金,第二个卖兜罗绵。

这时,有一个要买金子的人.想烧金试验真假。

第二个商人就偷了第一个商人烧后的金子,用兜罗绵裹起来藏了。

因为当时金子是热的,不仅把绵都烧光了,而且偷金的事也暴露了,两件事最后都失败了。

【寓意】
做坏事的人都有一种侥幸心理,都爱自作聪明,损人利已,但结果必然损人害己。

中国古时候最著名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就是讽刺这些自作聪明的人的,这些人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并为千古贻笑。

但仅一笑了之却不引以为戒,所以有人再三地去重蹈覆辙。

故事中的这名估客为了占点小便宜,偷了别人燃后的金子,烧了自己的兜罗绵,损人害己,财物两空。

通过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有时人类灾难的根源,正是源于人本身的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心理。

为了自己多得,不是通过劳动努力的付出,而是损害别人的利益,偶尔可能得逞于一时,这使有的人养成这种习惯这种个性,然而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这些人会彻底地暴露并失败。

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不要一心想去从别人身上获利,结果会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已的脚。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说人喜瞋喻南北朝-百喻经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翻译: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

傍人问言:傍人问道:何故打也?为何打人啊?其人答言:这人答道:我曾何时喜瞋、仓卒?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快乐百喻经_伎儿作乐喻

快乐百喻经_伎儿作乐喻

千金一诺瞬间快乐【原文】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

后从王索,王不与之。

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世间果报,亦复如是。

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

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译文】曾经有一个歌舞伎,在国王面前为其歌舞娱乐,国王答应赏她一千文钱。

娱乐结束后,歌舞伎向国王索要那一千文赏钱,国三却不给她。

国王告诉她:“你在我跟前唱歌跳舞,只不过是让我的耳朵快乐,让我听起来舒服。

我说赏你一千文钱,不也让你听起来很开心吗?!”人世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

无论是在人世间,还是在天界中,人虽然得到了一点快乐,却是徒有虚名,空无其实。

人世间的一切都在流转变迁,由因缘而生,又依生、住、异、灭四相而毁灭败坏,不可能永远存在,就如同歌舞伎的表演,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

【寓意】快乐是无形的,又是易逝的,有谁能永远快乐呢?人世间的一切也是如此,“花无百日红,人无常少年”,世间万事,皆“无常败灭,不得久住”。

故事中的国王是狡猾而聪明的,他巧妙地找到了“许诺赏给歌舞伎一千文钱”和“歌舞伎为国王歌舞娱乐”这两件事的共同点,就是都可以给对方带来快乐。

歌舞伎跳支舞是一瞬间的事,国王说句承诺更是一瞬间的事,一眨眼就结束了,因此这两件事是对等的,两人都为对方带来了一瞬间的快乐,国王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可以握在手中永不消逝的快乐,歌舞伎自然也不可拿到实实在在可以握在手中永远留住的钱。

国王因此而赖掉了那一千文钱。

人世间的事也是如此,无论在天上还是人间,人虽然得到了一点快乐,却是徒有虚名,空无其实。

因为快乐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人世间的一切都在流转变迁,即使你现在快乐,也不可能是永远快乐的,就像歌舞伎的表演一样,到头来都是一样的,只是空欢喜一场。

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可我认为这种想法未免太悲观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现在很快乐,那么即使你现在的快乐消逝了,过去了,明天也还会有新的快乐;如果你现在不快乐,那么别担心,一切都在流转变迁,快乐也一样,或许明天就会有令你快乐的事,在悄悄地等着你呢。

快乐百喻经_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快乐百喻经_夫妇食饼共为要喻

为一饼主次不分小偷入室洗劫一空【原文】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馀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

”既作要已,若一饼故,各不敢语。

须臾贼人家偷盗,取其财物。

一切所有,尽毕贼手。

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

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

其夫眼见,亦复不语。

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

”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为小名利故,诈现静默。

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著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译文】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只有三块饼子,夫妇俩各分了一块,还剩一块,他们就相互约定:“谁要是先讲话,这块饼就不归他了。

