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
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出里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典故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里,在〈惊梦〉出的【步步娇】曲牌里的曲辞,汤显祖依腔填词,填下了:【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其中的『袅晴丝吹来闲庭院』句,是《牡丹亭》里很有代表性的一句。
例如,清初的李渔,就在其《闲情偶寄》的〈词曲部〉里,谈及戏曲剧本的创作时,于『词采第二』即举汤显祖的【步步娇】首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说明戏剧作品的写作,应不可以用士大夫心态只求满足士大夫少数人,而写成处处掉书袋而艰深晦涩如《牡丹亭》,以致于人民大众根本看不懂。
应该以元曲为借镜,要做到『所制之曲,绝无一毫书本气,以其有书而不用,非当用而无书』;而不要像汤显祖的写《牡丹亭》,『满纸皆书』(即,指满纸都是艰深的典故),像《牡丹亭》的曲辞就是反面教材,『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所以并不是『绝妙好词』。
而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为例,指出了『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
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若谓制曲初心并不在此,不过因所见以起兴,则瞥见游丝,不妨直说,何须曲而又曲,由晴丝而说及春,由春与晴丝而悟其如线也?若云作此原有深心,则恐索解人不易得矣。
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
』他指出像是汤显祖此句,连文义,人民百姓一看之下。
『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大多都看不懂,如果连曲辞人民大众都看不懂,只有『雅人』(封建士大夫)懂,而『俗子』(人民百姓)都不懂的话,那么汤显祖这种戏曲作品,根本就『何必奏之歌筵』,只有案头读物供士大夫阅读赏心之用,达不到演出娱乐大众的戏剧应有的效果了:『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景、情、戏、思 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作者:张琼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510631 该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06年第4期【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和翻译
原文:
牡丹亭惊梦
明代汤显祖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
(罗隐)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
翻译:
没有人欣赏这样美丽的春花,他们都为枯井付出了代价。
在这样美丽的春天,我们怎么能度过宝贵的时光呢?什么样的人有愉快的事情?雕梁画栋,楼阁彩绘,亭台楼阁飞扬,碧瓦亭台楼阁如云,如灿烂绚丽,春风暖暖,带着细雨,浩瀚的泉水漂浮着彩绘船,封建父母们看到这美丽的泉水,实在是太卑微了。
牡丹亭[1].惊梦
汤显祖塑像
遂昌 遗 爱 祠 (浙江丽水) 浙江丽水)
4
明 代 万 历 刻 本
5
江西抚州汤显祖墓
汤显祖著作书影
6
二、《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 共五十五出, 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
梦而死,死后因得到爱情而生的过程。 梦而死,死后因得到爱情而生的过程。它通过杜丽娘为情 而死的,情节,揭露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青 而死的,情节,揭露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 年女性被摧残的事实,同时又通过她为情而生的情节, 年女性被摧残的事实,同时又通过她为情而生的情节,表 达了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 达了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 强烈呼声。正因如此,它问世以后,在青年中, 强烈呼声。正因如此,它问世以后,在青年中,尤其是在 青年妇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青年妇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3
分析:在性爱自由被完全排除的礼教现实中, 分析:在性爱自由被完全排除的礼教现实中,历代 情爱作品多从男性视角写性幻梦、 情爱作品多从男性视角写性幻梦、写女性的美艳及荐枕 行为,实是表现男性在现实中受压抑、遭挫折的欲望, 行为,实是表现男性在现实中受压抑、遭挫折的欲望, 是对男性性欲望的排解、宣泄和自我抚慰、疗救。 是对男性性欲望的排解、宣泄和自我抚慰、疗救。 《牡丹亭》摆脱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性视角,把 牡丹亭》摆脱了这种男性中心主义的性视角, 关注的目光转向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它以杜丽娘为主角, 关注的目光转向女性这一弱势群体,它以杜丽娘为主角, 从女性角度正面表现比任何前代更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明 代妇女所受的压迫, 代妇女所受的压迫,表现她们性的苦闷以及对性爱的渴 望和追求。这一性视角的转换, 望和追求。这一性视角的转换,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同情 和尊重,显示了性爱中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内容。 和尊重,显示了性爱中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内容。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作者:梅兰芳游园惊梦,汤显祖《牡丹亭》一折,原作统称《惊梦》,其中“观之不足由他缱……”那支曲牌,也不叫[尾声],而叫[隔尾],戏至此未完。
