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知识讲解
八年级上短文两篇的知识点
八年级上短文两篇的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中,学生需要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包括短文的结构、主题、选材、组织、语言等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短文的结构
短文是由引子、承接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其中,引子是开头部分,引起读者兴趣,吸引人的眼球;承接是中间部分,是表达事情的部分;而结尾则是总结部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写作中,引子、承接和结尾的比例要适当,不宜过于单一。
二、短文的主题
短文的主题是指短文中表现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因此,选择好主题是短文写作的重点。
主题要新颖、有内涵、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另外,主题要与时俱进,注意体现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才能使短文更有思想性和时代性。
三、短文的选材
选材是指在短文中需要描述的内容和情节。
选材应该与主题相符合,选材要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让读者能够形象感受,产生共鸣。
同时,选材应该符合实际情况,避免虚构和夸张,否则,很容易失去信服力。
四、短文的组织
组织是指短文中的内容、语言的安排。
好的短文要注重组织的各个方面,例如,段落的转换、重点的呈现、语句的串接、逻辑的连贯等等。
组织好的短文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短文的语言
语言是短文的灵魂,是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语言不仅要表达清晰,而且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同时还要注意节奏和韵律的处理,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总之,掌握好短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使写作更加精彩。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
课文知识点第10课《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初三语文知识点:《短文两篇》
初三语文知识点:《短文两篇》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当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以下是为您推举初三语文学问点:《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1.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怡〔y〕情狡黠〔xi〕吹毛求疵〔cī〕要诀〔ju〕2. 解释以下词语。
〔1〕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5〕傲慢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 依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学习不仔细,不求深刻理解──不求甚解〔2〕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豁然贯穿〔3〕读书总有好处──开卷有益〔4〕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咬文嚼字〔5〕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小失大二、重点句子背记学问清单1.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规律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 读书补自然之缺乏,阅历又补读书之缺乏,盖天生才能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阅历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需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需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三、文学常识背记学问清单1.《谈读书》的是培根,英国的哲学家、作家。
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3. 阅读议论文必需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4. 论点是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见,在形式上一般是完好的句子。
5.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
6.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7.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方论证。
此外,在驳论中,还接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和归谬法。
8. 议论文按论证方式来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基础知识1.字音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rú) 案牍( dú)2.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香远益清( 远播)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长出枝节)香远益深(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指居室主人德行美好)4.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何陋”是“有”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判断动词)5.课文主旨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课文结构二、问题整理1.内容理解《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先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主人“德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
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接着四句描写陋室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明惟吾德馨衬托陋室不陋。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的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之:的。
(2)患:担心。
(3)故:所以。
(4)异:感到惊奇。
(5)莫:没有。
(6)是:这。
(7)以:认为。
(8)知:了解。
(9)而:但是。
(10)其:他的。
(11)于:在。
(12)者:……的地方。
2.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2)其充塞四虚乎?虚通墟,废墟。
3.一词多义:(1)为: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做)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③故为之说(介词,为)④以试人(介词,用来)(2)乐:①不亦乐乎(愉快)②乐亦在其中矣(乐意)③乐琴书以消忧(快乐)④心中不乐(欢乐)4.古今异义:(1)古义:一古文观止/今义:古老的文字、文献(2)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及有关记载(3)古义:了解/今义:知道、了解(事物的情况)5.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从旧的、以前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2)饱食暖衣(形容词用作动词,穿暖吃饱)(3)黎民不饥不寒(使动用法,使……饱/使……暖)(4)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5)王于兴师(使动用法,使……称王)6.重点短语:(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努力学习)(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用作动词,勤奋学习)(3)任重而道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责任)7.重点句子翻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第17课《短文两篇》考点详解(原文 译文 考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考点详解一、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考点】〔之〕结构助词,译为“的”。
〔可〕动词,译为“值得”。
下文的“可远观”的“可”也是动词,意思是“可以,能够”。
〔者〕代词,指代前面说的“草木”,可以译为“的草木”,也可以采用的字结构,把“可爱者”译为“值得喜爱的”。
〔甚〕表示程度的副词,叫做程度副词,意思是“很,非常”。
〔蕃〕读作fán,意思是“多”,与“繁”是同义词,可以组词“繁多”。
有人把“蕃”理解为“同‘繁’”,这是把“蕃”看作是通假字了。
笔者认为:“蕃”与“繁”读音相同,都可解作“多”,还是应该看作同义词。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译文】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考点】〔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大诗人。
陶渊明喜爱菊花,在宅边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心志。
后来,菊花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诗写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中“陶家”的“陶”就是指陶渊明。
〔独〕副词,意思是“唯独,只”。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考点】〔自〕介词,意思是“从,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来〕动词,表示趋向,即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可以译为:……(以)来,到现在。
这里译为“以来”。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茎。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第22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七(下)17.短文两篇 知识点整理《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被称为“诗豪”,世称刘宾客。
