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 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内的特殊处理资料。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c)采用可控震源,必须对震源台数、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组合形式、驱动电平等参数进行充分试验。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浅层地震勘探(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序言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五章数据处理5.1反射波数据处理5.1.1 原始记录5.1.2 道均衡5.1.3 一维滤波5.1.4 二维滤波5.1.5 抽道集5.1.6 速度分析5.1.7 动校正5.1.8 水平叠加5.1.9 混波5.1.10 时深转换5.1.11 数据输出5.2 折射波数据处理第六章解释推断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八章报告附图第一章序言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

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VISTA。

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学习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和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

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总则3.1应用领域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h)地质填图;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c)判定砂土液化势;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c)地热资源勘查;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

浅层地震勘探

浅层地震勘探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浅层地震勘探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三月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序言第二章工作目的和任务及工作完成情况第三章工区地理情况和经济地理情况第四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第五章数据处理5.1反射波数据处理5.1.1 原始记录5.1.2 道均衡5.1.3 一维滤波5.1.4 二维滤波5.1.5 抽道集5.1.6 速度分析5.1.7 动校正5.1.8 水平叠加5.1.9 混波5.1.10 时深转换5.1.11 数据输出5.2 折射波数据处理第六章解释推断第七章结论与建议第八章报告附图第一章序言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中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而浅震是工程物探中的一种常见勘探方法,此次实习,采用了折射波勘探和反射波勘探,此实习报告完成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全部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原理等。

由于浅震能量不需要很大,所以震源采用的是人工锤击的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VISTA。

对折射波勘探而言,使用的相遇时距曲线的解释,方法由于数据处理相对反射波较简单,所以,采用手工为主,计算机为辅的方式,完成数据处理。

第二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及工作的完成情况2.1 实习的目的及要求1、学习使用和维护地震仪器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工区一部分物理点的测量工作。

2、学习和掌握多种地震分支方法的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处理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

3、结合实际工区的资料,初步了解地震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一、绪论二、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三、地震波的时距关系四、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五、浅层地震勘探仪器六、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七、数据处理八、地震资料解释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去掉外力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篇一:地质规范目录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固体矿产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行业标准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6.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7.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8.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10.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4.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5.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6.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7.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8.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19.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0.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22.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23、《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24.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25.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26.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0)(DZ/T0175-199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28.国土资源部发文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29.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30.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3-1994)31.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2.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0130.13-1994)水工环地质调查勘查国家标准1.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2.工程地质术语(GB/T14498-1993)3.岩溶地质术语(GB/T12329-1990)4.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5.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328-1990)6.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12719-1991)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4158-93)8.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T14497-1993)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10.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1988)1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1989)12.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GB5084-1985)13.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行业标准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4.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工作标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5.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6.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7.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8.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9.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10.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11.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12.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13.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布地质环境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15.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1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0223-2004)17.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0227-2004)18.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19.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2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21.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2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4)地球物理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2.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行业标准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1994)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 22.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1993)23.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地球化学勘查国家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行业标准1.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 2.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6.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1991)遥感技术方法国家标准1.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1994)2.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1995)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6962-1986)4.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行业标准1.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2.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3.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4.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国家标准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行业标准篇二: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A类--汇编、代码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B类--规范、规程、标准、总则、细则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B类--规范、规程、标准、总则、细则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首页B类--规范、规程、标准、总则、细则地质调查有关规范目录篇三: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一、工程概况:①工程地址:铜冶镇②结构形式:10-3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1座③基础形式:桩基础④工程阶段:详勘二、钻孔要求:1、钻孔位置及数量:孔数共2、钻孔深度:控制性钻孔深度达《钻孔一览表》规定孔深处,所有钻孔均应钻入设计 (持力层)以下3米或对于覆盖层较薄时,应进入完整基岩3米。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规范要求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它能够通过获取地下地质信息,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地震勘探有着一些规范要求,以保证勘探结果准确可靠,下面将对地震勘探规范要求进行详细探讨。

一、勘探前的准备工作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震勘探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勘探过程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对勘探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解,包括地质构造、被勘探层的性质等。

其次,需要选择适当的地震勘探方法和设备,根据不同的工程需要确定勘探目标和勘探深度。

同时,需要进行场地勘察,选择适宜的勘测点位,并做好现场环境的保护。

二、勘探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在地震勘探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守一些技术要求,以确保勘探结果的准确可靠。