在乾隆年间《缀白裘》里已分为游园和惊梦两折,[隔尾]也改成[尾声]了。
我来解释一下。
游园先谈《游园》。
[绕地游],杜丽娘上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这三句是剧作者介绍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
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杜在小锣里出场,九龙口站住,开始唱“梦回莺啭”,再慢慢地边唱边走,唱完“院”字,转身向里走去,接着春香就上场了。
她刚出场,披着斗篷,不能多做戏,所以身段不多,只是唱到“莺啭”向高处一指,“深院”平着一指,唱完坐下。
春香上唱:“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春香用轻快的步子上场,边唱边走,“尽”字已到台口,“沉烟”穿手、蹲身,“抛残绣线”做理线式,“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进门,转身蹲下,向外一指。
杜、春二人同样都是旦角,而春香唱的尺寸,应该比杜丽娘快些,动作也要活泼些,否则就分不出她们之间的年龄和身份了。
因此,昆曲里把她们分别叫“五旦”“六旦”。
春念:“小姐。
”念毕站在小边。
杜念:“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梅关”是指大庾岭,广东、江西交界的地方,宋朝在此设有梅关。
这是说杜丽娘清晨起来,带着隔夜的残妆遥望梅关。
春念:“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
”这是从春香的口中在刻划小姐的应时春妆。
杜念:“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这是说杜丽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烦闷,割也割不断,越理越乱。
春念:“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这是说杜丽娘已经告诉催促开花的黄莺和燕子要爱惜春光,留给她们多看几看。
以上几句念白都押了韵,这是剧作者借了剧中人之口,在向观众介绍一些剧中的主要情节。
柳梦梅家住岭南,他从广东到江西来,必经过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是柳梦梅,事实上杜丽娘当时并没有真的在望梅关,春香也不可能对莺燕下命令。
牡丹亭中惊梦翻译和赏析
牡丹亭中惊梦翻译和赏析牡丹亭中惊梦翻译:丽娘游园归来,困倦了,便伏几小睡,却作了个甜美的梦:梦见一个小生,拿着柳枝,向她说道:“小生那一处不寻访小姐来,却在这里。
恰好在花园内折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乎?”丽娘没有答话,只是想:“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小生一笑,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便牵丽娘衣袖,转过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说话去了。
丽娘怎会在梦中与一素昧平生的人幽会呢?原来一直受封建礼教禁铜的丽娘,没有人与她说过知心话。
与她最亲近的母亲,看她睡个午觉,也要说不符家教,看她绣对鸳鸯,也不以为然。
丽娘委实寂寞得很,渴望有人关心她同情她,当梦中人说出这“似水流年,如花美眷”八个字时,动魄惊心,怎能不引为知己?以柳枝求题,也不是一般市俗之见,他不是捧来珠光宝气的首饰,而是分文不值的垂柳枝。
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
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
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
欣赏:牡丹亭中惊梦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曳、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翻译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牡丹亭游园》是昆剧的典型传统剧目,系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作。
昆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元朝末年产于苏州昆山一带,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
《牡丹亭》是昆剧的经典曲目之一。
《牡丹亭游园》改编自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作品《牡丹亭》,《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或称《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牡丹亭》的男主人公是柳梦梅,女主人公是杜丽娘。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的主要人物有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杜宝、陈最良。
其中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成功地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反抗性格的成长过程。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注音
牡丹亭游园惊梦原文及注音【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2〕,乱煞年光遍〔3〕。
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4〕,抛残绣线〔5〕,恁今春关情似去年〔6〕?【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7〕,宿妆残。
(贴)你侧着宜春髻子〔8〕,恰凭栏。
(旦)剪不断,理还乱〔9〕,闷无端〔10〕。
(贴)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吩咐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11〕”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12〕,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13〕。
