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讲学稿下(5、6)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数据的频数分布 频数直方图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数据的频数分布 频数直方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fd9187f5335a8103d220b6.png)
频数直方图教学内容由于前一课时已经介绍了频数,频率的概念,以及根据设计好的分布表怎样来统计频数,计算频率,分析相关信息。
本节课要掌握自己制作频数分布表,并根据分布表来制作直方图和折线图。
制作频数分布表,我们在操作时最好让学生亲身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即收集、整理、分析身边的数据.而且这个情境的可操作性强,便于老师操作.制作过程中摆在学生面前的首要问题——如何分组.以多大组距来分段,应根据考察对象的需要分的组数来定,通常要经过反复试验确定。
这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安排了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其目的是将统计图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处理数据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死记制作统计图的步骤.情境选择统计我的身边的数据,重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进而整理、分析、决策等.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合理分组,在组数、组距的确定这一块要好好引导,切忌记忆分组的步骤.最后要总结目前我们学习的四种统计图,总结其优劣,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一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能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2.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并能从中获取有关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根据数据能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难点:合理分组,确定组距和端点,确定组中值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会列频数分布表来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由老师的引导,经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来解决如何合理分组。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小学曾经学过哪些统计图来分析、整理数据并做出决策的?2、什么叫频数?如何计算频率?二)创设情景:【引例】:调查全班50位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前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单位:CM)150 148 159 156 157 163 156 164 156 159169 163 170 162 163 164 155 162 153 155160 165 160 161 166 159 161 157 155 167162 165 159 147 163 172 156 165 157 164152 156 153 164 165 162 167 151 161 162【学生讨论】:(1)分析这组多而且杂乱无章的数据,有什么方法可以反映这个班级的身高情况?(2)讨论、研究分组的方法及其合理性.三)讲授新课师生共同完成制表过程:1:统计相关数据:①样本容量是___50______②这些数据中最小值是____147____,最大值是___172____,它们相差_ ____25___;引导学生分析制作分布表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全章讲学稿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全章讲学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ecf19f51e79b89680226a5.png)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我们知道,统计是一门研究数据的学科,数据分析这一章学什么呢?请看下面的问题:问题一: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8、6、8、6、5、9、10、7、4乙:9、5、7、8、7、6、8、6、7、7如果只能选一位选手参赛,选谁去参加比赛比较合适呢?问题二: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如下表:经过计算:甲品种平均每公顷的产量为7.54吨,乙品种平均每公顷的产量为7.52吨;最后农科院选择的是乙种甜玉米种子。
你想知道为什么吗?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一)问题引入问题1:见课件。
问题2:某校八年级共有3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求该校八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x=13(80+70+60)=70(二)新知归纳:加权平均数:若n个数12,,,nx x x的权分别为12,,,nw w w,则112212n nnx w x w x ww w w++++++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三)学以致用:例1(见课件)例2(见课件)例3 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另外:在求n个数的平均数时,如果1x出现1f次,2x出现2f次,…,kx出现kf次(这里12kf f f n+++=),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112212k kkx f x f x fxf f f+++=+++也叫1x,2x,…,kx这k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52 菱形》教材教案
![初中数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52 菱形》教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4eaa8cb307e87100f6963d.png)
版本科目年级课时教学设计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由什么图形组成?菱形具有工整,匀称,美观等许多优点,常被人们用在图案设计上.一组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菱形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画出菱形的两条折痕,并通过折叠(上下对折、左右对折)手中的图形,得到菱形有哪些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1、对称性2、是否有特殊的三角形3、边4、角5、对角线菱形性质定理的探究:通过上面的折叠猜想菱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你的猜想是什么?你能证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吗?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求证:AB=BC=CD=DA.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AB=BC=CD=AD.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几何语言:∵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通过上面的折叠猜想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关系?你的发现是什么?你能证明你的猜想的正确性吗?已知:如图,AC,BD是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求证: (1)AC⊥BD;(2)AC平分∠BAD和∠BCD,BD平分∠ADC和∠ABC.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D,AO=CO.∵DO=DO,∴△AOD≌△COD(SSS).∴∠AOD=∠COD=900.∴AC⊥BD.(2)∵AD=AB,DA=DC,AC⊥BD;∴AC平分∠BAD和∠BCD,BD平分∠ADC和∠ABC.