首先,勘探数据的采集应满足勘探目标和勘探区域的要求,其中包括勘测方式、波束布置、采样频率等。

其次,需要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和解释,包括数据纠偏、滤波、反演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勘探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水平,确保勘探设备的正确操作和数据的正确解读。

三、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地震勘探的数据质量对勘探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首先,需要对勘探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其次,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注意细节,避免人为误差的引入。

同时,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和校核,发现并纠正数据中的异常或错误。

四、勘探成果的报告要求在地震勘探工程中,对勘探成果的报告有着明确的要求。

首先,勘探报告应包括勘探区域的地质背景、勘探方法和勘探结果等内容,以便对勘探过程和勘探数据进行全面的了解。

其次,报告中的数据应准确可靠,需要进行数据的验证和检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此外,报告的撰写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包括格式、文字表达等方面。

总结:地震勘探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规范要求是确保勘探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

在勘探过程中,必须做好勘探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勘探过程中的技术要求,进行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最终形成符合规范要求的勘探报告。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篇一:地震勘探规范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地质勘察技术要求1.2勘察技术要求及勘察⽬的按《岩⼟⼯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等规范的要求及湖北省相关法规规程进⾏勘察。

提出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并提出建议:对浅基,提出施⼯及设计建议以及施⼯注意事项;对桩基,提出桩端阻⼒特征值及施⼯注意事项。

对不良地质情况提出处理⽅法及施⼯⽅案的建议。

其余未注之处按以上国家规范规程要求进⾏勘察。

本次勘察的⽬的为:1、查明拟建场地岩⼟层的类型、深度、分布、⼯程特性,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及承载⼒作出分析评价。

2、有⽆影响⼯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并对其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作出分析与评价,提出整治⽅案的建议,对地基⼟的膨胀、湿陷性及岩溶分布发育等⽅⾯作出明确的结论。

查明场地内岩⼟的物理⼒学性质,通过现场原位测试及采取⼟样进⾏室内试验测定岩⼟物理⼒学性质指标。

3、查明地基持⼒层及软弱下卧层分布情况,对需要进⾏沉降计算的建筑物,应提出地基变形的计算参数,预估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4、查明地下⽔类型、埋藏条件、渗透性等⽔⽂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地基基础设计和施⼯的影响。

5、查明埋藏的河道、墓⽳、防空洞等对⼯程不利的埋藏物。

6、判定⽔和⼟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7、应论证地基⼟和地下⽔在建筑施⼯和使⽤期间可能产⽣的变化及其对⼯程环境的影响,提出整治⽅案、防⽔设计⽔位和抗浮设计⽔位的建议。

8、应划分场地⼟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抗震设计参数,判定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的地段,判明拟建场地中有⽆砂⼟液化、震陷、断裂、错动等地质现象。

9、对基坑边坡稳定性进⾏分析评价,对⽀护⽅案和地下⽔疏排或隔渗提出建议;提供基坑设计参数。

10、根据场地的⼯程地质条件,建议合理的持⼒层和基础形式。

若采⽤桩基础,建议经济、合理的桩基类型,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层,分层提出不同桩型的桩周⼟侧阻⼒特征值和桩端⼟端阻⼒特征值,试计算单桩竖向承载⼒特征值。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XXXXXXX学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教学实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掌握,了解浅层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浅层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使用浅层物探设备对xx场地进行实验,掌握浅层地震物探技术方法2、使用Geogiga软件对所采集数据的资料处理(反射波法)三、实验原理3.1 地球物理条件地下介质内部存在波的阻抗差,波阻抗是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的乘积。

具有一定厚度的地层与相邻地层存在有波阻抗差异时,才具有开展浅层地震勘探的前提。

只要波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分界面,就会有反射界面。

表3.1中分别列出了岩土介质中的波速、平均密度以及波阻抗的变化范围。

表3.1 几种岩石的波阻抗第四系覆盖层与基岩、砂与粘土、砾石层与粘土、砂层之间有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和波速差异,各层具有一定的厚度时,均可形成反射界面;有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情况时,在断层面上会产生断面波、弯曲界面上会产生回旋波、在断点和尖灭点上会产生绕射波等,所以来自断层面或特殊地质构造面上的反射波会有明显异常;当疏松的覆盖层或风化带饱含地下水时,其波速将会明显地增大,对与P波来说,潜水面就是一个明显的波阻抗界面;一般基岩各风化层间从上到下通常具有速度和密度递增的趋势,多数情况下基岩风化层存在3~4个速度或波阻抗界面,这些界面常与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界面相一致或相接近;以上地质条件均为地震勘查提供了物理条件。

