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内核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doc资料

实验3-Linux内核编译实验doc资料

实验3-L i n u x内核编译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3 学号:姓名:班级:成绩:之后就可以make编译了:$ make zImage该命令的含义是:编译内核并生成一个新内核映像文件zImage所得到的内核文件有哪些?分别在什么目录?Init lib module.symvers System.map vmlinux vmlinux.o 4. 驱动安装在作业系统上的资源中下载并解压drivers.rar将其在D盘解压:“解压到当前文件夹”4.1 安装usb串口驱动运行:D:\drivers\win7\PL2303_Prolific_DriverInstaller_v110.exe5.设备连接及设置5.1 连接USB串口设备(领取USB串口设备)将USB串口设备插入电脑背面USB接口系统会自动识别该USB设备,该设备号可以通过电脑的“设备管理器->端口”查看;该USB串口的设备号是:Prolific USB-to-Serial Comm Port(COM4)。

相应的截图(根据实际情况,替换以下截图)为:5.2 打开putty打开:D:\drivers\putty.exe设置串口连接、串口号以及波特率;其中,串口号(serial line)为2.1所示的串口设备号。

5.3 tftp server设置新建文件夹:D:\tftpserver,便于tftp服务用;打开D:\drivers\Tftpd32\tftpd32.ini文件,将“BaseDirectory=.”更改为:“BaseDirectory=D:\tftpserver”打开“D:\drivers\Tftpd32\ tftpd32.exe”,启动tftp服务器6. 打开实验箱,建立连接通信(领取实验箱)6.1 将实验板拿出后,拨动拨码开关至【1000】,如下图所示,即从NAND Flash 启动。

6.2 将串口线和设备的第一个串口相连6.3 通过网线将PC的第一个网口(上面的网口)和开发板对连配置网络: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更改适配器设置→网络2属性→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设置IP,如下图所示(IP为内网192网段的,如192.168.100.**)6.4 关闭PC系统防火墙控制面板→系统和安全→Windows防火墙→打开和关闭Windows防火墙—〉关闭Windows防火墙6.5 启动开发板,进入下载模式切换到putty操作界面,在开发板启动时,敲击任意键,进入到开发板的下载模式,如下图所示:通过help可以查看该bootloader所有的命令6.6 修改开发板环境变量FS210 # setenv serverip 192.168.100.192 //主机PC的IP 地址FS210 # setenv ipaddr 192.168.100.191 //板子的IP,不要和Windows IP 冲突FS210 # saveenv //保存环境变量使用【print】命令查看修改后的环境变量。

嵌入系统linux基本实验

嵌入系统linux基本实验

嵌入系统实验报告第二章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环境、内核的下载和启动过程二、实验内容与要求1、下载相应的内核,并与主机进行挂载2、编写一段独立的程序并编译3、将编译生成的可执行程序拷到NFS共享目录下,在目标板上运行该程序三、串口设置minicomA - 串行设备多数人用/dev/tty1 或/dev/ttfS1。

B - Lock 文件位置多数系统上,这应该是/usr/spool/uucp。

Linux系统则使用var/lock。

若此目录不存在,minicom将不会试图使用lock 文件。

C - Callin program若你的串口上有uugetty设备或别的什么,可能你就需要运行某个程序以把modem的cq端口切换到dialin/dialout模式。

这就是进入dialin模式所需的程序。

D - Callout program这是进入dialout模式所用的程序。

E - Bps/Par/Bits启动时的缺省参数。

四、tftp和NFS服务器架设Tftp是基于UDP协议的简单文件传输协议,目标板作为客户机。

主机安装tftp-server,作为服务器。

主目录为/tftpboot,这个目录下的文件才能被客户机下载。

NFS用于在不同机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通过网络共享文件的服务系统。

五、实验操作1、打开终端界面,输入minicom,按enter运行,按Ctrl-A、O,进入setup菜单在Serial port setup项上修改下述设置:A——“Serial Device”,口参数的设置。

设置通信位波特率、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

F——“Hardware Flow Control”、G——“Software Flow Control”,数据流的控制选择。

按“F”“G”键完成硬件软件流控制切换。

本实验系统都设置为“NO”。

配置完成后,选择“Save setup as dfl”保存配置。

嵌入式linux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系统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一. ARM 实验板卡资源及程序调试1.实验目的熟悉嵌入式Linux 开发环境,学会基于IMX6UL 教学平台的Linux 开发环境的配置和使用;利用arm-poky-linux-gnueabi-gcc 交叉编译器编译程序,使用基于NFS 的挂载方式进行实验,了解嵌入式开发的基本过程2.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使用ubuntu 操作系统环境,创建一个新目录,并在其中编写hello.c 和Makefile 文件。