没揣菱花〔14〕,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15〕。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16〕! (贴)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17〕,艳晶晶花簪八宝填〔18〕,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19〕。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20〕。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21〕。
”(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22〕,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23〕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24〕,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25〕!(贴)是花都放了〔26〕,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27〕,荼䕷外烟丝醉软〔28〕。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
(合)闲凝眄〔29〕,生生燕语明如翦〔30〕,呖呖莺歌溜的圆〔31〕。
(旦)去罢。
(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32〕。
(旦)提他怎的! (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33〕,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34〕。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36〕。
(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
瓶插映山紫〔36〕,炉添沉水香。
《牡丹亭惊梦》曲词分析
身子困乏了,姑且靠着几案睡上一觉。(睡介) (梦生介)(生持柳技上)“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 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久,今朝阮肇到天台。” 小生顺路儿跟着杜小姐回来,怎么看不见小姐?(回 看介)呀,小姐,小姐!(旦作惊起介)(相见介) (生)小生寻找杜小姐哪一处没找遍?却在这里! (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在花园内,折取了半 枝垂柳。姐姐,你既精通书史,可以作诗以赞赏这柳 枝吗?(旦作惊喜,欲言又止介)(背想)这个后生 素昧平生,怎么到这里?(生笑介)小姐,我可喜欢 你哩!
分析:
梦中的杜丽娘,恣情享受刻骨铭心的性爱欢乐。试把 《惊梦》中手执柳枝寻踪而来的柳梦梅与春日游园的杜丽娘 撩云拨雨的场面与《诗。溱洧》所描绘的相比较: ‚溱与洧,方涣涣矣。士与女,方秉蔄兮。女曰‘观 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两者在意境神韵上何其相似!在《诗•溱洧》这首代表 ‚郑卫之风‛的民歌所反映的性爱相对自由的时代里,有 《周礼》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当斯时也,奔者不禁‛ 的仲春欢会礼俗,青年男女‚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 相出游,以至兰芍互赠,播为美谈,男女戏谑,恬不知羞‛, 《牡丹亭。惊梦》实是再现了‚仲春之月令会男女‛这一古 老而庄严华妙的仪式,体现了那个性爱自由的时代。
【鲍老催】(末)真是混阳蒸变, 看他像虫儿般蠢动搧情。娇凝翠绽魂儿 都在颤抖。这是梦幻中的情缘,前世注 定,必将要实现的情缘。呀,淫邪弄脏 了花台殿。让我拈片落花儿惊醒她(向 鬼门丢花介)他正梦酣,梦中春情正浓, 怎生留连?花片拈碎红了一片。秀才才 到半梦;梦结束之后,好送杜小姐仍回 香阁。我去了。(下)
【山桃红】为了你这如花一样的美眷,流年似水,到 处把你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我和你那边儿讲话去。 (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到哪里去? (生)转过这芍药栏向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 秀才,去干什么呀?(生低答)和你松领扣,宽衣带,用 袖梢儿遮盖着身体。你要忍耐,我要将你抚爱一会儿。 (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 (合)是在哪处曾经相 见过,相看眼熟,难道这么相好相逢却没说一句话?(生 强抱旦下)(末扮花神束发冠,红衣插花上)“催花御史 惜花天,检点春工又一年。蘸客伤心红雨下,勾人悬梦彩 云边。”我是掌管南安府后花园的花神。因杜知府小姐丽 娘,与柳梦梅秀才,后日有姻缘之分。杜小姐游春感伤, 导致柳秀才入梦。我们花神专掌惜玉怜香,所以来保护她, 使她云雨之情十分欢快。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sǐ, sǐ可以生。
生而不可舆sǐ, sǐ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
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
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鹤睫《红楼本事诗》:“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
”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
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牡丹亭-惊梦》