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两条.几何语言:∵菱形ABCD,∴ AC ⊥BD ,BD 平分∠ADC 和∠ABC ,BD 平分∠ADC 和∠ABC .例1.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BAC=30°,BD=6. 求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AC 的长.解:∵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B=CD(菱形的定义)AC 平分∠BAD(菱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BAC=30° ∴∠BAD=60° ∴△ABD 是等边三角形. ∴AB=BD=6 又∵OB=OD=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AC ⊥B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由勾股定理,得 AO=22226333AB BO -=-=AC=2AO= 63 典例解析:如图,菱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CD 边的中点. 求证:AE=AF .证明:在菱形ABCD 中, AB=BC=CD=AD , ∠B=∠D ,∵点E 、F 分别是BC 、CD 边的中点,∴BE=12BC ,DF=12CD ,∴BE=DF , ∴△ABE ≌△ADF , ∴AE=AF .思考:利用菱形的对角线能计算菱形的面积吗?如图,菱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求该菱形的面积.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C ⊥BD ,∴S 菱形ABCD =S △ABD +S △CBD1122BD AO BD CO =+1()2BD AO CO =+12BD AC =结论: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针对练习: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4 cm ,∠BAD=120°.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解:∵菱形ABCD 中∠ABC=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O=12×4=2,BO=22AB AO -=23, ∴AC=2AO=2×2=4,1、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对边相等B.对角相等C.对角线互相平分D.对角线互相垂直2、菱形OAC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C的坐标是(6,0),点A的纵坐标是1,则点B的坐标是()A.(3,1)B.(3,﹣1)C.(1,﹣3)D.(1,3)3.如图,在菱形ABCD中,AB=5,对角线AC=6,若过点A作AE⊥BC,垂足为E,求AE的长.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AD=5,∴AC⊥BD,AO=12AC,BD=2BO,∴∠AOB=90°,∵AC=6,∴AO=3,∴BO=4,∴DB=8,∴菱形ABCD的面积是1 2×AC•DB=12×6×8=24,∴BC•AE=24,AE=245.拓展提升: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过AD的中点E作AC的垂线EF,交AB于点M,交CB的延长线于点F.如果FB的长是2,求菱形ABCD的周长.解:连接BD.∵在菱形ABCD中,∴AD∥BC,AC⊥BD.又∵EF⊥AC,∴BD∥EF.∴四边形EFBD为平行四边形.∴FB=ED=2.∵E是AD的中点.∴AD=2ED=4.∴菱形ABCD的周长为4×4=16.。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稿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教材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aaddd2b9f3f90f76c61bb4.png)
全等三角形
命题 正确
正确 内容 证明 内容
证明
互逆命题
互逆定理
定理
a2+b2=c2
逆定理
实际问题
应用
应用
实际问题 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勾 股 定 理
已知三边判断形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菱形 矩形 正方形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梯形
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
平行四边形
判定 性质 定义
课题学习
线段的重心 三角形 的重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验与探究 信息技术应用 数学活动
实物材料 设备
教材 资源
观察与猜想 阅读与思考
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
课外 资源
图书馆
计算机、多媒 体、互联网 数学课外 活动小组 联系其他学科 报刊杂志、电视 广播等媒体
八 年 级 下 册
性质 两腰相等的梯形 定义
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梯 形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 李春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数据 收集数据 算术平均数
描述数据
分析数据 撰写调查报告
体质健康测试 中的数据分析 中位数 极差
交流
众数 平均数
方差
数据的代表
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波动 数 据 的 分 析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重心
四 边 形
平行四边形 的重心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 李春秀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两组对角分别 相等的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 相等的四边形
平行于第三边,且 三角形的 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中位线
两组对边 分别平行 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且 相等的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8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e47fd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9.png)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优秀8篇初中数学说课稿篇一教材简析《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
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
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计理念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流程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师:同学们,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
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这一层次从同学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同学们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同学们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
唤起同学们的主角意识。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2021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频数与频率》公开课课件(共25张PPT)
![2021年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频数与频率》公开课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664d47dd88d0d232d46a65.png)
频率是( A ).
A.0.1
B.0.17
C.0.33
D.0.4
解 由题意知:仰卧起坐次
数在15~20次之间的人数有
30-(12+10+5)=3人,故频
率为
3 30
=
.0故.1 选A.