学习在Linux 下的编程和编译过程,以及ARM 开发板的使用和开发环境的设置。

将已经编译好的文件通过NFS 方式挂载到目标开发板上运行2.实验环境硬件:IMX6 教学平台,PC 机酷睿i3 以上, 硬盘120G 以上,内存2G 以上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Yocto 项目3硬件接线:电源线接到“12V电源线”,网线接到网口,串口线接到com1,4.实验原理4.1 嵌入式开发方式嵌入式开发当中通常会使用2 种方式来运行应用程序:1、下载;2、挂载。

4.2下载的方式:使用FTP、TFTP 等软件,利用宿主机与目标机的网络硬件进行,此种方法通常是将宿主机端编译好的目标机可执行的二进制文件通过网线或串口线下载固化到目标机的存储器(FLASH)中。

在目标机嵌入式设备存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受到存储容量的限制,因此,在调试阶段通常的嵌入式开发经常使用NFS 挂载的方式进行。

而在发布产品阶段才使用下载方式。

4.3 NFS 挂载方式:利用宿主机端NFS 服务,在宿主机端创建一定权限的NFS 共享目录,在目标机端使用NFS 文件系统挂载该目录,从而达到网络共享服务的目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占用目标机存储资源,可以对大容量文件进行访问。

缺点是由于实际并没有将宿主端文件存储到目标机存储设备上,因此掉电不保存共享文件内容。

通常在嵌入式开发调试阶段,采NFS 挂载方式进行。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
..
..
..
..
思考:如何能在 Linux 系统启动时,输出显示自定义的文本信息,请修改 码,完成此功能。
Linux 核启动代
..
..
..
..
..
5.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 实 验 中 遇 到 一 些 问 题 , 例 如 在 复 制 的 时 候 我 记 得 原 来 用 cp

a /tmp/linux-2.4.18-br.tar.gz
}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
..
..
..
..
有关驱动程序的编写规, 请参考课程教材, 本实验只在编写简单的驱动 ( 核 ) 程序并加入 到 Linux 核目录树中,使用户熟悉编译核的过程。该驱动程序是向终端输出相关程序信息。 编写好 helloworld.c 后将其拷贝到核源码树的 drivers/char/ 目录下。
obj-$(CONFIG_PPDEV)
+= ppdev.o
(4) 、运行 make menuconfig 配置核对 helloworld 程序的支持 :
[rootlocalhost linux-2.6.35.7]# make distclean [rootlocalhost linux-2.6.35.7]# make menuconfig
[rootlocalhost
/]#
cp
/UP-Magic210/SRC/kernel/linux-2.6.35.7/drivers/char/
helloworld.c
(2) 、进入实验核源码目录修改 driver/char/ 添加 helloworld 程序的菜单支持

嵌入式实验报告三

嵌入式实验报告三

嵌入式实验报告三一、实验目的:1.学习cygwin;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验证、巩固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了解嵌入式Linux的内核布局,掌握内核配置及编译方法。

二、实验要求:1.安装cygwin及内核源码;2.配置基于S3c2410处理器的内核选项。

3.编译生成zImage。

三、问题:1.简述嵌入式开发中和体系结构相关的内核布局,说明哪些目录是在内核移植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linux内核主要由5个模块构成:进程控制模块,内存管理模块,文件系统模块,进程间通信模块和网络接口模块。

这几个模块的相互关系如下图,虚线和虚线框表示在该版本中还未实现的:可以看到所有的模块都与进程调度有关,它们都需要依靠进程调度程序来挂起(暂停)或重新运行它们的进程。

下图是内核结构图:2.简述内核编译的步骤和对应命令的作用,说明zImage、bzImage的异同。

1.安装cygwin安装路径d:\cygwin选择全部安装All2.准备文件复制linux-2.4.18-rmk7-pxa1-mz5.tar --> /tmp/edukit-2410复制\patch --> /tmp/edukit-2410复制cross-armtools-linux-edukit2410.tar --> /tmp安装交叉编译工具&设置系统环境$> cd /tmp/$> tar -P -xvjf cross-armtools-linux-edukit2410.tar.bz2$> ls!- armtools-linux ! !/tmp/$> source armtools-linux/cross-install.sh$> ls /usr!- arm-linux !- !/usr/3.安装内核源码包tar -xvjf /tmp/edukit-2410/linux-2.4.18-rmk7-pxa1-mz5.tar.bz24.安装内核补丁patch -p1 < /tmp/edukit-2410/patch/kitii.patch 5. 编译生成内核make xconfig或make menuconfig选择合适的配置文件或者自己进行相应的配置Make depMake zImage6. 检测生成的内核镜像是否存在/arch/arm/bootbzImage和zImage的区别来自于保护模式代码的放置位置:1. 众所周知,内核映像包括两部分代码:实模式代码和保护模式代码,当引导装载器装载内核映像到代码段内存时,分别放置实模式代码和保护模式代码到不同的位置,然后进入实模式代码执行,实模式代码执行中转入CPU保护模式,开始执行32位保护模式代码。