一、临川派(玉茗堂派)、汤显祖VS吴江派、沈璟“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二、《牡丹亭》主题:《牡丹亭》的主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谕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勇于反抗的青年一代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探索生活的道路。
汤显祖把这种解放的要求,这种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憧憬,解释为“情”;把封建礼教、程朱理学和封建道德观念对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解释为“理”,把人们为粉碎枷锁、摆脱羁绊、冲出牢笼所作的斗争,解释为“以情格理”(情与理的斗争)。
他对这种“情”寄托了很大的希望,赋予它一种驾凌三界、摆脱生死的超现实力量。
《牡丹亭》所描写的爱情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的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运动的突破口、或者一种缩影来表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在梦中相见,因梦生情,由情而病,情痴至死,又因情而生。
出生入死,皆情之所至。
这不单使全剧从情节结构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使剧本在爱情描写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而且,作者赋予爱情以能够战胜一切险阻,在为自己开辟道路中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三、杜丽娘的人物形象特点(与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比较):杜丽娘是剧中的主角,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
追求爱情,坚持理想,生死以之,敢于斗争,这就是杜丽娘这个形象最本质的特点。
如果说,《西厢记》中崔莺莺还缺乏独立行动的能力,一举一动都离不开红娘帮助;两百年后的杜丽娘则全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在探索一条通向自由解放的人生道路了。
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是坚决的、主动的。
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并在阴间继续跟寻,为钟情一生,终于因情而复生。
这种性格特征有着很深刻的时代意义,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二)《惊梦》译文与赏析
(二)《惊梦》译文与赏析[译文]这天,天气晴好。
早晨,阵阵莺声燕语,把杜丽娘从睡梦中唤醒:满眼是明媚的春光,即使是身在深深庭院的人,也不可抵挡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昨夜点上的沉香已经燃尽,没有做完的针线活就让它抛在一边,年轻人急切地要走到花园里去,她们只觉得今年对春光的关切之情要明显地胜似去年。
这开首一支曲便写出了杜丽娘的少女情态,如茅暎所评:“娇姿弱质,百态横生。
”同时寥寥数笔,写出了闺中清晨特有的环境,如三妇所评:“宿火已销,残绒未理,绝妙晓窗情景。
”春香给小姐送来镜台衣服,杜丽娘梳妆打扮起来:袅袅晴丝,摇漾如线,闺中人正是从这若有若无的游丝中窥见了春的踪迹。
这心细如发的观察,正体现出杜丽娘对春的敏感和热爱。
她对镜梳妆,从镜中看见了自己,却觉得自己是被镜子偷看了去,陡然害羞起来,一不小心,把发髻也给弄歪了。
即使在闺房里,自己的美也生怕被别人看见。
这种青春少女的羞怯心理,被汤显祖那支生花妙笔表现得惟妙惟肖。
看到小姐这样美,春香忍不住说了一句:“今日穿插得好。
这一下引起了杜丽娘的共鸣:“你说我裙衫真明艳,花簪这么讲究,你可知道爱美是我的本性呀?我的美,就像这大好春光一样没人看见。
”面对着春香的称赞,杜丽娘充满自信。
这是她对自己青春美的深情妙赏,同时也伴随着这种美不能被人发现的青春落寞。
走进花园,眼前的景物一下子吸引住杜丽娘的视线,她不禁感叹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万紫千红的花儿竞相开放,到处是莺歌燕舞。
亭台楼阁在云霞衬托下显得格外华丽,画船在烟波中荡漾。
第一次领略到如此美好的春光,杜丽娘不禁心旌摇动,如痴如醉。
她想:“我以前独守闺房,怎么忽略了这样美的春天呢!”这时,她又看到园中的断垣残壁,不由得伤感起来:“这么美丽的景致,却交付给如此破败的院落,这不正像自己的美好青春被埋没了吗?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看来真是不假。
眼前虽有良辰美景,可到哪儿去寻赏心乐事呢?”这时,春香说道:“别的花儿都开了,只有牡丹还早哩。
《牡丹亭》中“惊梦”一词的理解与翻译
—.引言 《牡丹亭》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译本众多,但对于其第十回的篇目“惊梦”二字的翻译出现了偏 差:一是令人惊讶之梦,二是被人惊扰之梦。因此,要准确理解“惊梦”的含 义先要确定其中“惊”字的含义。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将语义划分为七个类别,从“惊”字的概念意义而言,“惊”为“受惊”; 从联想意义而言,“惊”为“惊醒”。本研究在加强对《牡丹亭》的理解、区分 “惊梦”二字的理解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牡丹亭》的翻译研究。 二."惊梦"之译 《牡丹亭》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迄 今为止,《牡丹亭》已经拥有不同语种的全译本、选译本和改译本。比如英 文译本有常见的白之(Cyril Birch)、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的译本。白之 将“惊梦”翻译为“An Interrupted Dream”叫张光前先生将其翻译为“A Surprising Dream"叫汪榕培先生将其译为"An Amazing Dream,,[3]o许渊 冲先生将其译为"An Enchanting Dream"叫在其他语种的翻译中,"惊 梦”的翻译更加不同。洪涛生的德文பைடு நூலகம்文将其译为“Die Begegnung im Traum,,[51;Andre LEVY 的法文译本将其译为"LE REVE INTERR0MPU,,M;雷爱玲的西班牙语译文将其译为"Un sueo interrumpido"171。 由此可见,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惊梦”的“惊”字之上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从意义上而言,除洪涛生的德文译本将“惊梦”进行意译为"梦里的邂 逅”之外,其他译者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但是所选用的词义也各有不同: 使(人)惊奇、惊扰、使(人)迷醉。从形式上而言,使用了动词的现在分词、 过去分词以及动名词三种形式。一般而言,及物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主动 意义,与中心词存在主动的主谓关系。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 动,与中心词之间存在被动的主谓关系。因此,要确定“惊梦”的翻译需要 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定“惊”字的含义;二是确定“惊”和"梦”之间所存在