”既然已经有约在先,他们为了想吃到那决饼,都不敢先开口讲话。

不久,有一个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偷到手里了。

夫妇二人因为有约在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家里被偷光,谁也不说话。

小偷见他们不说话就当着那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丈夫见了还是不说话。

妻子便大叫抓小偷,并斥骂她的丈夫说:“你怎么这么呆傻,为了吃一块饼,眼见小偷作恶却不吭一声。

”她的丈夫却拍手笑着说:“嘿,老婆,这块饼归我了,你吃不到了。

”大家听了这个故事,没有人不嗤笑这对夫妻的。

世俗之人也是这样,为了一点小名小利,表面上装出一副平静宽容的态度,实际上心里始终遭受恶贼般种种烦恼的侵袭,即使为此丢失佛法,坠入三涂恶道,他们也毫不惧怕。

他们虽然一直追求出世的方法,但又沉溺于五欲之身的快乐中,即使未来要遭受大灾难,也不以为然,这同那对愚蠢的夫妻没有任何差异。

【寓意】事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如果主次不分便会因小失大,那就得不偿失了。

《夫妇食饼共为要喻》中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因为事先约好谁先讲话就吃不到饼,所以当小偷光临,把家中席卷一空时,二人也一声不吭,甚至小偷得寸进尺欺辱那妇人,做丈夫的仍坚定地紧闭金口。

快乐百喻经_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快乐百喻经_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自谓大胆闯鬼屋入屋原形露了馅儿【原文】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

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人此室中寄卧一宿。

”即人宿止。

后有一人自谓胆勇于前人,复闻旁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人中。

排门将前,时先人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争,遂至天明。

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复如此。

因缘暂会,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处旧房子,人们都说这屋里经常闹鬼,大家都很害怕,没有人敢去住。

这时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胆子大,就这样说:“我倒要到那屋子里去睡一夜看看。

”于是就进去睡了。

后来又有一个人,自称胆量要比前一个人更大,也听说这屋里常有恶鬼,也想去住。

他推开门准备进去,那先进去住的人认为他是鬼,立刻把门堵住,不让他进来。

后来的人也认为屋里真的有鬼。

两个人你推我搡,互不相让,一直闹到天亮。

大家互相一看,才知道谁也不是鬼。

世间人也是这样。

一切诸法都是由因和缘暂时会合而成,没有真实的主宰者。

只要从事物本身的各个方面一件一件去推求分析,究竟哪一个才是实在的“我”?可是人们却硬要是此非彼,强行争辩不休。

这与那两个人没什么不同。

【寓意】世界上真的有鬼吗?如果真的有鬼,是看得见的鬼可怕还是看不见的鬼可怕?想必,这故事中的两个人最有资格回答。

如果说故事中的二人很勇敢,那么在他们积极要求去旧屋时,他们的确表现得十分勇敢。

毕竟这是一间传说中有鬼的屋子,而在这二人进去之前没有谁能证明是否真的有鬼。

而事实呢?这二人“自谓大胆”、“自谓勇于前人”,先后“入”屋中,看起来真可谓“勇”也,紧接着呢?(后者)“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

在后来者复谓有鬼。

二人斗争……方知非鬼。

”看来这旧屋中不闹鬼,“‘鬼”只在这二人的心中。

进屋前的勇敢在屋里完全露了馅儿。

也许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勇者,而在这“鬼屋”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内心潜在的“真我”暴露无遗——其实他们还是害怕,只是这种潜意识的东西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可能显现。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大龟喻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大龟喻

轻信人言自有主张【原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

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乃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维,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孩,在河岸边游戏玩耍,偶然捡到一只大乌龟。

小孩想把它杀了吃,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杀死乌龟,就去问别人:“你知道怎样才能杀死乌龟?”那人就告诉他:“只要把乌龟扔到水里,它就淹死了。

”小孩信以为真,赶紧把龟扔到水里。

乌龟遇水,当即就游走了。

凡夫愚人也就是这样,轻易就相信了别人的话。

他们一心想守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受各种诱惑,修行善法,建立功德。

但由于不了解其中的守护方法,就问别人:“依靠什么样的因缘修行才能解脱?”那些持有邪见的外教徒,劝人从恶的天魔波旬以及把邪恶的知识教化众生的恶师就告诉他们:“你只要放纵六根,在声、尘、香、味、触、法六尘中纵情享乐,满足财、色、食、多、睡五种欲求。