嵌入式实验报告挂载(3篇)

嵌入式实验报告挂载(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嵌入式系统挂载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2. 掌握使用Linux内核进行挂载操作的方法。

3. 学习开发简单的文件系统,实现挂载功能。

4. 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嵌入式系统开发水平。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Ubuntu 18.042. 编程语言:C/C++3. 开发工具:gcc、make、vim4. 实验平台:Linux虚拟机三、实验内容1. 理解挂载的概念及作用2. Linux内核挂载机制3. 文件系统开发4. 挂载系统设计与实现四、实验步骤1. 理解挂载的概念及作用挂载是指将文件系统加载到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中,使得用户可以访问该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挂载是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功能,例如,在Android系统中,需要挂载外部存储设备(如SD卡)才能访问其中的文件。

2. Linux内核挂载机制Linux内核通过VFS(虚拟文件系统)来实现文件系统的挂载。

VFS为所有文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使得用户可以在不知道具体文件系统类型的情况下,访问文件和目录。

挂载过程大致如下:(1)用户或应用程序请求挂载文件系统;(2)内核调用挂载函数,查找对应的文件系统模块;(3)加载文件系统模块;(4)调用文件系统的挂载函数,将文件系统挂载到指定的挂载点;(5)用户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挂载点访问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3. 文件系统开发本实验中,我们将开发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实现挂载功能。

以下是文件系统的主要功能:(1)支持创建、删除、读取、写入文件和目录;(2)支持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3)支持文件系统的挂载和卸载。

文件系统开发步骤如下:(1)定义文件系统结构体,包括文件系统信息、超级块、inode表、数据块等;(2)实现文件系统初始化函数,创建超级块、inode表、数据块等;(3)实现文件和目录的创建、删除、读取、写入等操作;(4)实现文件系统的挂载和卸载功能。

4. 挂载系统设计与实现挂载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挂载模块:负责加载文件系统模块,调用文件系统的挂载函数;(2)卸载模块:负责卸载文件系统模块,调用文件系统的卸载函数;(3)文件系统模块:负责实现文件系统的各种操作。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七段数码管分为共阴极和共阳极共阳极的七段数码管的正极或者阳极为八个发光二极管的共有正极其他接点为独立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或者阴极使用者只需要把正极接电不同的负极接地就可以控制七段数码管显示不同的数字
嵌 入 式 程 序 设 计
实 验 报 告
评 语:
成绩
教 师:
年 月 日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地 点:EII-506
7)用命令service启动宿主机上的nfs服务,并用exportfs命令查看nfs的共享目录。然后在目标机上挂载nfs
8)在目标机中运行web_server_process。
9)打开宿主机的浏览器,输入http://192.168.0.5/file,查看执行结果
10)在宿主机的浏览器中输入http://192.168.0.5,查看执行结果。
unsigned long *CS1_Address, *CS2_Address;
structseg
{
char LED1_Val;
char LED2_Val;
char LED3_Val;
char LED4_Val;
char negative;
};
2)同时更新所有七段数码管驱动显示函数:CS1_address对应第一组七段数码管的位选信号,该组第一个数码管的段选信号保存在short变量的低8位,该组第二个数码管的段选信号保存在short变量的高8位。CS2_address对应第二组七段数码管,其余操作和第一组的七段数码管一致。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启动过程分析
1)启动Bootloader
Bootloader是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加载程序,它是系统上电后运行的第一段程序,其作用类似于PC机上的BIOS。在本系统中这段程序的起始地址为0x。Bootloader在完成初始化RAM、初始化串口、检测处理器类型、设置Linux启动参数后,开始调用Linux内核。本系统Linux内核镜像zImage放在Flash中,Bootloader首先把它拷贝到RAM中,然后跳转到RAM中对zImage进行解压缩。解压缩后启动内核。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一、引言嵌入式系统是指嵌入在各种设备中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而Linux作为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本实验报告将介绍嵌入式Linux的相关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了解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并掌握相关的配置和调试技巧。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Linux内核的编译和配置方法;3. 熟悉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和使用;4. 实现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三、实验环境1. 硬件环境:嵌入式开发板、计算机;2. 软件环境:Ubuntu操作系统、交叉编译工具链、嵌入式Linux内核源码。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 内核编译与配置通过下载嵌入式Linux内核源码,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进行编译和配置。

在编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内核配置选项。

编译完成后,生成内核镜像文件。

2. 系统烧录与启动将生成的内核镜像文件烧录到嵌入式开发板中,并通过串口连接进行启动。

在启动过程中,可以观察到Linux内核的启动信息,并通过串口终端进行交互。

3. 应用程序开发与调试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交叉编译工具链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