3.2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方法中的一种。

在地表向下激发地震波,当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弹性不同的分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地震勘探仪器记录这些反射地震波。

由于反射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振动强度和波形将随着通过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能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而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速度等参数,则可以推断地层或岩石的性质,从而达到地震勘探的目的。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第二稿)》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第二稿)》

国土资源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征求意见第二稿)××××-××-××发布××××-××-××实施II目次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术语............................................................................. (1)5 区域浅层地热能调查 (3)6 地源热泵工程浅层地热能勘查 (5)7 浅层地热能资源计算评价 (7)8 浅层地热能利用环境评价 (12)9 浅层地热能利用经济评价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空气、水和几种常见岩石的比热、密度、热导率和热扩散率..............15附录B(资料性附录)浅层地热能勘查设计书提纲 (16)附录C(资料性附录)浅层地热能勘查报告编写提纲 (17)附录D(资料性附录)数值法 (18)附录E(资料性附录)大地热流值的确定方法 (19)附录F(规范性附录)本规范用词说明 (21)1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程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为规范浅层地热能的勘查与评价制订本规程。

规程规定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的目的任务、基本工作内容、勘查工程控制程度、勘查质量要求、浅层地热能资源计算与评价、浅层地热流体质量评价、浅层地热能利用的环境评价和经济评价,以及勘查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等基本要求。

地勘技术要求

地勘技术要求

地勘技术要求一、工程技术规范要求: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15号令)和《建设部关于修改〈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的决定》(建设部第163号令)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8)《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9)《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10)《建筑工地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1)《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1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99)除上述技术规范外,若有遗缺,按国家或行业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和行业不全的按本地有关部门规定和标准执行。

二、地质勘察要求1、勘测要求勘察工作应严格遵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其它相关专门规定。

勘察工作应根据建筑安全等级确定勘察等级,按详细勘察阶段进行,对建筑地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并为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2、主要任务1)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貌成因类型及地貌单元的划分。

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岩石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及承载能力做出评价,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

查明建筑物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以及古河道或人工洞穴等,查明有无可液化的地层,指出它们对场地或地基的危害程度,提供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所需的计算指标及资料。

2)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侵蚀性,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

查明洪水的淹没范围、河流水位和地表径流条件等。

地勘技术要求

地勘技术要求

地勘技术要求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二、勘察任务1、查明场地地层性质、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

2、探明地基的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的厚度,岩体的风化与构造破碎程度,软弱夹层情况和地下水状态(对混凝土结构有无侵蚀性)。

3、测试岩土的物理力学、化学特性,提供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极限摩阻力等,参数要求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4、查明排洪河、渠防洪水位标高。

三、钻孔布置及深度钻孔布置在轴线及两侧。

当有不良地质和特殊土与基础密切相关,而又延伸至基础外围,需要探明方可最终决定基础类型及尺寸时,可在基础轮廓线外围布孔或适当增加钻孔;当地质状况复杂,相邻孔位地质变化较大时,亦应适当增加钻孔。

如施钻困难,可就近布置。

钻孔深度:所有钻孔均应钻入设计(持力层)以下3米或对于覆盖层较薄时,应进入完整基岩3米。

四、工程地质报告对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勘探、测试的成果和资料,应进行整理分析,编绘图件,提出工程地质报告。

1、报告基本内容(1)工程地质勘探任务的依据、目的和要求,以及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2)对区域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力设计参数)、地下水特征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进行阐述。

(3)对地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地基基础与边坡稳定性、基础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4)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岩土物理力学性能,对基础类型和埋置深度,以及对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

2、图表资料(1)工程地质平面图(附勘探点位置、坐标)。

(2)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含原地面、高程)。

(3)钻孔地质柱状图,比例尺1:50或1:100。

(4)地质横断面图,比例尺为1:50或1:100。

(5) 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资料、原位测试成果资料、水质分析等资料(6)其他资料,如勘探、物探、测试成果、照片等。

