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阅读《桃花源记》《南阳刘驎之》《使至塞上》真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含答案自然美景,牵动着文人墨客的悲喜。
班级就三单元古诗文开展了“品经典养性情”整合阅读活动。
请你阅读并完成一下题目。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解字晓意】5.诵读文言文时,我们要对文中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语理解准确。
例如写桃花源风光时,“交通”在文中的意思是①;远望小石潭岸势时,“犬牙”的意思是②。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2003年北京)10 分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缘:___________________ (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 分)<1> 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 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分)答: 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 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桃花源记初中考试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doc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_桃花源记阅读答案你向往世外桃源里的桃花源吗?下面是整理的《桃花源记》阅读题目及其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阅读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阅读题目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2.翻译下面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霄达旦D。
博古通今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题汇总(含答案).docx
桃花源记中考题汇总一.( 2004·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 .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 .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 07 重庆市, 15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桃花源记》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桃花源记(6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渔人甚异之()(2)便要还家()(3)处处志之()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3分)答:13.(3分)(1)以......为异,认为......奇异(2)通“邀”,邀请(3)记,做记号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1分。
14.(3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3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考文言文阅读《南阳刘子骥》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24.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2分)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B.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C.一人便以.笠自障先帝不以.臣卑鄙D.其.真无马邪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0.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本诗的开头叙述诗人①,接着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结尾用人物问答的方式叙写了②。
81.列出第二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答案】80.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81.“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
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句式工整,音韵和谐,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解析】8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这一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从简、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暗示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81.本题赏析考查诗句。
第二联对仗,构成对偶的词语分别为“征蓬”对“归燕”、“出”对“入”、“汉塞”对“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诗人选择“征蓬”“归雁”的意象,并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营造出孤独飘零的意境,暗示诗人因为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桃花源记》含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真无马邪D.闻之.,欣然规往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逐渐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桃花源记》考试题精选(有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阅读期末考试题精选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佁然不动杂然相许D.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2.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
《使至塞上》阅读试题【附答案】
《使至塞上》阅读试题【附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
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使至塞上》阅读试题【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2、诗人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功夫,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畜,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意境开阔,风格雄浑,请就此对诗的颈联作些赏析?答:诗的颈联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开阔雄伟的气象(1分)。
其中“大”和“长”两字极显沙漠之辽阔无垠,一个“孤”字尽出沙漠之荒凉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还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喜悦的感觉。
3、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__________的风光,表达了对_________崇敬,洋溢着诗人_____________的热情。
答:边疆壮丽。
守边壮士。
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
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可从试题“使至塞上”,从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5、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他们的好处。
答:“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6、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示例:图画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桃花源记中考典型对比阅读含答案译文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答:26.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 分)答:27.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二、(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使至塞上》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都选用“燕然”的地名典故,其在诗句中的含义有何不同?
【答案】本诗中,“燕然”是“都护”作战的地点,写出战争的残酷和“都护”的艰辛。
《渔家傲》中,词人用“燕然”典故,交代不能归家的原因。
两诗都抒发作者对守边将士的赞叹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典故的作用。
“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地刻石记功。
结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这里的“燕然”是“都护”作战的地点,此时的“都护”亲自上战场参与作战,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都护”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都护”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渔家傲》中“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借“燕然未勒”交代不能归家的原因,同时表明功业未成之遗憾,委婉曲折的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桃花源记》《南阳刘驎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9-12题。
(12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
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
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
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然而退。
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甚厚为乡闾所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率:率直。
②尽讦漠(xū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 kuàng):赐予,④里指“赠送”⑤陈:陈述。
⑥(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3分)()A、村中闻有此人骥之闻命B、悉受所饷悉如外人C、缘道以乞穷乏缘溪行D、不足为外人道也征为长史10、将远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
_______________11、【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3分)答案:9、D10、(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2)碰到自己缺衣少食时,村中人也同样帮助他。
11、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
12、两人都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但在【乙】文中刘辚之还表现出心系百姓的济世情怀。
1。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考题)(三)(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6. 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B. 复行数/十步C.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D. 寻/病终1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意思。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2)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3)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16.B17.(1)对……感到惊异(2)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同“邀”,邀请(4)先前的18.(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六、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便扶向路C.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坻,为屿,为堪,为岩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12.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初中语文试题详解及答案
初中语文试题详解及答案初中语文试题通常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语言运用和作文等部分。
以下是一份典型的初中语文试题详解及答案。
试题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桃花源记》节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中的“缘”字,其正确解释是什么?A. 沿着B. 因为C. 缘分D. 边缘答案:A2. “林尽水源”中的“尽”字,其正确解释是什么?A. 尽头B. 用尽C. 尽力D. 完全答案:A3. “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往来”一词,其正确解释是什么?A. 来来往往B. 相互交往C. 过去和未来D. 来回走动答案:A试题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4-6题。
《我的母亲》节选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懂得很多生活的智慧。
她总是用她那双勤劳的手,为我们这个家默默地付出。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生病,她总是第一个守在我身边,用她那温暖的手抚摸我的额头,给我力量。
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总是用她那乐观的态度影响着我们。
她常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
”4. 文中“她懂得很多生活的智慧”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什么情感?A. 敬佩B. 喜爱C. 感激D. 同情答案:C5. “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中的“艰辛”一词,其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A. 困难B. 贫穷C. 劳累D. 痛苦答案:A6. 文中“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这句话,其寓意是什么?A. 生活是公平的B. 人生需要乐观C. 人生需要努力D. 人生需要坚持答案:B试题三:古诗文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一)古文阅读(11分)
甲文:《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
于时苻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讦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
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
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
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
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
②阳岐:村名。
③临江:指兵临长江。
④讦谟(xūmó):宏图大计。
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
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
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处处志之志:②后遂无问津者津:
③缘道以乞穷乏缘:④甚厚,为乡闾所安甚: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20.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鳞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辚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二)古诗阅读(7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4分)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领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土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18.①做记号②渡口③沿着④非常;很
19.①(渔人)到来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②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20.C
2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 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