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和调试方法。

通过调试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和调试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搭建了嵌入式Linux系统,并实现了简单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调试。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需要一定的配置和编译知识,但通过合理的配置选项和编译参数,可以实现系统的定制化;2. 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目标平台的兼容性和调试方法,以确保程序的正确运行和调试的有效性;3.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受到硬件和软件的综合影响,需要进行系统级的优化和调试。

linux嵌入式实验报告

linux嵌入式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嵌入式操作系统学院(系):计算机学院实验专业:计算机系班级:0703学号:学生姓名: mqlz2010年 12 月 6 日实验一:linux内核裁剪预习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Linux内核源代码的目录结构及各目录的相关内容2、了解Linux内核各配置选项内容和作用3、掌握Linux内核配置文件的作用4、握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5、掌握将新增内核代码加入到Linux内核结构中的方法二、实验原理Linux对于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文件系统等部件的驱动程序支持既可以放在系统内核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可加载的模块(modules)使用。

当驱动程序放在系统内核中时,Linux 假定该硬件是存在于系统中的;而作为可加载模块使用时,只有在知道该硬件存在于系统时才会作为系统内核的一部分,当 Linux 检测到硬件时,该模块才被加入到系统内核中。

三、实验步骤1、检查编译器的版本用低版本的编译器去编译高版本的内核有可能不能编译或使内核不能使用。

要查看编译器版本,可以执行命令:#gcc –v进入系统内核源代码目录。

一般系统内核的源代码放在 /usr/src/ 目录下。

用 ls –l 命令查看可能显示如下:#ls –l /usr/srcTotal 3lrwxrwxrwx 1 root root 12 May 4 14:36 >linux-2.4.20-8drwxr-xr-x 15 root root 1024 May 14 11:37drwxr-xr-x 3 root root 1024 May 4 14:38 sendmail其中、是一个链接文件,它的链接目标是指向目录,因此、cd 就是进入目录。

2、删除过时的目标文件进入 /usr/src/linux-2.4.20-8 目录,运行 make mrproper 命令以清除过时、旧的目标文件。

这是因为经过多次编译后系统会留下部分目标文件,如果没有清除干净可能造成本次编译出错。

一、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与系统构建实验

一、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与系统构建实验

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与系统构建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linux内核裁减过程,掌握内核的编译方法及在开发板下如何运行一个内核。

2、学会基于busybox的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3、熟悉开发板及uboot的使用。

二、实验条件✓IBM-PC兼容机✓Redhat9.0或其他兼容的Linux操作系统✓OMAP3730开发板三、实验原理1、linux内核裁减编译://见教材6.3.2 (第一版p126-p130,第二版p143-p147)2、基于busybox根文件系统制作:见教材6.3.3 (第一版p131-p136,第二版p148-p154)3、Uboot使用:参照附录一4、内核裁剪编译参考步骤:参照附录二5、根文件系统制作参考步骤:参照附录三6、在开发板OMAP3730下运行内核参考步骤:参照附录四7、OMAP3730开发板:四、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1、内核裁减编译。

2、基于busybox,制作根文件系统。

3、在开发板上运行自己裁减过的内核和文件系统。

备注:本实验默认在ubuntu下进行,在其他版本的linux中操作基本类似。

实验中用到的软件包均可在xmu_omap3730_lib1.tar.gz中找到。

输入命令$ tar zxvf xmu_omap3730_lib1.tar.gz。

注:这里的$,包括下文的#均表示一种系统用户权限,前者表示普通用户,后者表示超级用户;在ubuntu下可在命令前追加sudo命令来使用超级用户权限,在fedora下可输入su命令后,按提示输入密码即可切换超级用户。

一般来说普通用户能做的超级用户均有权限做。

五、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中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实验目的2、实验条件3、实验原理4、实验步骤分析5、实验结果与总结实验步骤要详细,关键步骤要有截图,运行结果也要有截图。

内核配置要求列出选择的内核配置选项,并说明它的功能。

说明编译出来的内核文件uImage大小附录一u-boot命令简介:printenv 用来打印u-boot中正在使用的所有环境变量(包括未保存的),可不带参数setenv 用来设置一个环境变量,参数用空格隔开。

实验7 编译嵌入式Linux内核

实验7 编译嵌入式Linux内核

实验7 编译嵌入式Linux内核1、实验目的了解Linux内核结构编译内核并在嵌入式系统实验箱上进行测试2、实验设备硬件:PC机,嵌入式系统实验箱软件:Red Hat 93、实验原理3.1 Linux简介简单地说,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 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 和UNIX 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

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 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

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

Linux 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它主要用于基于Intel x86系列CPU的计算机上。