牡丹亭《惊梦》
【绕池游】 【步步娇】
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乌夜啼】
杜丽娘在游园之前被春光吸引所生发的感情。
【醉扶归】
杜丽娘沉浸于华美服饰和惊人丽质的自我欣赏中。
【皂罗袍】
杜丽娘观看园景时由喜转悲、由叹转怨的情怀。
【好姐姐】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4.对下列曲词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
②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③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A.谐音 衬托 对偶 用典 C.双关 衬托 通感 对偶 B.双关 比喻 拟人 对偶 D.谐音 比喻 借代 用典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3.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 定,烦闷无端。 B.一番装扮之后,她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羞怯; 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 闺怎便把全身现”。 C.进园后,她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 春景,则又心花怒放。 D.忽然传来了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 千丈,鸟儿的成双成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她怏怏 而去,结束了游园。
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缭乱、令人讨厌的 春光到处都是。 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 无聊、苦闷的心情。 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 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 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 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
【研习与思考】
二、选择题 2.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
梅兰芳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作者:梅兰芳游园惊梦,汤显祖《牡丹亭》一折,原作统称《惊梦》,其中“观之不足由他缱……”那支曲牌,也不叫[尾声],而叫[隔尾],戏至此未完。
在乾隆年间《缀白裘》里已分为游园和惊梦两折,[隔尾]也改成[尾声]了。
我来解释一下。
游园先谈《游园》。
[绕地游],杜丽娘上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这三句是剧作者介绍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
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杜在小锣里出场,九龙口站住,开始唱“梦回莺啭”,再慢慢地边唱边走,唱完“院”字,转身向里走去,接着春香就上场了。
她刚出场,披着斗篷,不能多做戏,所以身段不多,只是唱到“莺啭”向高处一指,“深院”平着一指,唱完坐下。
春香上唱:“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春香用轻快的步子上场,边唱边走,“尽”字已到台口,“沉烟”穿手、蹲身,“抛残绣线”做理线式,“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进门,转身蹲下,向外一指。
杜、春二人同样都是旦角,而春香唱的尺寸,应该比杜丽娘快些,动作也要活泼些,否则就分不出她们之间的年龄和身份了。
因此,昆曲里把她们分别叫“五旦”“六旦”。
春念:“小姐。
”念毕站在小边。
杜念:“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梅关”是指大庾岭,广东、江西交界的地方,宋朝在此设有梅关。
这是说杜丽娘清晨起来,带着隔夜的残妆遥望梅关。
春念:“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
”这是从春香的口中在刻划小姐的应时春妆。
杜念:“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这是说杜丽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烦闷,割也割不断,越理越乱。
春念:“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这是说杜丽娘已经告诉催促开花的黄莺和燕子要爱惜春光,留给她们多看几看。
以上几句念白都押了韵,这是剧作者借了剧中人之口,在向观众介绍一些剧中的主要情节。
柳梦梅家住岭南,他从广东到江西来,必经过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是柳梦梅,事实上杜丽娘当时并没有真的在望梅关,春香也不可能对莺燕下命令。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赏析
牡丹亭惊梦原文及赏析稿子一嘿,亲!今天咱来聊聊《牡丹亭惊梦》。
