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镇化大起大落(1958~1978)、城镇化稳步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封建
制社会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
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思想上:强调礼法,登记明确,严谨的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受儒家思想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
规划上:结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天为至尊、宗主天下、敬天法祖礼制)、组团形式(从里坊制到宋朝发展为街巷制,形成商业街市)、方格网道路系统。四、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
古希腊城邦时期:理想城市的探求《理想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无强制性的人工规划;代表—雅典卫城)、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代希腊哲理,以广场为中心,方格网道路系统为城市骨架,以求得集合图像与数的和谐,与秩序的城市整体美;代表—米列都城、普南城)
古罗马时期:城市建设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技术工程技术超过希腊,基本上忽视了城市文化与精神功能)、《建筑十书》(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理想城市模式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黑暗年代、基督教统治):城堡的出现(封建割据和战争)、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城市中心,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通过建立整齐规划、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强调城市空间动感和景观环境,喜好富丽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代表——圣彼得教堂广场)
古典主义风格(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布置中主要强调中轴对称,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图形,代表——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
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社会矛盾加剧)知识背景:理论—空想主义;法律—《公共卫生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造、城市美化、纽约中央公园
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实质:城与乡的结合体;目的: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城市。
霍华德《明天——一条引自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
设想:限制城市规模(人口3万,农田面积>5倍城市面积);实行城市功能分区;按规划单元建设
布局:圆形,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为六部分,中央为公园,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往外依次为住宅区、环形林荫大道与学校等、住宅区,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仓库,最外围为永久性绿带。
进步点: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提出了见解。
人们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
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例: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巴黎
规划原则:以交通干线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生活和生产用地平行的沿交通干线布置;居民日常上下班横向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