这个系统是由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设计和实现的。

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

Linux以它的高效性和灵活性著称。

Linux模块化的设计结构,使得它既能在价格昂贵的工作站上运行,也能够在廉价的PC机上实现全部的Unix特性,具有多任务、多用户的能力。

Linux是在GNU公共许可权限下免费获得的,是一个符合POSIX标准的操作系统。

3.2 Linux内核源码目录结构在阅读源码之前,还应知道 Linux内核源码的整体分布情况。

现代的操作系统一般由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驱动程序和网络等组成。

Linux内核源码的各个目录大致与此相对应,其组成如下(假设相对于Linux-2.4.x目录):arch:arch 目录包括了所有和体系结构相关的核心代码。

它下面的每一个子目录都代表一种Linux支持的体系结构,例如i386就是Intel CPU及与之相兼容体系结构的子目录。

PC机一般都基于此目录。

include:include目录包括编译核心所需要的大部分头文件,例如与平台无关的头文件在include/Linux子目录下。

init:init目录包含核心的初始化代码(不是系统的引导代码),有main.c和Version.c两个文件。

嵌入式实验二

嵌入式实验二

;注意:x35 后面有个空格,然后有个“.”
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 ,出现配置内核界面,
这时不用做任何更改,在主菜单里选择<Exit>退出,这样做是为了生成相应 配置的头文件。
输入以下命令,开始编译内核:
#make zImage
编译结束后,会在 arch/arm/boot 目录下生成 linux 内核映象文件:zImage 注意:剩下的实验过程需要编译定制的内核才能进行 编译定制内核 在选定缺省配置文件编译内核的基础上,可以对默认的配置进行修改。对每 一个配置选项,用户有三种选择,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 <*>或[*]——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 []——不将该功能编译进内核 [M]——将该功能编译成可以在需要时动态插入到内核中的代码 例如:取消新内核中的对 LED 的驱动支持 在 Device Drivers 菜单中,选择进入 Character devices --->,找到并选中 LEDs 驱动,支持,如图
取消掉选项前的*号即可。 这里我们选择M:将LED驱动编译成可以在需要时动态插入到内核中的代码 例如置 LED Support for Mini2440 GPIO LEDs 选项前为 M 此时在内核根目录下输入 make modules 命令将在 drivers/char/目录下生成可 动态加载的内核模块 mini2440_hello_module.ko,然后输入 make zImage 生成内 核。zImage 文件位于 arch/arm/boot 文件夹下。 2. 加载新内核 (1)安装 MiniTools 工具。安装文件位于 D 盘; (2)连接好串口,打开超级终端; (3)接上 USB 电缆,在运行 MiniTools 程序; (4)将开发板上的 S2 接到 Nor Flash 标识一侧,启动开发板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开发流程和工具;3. 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内核模块设计和调试方法;4. 熟悉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调度策略和同步机制。

二、实验环境1. 开发板:STM32F103C8T6;2. 开发工具:Keil uVision5;3. 操作系统:Linux;4. 实验内容:基于uc/OS-II实时操作系统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

三、实验步骤1. 熟悉开发环境和工具(1)安装Keil uVision5,创建新的项目;(2)下载uc/OS-II源码,并将其添加到项目中;(3)学习Keil uVision5的基本操作,如编译、调试等。

2. 学习uc/OS-II实时操作系统(1)了解uc/OS-II的版本、特点和适用场景;(2)学习uc/OS-II的内核模块,如任务管理、内存管理、中断管理等;(3)熟悉uc/OS-II的调度策略和同步机制。

3. 设计实验任务(1)设计一个简单的嵌入式系统,实现以下功能:a. 初始化uc/OS-II实时操作系统;b. 创建多个任务,实现任务间的同步与通信;c. 实现任务调度,观察任务的执行顺序;d. 实现任务优先级管理,观察任务优先级的变化;e. 实现任务延时,观察延时效果;(2)根据实验要求,编写相应的C语言代码。

4. 编译与调试(1)使用Keil uVision5编译实验项目,生成可执行文件;(2)将可执行文件烧录到开发板上;(3)使用调试工具(如J-Link)进行调试,观察实验结果。

5. 分析与总结(1)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总结uc/OS-II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场景;(3)总结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经验和技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成功初始化uc/OS-II实时操作系统;(2)创建多个任务,实现任务间的同步与通信;(3)实现任务调度,观察任务的执行顺序;(4)实现任务优先级管理,观察任务优先级的变化;(5)实现任务延时,观察延时效果。

嵌入式实验四(Linux 内核移植及 LED 驱动测试)

嵌入式实验四(Linux 内核移植及 LED 驱动测试)

实验四 Linux 内核移植及 LED 驱动测试一、实验目的:1.熟悉 Linux 内核基本目录结构,为后续 Linux 底层开发做准备,熟悉 Linux 内核的配置及编译过程。