结束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2/62021/2/6Saturday, February 06, 2021
报名人数 20 17 13
根据上表可以发现,青年组报名人数最多,中年组其次, 老年组最少.
我们把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例如 上表中20,17,13 分别是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 的频数.
我们把每一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叫作这一 组数据的频率,例如上表中青年组的频数为20, 频 率为 2 0 0 .4 .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全章讲学稿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全章讲学稿](https://img.taocdn.com/s3/m/3780a4f8c8d376eeaeaa31bf.png)
沙 市 十 四 中 数 学 八 年 级 下 讲 学 稿细 节 决 定 成 败 ,勤 奋 成 就 学 业,态 度 决 定 一 切, 努 力 终 会 成 功!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 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学习重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2.难点:理解反比例 .重点: .难点: 函数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三、学习过程: 回顾复习: (一)回顾复习 1.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2.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探索研讨 问题 1: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 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 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 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 v(单 位:km/h)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_________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 1000m2 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 y 随宽 x 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 1.68×10 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 S(平方千米/人)随全 市总人口数 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_____________的形式,其中_________是常数。
反比例函数概念: 形如___________ ( )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概念 一般地,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 x____0。
反比例函数有三种 三种不同表达形式: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三种 (三)学以致用 下列哪个等式中的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4例 2 当 m 取什么值时,函数 y = (m − 2) x3− m 2是反比例函数?例 3 已知函数 y=y1+y2,y1 与 x 成正比例,y2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1 时,y=4;当 x=2 时,y=5。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第5章 全章整合与提升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第5章 全章整合与提升](https://img.taocdn.com/s3/m/6541dec6f18583d048645948.png)
全章整合与提升
9.为了了解某校九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随机抽查了该校九
年级若干名学生,测试了1分钟仰卧起坐的次数,并绘制
成如图所示的频数直方图,则仰卧起坐次数在25~30的学
生人数占被抽查学生人数的
百分比为( )
A.40%
B.30%
C.20%
D.10%
等级 A B C D
成绩(分) 频数(人数)
45~50
40
40~44
42
35~39
m
30~34
6
频率 0.4 x 0.12 0.06
全章整合与提升
请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m=____1_2___,x=___0_._4_2__; (2)在扇形统计图中,B等级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是__1_5_1_._2__度; (3)若该校九年级共有600名学生参加了体育测试,请你估计成
频数
频率
6
12%
100% )
B.28,10 D.20,28
全章整合与提升
【点拨】∵样本容量为 5÷10%=50, ∴a=50×20%=10,b%=1540×100%=28%,即 b=28.
【答案】A
全章整合与提升
7.为了了解某校九年级650名学生升学考试的数学成绩,
从中
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并求得样本的
字母中,字母 “o”出现的频率是( A )
A.0.2
B.0.4
C.0.6
D.0.8
【点拨】在 “Welcome to Senior High School”这个句子中有 25个英文字母,其中有5个 “o”,故字母 “o”出现的频率是 5÷25=0.2.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第五章(2021年整理)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第五章(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0715ffa964bcf84b8d57b1a.png)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第五章(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第五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第五章(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5。
1多边形(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四边形的有关概念2.使学生掌握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3.体验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的化归思想【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目前,整个社会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家庭的地面都铺上了地砖、木板,不知同学们有没有仔细看过这些地砖的图形是如何构造,它们有什么特征。
这一章我们将学习多边形的有关性质.在小学已经对四边形的知识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将更系统的学习它的性质,并运用性质解决一些新问题。
2.讲解新课(1)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结合图形讲解四边形、四边形的边、顶点、角。
强调四边形的表示方法,一定要按顶点顺序书写。
如图,可表示为四边形ABCD或四边形ADCB(2)四边形内角和定理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四边形,剪下它的四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四个角的顶点重合)。
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0 。