以上资料均需提供电子文挡。

五、其它1、钻孔开始前,应探明孔位处有无地下管线,注意保护或适当移动钻孔位置;1.勘查工作应充分利用场地及附近的勘察、水文地质、地震及环境地质等资料和建筑经验;2.查明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它不利影响;3.查明荷载影响范围内各岩土的分布、厚度、深度、均匀性及物理力学性质;4.若遇古河道、塘堰、沟、坑、洞、墓穴、各种地下管网及其它地下障碍物时,尚应查明其分布范围、深度、堆积及回填物;5.若遇可液化地基,应进行地震液化评价,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6.确定卵石土的密实度和岩石的风化等级,并划定其界限;7.评价各类地基土的承载力;8.判定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并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9.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类型、水质。

地震勘探方法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技术

4.2 地震勘探4.2.1 地震勘探任务(1)初步确定本区的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初步控制主要断层的落差、产状;(2)初步确定含煤地层及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的深度和范围;(3)初步控制新生界覆盖层的厚度与变化。

4.2.2 地震地质条件本区西部地势较高,冲沟较多,浅地表多有砾、卵石存在,农田存在较多台阶;东部地势较低,比较平坦,但潜水面以上(13m左右)有卵石层和钙质胶结层存在。

全区基本全为农作物覆盖,潜水面深度变化较大,大致西深东浅,东部为14m左右。

基岩面和主煤层埋藏深度西小东大,应是两个比较好的反射界面,较好地获得这两个界面的反射波对完成本次任务十分关键。

但由于覆盖层较厚,主煤层埋藏深度大,反射波的高频率成分衰减较严重,煤层厚度多数在4m左右,要获得较好的煤层反射波尚有一定难度。

综合分析,本区浅部地震地质条件较差,不利于地震波激发。

4.2.3 地震测线布置及工作量全区布置主测线5条,联络线1条,总长60km。

主测线大致垂直于主断裂和地层走向,测线方向120°左右,联络线大致与主测线垂直。

主测线西段要能有效地控制青羊口断层,DZ3线和DZ4线通过钻孔陈16孔和陈14孔;为选取合适的工作参数,布置试验点3个,试验物理点25个,低速带调查点21个。

各测线具体情况见表4.2-1。

4.2.4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本次地震勘探拟采用检波点距20m,12次覆盖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仪器使用德国产SUMMIT数字地震仪,检波器使用重庆仪器厂生产的60Hz检波器3串两并面积组合,组内距5m,激发方法采用美国产M18/612型可控震源车2台进行激发。

在测区东部可以进行井中炸药激发试验,若能突破钻井关及有效激发地震波,又能减少对农田的危害,可以部分使用炸药震源。

地震勘探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的要求进行。

正式工作前,要在区内适当的位置做采集参数试验,初步拟定工作参数。

待选定参数之后,再选2个点进行验证,以确定所选参数对不同地段的适应性,不适当之处再进行试验修改;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记录品质明显变差的情况,再适当地补充试验工作,以保证原始资料质量;仪器回放因素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要尽量保持全区的统一。

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要求

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要求

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要求一、工程概况项目名称:清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目标区主要断层浅层地震勘探项目地点:清徐县经济开发区项目工作内容:对目标区内的文水断裂、段村断裂进行浅层地震勘探,以确定断裂在目标区的位置及其上断点埋深,并对其活动性进行初步鉴定。

二、浅层地震勘探(1)勘探方法本次勘探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多次覆盖反射波勘探法。

(2)测线布置针对文水断裂、段村断裂,根据探测目的和现有资料成果和现场施工条件,布设2条勘探测线CXI、CX2,勘探目的层深度均不小于500m,主要查清两断裂的位置和错断第四系地层的空间位置和产状;测线布设位置见图1,测线参数见表Io3)仪器设备①地震仪:本次地震探测拟地震数据采集使用具有性能稳定、记录频带宽、动态范围仪器,另外,该仪器应具备灵活多变的排列监视、数据监控和各种测试功能,使得现场可随时监视地震记录质量和设备工作状态,从而也可保证地震数据采集结果的可靠性。

②震源:可控震源等,以最佳施工条件、安全施工方式,同时满足信噪比、资料合格标准。

1.6Ki1ometersCX2测线及编号图1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布设位置示意图③地震检波器拟采用40HZ或60HZ的地震检波器。