2.了解嵌入式 Linux 驱动开发基本方法,熟悉嵌入式 Linux 字符设备驱动的开发框架。

二、实验内容:1.下载或拷贝 Linux-3.14 源码。

2.针对实验箱配置内核。

3.编译内核并测试。

4.利用 Exynos4412 的 GPX2_7、GPX1_0、GPX2_4、GPX3_0 这 4个 I/O 引脚控制 4 个 LED 发光二极管,使其闪烁。

三、实验原理:1.Linux内核是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也是整个Linux功能体现。

它是用C语言编写,符合POSIX标准。

Linux最早是由芬兰黑客Linus Torvalds为尝试在英特尔X86架构上提供自由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而开发的。

该计划开始于1991年,这里有一份Linus Torvalds当时在Usenet新闻组comp.os.minix所登载的帖子,这份著名的帖子标志着Linux计划的正式开始。

在计划的早期有一些Minix黑客提供了协助,而今天全球无数程序员正在为该计划无偿提供帮助。

Linux内核源代码非常庞大,随着版本的发展不断增加。

它使用1目录树结构,并且使用Makefile组织配置编译。

顶层目录的Makefile 是整个内核配置编译的核心文件,负责组织目录树中子目录的编译管理,还可以设置体系结构和版本号等。

嵌入式系统中内核移植需根据具体硬件配置对内核源码进行相应地修改、配置。

2. 如图所示,LED2~LED5分别与GPX2_7、GPX1_0、GPX2_4、GPF3_5相连,通过GPX2_7、GPX1_0、GPX2_4、GPX3_0引脚的高低电平来控制三极管的导通性,从而控制LED的亮灭。

当这几个引脚输出高电平时发光二极管点亮;反之,发光二极管熄灭。

实验15 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

实验15 构建嵌入式Linux系统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3 init=/linuxrc console=ttySAC0,115200 #说明:mtdblock/3 代表我的第 4 个 root 分区,它是我的 rootfs # # console=ttySAC0,115200 使 kernel 启动期间的信息全部输出到串口 0 上. 2.6 内核对于串口的命名改为 ttySAC0.
95
0x00020000,
offset: 0x00000000,
0x00010000,
offset: 0x00020000,
*/
nr_partitions: 指明 partition_info 中定义的分区数目 partitions: 分区信息表 3. 建立 Nand Flash 芯片支持 struct s3c2410_platform_nand superlpplatform={ tacls:0, twrph0:30, twrph1:0, sets: &nandset, nr_sets: 1, }; tacls, twrph0, twrph1 的意思见 S3C2410 手册的 6-3, 这 3 个值最后会被设置到 NFCONF 中,见 S3C2410 手册 6-6. sets: 支持的分区集 nr_set:分区集的个数 4. 加入 Nand Flash 芯片支持到 Nand Flash 驱动 另外,还要修改此文件中的 s3c_device_nand 结构体变量,添加对 dev 成员的赋值 struct platform_device s3c_device_nand = { .name .id .num_resources .resource .dev = { .platform_data = &superlpplatform }, }; name: 设备名称 id: 有效设备编号,如果只有唯一的一个设备为-1, 有多个设备从 0 开始计数. num_resource: 有几个寄存器区 resource: 寄存器区数组首地址 dev: 支持的 Nand Flash 设备 修改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 文件 [root@localhost linux-2.6.14]$ vi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试验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试验

07秋嵌入式实验1. 实验设备的连接1. 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一章,熟悉目标设备硬件,进行硬件检测。

2. 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二章,安装好实验设备:电源,并口等。

3. 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三章,了解目标设备硬件资源。

2. 软件安装与设置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四章,在主机Windows环境下安装实验环境:ADT,而DNW(一种超级终端软件)和tftp可以直接运行。

3. ADT IDE 开发流程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五章,通过并口线连接目标机的简易仿真口(ARM9SIMPLE),进行无操作系统实验:(实验教材P38)(1)对于包含ADT 1000仿真器的用户,请选择ARM9LPT,对于简易调试器的用户,请选择ARM9SIMPLE,本实验选择ARM9SIMPLE。

(2)导入examples目录中的工作区文件“examples.aws”,调试运行leddemo、stepper 等程序(3)注意:要运行的工程需设置为当前工程4. Uboot基本实验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七章的“7.2 Windows环境下使用u-boot”:(实验教材P186)(1)将连接目标机简易仿真口的并口线去掉,连接好UART0串口线,网线。

(2)在宿主机打开远程登陆软件DNW(或者超级终端),选择115200,COM1,建立与目标机的连接(3)重新启动目标机,在DNW中会看到与目标机LCD相同的信息,表示连接成功!(4)在超级终端中使用Uboot命令行接口,练习Uboot的基本命令:help、flinfo、bdinfo、md、dmp、printenv、setenv、saveenv、run等5.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实验参看《JXARM9-2410-1用户手册》中第六章(1)参看6.1和6.2节,熟悉交叉开发环境,建立宿主机环境。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

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报告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和原理,并学习了如何搭建一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 系统。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特定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它通常被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如手机、家用电器、汽车等。