照我的话去做,你们一定能获得解脱。

”那些愚蠢的人,不用脑筋仔细想想对方的话,不辨真伪,就照着邪见僻理去践行。

等到了身死命终之时,当然要堕入三恶道的深渊。

就如同小孩在路旁捡到乌龟,轻信了别人的话又把龟扔进水里一样愚蠢。

【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不能自己不加判断便轻信人言。

故事里的小孩便不假思索地听信了别人的话,把大龟放回水里,使到手的好东西又白白溜走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像这样愚蠢的事,自已是决不会干的。

但也未必。

古语有云:“三入行,必有我师。

”指为人要勤学好问,不论什么人,都有值得你学习借鉴的东西。

但有人曲解了这话的意思,以为什么事都应问问别人才好,而别人说的都应该是对的。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

《百喻经》故事六则偶然在网页上翻到百喻经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很多道理说的很透。

摘了几个故事,相信每个故事每个人读了都会不有不同的感受。

一妇诈称死喻从前有一个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他对妻子十分恩爱,可是他的妻子却并不爱他,因为她另外有了情人,她常想抛弃丈夫,去嫁给她所喜欢的男人,於是这个妇人,就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找来一个老婆婆,秘密对她说∶『我走了以後,请您去弄一个女尸放在我家里,我丈夫回来,您就对他说,我已经死了。

』那老婆婆果然去弄了一个女尸放在她家里。

後来她丈夫回来了,果然相信了不疑,很是悲痛,还在尸旁哭了好久,然後把这女尸火葬,把骨灰盛在一个袋子里,并且日日夜夜随身带著,以纪念他们过去的爱情。

至於那个妇人,当时就和她的情人结了婚,但是日子久了,又觉得这个男子讨厌,脑袋又想起原来的丈夫,就跑回来,对她丈夫说∶『我是你的妻子,现在回来了。

』丈夫回答说∶『我的妻子早已死了!你是谁呢?为什麽来骗我,说是我的妻子呢?』妻子虽然再三说明,要求他承认,但是丈夫始终相信他的妻子已死了,总旦不肯承认下来。

这个故事比喻∶先入为主的成见,是很难变更的。

一个人不能给别人留下任何坏印象,更不能轻信邪说;那个妇人的自食其果的恶果,和那个丈夫的死执成见,同样是愚痴可怜的。

二雇借瓦师喻: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

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著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

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就哭哭啼啼,懊恼得不得了,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麽哭得这样悲伤呢?』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於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

英语故事-百喻经之九五- 二鸽喻

英语故事-百喻经之九五- 二鸽喻

英语故事百喻经之九五: 二鸽喻§95 二鸽喻(95) a dove昔有雌雄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嗔雌曰:“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ere two doves, male and female, which lived together in a nest. they filled their nest with fruit seed that grew up during the fall. later, the fruit dried and shrank to fill but half of the nest. the male was in a temper and said to the female, “we have been working hard together for the fruit. now you have eaten it alone. it’s half of what it was.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the female replied, “i haven’t eaten it alone. for the fruit has shrunk by itself.”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嘴啄雌鸽杀。

incredulous, the male angrily said, “if it has not been you alone who had eaten, how could it grow so much less now?”then he pecked the female to death.英语故事英语小故事英文故事英语童话故事。

舍与得:《百喻经》的98个人生启示,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四十二)二鸽喻:做事不要冲动

舍与得:《百喻经》的98个人生启示,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四十二)二鸽喻:做事不要冲动

舍与得:《百喻经》的98个人生启示,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四十二)二鸽喻:做事不要冲动舍得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善于取舍是一种境界。

只想得、不想舍的人,其结果可能失去一切。

———白山社群营销专家第42个启示:二鸽喻:做事不要冲动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其实很多人的成功并不一定是他们更聪明,更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遇到问题沉着冷静,先动脑思考而后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绝不轻率行事。

因为他们知道,一时的心血来潮可能会失去主宰。

【原文】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

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嗔雌言:“取果勤苦。

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独食。

何由减少?”即便以嘴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

还复如故。

雄鸽见已。

方生悔恨:“彼实不食。

我妄杀他。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凡夫之人。

亦复如是。

颠倒在怀,妄取欲乐。

不观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竟何所及。

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译文】从前有雄雌两只鸽子.共同住在一个巢里。

秋天果子成熟时,它们取束果子装满鸟巢。

在以后的时间坚果变千体积减小,只剩下半巢。

雄鸽生气地对雌鸽说:“采集果于是十分辛苦的,你独自把它吃了,只留下一半,“雌鸽回答道:“我没有独自吃掉果子,是果子自己减少的。

”雄鸽不相信,生气地说道:“不是你自己吃了,果子怎么会减少呢?”于是就用嘴将雌鸽给啄死了。

没过几天,天降大雨,果子得到了湿润,还原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雄鸽看见了.才心生悔恨:“雌鸽确实没有吃果子,我措杀了它,于是就悲哀地鸣呼唤雌鸽:“你到哪里去了广世间凡夫也是一样。