让学生根据猜想得到的命题,画图、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四边形ABCD求证:∠A+∠B+∠C+∠D=360°证明:连结BD∵∠A+∠ABD+∠ADB=180°∠C+∠CBD+∠CDB=180°(理由)∴∠A+∠ABD+∠ADB+∠C+∠CBD+∠CDB=180°+180°即:∠A+∠ABC+∠C+∠CDA=360°对这个命题的证明可作如下启发:①我们已经知道哪一种图形的内角和?内角和为多少?②能否把问题化归为三角形来解决?证明过程由学生来完成,教师板书得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板书)练习:如图(1)、(2),分别求∠a、∠1的度数.(1)(2)巩固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复习同一顶点的一个内角与相邻外角的关系,指出∠1≠90°+70°+130°3、推导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在图(2)中分别画出以A、B、C、D为顶点的一个外角,记作∠2,∠3,∠4并求∠1+∠2+∠3+∠4的值.猜想并证明四边形的四个外角和等于360°。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初二下册第五章《数学的频数分布》全章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初二下册第五章《数学的频数分布》全章导学案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0901a2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3.png)
课题第五章数据的频数分布频数与频率(一)本课(章节)需5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为本学期总第48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数字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数学方法。
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教学方法课型教具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①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②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③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某医院2月份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4.7、2.9、3.2、3.5、3.6、4.8、4.3、3.6、3.8、3.4、3.4、3.5、2.8、3.3、4.0、4.5、3.6、3.5、3.7、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 3.69,2s—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前两个问题在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的范围内设计的,由于数据繁锁,课前要求学生带计算器,然后引出第三个问题:平均数、方差能反映出新生婴儿在哪个范围内人数多少吗?由于平均数,方差不能反映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多少。
这样人们在作决策时,有时更需要了解有关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反应数据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特征数。
就能顺理成章引出能反映出数据在某一范围内的分布多少,新的特征数——频数。
并得到寻找频数的方法:数一数。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统计表的制作:县人民医院2006年2月份新生婴儿体重统计表个案修改|科|网Z|X|X|K]问: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
八年级数学讲学稿(6),吴利民
![八年级数学讲学稿(6),吴利民](https://img.taocdn.com/s3/m/fe77491a52d380eb62946d20.png)
自学 合作 探究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
形叫做菱形.
相等. 子.
探究: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习 体会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 为 .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 6cm 和 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 ABCD 的周长为 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 1∶2,求菱形的对角 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 ABCD 中,E、F 分别是 CB、CD 上的点,且 BE=DF.求证: ∠AEF=∠AFE.
A D
4、已知如图,菱形 ABCD 中,∠ADC=120°,AC= 12 3 ㎝, (1)求 BD 的长; (2)求菱形 ABCD 的面积, (3)写出 A、B、C、D 的坐标.
教学 反思
自我 测试
1.菱形 ABCD 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 ABCD 是边长为 13cm 的菱形,其中对角线 BD 长 10cm,求(1) 对角线 AC 的长度; (2)菱形 ABCD 的面积.
自我 提高 E F A B D C B O C
3、如图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AC,DF∥AB,求证:四边形 AEDF 是菱形。
学 习 过 程
学前 准备
创情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 (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 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积的乘讲学稿【可编辑全文】
![积的乘讲学稿【可编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fc0fa4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八年级数学第14.1.3积的乘方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八年级 学科:数学 执笔:孙万升 审核:贺焕杰 内容:14.1.3积的乘方课型:新授 课时:2 时间:2014年10月 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各种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一、 课前预习1、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103 cm ,•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列式为:V=2、讨论:体积应是 333(210)v cm =⨯,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 ,其中一部分是 310幂,但总体来看,底数是 。
因此33(210)⨯应该理解为 。
如何计算呢? 二、 自我探究:(1)2()ab =()()()()()()ab ab a a b b ab== (2)3()ab = = =()()a b小结得到结论:积的乘方,即 (n 是正整数)三、巩固成果,加强练习例:(1)3(2)a (2)3(5)b -)(3)22()xy (4)34(2)x -四、深入研究,自我提高n研究: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
即nanb =nab )((3)()n ab = = =()()ab (其中n 是正整数)20094502)542(])145[(⨯-应用:例:计算总结: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
即()nnnab a b =(n 是正整数)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
如()nnnnabc a b c =(n 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
即()nnna b ab =,()nnnna b c abc =(n 为正整数)五、课堂反馈 1、计算(1)32333272()(3)(5)x x x x x -+ (2)。