这原文啊,那叫一个美!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遇,那场景,简直让人心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几句,把杜丽娘对美好时光被荒废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你瞧,杜丽娘在园中闲逛,被那满园春色撩动了春心。
她感叹着青春易逝,自己却被困在这深闺之中。
这得多无奈呀!而柳梦梅的出现,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她的世界。
再说这文字,细腻得就像那最柔软的丝绸,轻轻拂过你的心。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带着深深的情感。
那种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仿佛能从纸里跳出来,拉着你的手,跟你倾诉。
还有啊,这情节的设计,那叫一个巧妙。
一个梦,成就了一段生死不渝的爱情,是不是特别神奇?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沉醉在这梦幻般的爱情里。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牡丹亭惊梦》特别迷人?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和你们唠唠《牡丹亭惊梦》。
哎呀,一开始读这原文,我就被深深吸引住啦。
杜丽娘那娇柔的姿态,柳梦梅那儒雅的气质,仿佛就在眼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听听,这话说得多动人!杜丽娘在梦中遇到柳梦梅,就像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他们在花丛中互诉衷肠,那画面简直太美了。
咱再说说杜丽娘的心情,被困在深闺,突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和感慨。
她渴望爱情,渴望自由,这种情感通过文字传递给我们,让人忍不住为她心疼。
而且哦,这文中对景色的描写也是一绝。
什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把那园子的美景描绘得如梦如幻,感觉自己都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
这《牡丹亭惊梦》啊,真的是一部让人陶醉的作品。
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受,新的感动。
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名作,描绘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是《惊梦》一出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一段唱词。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c。
牡丹亭游园惊梦
牡丹亭游园惊梦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文与翻译、赏析(旦上,唱)【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 (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贴)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阑。
(旦) 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贴) 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旦) 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 (贴) 分付了。
(旦)取镜台衣服来。
(贴取镜台衣服上)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镜台衣服在此。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行介)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 今日穿插的好。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贴) 早茶时了,请行。
(行介) 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贴) 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
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 闲凝盼,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旦) 去罢。
(贴) 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
(旦) 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到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牡丹亭》一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汤辞官返乡那年。
故事情节主要依据明人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故事以晚明社会为故事背景,晚明社 会是一个兼具保守与开放两种社会风气的特殊时 代。一方面,统治者极力强化封建礼教,弘扬理 学,试图以礼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思想,另一 方面,受王学左派进步思潮影响,民间涌动着追 求个性解放,向往自由,肯定人欲的开放潮流。 一大批文学作品以各种体裁反映了“理”与“情” 之间的矛盾冲突,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正 如汤显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牡丹亭》以一个生死恋的故事展示了这种矛盾, 并响亮地做出了回答,即僵化教条的理学无法阻 挡人性解放的洪流。