嵌入式Linux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内核的嵌入式系统,它具有开放源代码、稳定可靠、灵活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各种嵌入式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深入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原理和特点,为今后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打下基础。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 嵌入式Linux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4. 实验步骤(1)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首先,我们选择了一款适合嵌入式系统的Linux发行版,并在PC机上进行交叉编译,生成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

然后,将生成的内核和文件系统烧录到目标设备中,完成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

(2)调试和优化在搭建完成后,我们对嵌入式Linux系统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通过调试工具和性能分析工具,我们找到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应用案例分析最后,我们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嵌入式设备,如智能家居设备、工业控制设备等,探讨了嵌入式Linux系统在这些设备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系统,并对其进行了调试和优化。

同时,我们也对嵌入式Linux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今后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实验一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制作

实验一 嵌入式Linux系统的制作

Linux与嵌入式实验报告嵌入式Linux系统的制作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专业信息工程(3)班学生姓名叶志成实验台号指导教师秦华标、官权升实验日期2016年6月9日作为嵌入式系统,使用环境通常比较恶劣,而应用又比较简单,因此在很多嵌入式系统中经常会使用 u 盘之类的存储设备来代替硬盘,本实验的要求就是基于 u 盘制作一个 linux 运行系统。

目前新出的主板 BIOS 都支持 USB 软盘和硬盘的启动方式,在优盘上建立Linux 启动盘,可以加深对 linux 系统的理解,你可以使用 Linux 建立小巧的内核,建立网络环境,快速地判断和排除网络故障与传送文件。

一、实验目的1.了解 linux 系统内核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系统内核的裁减方法,了解 linux 内核裁减过程,裁减系统内核并编译。

3、学会基于 busybox 的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4、学会制作一个基于 U 盘的 linux 运行系统。

验收标准:成功从 U 盘启动自己裁剪编译并带有个人信息的 linux 系统二、实验原理1、LINUX 操作系统启动过程分析:当用户打开 PC 的电源,BIOS 开机自检,按 BIOS 中设置的启动设备启动,接着启动设备上安装的引导程序 lilo 或grub开始引导 Linux,Linux 首先进行内核的引导,接下来执行 init 程序,init 程序调用了 rc.sysinit 和 rc 等程序,rc.sysinit 和 rc 当完成系统初始化和运行服务的任务后,返回 init;init 启动了 mingetty 后,打开了终端供用户登录系统,用户登录成功后进入了 Shell,这样就完成了从开机到登录的整个启动过程。

