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德国家外交概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的来说,虽然中德合作只存在了并不算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中德合作的 成果大多在抗战中损失殆尽,但是这段合作仍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持续的 影响。
• 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将中央政府移到台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许多政府要 员、军官、教授和研究人员都曾经在德国受训,其中也包括蒋介石的儿子蒋 纬国与后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的台籍中将黄国书等等。可以这样说,1936年 中德合作时期制定的3年计划,多少有助于战后台湾的初期安定与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华民国南方的广州政府首脑孙中山 力主中国保持中立,反对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而北方段祺瑞 政府虽在英国授意下欲对德宣战,但遭到日本阻挠。协约国在 中国参战时,曾经保证中国在德国战败后能收回德国在华租借 地和势力范围。但是日本透过凡尔赛条约取代德国,占领了青 岛和山东半岛。在中国人民都感到被协约国欺骗的情绪下,激 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
• 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工程 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 铁工厂,例如汉阳铁厂。西门子公司 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 一批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使 用的则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
• 1900年义和团事件爆发,威廉二世曾在当年6 月表示:必须大举进攻北京,将它夷为平地 (pei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此后不久,德 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威廉二世旋即下令进行 军事报复,中德关系跌落至最低点。事实上,义 和团运动最先起于山东省,而山东省正是德国的 势力范围。在义和团战争中,威廉二世要求德国 军队像当年的匈奴军队一样无情消灭中国人,这 段比喻令德国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匈 奴兵”。
现代中德国家外 交概况
• 中德合作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的中国历史上扮演非常重要 的角色。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 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 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 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尤甚。 中华民国的创立虽然使中国从衰败清王朝重新站起来,但 国家一直在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 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 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 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有鉴于此,中国 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 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 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 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 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历史影响
• 在德军中服役的蒋纬国对孙中山而言,或许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20世 纪1930年代中德合作时期更符合他“国际性协作”发展现代化中国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德国失去了它在中国的所有殖民地,以致德国并不关心中 国的政治,而却需要中国的原材料。那个时代中外关系大都是其他国家对中 国怀有某种帝国主义野心,而中德合作则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互 惠互利条件下。中国迫切地需要发展现代工业,以便抵御日本随时可能的侵 略,也是促成中德合作的重要原因。此外,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 影中迅速崛起,以及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意识形态也让一部分中国人看到了 统一中国洗刷近代耻辱的希望。
早期中德关系
• 1752年8月,埃姆登的王家普鲁士亚洲贸易公司(kpac)商船“普鲁士国王” 号在德国船长格来史克的指挥下抵达广州,成为中德贸易史上第一艘到达中 国的德国商船。1861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 约,天津条约让诸如普鲁士等众多欧洲国家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
•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德国给予该国临时政府600万马克的 贷款,并表示可以向中国归还山东的铁路权益。
• 德国曾经试图将胶州湾归还中国,以避免落入日本手上,但是 日本威胁Leabharlann Baidu国不得接受这一返还。1914年8月23日,日本加入战 争,并成为协约国的一员,开始攻击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占领 了青岛和胶州湾。
• 1936年4月8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 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 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 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 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 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 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 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
Vielen Dank fü r das Ansehen !
