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遗传密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七章遗传密码

第一节遗传密码的研究历史

一.mRNA 的发现

1948 年有人报道,当噬菌体感染了细菌后会产生一种很不稳定的RNA,且大多数是和核糖体结合在一起的。

Brenner、Jacob 等人用13C、15N 标记蛋白质,用32P 标记核酸的方法证实了这是一种新的RNA 分子,命名为信使RNA,即mRNA(m, messenger)。

1961 年,Spielman 创造了分子杂交法,通过32P-mRNA-DNA 杂交分子证明了mRNA 的存在。二.遗传密码的破译

1953 年,Dounce 假设DNA 通过RNA 将信息传给蛋白质,RNA 上每三个核苷酸形成一个“空洞”,正好将一个氨基酸装进去。该假说允许三联体的重叠。1954 年,物理学家Gamow 与Teller 等人合作,提出三联体不可重复。1957 年,Crick 也提出了三联体的假说,提出要解决“天书”的“词法”和“句法”,必须要有一本标准词典,认为64 种组合中的44 种是“简并密码”。1961 年,Nirenberg、Matthaei & Ochoa开始用生物化学手段破译密码,得到20 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1964 年,Khorana 合成了U 和G 交替的多聚核苷酸,合成的肽为VCVCVC,后来合成了UUGUUUGUUG...产生了poly(L)、poly(C)和poly(V),由此确定了一些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1964 年,Nirenberg 用合成的三联体与tNRA 进行密码子-反密码子的碱基配对,并与核糖体结合,使密码破译的速度大大加快。1966 年,遗传密码的破译工作基本结束,Crick 绘制了密码表,提出了摆动学说(wobble concept),及时收回了“同义词”不存在的假设。

过滤结合分析破译遗传密码:

第二节遗传密码的基本特性一.密码为三联体,不重复、不间断

二.密码的简并性

三.密码的变偶性

四.密码的通用性和变异性

五.密码的防错系统

密码子在密码表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则,通常密码子的第二位决定氨基酸的极性,第三位决定密码子的简并性。

第二位的碱基是U 则决定的氨基酸是非极性的;第二位的碱基是C 则决定的氨基酸是非极性的,或是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第二位的碱基是A 或G 则决定的氨基酸是极性的;第一位的碱基是A 或C,第二位的碱基是A 或G 则决定的氨基酸是极性的并具有碱性;前两位的碱基是AG 则决定的氨基酸是极性的并具有酸性。

这样的分布规律使碱基的变化有时不会引起氨基酸的变化,有时引起的氨基酸变化是同一类型的氨基酸相互取代,这样,合成的蛋白质功能差别不会太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