汤显祖在思想上深受王(艮)学左派的影响,崇尚真 性情,反对假道学,反对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大力宣扬个性解放,因此在文学上他支持“独抒性灵” 的主张,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坚持“崇尚真性情,反 对假道学”的进步思想。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和 诗人,一生的著作很多,但其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是 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传奇作品中的代表作是《紫 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由于 这四部作品都有做梦的情节,因此也合称为《临川四梦》 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 在《牡丹》。”《牡丹》就是指《还魂记》,即《牡丹 亭》。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 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 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 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 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 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杜丽娘自怜的集中表现,当春香从外在的衣物饰品上赞美 她时,杜丽娘却表白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抛开外在装饰的陪衬,直接指向对自己不加任何雕饰的天 生丽质美的欣赏,她认为自己的天然之美可使鱼沉雁落鸟 惊喧,花羞月闭花愁颤,极写杜丽娘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 美丽的欣赏爱怜。 春香并不能真正理会杜丽娘的美丽,杜丽娘的美丽也正是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了,“恰”,如同。 杜丽娘用美丽的春天自喻,为后文伤春埋下伏笔,暗示 “伤春”即是“自伤”。自己如花的美丽无人了解更无人 欣赏,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反差造成了杜丽娘心灵深处 的强烈失落,一种孤独无偶的情绪沁满了心灵,这就点明 了上文杜丽娘所感喟“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这种郁 郁寡欢心情的来由。
旦和贴都是剧中女性角 色,旦的分类很多,一 般有十二旦的说法,这 里指杜丽娘。贴是丫鬟, 此处指春香。 “介”相当于元杂剧中 的“科”,描写人物的 神态、体态。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春天的早晨,莺啼婉转唤醒梦中人,梦中 醒来感受到春光撩人的烦乱。 “遍”,到处都是。 “人立小庭深院”,用欧阳修“庭院深深 深几许”的意味,刻画了一个被帘幕阻隔 在闺房深处中孤独寂寞的女性形象。
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是否可以缺少?你认为 她对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春香这个人物在本场戏中必不可少,她的身份是 丫环,但实际上她也是杜丽娘唯一的朋友,她对 丽娘是友善而关切的,她知道丽娘的孤独和苦闷。 正是在春香的怂恿鼓励下,杜丽娘迈出了追求自 由恋爱的第一步。当然,春香对偷游后花园所引 发的“可怕后果”是不可能预见的,她的作用仅 限于引导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并从侧面烘托和暗 示丽娘的心理变化。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便”,即便。 “十二”,虚指,犹言所有。 看也看不够的春天美景只能被断壁颓垣环 绕,即便自己把所有的景致都看遍了也难 以改变“三春无人见”的命运,只能徒然 增加自己的烦恼。虽伤春,但更伤“我”。
杜丽娘的感情起伏非常大,从青春意识觉 醒所带来的烦闷到对爱情的朦胧渴望,以 及这种渴望无法实现的无奈,从赞美春天 到伤感春天以及伤感个人命运的无法把握, 杜丽娘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游园被加以细 腻地描摹。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 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 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 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郁郁寡欢的杜丽娘到了繁花似锦的花园中,花园中的勃勃生机激 发了杜丽娘心中被压抑的人生欲望。杜丽娘看到花园里百花盛开、 莺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 赞叹中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 而却无一人走进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既是赞叹花 园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诘不肯走进自己生命欣赏自己美丽的人, 具有着双重的意味。 杜丽娘抒发了古代待嫁女子普遍的幽怨,“劝君惜取少年时,莫 待无花空折枝”的感叹形成了女子“伤春”的传统。备受压抑的 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 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 中来。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色都给了断井颓垣观赏,由物及人,一 种自怜的情绪油然升起。
汤显祖力求把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不能实 现的进步思想,寄托在绚丽幽美的梦境中, 通过杜丽娘生前的不屈抗争,真实地反映 出明代青年妇女的苦闷;通过她死后的继 续追求,表达了她们对生命、自然、爱情、 自由的热爱,代表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妇 女的意志,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强烈 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点