湘教版八下数学5频数与频率章末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数学5频数与频率章末复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5e737b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04.png)
湘教版八下数学5频数与频率章末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5频数与频率章末复习是本册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等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章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列举法、树状图法等基本的解题方法,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方面存在困难,对实际问题中频数与频率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学会计算频数与频率,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频数与频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演示如何计算频数与频率,并通过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频数与频率。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频数与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频数与频率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说课稿模板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40f45040b4c2e3f57276346.png)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说课稿模板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第一课时)说课稿
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第二十五章第三节《用频率估计概率》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
前面我们已经初步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求法,今天我们要学习通过统计频率来估计概率,我说课的题目是《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设计反思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
1教材分析:
1、内容及学情分析:《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是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三节,前面教材中已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学定义及利用列举法求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但是当试验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时,我们可以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本节主要通过试验操作,观察、总结、归纳概率的意义,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课时:第48课时主备人:刘金萍审核人路培红审核时间: 2012-1-10学习目标: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重点: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分辨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已知数据1.9 2.1 1.7 2.1 2.2,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填空(1)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2)所要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3)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
(4)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
(5)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
(6)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
3.为了调查学校毕业生的健康状况,从800名毕业生中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体检,这个问题中总体指________________;个体指________________;样本指________________.4.某工厂从10万个灯泡中随意抽取100个灯泡作寿命测试,以便确定这批灯泡的质量.在这里,总体是________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某农户承包了荒山种了44棵苹果树,现已进入第三年收获期。
收获时,先随意摘了5颗树上的苹果,称得每棵摘得的苹果重量如下(单位:千克):35,35,34,39,37。
(1)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是什么?(2)试根据样品平均数去估计总体情况,你认为该农户可收获苹果大约多少千克?(3)若市场上苹果的售价为每千克5元,该农户的苹果收入将达多少元。
三、训练巩固:1.下列统计中,能用“全面调查”的是()A.某厂生产的电灯使用寿命B.全国初中生的视力情况C.某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D.“娃哈哈”产品的合格率2.今年我市有9万名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为了了解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2000名考生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A.9万名考生B.2000名考生C.9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D.20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3.为了了解一批冰箱的功能,从中抽取10台进行检查试验,这个问题中,数目10是( ) A.总体 B.个体 C.样本 D.样本容量4.为了了解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 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 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指( )A. 400名学生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C. 400名学生的体重D. 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 四、拓展延伸:李敏的爸爸在地里种了44株果树,现进入收获期,收获时,先随意采摘5株果树上的果子,称得每株果树上的果子的质量(单位:kg )如下:35 kg ,35 kg ,34 kg ,39 kg ,37 kg ,(1)在这个问题中调查方式是什么?(2)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是什么?(3)若市场上这种果子的售价为每千克5元,则这一年李敏的爸爸卖果子的收入将达多少元? 中考衔接 (2010)某市教育部门对今年参加中考学生的视力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数据含最小值,不含最大值)(1)本次抽查的样本容量是多少?(2)若视力在4.9以上(含 4.9)均属正常,求视力正常的学生占被统计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谈谈你的感想.五、布置作业:A(必做): A 完成课本上177页的习题B(选做):李明的爸爸听说他在学校时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给李明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估计6月份(30天)的用电量,于是,李明在6月初连续同一时刻观察电表显示的度数,记录如下:根据上述数据,请你估计李明家6月份总用电度是多少?六、教学反思/学习心得:课题:《数据的收集》课时:第49课时主备人:刘金萍审核人路培红审核时间: 2012-1-10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2.能根据具体的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的方案。
