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梁珊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6期
[摘 ; ; ; ; ;要] ;阐述了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及功能,论述了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困境,探究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关 ; 键 ; ;词] ;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K89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8-0014-02
一、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和文化功能
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儿女,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创造出特色各异、种类繁多、内蕴丰厚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起源于远古时代宗庙社祭制度的庙会文化,有起源于古代社会社祭、综合了戏曲、歌舞和杂技等民间艺术的游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有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岁时节日文化,以及隶属于物质生活民俗的居住建筑民俗等等。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包括了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河南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体现了河南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
首先是庙会。庙会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现象,是指围绕着庙宇这一特定所指而发生的群体性信仰活动,它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的联系十分密切。它的形成和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祭制度密不可分,是人与自然、社会相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关键纽带。河南庙会群,从祭祀性质上可划分为原始神庙会、宗教神庙会、世俗神庙会和祖师神庙会等四大类。
其次是社火。社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包括戏曲、舞蹈、音乐和杂技等民间艺术。它与民间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在庙会中以社火作为娱神的基本手段。社火的广泛存在,是祭祀土地社稷神的一种特殊的庙会,是庙会吸引百姓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敬神娱神媚神悦己的基本方法。在中原地区的流传分布有陕县大营社火和确山的打铁花等。
第三为岁时节日。岁时节日,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火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豫南地区的上蔡县,就是重阳节的重要起源地。如今,重阳节在当地成为人们插茱萸、戴香囊、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被称为“敬老节”,百岁老人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
第四为居住民俗。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在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居住方式的选择和自然条件、中国哲学思想及神秘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豫西地坑院就明显体现出了这一点。它与原始先民的穴居传统渊源极深,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是一种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的民俗现象,总体特征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
此外,还有周易文化与八卦符号文化民间知识,还有表现古老的原始人群性生活和生殖崇拜现象的嵩山摸摸会,保留中原汉民族婚姻礼俗全部内容的新密溱洧婚俗,以及凸显中原民众尊宗敬祖美德的中原古荥阳汉族丧葬习俗等等,共同汇聚成为灿烂、浩瀚、博大厚重的中原传统文化之河流。
二、全球化语境下的河南民俗文化发展困境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的整体文化生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大量古村落的消失,乡村众多的空巢和离巢现象,都导致了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民俗文化事项的不断消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民俗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就河南范围来说,民俗文化的濒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人为异化
带有浓厚农业文明烙印的民俗文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社会的逐步瓦解,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人为异化局面。
1.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消减。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圣诞节等西方洋节的冲击,传统节日内涵越来越淡,与传统文化联系的内容越来越少,休闲、娱乐的功能占到上风,某些传统节日只留下节日名称的“文化空壳”。
2.庙会文化的伪改造。如今的很多庙会属于“伪庙会”,为了娱乐和买卖的目的,大肆拍卖摊位费,把庙会当作政绩和盈利的秀场,有些庙会更是把庙会主题异化为“穿越”。所谓的文化汇聚、文化保护变成了制造娱乐,实现虚拟的自我娱乐狂欢,以至于走向民俗传承的背面,造成对民俗文化本体的极大伤害。
3.传统手工技艺的伪创新。目前,很多传统民间工艺项目为了迎合市场,而有意变传统为现代,改变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造成民间工艺项目的极大伤害。在保护之先已经把被保护对象商品化、市场化,借着保护之名其实是在对文化本身进行扭曲和破坏。如河南周口淮阳泥泥狗,已出现用模具代替传统手工磨制技术,传统的带有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动物崇拜原始信仰观念的造型艺术被十二生肖、福娃娃等现代造型艺术取代,神秘、原始、抽象的文化底蕴被淡化和抽空。
(二)民俗传承主体的老龄化及技艺传承的后继乏人
作为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也面临着生活困顿、老龄化、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截至2014年,在河南省79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已去世5人。在全国曲艺之乡马街书会,最盛时民间艺人达到2700多人,近年来,因说唱艺人青黄不接,一些曲种濒临绝迹。此外,因为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原因,众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造成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青黄不接。
(三)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理论体系尚不完整
繁荣文化、创新文化需先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过去,研究其今天,规划和展示其发展未来。就现今民俗学界来说,传承与创新的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理论滞后于实践显而易见。专家学者针对某一民俗文化事项,不仅要深入地调查研究,阐释其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也要提供关于民俗保护的对策、方案及理论指导,更要使研究的思维意识,兼具时代发展性、科学方法性和普世文明性。
三、河南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发展优秀的河南民俗文化,需要各级政府、学界、民俗传承主体、新闻媒体和民间社团,在发掘民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对民俗文化做出新的当代表述,为河南文化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进化空间,为当今河南的“两大跨越”和中国的软实力夯牢根基。
(一)政府:全面主导、整合、协调各方力量,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对优秀民俗文化要加大经费投入,尤其是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待遇。如何改善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和传承环境,唤起全民自觉“传承”和“保护”意识,是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中关键性的问题。文化项目出现传承危机,很大程度上在于经济因素。要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保护经费,需要各级政府按照《非遗法》和地方法律法规,建立检查监督制度,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经费的科学使用。
2.重视人才队伍组建,加大智力投入。对民俗文化的抢救、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理论指导。现今民俗文化研究队伍良莠不齐,且分布不均衡,表现在专业学科设立不健全,人才缺乏,人才多集中于大城市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机构,地方与基层专业人才十分奇缺。这就需要政府重视专业人才提供的智力资源,尽快加大智力投入,发挥其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利器”和保护神的作用。
3.保护传统村落,抢救民俗文化土壤。传统村落承载广大民众全部的历史、文化和记忆,是民俗文化不能脱离的土壤。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等农业文明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也会随之灰飞烟灭。政府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抢救传统村落。如,河南宝丰县把马街书会作为“宝丰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积极措施,修建了近千米的书会路,建起了马街书会牌楼和马街书会文化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