同时,为了提高检波器的灵敏度,应在同一个测点上采用了多个检波器为一组的点组合方式。

(4)地震反射测线的测量与定位测线起、始控制点以及拐点全站仪进行定位测量,其余点位定位采用高精度的手持GPS定位仪。

检波点间距和炮点间距采用皮尺进行实地量距。

测线上每个物理点(激发点、检波点)都用竹桩(水田中用竹竿替代)、油漆、红布或红胶带标记。

(5)地震勘探观参系统参数反射波法其道间距2-3m,覆盖次数220次。

(6)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分析与解释野外原始地震记录资料处理之后,可以得到各种能够反映地下不同地质结构特征的地震记录图和速度结构图。

结合其它地质资料和钻孔资料对这些剖面图作出相应的地质解释。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

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总则3.1应用领域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h)地质填图;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c)判定砂土液化势;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c)地热资源勘查;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

勘察规范

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3.1.1条款GB50021-2001 3.1.2条款GB 50021-20013.1.3条款GB50021-2001 3.14条款注;①高寒区是指海拔高度>﹦300m的地区;干旱区是指海拔高度﹤3000m,干燥度指数k≥1.5的地区;湿润地区是指干燥度指数k﹤1.5的地区;②强透水土层是指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和细砂;弱透水层是指粉砂、粉土和粘性土;③含水量ω﹤3%的的土层可视为干燥土层不具有腐蚀条件;④当有地区经验时,环境类型可根据地区经验划分;但同一场地出现两种环境类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场地土覆盖层厚度划分标准GB50011—2001 4.1.4条款注意:GB50021——2001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的类别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为准。

甲、乙类建筑应严格执行。

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30m丙类建筑及丁类建筑可据岩土名称和性状,先划分土的类别,再估计岩土的剪切波速,最终给出建筑场地类别。

岩土层的剪切波速测量:初勘时剪切波速测量钻孔不宜少于3个,应占控制性钻孔的1/3——1/5。

祥勘时单栋建筑剪切波速测量钻孔不宜少于2个,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每栋不宜少于1个。

DB42/242-2003 4.1.1条款GB 50021-2001 表 3.2.2-1 DB 42/169-2003 表 G.O.1 DB 42/242-2003 表4.1.3GB 50021-2001 表3.2.2-2 DB 42/169-2003 表G.O.3 DB 42/242-2003 表4.1.4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GB 50021-2001 表3.2.2-3碎石土分类GB 50021-2001 表3.3.2 DB42/169-2003 表G.O.5 DB 42/242-2003 表4.1.5GB 50021-2001 表3.3.3 DB42/169-2003 表G.O.8 DB 42/242-2003 表4.1.7粉土的分类DB 42/242-2003表4.1.9及4.1.12条款GB 50021-2001 表 3.3.10-2GB 50021—2001表3.3.11 DB42/169—2003 表G.0.12 DB 42/242-2003 表4.1.11 (国标仅按IL 分类)DB 42/169—2003 4.2.6条款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DB 42/169—2003 表C.0.4 DB42/242—2003 表4.1.20GB50021—2001表3.2.6GB50021—2001 3.3.6条款GB 50021-2001 表3.3.8-1 DB42/169-2003 表G.O.6表G.O.7 DB 42/242-2003 表4.1.6-1.4.1.6-2GB 50021-2001 表3.3.8-1 DB42/169-2003 表G.O.6表G.O.7 DB 42/242-2003 表4.1.7DB42/169-2003 表G.0.4 DB 42/242-2003表4.1.13注:漂石、卵石和圆砾颗粒呈一定的磨圆形状(圆形或亚圆形),块石、碎石和角砾颗粒带有棱角。

地震勘探安全操作规程

地震勘探安全操作规程

The reality is this shore, the ideal is the other shore, separated by a turbulent river, and the action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悉心整理助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
地震勘探安全操作规程
一、车载仪器设备,应安装牢固并具有抗震功能,电线路布设合理。

二、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服从统一指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三、爆破工作站应设在上风侧安全区内,并与孔口保持良好通视。

四、未经批准,禁止在通航河道、海域和桥梁、水库、堤坝、地下通道、铁道、公路、工业设施、居民聚居区附近进行爆破勘探作业。

在通航河道、海域进行地震爆破作业,应设置临时航标信号。

五、井内装入炸药包前应探明井内情况。

在浅水区或水坑内爆破时,装药点应距水面至少1.5m。

六、汽车收、放电缆时,车辆行驶速度应小于5km/h。

七、排列地震电缆,应使用导向轮和导引拨叉。

禁止用手排列地震电缆。

八、爆破作业船与地震勘探船间应保持通讯畅通。

爆破作业船与地震勘探船间距离不得小于15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