下面就将逐一介绍其中几个关键的部分:Ubuntu 可以使用 lilo 或 grub 等 boot loader 开始引导 Linux 系统,当引导程序成功完成引导任务后,Linux 从它们手中接管了 CPU 的控制权,然后 CPU就开始执行 Linux 的核心映象代码,开始了 Linux 启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嵌入式教研室_LXY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嵌入式教研室_LXY
或者是: mount: error 19 mounting ext3 pivotroot: pivot_root(/sysroot,/sysroot/initrd) failed: 2 umount /initrd/proc fail: 2 Freeing unused kernel memory: 244k freed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 option to kernel (我的机器就是在重启之后出现第三种错误,进不去系统,郁闷死,只好重装了~~~如果依照 本文做完所有步骤,当你重启 Linux 系统后,若不幸
中,用不着了) Device Drivers --->;Network device support --->Ethernet (10 or 100Mbit) ---><*> AMD PCnet32 PCI support (3)File system--->(以下 9 个选项是关于 ext2 和 ext3 文件系统配置,全部选上)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Ext2 extended attributes Ext2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2 Security Labels Ext3 journalling file system support Ext3 extended attributes Ext3 POSIX Access Control Lists Ext3 Security Labels JBB (ext3) debugging support File system--->DOS/FAT/NT Filesystems --->选上“NTFS file system support”; 注意: ext2 和 ext3 文件系统配置很重要,也是必需的,如果对 Ext3、Ext2 文件的支持直接编译进 内核,在你 reboot 时机器就会当掉,出现如下错误信
,系统会提示你使用 make bzImage 命令来编译,所以我直接用 make bzImage 来编译。 # make modules (编译可加载模块) # make modules_install (安装可加载模块) 安装成功后,系统会在/lib/modules 目录下生成一个 2.6.18 子目录,里面存放着新内核的所 有可加载模块。 # make install (安装新内核)
11、修改 Grub 启动管理器 如果没有错误的话, 下面开始修改 grub 配置文件(不要告诉我你用的 lilo) 在/boot 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 # new-kernel-pkg --mkinitrd --depmod --install 2.6.18 ( 这 时 候 你 的 /boot 下 会 生 成 一 个 initrd-2.4.18.img,并且你的 grub.conf 文件也作了相应更改)
不过别忘记,复制过后再执行一下 make install。
三、启动新内核 10、将新内核和 System.map 文件拷贝到/boot 目录下,依次执行以下命令: # cp /usr/src/linux-2.6.18/arch/i386/boot/bzImage /boot/vmlinuz-2.6.18 # cp /usr/src/linux-2.6.18/System.map /boot/System.map-2.6.18 # cd /boot (进入 boot 目录) # rm –rf System.map (删除原来的连接) # ln –s System.map-2.6.18 System.map (重新建立连接)
此时会出现一个图形界面,列出了所有的内核配置选项,有的选项下还有子选项,你可以用 方向键来选择,用 Y 键来确定。经过我多次试验,大
多数选项默认就行,以下几个选项必须选择(请认真核对下面每一个选项,否则编译很有可 能前功尽弃): (1)Loadable Module support 选项中,选上“Module unloading”和“Automatic kernel module loading”这两项; (2)Device Drivers--->Block Devices 中选上“Loopback device support”; Device Drivers--->Multi-device support(RAID and LVM)处要选上“device mapper support”; Device Drivers--->Graphics support,一定要选上“ 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 Device Drivers --->USB support --->选上“USB Mass Storage support”(如果是在实环境中, 想要更多 USB 支持,就全选吧。我的是在虚拟机
4、安装另外三个升级工具 回到/usr/src 目录下,依次执行下列 3 个命令来安装另外三个升级工具: # rpm -ivh --nodeps mkinitrd-4.1.18-2.i386.rpm --force (注意,这里一定要加入--nodeps 参数, 下同) # rpm -ivh --nodeps lvm2-2.00.25-1.01.i386.rpm # rpm -ivh --nodeps device-mapper-1.00.19-2.i386.rpm
进不去 2.6.18 内核,你会发现你的出错信息就是上面三种了~~~哈!)
(4)如果你在 vmware 下编译内核,硬盘用的是 scsi 的,以下三个选项必选: Device Drivers ---><*>SCSI device support (此项不选的话,下面两项就选择不上) Device Drivers ---><*>SCSI device support ---><*>SCSI disk support Device Drivers---><8>SCSI device support--->SCSI low-level drivers---><*>; BusLogic SCSI support
二、编译工作 OK,繁杂的配置工作完成了,至此,编译前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9、开始编译啦…… 在/usr/src/linux-2.6.18 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即可编译。编译需要一段时间,给自己倒杯茶 耐心等候吧! # make dep (建立编译时所需的从属文件。注意:如果内核从未编译过,此步可跳过) # make clean (清除内核编译的目标文件。注意:如果内核从未编译过,此步可跳过) # make bzImage (注意大小写。这一步才是真正编译内核) 内 核编译成功后,会在/usr/src/linux/arch/i386/boot 目录中生成一个新内核的映像文件 bzImage。如果用 make zImage 编译,内核很大的话
中开始配置工作吧。
1、将下载好的内核源码包和 4 个升级工具都拷贝到/usr/src 文件夹下。怎么拷贝就不用我教 了吧~~~~
2、拷贝完毕,开始解压新内核,具体操作请依次执行以下命令: # cd /usr/src (进入到/usr/src 目录下,如果已经在/usr/src 目录下,可不执行该命令) # rm –rf linux (删除 linux 文件夹。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内核先前从未编译过,则没有这个 文件夹,此命令行可略过) # tar jvxf linux-2.6.18.tar.bz2 (解压新内核) # ln -s linux-2.6.18 linux (重新生成 linux 文件夹)
# df (查ot 的那个 50M 的分 区,而一般是你最大的那个分区,也就是“/”,千万
不要搞错哦。我的为 /dev/hda2)
# vi /grub/grub.conf 进入 grub.conf 文件,找到如下信息: default=1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title Red Hat Linux (2.6.18)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2.6.18 ro root= LABEL=/ initrd /initrd-2.6.18.img 做两处修改: (1) 将 default=1 改为 default=0(不改的话也可以,只不过重启之后会默认进入 2.4 内核) (2) 将 kernel 行的“LABEL=/”换成根目录所在的分区(上一步查看的就是) 此步很重要,修改错误将可能导致进不去系统,我把我修改后的 grub.conf 文件列出来,不 明之处,可以对照修改: default=0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title Red Hat Linux (2.6.18) root (hd0,0) kernel /vmlinuz-2.6.18 ro root=/dev/hda2 initrd /initrd-2.6.18.img title Red Hat Linux (2.4.20-8) root (hd0,0)
3、安装 module-init-tools 工具 在/usr/src 目录下,依次执行下列命令: # tar jvxf module-init-tools-3.2.tar.bz2 (解压 module-init-tools) # cd module-init-tools-3.2 (由/usr/src 目录进入 module-init-tools 目录下) #./configure --prefix=/ # make moveold # make all install #./generate-modprobe.conf /etc/modprobe.con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