1930年代的中德合作
• 中国代表团正在检查一架容克 ju-52式飞机, 1933年在1930年,中国是德国在 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 本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满洲的大 豆出口,德国工业对于中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 需求。
• 中德关系在辛丑条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执掌清朝政权的慈禧太后试图依赖德国的先进工 业和技术,实现1898年被她亲手中断的维新运动。 在这段时期里,德国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很大。 在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改革者仿照日本的先例, 参照德国民法典,制订了清朝的第一部民法。尽 管该法典在清朝灭亡前没有得到实施,但它成为 随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在1930年代颁布的民法典的 基础,该法典不仅至今仍在台湾施行,而且影响 了中国大陆的民法,例如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38年至1941年:中德合作的终结
• 伪南京政府首脑汪精卫于1941年会见德国外交官1938年1 月至9月,中德关系随着德国采取一系列弃华联日的政策 之后,已经跌入低谷。9月12日,德国与满洲国签订了 《德满贸易协定》,将在华经济重心从国民政府控制区转 到了满洲。中德之间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41年。但是1940 年由于德国未能实施“海狮计划”让希特勒的计划偏离了 轨道。 1940年底,德国与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轴心协 议。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承认汪精卫的南京傀儡政权, 自此,德国与重庆政府继续对话的最后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综述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德关系带来 了巨大的伤害,特别是贸易方面。 1913年当时在中国有近300个德国 商号,但到了1919年,却只剩下2 个。
1920年代的中德合作
• 朱家骅,后为中国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曾为最初的中德接触贡献良多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但是这也为 德国卸去了改善中德关系中的一个障碍物。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 团来中国,经过谈判,双方于1921年5月20日签订了《中德协约》。这是中国 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少见的平等条约之一,因战争而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 恢复。
• 1929年在广州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寻求德国的支援,曾在 德国留学的朱家骅为此表现得极为出色,从1926年至1944 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约都经过他手。除了德国的技术外, 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令德国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首选。首先 德国在一战以后对国外殖民地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因此对 中国没有一种帝国主义式的兴趣,例如1925年-1926年中 国发生的排外行动主要是对准英国。另外不像苏联(苏联 曾经帮助国民党重组并与共产党合作),德国对中国没有 政治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因此不会有正面冲突。与此同 时,蒋介石认为德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即德 国统一可以成为蒋介石本身统一中国的范本。因此中国认 为德国将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首选支援。
• 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将中央政府移到台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许多政府要 员、军官、教授和研究人员都曾经在德国受训,其中也包括蒋介石的儿子蒋 纬国与后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的台籍中将黄国书等等。可以这样说,1936年 中德合作时期制定的3年计划,多少有助于战后台湾的初期安定与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华民国南方的广州政府首脑孙中山 力主中国保持中立,反对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而北方段祺瑞 政府虽在英国授意下欲对德宣战,但遭到日本阻挠。协约国在 中国参战时,曾经保证中国在德国战败后能收回德国在华租借 地和势力范围。但是日本透过凡尔赛条约取代德国,占领了青 岛和山东半岛。在中国人民都感到被协约国欺骗的情绪下,激 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
• 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工程 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 铁工厂,例如汉阳铁厂。西门子公司 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 一批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使 用的则是德国aeg电机和水泵。
• 1900年义和团事件爆发,威廉二世曾在当年6 月表示:必须大举进攻北京,将它夷为平地 (peiking muss regelrecht angegriffen und dem erdboden gleichgemacht werden)。此后不久,德 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威廉二世旋即下令进行 军事报复,中德关系跌落至最低点。事实上,义 和团运动最先起于山东省,而山东省正是德国的 势力范围。在义和团战争中,威廉二世要求德国 军队像当年的匈奴军队一样无情消灭中国人,这 段比喻令德国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匈 奴兵”。
现代中德国家外 交概况