作者抓住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中心,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有机地融合,写得相当成功。其主要的艺术特点是: A.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如杜丽娘的梳妆打扮突出她的美丽风姿,显示她爱美的天性;扫 兴而归则突出了她内心的哀怨和痛苦。 B.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反衬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如景物都是通 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的,饱含着杜丽娘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看 到满园春色空对断井颓垣,烘托出自己美丽容颜徒对四壁的无奈 和愁苦等等。 C. 通过直接倾诉和间接虚写来突出人物内心情感。如“剪不断, 理还乱,闷无端”是直接倾诉杜丽娘的烦闷和哀怨,人立小院的 情景则是间接虚写人物内心的愁苦。
牡丹亭惊梦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自 称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于“书香”家庭,早 年即有文名。但是由于他不肯阿附权贵,所以从22岁参 加科举考试,直到34岁才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博士、 南京詹事府主簿、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等职。万历十九 年(1591年),汤显祖因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 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后又调任为浙江遂昌知 县。他为政清廉,关心民生疾苦,抑制豪强,直言敢谏, 由于他一直被豪强排挤,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弃 官归于临川。此后18年中,汤显祖一直过的是读书著作、 教子养亲的生活。
春香不谙情事,春天的生机让她由衷的感到欢欣。 看到杜丽娘郁郁寡欢,就怂恿她趁着大好春光梳 着应景的发型去赏春。 “宜春髻子”,相传立春那天,妇女剪彩作燕子 状,戴在头上,上贴“宜春”而字。 杜丽娘心里却没有一丝快慰,感叹自己的心情 “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杜丽娘在这种说 不清道不明的心情的情绪下游园,奠定了整折戏 的忧怨感伤的基调,正因有了如此微妙复杂的心 理基础,才引出了下文“伤春”。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 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 〔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 杜丽娘怀着难以名状的烦闷和自我欣赏的心情开始梳妆 打扮。 袅晴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则说太阳穿过灰尘照进院 子,一条若有若无的光线照进来,人的情思也如同这晃 晃荡荡的光线无法平静。一则直接把“晴”同“情”, 写人的情思起伏不定。 在思绪万千的心情下,杜丽娘戴上亮晶晶的花钿,穿上 华丽的锦裙,并从镜中欣赏自己的美丽。如花美丽的少 女从镜子里面审视自己的容貌、身段、神态,不禁沉醉。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 占的先”, 牡丹虽然美丽,但是 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 候才开放,怎么能在 春花中占得花魁呢! 这里深寓着杜丽娘对 自己美丽的青春被耽 误了的幽怨和感伤。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 圆”,“闲凝眄”,凝神。只听见燕子呢 喃明快如剪,黄莺歌唱音调圆润甜美。 以上从所见所感所闻展示了春天无限的美 丽。春光越是美好,无人欣赏才越让人惋 惜,伤春之意格外浓烈。那种觉醒后的向 往格外强烈,而现实的束缚又使得杜丽娘 沮丧灰心。
对比《西厢记》里面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 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 却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 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 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孕育了生死不 忘之情。汤显祖的文学思想首先是主情,他所说的“情”又首先 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固 不可以男女相慕的感情为先,但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上,对这种 “情”多少有所容忍。至于在“情”之后更深一层的性爱之 “欲”,特别是女性的欲,连提起来都是“淫鄙无耻”的。而汤 显祖却第一次在戏剧中以明白和肯定态度指明:“欲”才是“情” 的基础,它是美好的、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并以杰出 的艺术创造表现了它的美好动人。这种描绘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 它所包含的人性解放精神,无疑要比一般地歌颂爱情来得强烈。 在《西厢记》中,作者只是自然地描写崔、张那种非礼的爱情, 而并不有意强调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崔、张 爱情最大障碍的老夫人赖婚之举,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是出于势利的考虑。在 《牡丹亭》中,作者则有很明确的把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社会的 意识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