重点:调查方式确定及方案的设计重点难点:调查方式确定及方案的设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为了了解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应采用适合的调查方式为_________(选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7.2.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_______和________.3.为完成下列调查,你认为采取什么调查方式更合适?(1)了解本班同学每周的睡眠时间;(2)了解全国八年级学生的体重,掌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3)了解一批水笼头的使用寿命。
二、合作探究:华裕商场需要调查4月份的营业额,抽查了该商场在今年4月份里5天的营业额,结果如下(单位:万元):2.5 2.8 2.7 2.4 2.6.根据这些样本数据,(1)估计该商场4月份的平均日营业额约为多少万元?(2)这个商场的月营业额约为多少万元?三、训练巩固:1..为了调查了解某县城七年级男生的身高,有关部门准备对200名七年级男生的身高作调查,以下调查方式中比较合理的是()(1)查阅外地200各七年级男生的身高统计资料(2)测量该县县城一所中学200名七年级男生的身高(3)测量该县农村两所中学各100名七年级男生的身高(4)在该县县城任选一所中学,农村三所中学,每所中学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择50名七年级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2.下列调查,比较容易用普查方式的是()A.了解某市居民年人均收入B.了解某市初中生体育中考成绩C .了解某市中小学生的近视率D .了解某一天离开贵阳市的人口流量3.某出租公司在“五一 ”长假期间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为5万元,由此推断该公司5月份的总营业额为155万元(31天),你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否合理?为什么?四、拓展延伸:某养鱼专业户为了估计鱼塘里鱼的总尾数,第一次找出100条,将每条鱼做上记号后放入水中,当它们完全混合于鱼群后,又捞上500条,发现带有记号的鱼有5条,放入水中,第三次又找出500条,发现带有记号的鱼有3条,该养鱼专业户家鱼塘里估计有多少条鱼? 提示 ( 鱼塘中鱼的数目目鱼塘中有标记的鱼的数捞出的鱼的总数的数目捞出的鱼中有标记的鱼)五、布置作业: A(必做):1.课本习题1.2.3.4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通过普查才能获得总体的特征B.抽样调查是获取数据的唯一途径C.普查比抽样调查方便D.抽样调查的样本应具有随机性 B(选做):2006年,某市政府的一项工程是由政府投入1000万元资金,对城区4万户家庭的老式水龙头和13升抽水马桶进行免费改造,某社区为配合政府完成该项工作,对社区内1200户家庭中的120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汇成下表:(1)试估计该社区需要对水龙头、马桶进行改造的家庭有多少户;(2)改造后,一只水龙头一年大约可节约5吨水,一只马桶一年可节约15吨水,试估计该区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自来水?(3)在抽样的120户家庭中,既要改造水龙头,又要改造马桶的家庭共有多少户?教学反思/学习心得:课题《频数与频率》课时:第50课时主备人:刘金萍审核人路培红审核时间: 2012-1-10学习目标:1.了解频数、频率的意义。
2.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根据所给样本数据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重点:频数、频率的概念重点难点:频数、频率的表示方法:(1)频数分布直方图(2)频数分布折线图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阅读课本184页~186页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频数?2.什么叫频率?3.某中学一位同学调查了八年级60名学生观看自己最喜爱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其中有10人爱看动画片,15人爱看连续剧,23人爱看体育节目,12人爱看新闻节目.在上面问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为各节目出现的频数,其中爱看动画片的频率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如图是两户居民家庭全年各项支出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下列对两户教育支出占全年总支出的百分比作出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甲户比乙户大B.乙户比甲户大C.甲.乙两户一样大D.无法确定哪一户大三、训练巩固:1.在对n个数据进行整理的频率分布表中,各组的频数与频率之和分别等于()A.n,1B.n,nC.1,nD.1,12.在扇形统计图中,其中有一个扇形的圆心角为108°,那么这个扇形所表示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是___________.3.已知样本容量为30,在以下样本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之比AE∶BF∶CG∶DH=2∶4∶3∶1,则第2组的频率和频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4.王老师给同学们出了20道练习题,其中选择题10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4道,那么选择题的频数是多少?解答题的频率是多少?5.如图是某晚报社“百姓热线”一周内接到的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最多,共60个电话,请观察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________个,(2)有关交通电话有_________个.四、拓展延伸:如图,某单位职工的年龄(取正整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单位哪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哪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少?各是多少? (2)36~38岁的职工有多少人? (3)该 单位共有职工多少人?不小于38岁但小于42岁的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的百分比是多少?中考衔接(2009定西)年有19位同学参加歌咏比赛,所得的分数互不相同,取得分前10位同学进入决赛.某同学知道自己的分数后,要判断自己能否进入决赛,他只需知道这19位同学成绩的( ) A .平均数 B .中位数 C .众数 D .方差 五、布置作业: A(必做):1.某学校参加数学竞赛的有400人,其中成绩在78~80之间的有80人,则这个分数段的频率是多少?2.已知一个样本中,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组内,第一、二、三、四、五组数据的个数分别在2,8,15,20.5,则第四组的频数的多少?第二组的频率是多少?B(选做):某市有5(1)计算各类学校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 (2)画扇形统计图来表示上面的信息; (3)哪两类学校较多?各占百分比是多少?(4)若高等院校有42所,则该市共有学校多少所?中学有多少所?教学反思/学习心得:ABCDHGF E频率组距课题:频数与频率课时:第51课时 主备人:刘金萍 审核人 路培红 审核时间: 2012-1-10 学习目标: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根据所给样本数据绘制分布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