• 中德合作在20世纪早期和中期的中国历史上扮演非常重要 的角色。1911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 20世纪中前期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中 德合作使两国结成联盟,亲密的合作关系使中国的工业建 设和军备迅速实现现代化,这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之前尤甚。 中华民国的创立虽然使中国从衰败清王朝重新站起来,但 国家一直在军阀割据与列强环绕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 1928年,中国国民党完成北伐虽在名义上统一了军阀动荡 之中的中国,不过于同时期,日本对外扩张,主张对中国 发动战争的鹰派势力却在该国政坛抬头。有鉴于此,中国 迫切需要实现军备和国防工业现代化以获得自卫生存的能 力,而德国方面则需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种关系在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间,将中德两国紧紧地维系在 一起。虽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纳粹当政开始到1937年 中日战争爆发而结束,只持续了不到4年时间;而且真正意 义上的工业改革也到1936年才开始,但中德合作仍对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着深远的影响。同样,中德合作也大 大提高了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历史影响
• 在德军中服役的蒋纬国对孙中山而言,或许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20世 纪1930年代中德合作时期更符合他“国际性协作”发展现代化中国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德国失去了它在中国的所有殖民地,以致德国并不关心中 国的政治,而却需要中国的原材料。那个时代中外关系大都是其他国家对中 国怀有某种帝国主义野心,而中德合作则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经济合作、互 惠互利条件下。中国迫切地需要发展现代工业,以便抵御日本随时可能的侵 略,也是促成中德合作的重要原因。此外,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阴 影中迅速崛起,以及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意识形态也让一部分中国人看到了 统一中国洗刷近代耻辱的希望。
早期中德关系
• 1752年8月,埃姆登的王家普鲁士亚洲贸易公司(kpac)商船“普鲁士国王” 号在德国船长格来史克的指挥下抵达广州,成为中德贸易史上第一艘到达中 国的德国商船。1861年,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 约,天津条约让诸如普鲁士等众多欧洲国家和中国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
•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德国给予该国临时政府600万马克的 贷款,并表示可以向中国归还山东的铁路权益。
• 德国曾经试图将胶州湾归还中国,以避免落入日本手上,但是 日本威胁Leabharlann Baidu国不得接受这一返还。1914年8月23日,日本加入战 争,并成为协约国的一员,开始攻击德国在中国的租界,占领 了青岛和胶州湾。
• 1936年4月8日,合步楼公司合伙人将其股份转让给德国国 防部,从而由军方背景的私营公司变为国营公司。当天中 国代表顾振与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签订了合步楼条约的补 充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由德国政府向中国政 府提供1亿帝国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此外,德国向中 国的出口物资将由德国国防部提供给中国的1亿马克信贷 实行现金交易。蒋介石、孔祥熙为此与希特勒、沙赫特互 致贺电,标志着中德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 。
Vielen Dank fü r das Ansehen !
1930年代的中德合作
• 中国代表团正在检查一架容克 ju-52式飞机, 1933年在1930年,中国是德国在 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当年德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475亿帝国马克,而同日 本的贸易额为2.34亿帝国马克。德国的油脂工业原料几乎完全依赖满洲的大 豆出口,德国工业对于中国出产的钨砂、锑、锰、锡、猪鬃和桐油也有大量 需求。
• 中德关系在辛丑条约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执掌清朝政权的慈禧太后试图依赖德国的先进工 业和技术,实现1898年被她亲手中断的维新运动。 在这段时期里,德国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很大。 在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改革者仿照日本的先例, 参照德国民法典,制订了清朝的第一部民法。尽 管该法典在清朝灭亡前没有得到实施,但它成为 随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在1930年代颁布的民法典的 基础,该法典不仅至今仍在台湾施行,而且影响 了中国大陆的民法,例如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38年至1941年:中德合作的终结
• 伪南京政府首脑汪精卫于1941年会见德国外交官1938年1 月至9月,中德关系随着德国采取一系列弃华联日的政策 之后,已经跌入低谷。9月12日,德国与满洲国签订了 《德满贸易协定》,将在华经济重心从国民政府控制区转 到了满洲。中德之间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41年。但是1940 年由于德国未能实施“海狮计划”让希特勒的计划偏离了 轨道。 1940年底,德国与日本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轴心协 议。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承认汪精卫的南京傀儡政权, 自此,德国与重庆政府继续对话的最后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综述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德关系带来 了巨大的伤害,特别是贸易方面。 1913年当时在中国有近300个德国 商号,但到了1919年,却只剩下2 个。
1920年代的中德合作
• 朱家骅,后为中国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长,曾为最初的中德接触贡献良多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中国的租界和殖民地。但是这也为 德国卸去了改善中德关系中的一个障碍物。1920年,德国代表卜尔熙率代表 团来中国,经过谈判,双方于1921年5月20日签订了《中德协约》。这是中国 近代对外关系史上少见的平等条约之一,因战争而中断四年的中德关系得以 恢复。
• 1929年在广州的国民政府同样在寻求德国的支援,曾在 德国留学的朱家骅为此表现得极为出色,从1926年至1944 年间几乎所有的中德合约都经过他手。除了德国的技术外, 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令德国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首选。首先 德国在一战以后对国外殖民地完全失去了影响力,因此对 中国没有一种帝国主义式的兴趣,例如1925年-1926年中 国发生的排外行动主要是对准英国。另外不像苏联(苏联 曾经帮助国民党重组并与共产党合作),德国对中国没有 政治上的兴趣,双方的政府因此不会有正面冲突。与此同 时,蒋介石认为德国历史有许多地方值得中国仿效,即德 国统一可以成为蒋介石本身统一中国的范本。因此中国认 为德国将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首选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