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教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教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教案引言:抗菌药物是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类药物,它们能够抑制或杀灭病原菌,对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滥用、不当使用和过度依赖抗菌药物,已经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加大了感染疾病治疗的难度。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与机制为了更好地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首先需要了解抗菌药物的分类以及它们的作用机制。

根据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2. 庆大霉素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核糖体蛋白的合成来达到杀菌的效果。

3. 硫胺类抗生素:硫胺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葡萄糖代谢的酶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是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的一系列指导准则,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率,同时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几项关键原则:1. 确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仅用于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2. 选择适宜药物: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对目标菌株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3. 控制疗程与剂量:抗菌药物的疗程和剂量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避免长期使用和过大剂量的使用。

4. 避免滥用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疾病。

医务人员应避免滥用联合用药,除非确有必要。

5. 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抗菌药物在预防手术感染和其他感染的应用中需要格外慎重,应避免过度预防使用。

三、培训内容与方法为了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技能,我们设计了以下培训内容与方法:1. 讲座式教学:通过讲座式教学的方式,向医务人员介绍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合理使用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临床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医务人员对于合理使用的理解。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课件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课件
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 抗菌药的年代!!
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和 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已是迫在眉 睫
否则明天我们将这样 生活!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的管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 〈一〉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 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 、病原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 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 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严重感 染和抗菌药物不易到达的部位的 感染,剂量宜大,选用治疗剂量 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 感染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 围低限.
•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 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 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 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常见致病菌
•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 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立克次体、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 分枝杆菌.真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不属于 这些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 确立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是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的先决条件,只有查明感染病原, 治疗才能有的放矢.有条件的应尽最大努 力分离病原微生物和药敏试验.卫生部要 求二甲以上的医院接受抗菌药治疗的住院 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2、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药物选择
• 头颈外科手术
第一代头孢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成效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联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历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成效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XXX成效调整给药计划。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计划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品种及抗菌药物特性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水平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计划,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计划时应遵循下列准绳。

1.品种挑选根据病原菌品种及药敏成效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教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教案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教案一、培训目标通过本次培训,使参与者:1. 理解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3. 了解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及危害;4. 学会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包括适应症、剂量、时长等方面的操作;5. 增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责任心。

二、培训内容1.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什么是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一类能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1.2 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机制和作用范围的不同,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β-内酰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等。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2.1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药物耐药性增加过度和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是造成药物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缓耐药性的发展。

2.2 预防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患者的风险。

3.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及危害3.1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滥用、过量使用等,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基因。

3.2 细菌的基因突变细菌存在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会导致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3.3 危害耐药菌株的传播会导致严重的感染控制问题,使原本可以有效治疗的疾病变得难以治愈。

4.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要点4.1 疾病诊断与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4.2 治疗方案的设计4.3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参考价值4.4 抗生素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的选择4.5 抗生素联合使用的原则4.6 抗生素的合理储存和配制4.7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5. 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责任心5.1 医务人员的责任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

5.2 患者的责任提醒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如按时、足量、规范使用,或根据医生建议停药。

三、培训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解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合理使用的重要性,提高参与者的知识水平和意识。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最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讲课文档