判断事物的标准全都颠倒,只是一味地追求事乐,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注意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常变化的。

触犯了严重的禁戒,到后来后悔了.却已经为时过晚。

像譬喻中的那只愚蠢的鸽子一样。

【以喻引事】雄鸽只看事情的表象,而不冷静考查事实,因一时的气愤就做出过分的举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现象方看本质
【原文】
昔有雄雌二鸽共同一巢,秋果熟时,取果满巢。

于其后时,果干减少,唯半巢在。

雄嗔雌言:“取果勤苦,汝独食之,唯有半在。

” 雌鸽答言:“我不独食,果自减少。

” 雄鸽不信,嗔恚而言:“非汝独食,何由减少?”即便以嚷啄雌鸽杀。

未经几日,天降大雨,果得湿润,还复如故。

雄鸽见已,方生悔恨:彼实不食,我妄杀他。

即悲鸣命唤雌鸽:“汝何处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颠倒在怀,妄取乐,不见无常,犯于重禁,悔之于后,竞何所及。

后唯悲叹,如彼愚鸽。

【译文】
从前,有雌雄两只鸽子,住在一个巢里。

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它们把拾来的果子装满了整整一窝。

过了一些日子,果子逐渐干瘪,只剩下了半窝。

雄鸽开始责怪雌鸽说:“我俩辛辛苦苦弄来了一窝果子,你为什么独自享用呢?你看,现在只剩下一半了!”
雌鸽回答说:“我从来没有独自食果。

果子是自己减少的。


雄鸽不信,十分生气,说道:“如果不是你独自吃了,怎么会减少!”
便用嘴啄死了雌鸽。

没隔几天,天下大雨,果子吸收了潮气,又恢复了原样,涨满了一窝。

雄鸽见此情景,才后悔了起来:“她确实没有独吃果子,我错把她杀了!”伤心地叫唤雌鸽道:“你到哪里去了!”
世间凡夫也是这样。

内心里存在着颠倒妄见,追求不应贪着的五欲之药,不观想世间无常、迁流不住的道理,因此违犯了杀、盗、淫、妄等根本重大禁戒。

到产生恶果后才追悔不该这样做,可已经来不及了。

这不正像那只愚蠢的雄鸽后来徒自悲鸣一样吗?
【寓意】
精神是智慧的源泉,只有精神清爽,智慧才会明朗。

智慧是心志的标志,心志公正才能坚强不阿。

有些聪明的人,办一些错事,并不是因为他愚笨,而是私欲和感情用事,使他头昏脑涨,影响了他的正常思维和判断。

有时候,一些聪明人却在非常明显的是非面前,失去理智和公正,做出糊涂事。

这是为什么?
主要是私欲和偏见,影响了“聪明人”的思维。

私欲主要是金钱、美女;偏见主要是喜怒哀乐、感情用事。

只有排除私欲、偏见的干扰,保持头脑冷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聪明人办错事的原因除了私心杂念以外,那就是看问题的方法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辩证的,现象和本质,愿望和结果,不一定都是一致的。

事物是发展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现象和本质,有时是不一致的,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就如同寓言中的“半巢果”、“满巢果”一样,这是表面现象。

事物中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秋果成熟时采摘的“满巢果”,过了一段时间,果子逐渐干瘪,只剩下了“半巢果”,这个矛盾转化的条件就是“天气”和“时间”,夏天和秋天天气温暖、湿润,冬天天气寒冷、干燥,由于秋天采摘的果子硕大,到了冬天,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干鲜果变成了干果,自然就变少了,这就是说,“温度”和“时间”就是变化的条件。

既然“聪明人”(比如寓言中的“雄鸽”)有时也会办错事,那么怎样避免少犯或不犯错误呢?这就要多学一些辩证法。

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诸如现象和本质、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愿望和结果……只有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事物,才能使“聪明人”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也才能避免雄鸽用嘴啄死雌鸽悲剧的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