著有《刘禹锡集》。
2.本文体裁是“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成为灵异的水 3.斯是陋室。
斯:这。
4.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
5.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7.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二)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3。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4。
苔痕上.阶绿。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
5.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6。
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三)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样子)2.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今义:芳香)3.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今义:调解)(四)虚词用法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2.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当是.时 (这个、那个)三、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倒装句)四、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全面解读
《短文两篇》全面解读第15课《短文两篇》全面解读【阅读要点】【语言卡片】1.生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饰狡黠(xiá)诘(jié)难孜(zī)孜不倦蒸馏(liú)聪颖(yǐng)滞(zhì)碍睾(gā)肾吹毛求疵(cī)劝诫(jiè)要诀(jué)豁(huò)然贯通2.多音字3.雅词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矫:做作,不真实。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范:这里是衡量、检验的意思。
鄙:看不起。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务:致力。
4.四字短语高谈阔论练达之士大而无当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天资聪颖欺世有术诸如此类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观其大略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5.比喻句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句段品味】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知识点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g)竹柏(bǎi)猿(yuán)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特殊句式: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4.重点问题探究(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短文两篇》知识点
三种文体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
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
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
是用韵的。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如《桃花源记》;可写景,如《小石潭记》;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如《核舟记》,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
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陋室铭》
一、重点字词
1、课本下面的注释必须记
2、山不在高:在,在于。
3、有仙
则名:则,就。
4、上,长到。
正确的顺序“苔痕绿上阶,草色
青入帘”。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著名)
2.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3.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4.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使……受到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使……感到劳累)。
16《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短文两篇陋室铭【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字音】惟吾德馨(xīn)无案牍(dú)之劳形【注释】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名:出名,有名。
灵: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无案牍(dú)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西蜀子云亭:杨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西蜀,今四川。
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即“有何之陋”。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强烈的反问。
这里以孔子之言,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蛟龙居住就成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在这里)谈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知的粗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之劳神伤身。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子云的玄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短文两篇》重难点讲解
《短文两篇》重难点讲解
1、重点:
《短文两篇》表达了作者巴金向往光明和美好,甘愿为美好光明的到来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隐约可见作者的郁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这是作者内心的表白,也是一种心迹的流露。
文章的感情基调沉郁,但又不失向往光明和美好未来,并为此而甘愿做前驱。
2、难点:
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姮娥奔月”,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里
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第11课短文两篇笔记
《短文二篇》课文笔记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的课文笔记:一、作者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二、词语解释1.陶渊明:结庐:构筑房舍;星夜:连夜;涉:跋涉;由:自。
2.孟浩然:岱宗:泰山;夫:发语词;输:这里是写照的意思;青:指苍翠、浓重、浓烈等意思。
三、问题解答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概括了山川的美。
同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从哪些角度来写山水的景色?“高峰入云”写静态的山,“清流见底”写动态的水。
这一句总写了山水的雄奇、秀丽。
3.“晓雾将歇”中的“晓”和“歇”的意思是什么?一个“歇”字表现了怎样的境界?“晓”是早晨的意思,“歇”是消散的意思。
“晓雾将歇”表现了雾的朦胧、美丽,以及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
4.“夕日欲颓”中的“颓”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颓”是坠落的意思。
“夕日欲颓”描写了太阳即将落下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和宁静。
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这句话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的叙述和描写。
四、重点句子翻译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3.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景色,共同游乐。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文学家,被尊为“山中宰相”。
2. 文体。
- 这是一篇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实词。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 四时:四季。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2. 一词多义。
- 与。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书。
- 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书”是书信;第二个“书”是“书写、记载”,这里指一种文体)(三)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内容理解。
1. 景色描写。
- 描写角度多样。
- 文章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等)等不同角度描写山川景色。
- 描写景物丰富。
- 有山川、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涵盖了山水、动植物等多种自然元素。
- 色彩搭配和谐。
- 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写出了色彩的斑斓与和谐,使画面绚丽多彩。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知识归纳——《短文两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知识归纳——《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处室: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2、餍: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3、瞷:吾将瞷良人之所之(暗中察看)4、墦:卒之东廓墦间(坟墓)5、善:通国之善弈者也(擅长,动词)6、诲: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动词)二、通假字1、反: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回来)2、蚤:蚤起(通早,早上)3、施: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4、为:为是其智弗若与?(通谓认为)三、一词多义1、之:①吾将瞷良人之所之(前者是助词,后者是动词,去,往)②之祭者,乞其余(向,介词)③而良人未之知也(它。