最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讲课文档
第十九页,共57页。
复合青霉素
一种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加上一种半合成耐 酶青霉素:克菌(阿莫西林250mg+双氯西 林125mg)
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加上一种β-内酰胺酶 抑制剂
第二十页,共57页。
注射用复合青霉素制剂
复方制剂
主要适应症
奥 格 门 汀 ( A u g m en tin ) ( 阿 莫 西 林 1g, 克 拉 维 酸
(6)喹诺酮类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如与氨茶碱同用,前者抑制后者在肝脏的代谢,医致茶碱中毒 。
第八页,共57页。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 基本原则
• 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第九页,共57页。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 用的基本原则
•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溶液易分解,现用现配。(青霉素在溶液中,很易形 成青霉烯酸+体内蛋白 青霉噻唑蛋白 IgE结合 过敏性休克)(0.1%肾上腺素0.5 ~ 1.0m肌注)
存在交叉过敏
第二十八页,共#43;菌(葡萄球菌)有效
对厌氧菌无效
第二十九页,共57页。
重要氨基甙类抗生素评价及用法
(6)喹诺酮类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如与氨茶碱同用,前者抑制后者在肝脏的代谢,医致茶碱中毒。 (3)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同时加入输液中给入。 (4)氨苄青霉素和维生素C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氨苄青霉素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糖浓度或温度越高,
分解或脱水缩合越快;维生素C可使氨苄青霉素还原分解、降解失效。 (5)复方新诺明和维生素C合用,因维生素C酸化尿液,使磺胺药及乙酰化产物医析出,损害肾脏。
肠穿孔后腹膜炎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感染),2 种或 2 种以 上病原菌感染;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头孢夫肟、氯霉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二代或 喹诺酮类 三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
肺炎克雷白杆菌 喹诺酮类或口服头孢菌素、庆 阿莫西林+甲硝唑
肠杆菌属 (阴沟,大霉素
喹诺酮类、头孢菌
产气肠杆菌)
美洛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 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专业知识
12
伤寒沙门菌
喹诺酮类、头孢曲松
氯霉素、复方甲氧苄 胺嘧啶或阿莫西林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专业知识
14
或进行其它手术的前后,应用青霉素预防细菌 性心内膜炎;切除感染病灶时,应用致病菌 敏感的抗菌药防止感染扩散;复杂的外伤或 战伤时,应用青霉素预防气性坏疽;尿路感染 有复发可能时,应用抗菌药物;烧伤患者有发 生感染的可能以及对某些危重患者的口腔护 理等。
缺乏针对性的预防用药一般得不到预期效 果,还可能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或其它不良 后果。例如病毒性疾病、心衰、休克或无菌 手术时应用抗菌药,通常是有害无益的。
产青霉素酶菌 甲氧西林耐药菌
头孢菌素、万古霉素、
邻氯唑西林、氟氯青霉素、 万古霉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亚胺培南、红霉素或
喹诺酮类
万古霉素 庆大霉素或 喹诺酮类、夫西地酸
万古霉素 利福平
钠或利福平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专业知识
10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甲硝唑
万古霉素
放线菌属
苄青霉素、氨苄西林
G(-)球菌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专业知识
2
菌谱、作用特点和适应证,临床应避免 无指征或在指征不明确的情况下应用抗 菌药。在作用基本一致的抗菌药中,应 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对一般感 染,宜单一用药。一般而言,不同器官 感染的致病菌不同,诊断时应予以注意。 例如: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

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

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

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

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

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教案引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维护患者健康和防止细菌的耐药性发展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具备正确的抗菌药物选择和使用知识。

本教案旨在向医务人员传授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原则,提高他们的抗菌药物处方素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 分类:a.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b.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c.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d. 磺胺类抗菌药物e.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 其他抗菌药物2. 作用机制:a. 细菌细胞壁的抑制合成b. 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阻断c. 细菌核酸代谢的抑制d. 细菌代谢途径阻断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1. 根据感染病原体的选择性用药a. 了解各类抗菌药物特点及其对常见病原体的敏感性b.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判断病原菌,选择有效抗菌药物2. 注意细菌的耐药性情况a. 定期了解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b. 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3. 谨慎使用抗生素a. 临床上遵循适应症使用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b.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药物代谢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c. 确定治疗疗程,避免过早停药或过度治疗4. 多学科合作a. 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b. 提高准确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检测水平三、实施方法和策略1. 组建抗菌药物管理团队a. 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感染科医生、药剂师、临床微生物学家等b. 定期开展研讨会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2. 开展抗菌药物政策和指南a. 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性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b. 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和剂量等方面的建议3. 加强教育和宣传a. 针对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抗菌药物教育和宣传活动b. 强调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性4. 建立监测与反馈机制a. 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发展趋势b. 反馈数据给医务人员,促使其改进抗菌药物使用行为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教案资料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教案资料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教案资料一、教学目标1.了解抗菌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制;2.掌握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常见的抗菌药物。

二、教学内容1.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a.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b.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抗生素、抗微生物药物和化学合成药等。

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a.抗生素作用机制:(1)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2)干扰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3)破坏细菌的生物膜结构。

b.抗微生物药物作用机制:(1)干扰病毒的复制和繁殖;(2)干扰真菌细胞膜组成;(3)干扰原虫和寄生虫的代谢过程。

c.化学合成药作用机制: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途径来达到杀菌的目的。

3.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a.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b.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时间规定使用抗菌药物;c.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d.避免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常见的抗菌药物及其应用a.青霉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b.大环内酯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和皮肤软组织感染;c.氨基糖苷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肾结石和泌尿系感染;d.抗结核药物:常用于治疗结核病;e.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常用于治疗艾滋病。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简单介绍抗菌药物的定义和分类。

2.正文(30分钟)分析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重点讲解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并介绍常见的抗菌药物及其应用。

3.实践操作(40分钟)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感染病例,并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方案设计。

4.总结讨论(10分钟)每组汇报治疗方案,并讨论不同组的选择理由和合理性。

5.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小论文,提供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深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也可以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分,评估学生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讲义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讲义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讲义一、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一)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3、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四)给药次数: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五)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下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
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 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4.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5. 疗程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6.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必须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药物可联合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的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一)内科及儿科领域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应严格掌握指征,仅针对某些特定细菌和病毒感染。

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
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
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需预防用抗菌药。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的选择及给药方法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

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1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者除外)。

抗菌药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

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存在感染者,抗菌药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时抗菌药的预防应用见表2。

表2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3.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