代事情的真相)④又顾而之他(到,往,动词)⑤通国之弈者也(的,助词)2、施: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迤,暗中跟踪)②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施行,实行,动词)④妾不驱使,徒留无所施(用处,动词)2、卒:①卒之东郭蕃间(终于,最后,副词)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士兵,名词)③初,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通猝,突然)四、词类活用1、富贵:则尽富贵也(形作名,富贵的人)2、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动作状,站着)3、骄:骄其妻妾(形作使动,使骄傲)五、古今异义的词1、国:遍国中无与立谈者①古义:国都。
②今义:国家。
六、句式1、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判断句)2、而相泣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3、而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4、惟弈秋之为听(相当于惟弈秋是听,宾语前置)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判断句)七、难句翻译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认为是这人的智力比不上(他)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惟弈秋之为听。
译:完全按照弈秋说的去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刘安(前179~前121),西汉文学家。
他学术修养较为深厚,后密谋叛乱,被汉王朝平定。
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自杀。
淮南国被废除。
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以宣扬道家思想为主,共21卷。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知识积累《夸父逐日》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逐.(zhú)日:追赶太阳。
3.逐走:竞跑,赛跑。
4.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5.于:到。
6.河、渭:即黄河、渭水。
7.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方,到北方。
8.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9.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10.为:成为。
11.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7.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8.尘埃.(āi):尘土,这里指泥沙。
考题例析(2012 甘肃兰州)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肥硕.(shuò)邂.逅(xiè)夸父逐.日(zhú)B.怄.气(óu)栈.桥(jiàn)怒不可遏.(è)C.发酵.(xiào)角.色(jiǎo)尽态极妍.(yán)D.愧怍.(zuó)蜕.变(tuì)相形见绌.(zhuō)解析:该题考查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项。
B项怄.气(òu)、栈.桥(zhàn);C项发酵.(jiào)、角.色(jué);D项愧怍.(zuò)、相形见绌.(chù)。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行文简洁,故事完整,反映远古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把握重点《夸父逐日》1.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有多种说法,现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解说,供大家参考:(1)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刻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做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
杨公骥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2)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
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3)夸父逐日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总之,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一人物形象?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1.为什么这座山叫“不周山”?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
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
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2.【高清课堂:神奇的想象——学习《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这种解释?我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去,日月星辰都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这是先民对神州地域所见天象地理作出的最为大胆的合理假设。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可笑的,但对并不知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古人而言,能对宏观现象作出如此生动形象的解释,体现了先民对揭示宇宙奥秘的强烈欲望和求索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线阅读电子课文夸父逐日《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参考译文:《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拓展阅读中国神话的内容中国神话丰富多彩,内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①创世神话。
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创世神话主要有两种:天地开辟(包括世界和万物的形成)的神话和人类起源(包括民族的由来)的神话。
天地开辟神话有 3类:第一类,以创造神为主体,创造世界。
这个创造神的形象、称谓以及开辟天地的方式各有不同。
瑶族的创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创造神有4个:八歌、典尼、支格阿鲁和结支戛鲁。
第二类,巨人化生神话,讲述天下万物是由巨人的身体各部所化。
如汉族的盘古神话,阿昌族的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彝族神话《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
第三类,自然演变的神话,讲述的是想象中的天地自然形成的过程,既不是开辟神的创造,也不是巨人化生,完全是自然演化。
如壮族神话《布洛陀与妹六甲》,纳西族创世神话《人祖利恩》等。
这些神话,在各少数民族的史诗和古歌中保留很多。
人类起源神话有两类:一类是解释世界上人类的诞生,讲述造人的过程,说明民族的由来;另一类是与洪水神话相联系,通过洪水后兄妹结合,说明再造人类的过程。
在民族创世神话中,人的来源有卵生、葫芦生、石头生,以及从山洞或树林上出来的种种不同说法,但较常见的是泥土造人的说法,如女娲神话。
在创世神话中,解释人类由来和说明民族起源的内容常常结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类由来看作是同时发生的。
彝族史诗《梅葛》中记载的创世过程,以兄妹成亲,生下怪葫芦,出现 8种人,解释8个民族的由来。
创世神话具有世界性,它是人类原始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②日月星辰神话。
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神话。
日月星辰神话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来问题。
中国神话对此说法各异,大致有以下5种:生育说、肢体化生说、蛋生说、铸造说、神创说。
此外,还有太阳是英雄神和天帝的说法,也有神话解释某些星座的来历。
日、月有规律的出没运转是日、月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神话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类一样有劳作、有休息。
月中的阴影及月的圆缺变化是此类神话解释自然现象的又一方面。
汉族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化为蟾蜍、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说法。
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解释月中阴影的神话。
关于日、月之间的关系,人们想象它们有着同于人间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关系。
对于日、月食的现象,神话中亦有神奇的解释。
如汉族就有天狗吞食之说。
射日神话是日、月神话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它所叙述的基本内容是:天空中出现了多个太阳(或月亮),强光照射,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余的日、月。
这类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控制太阳、征服干旱的愿望。
日月星辰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于天体的朴素认识,其中有的则表现了他们企图用巫术手段控制天体的愿望,具有原始科学和某种实用意义。
但是由于种种原始观念的渗透融合,最终化合成为充满了天真幻想的神话,并被文人取为创作题材。
③动植物起源神话。
自然神话的一种。
它是原始人民对于动植物来源和特征的解释性故事。
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
人们往往认为周围的动植物也像自身一样具有知觉、感情和生活历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人的生活、生产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动植物,则运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说明它们的来源和特征,便成为动植物起源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