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地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d65b649b6648d7c1c74603.png)
• 七夕VS情人节?
• 面对西方情人节的冲击,土生土 长的传统七夕节遭遇着尴尬却总 是不声不响。七夕节虽然历史悠 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它 在年轻人群中的影响力,却似乎 并不大。人们已经把七夕节还给 了古老的历史。
• 每当西方情人节来临之时,年轻 情侣都会不失时机地互赠爱意, 且花样翻新,近乎疯狂。而每年 的七夕节却显得异常冷清,鲜见 年轻人有什么热情举动,有的人 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节日。 也许是故意,也许是不经意,总 之人们在追捧‚洋节‛的同时, 冷落了本土传统的节日。纯美的 七夕就是这样渐渐地被遗忘。
研究性学习感想
+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 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 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自 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 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 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 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 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fe28b62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8.png)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人们长久以来积累的一种文化方式,通过庆祝特定的日期,弘扬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体验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从历史渊源、传统习俗、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渊源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源,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或民俗传说。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岁首祭祀,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
而西方的复活节则源自于基督教的教义,纪念耶稣的复活。
了解节日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二、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人们的庆祝活动中。
不同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和仪式,大多数都是代代相传的传统行为。
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例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并且带有驱邪、祈福的意义。
美国的感恩节则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共进丰盛的晚餐,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节日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气息。
三、象征意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其中的象征意义上。
节日往往通过一系列的符号和象征物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和价值观。
这些象征物可以是物品、动作或者表演形式。
例如,中国的元宵节,人们会放天灯、猜灯谜,寓意着希望美好的祝愿能够实现。
印度的排灯节,人们点亮彩灯,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的愿景。
这些象征意义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传递了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和精神寓意。
四、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代表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在于维护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但传统节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和传承,人们能够加深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中西方节日》课件
![《中西方节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2b4ea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1f.png)
中西方节日对于文化多样性的 贡献
中西方节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 重要性
总结与展望
第九章
总结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与文化交流情况
总结中西方节日的异同点 文化交流情况 未来展望 总结与展望
展望中西方节日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文化交流前景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节日的融合将成为趋势,双方互相借鉴、互相融合, 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现代发展:元宵节在现代社会中得 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推广,成为了重 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清明节
节日习俗:扫墓祭祖、踏青 游玩、吃青团等
节日起源:清明节又称踏青 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 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节日意义:表达对先人的怀 念和敬仰,也传承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文化
节日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中西方节日对比 总结与回顾 课后作业
中西方节日概述
第三章
中西方节日的定义
中西方节日概述: 中西方节日的起源、 发展与演变
中西方节日的定义: 中西方节日的概念、 特点与分类
中西方节日的象征 意义:中西方节日 的文化内涵、象征 意义与历史背景
中西方节日的庆祝 方式:中西方节日 的庆祝方式、习俗 与文化内涵
文化交流前景:中西方节日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双方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促进文化多样性 和文化交流的繁荣发展。
跨文化传播: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传播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实现更加 快速、广泛的传播。
文化旅游:中西方节日文化旅游将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双方互相吸引、互相体验,促进旅游业 的繁荣发展。
圣诞节:圣诞老人、圣 诞树、圣诞礼物、圣诞
晚会等
感恩节:家庭聚餐、吃 火鸡、观看橄榄球比赛
中西方传统节日
![中西方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b9f967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1.png)
中西方传统节日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刻庆祝和纪念的活动,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传统节日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而且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将以中西方传统节日为主题,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
一、春节与圣诞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它以辞旧迎新、家庭团圆、祭祖祈福为主要内容。
在这一天,人们互相拜年、交换红包,并举行各式各样的文化庆祝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
与之相比,西方的圣诞节有着迥异的气氛。
圣诞节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庆祝,在这一天,人们赠送礼物、装饰圣诞树、举办庆祝活动,传递着爱与喜悦的信息。
春节与圣诞节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春节注重家庭团聚和传统仪式的重要性,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而圣诞节则更多的是商业化的节日,注重庆祝和欢乐的氛围。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春节和圣诞节也相互影响,受到了现代商业和文化的冲击。
人们更多地选择去购物中心或旅游胜地庆祝节日,而不再过去的家庭聚会和传统仪式。
二、元宵节与瓦伦丁节: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元宵节是中国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象征春天来临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观赏花灯,以表达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与元宵节相似,西方的瓦伦丁节也是一个关注情感表达的节日。
在这一天,情侣们会相互送礼物、发表浪漫的言语,以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元宵节和瓦伦丁节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传递了爱和幸福的信息。
元宵节强调的是亲情和友情,通过家庭聚会和社交活动来增进这些情感的联系。
而瓦伦丁节则更加专注于爱情的表达,追求个人幸福和浪漫的氛围。
无论是中西方的节日,都通过表达感情和情感交流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清明节与复活节:寄托与希望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葬礼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拜祖先、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并且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而在西方,复活节是一个重要的基督教节日,象征着基督的复活和新生命的诞生。
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庆祝方式、活动特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庆祝方式、活动特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40e9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e.png)
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庆祝方式、活动特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都是人们庆祝特定事件或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传统节日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和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弘扬。
而现代节日则更多的是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以独特的主题和方式吸引人们参与,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对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庆祝方式、活动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传统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1.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通过长期发展和传承,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包括了民族的地域特征、宗教信仰、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等元素。
传统节日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神灵、社会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崇敬和纪念,传承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价值观。
2.现代节日现代节日是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更多地受到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的影响。
现代节日的内涵更加多元化和具有时代感,包括了科技、时尚、创意等元素。
现代节日也可以是对某种价值观念的传达和宣扬,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二、庆祝方式1.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风俗习惯。
比如中国的春节,人们会贴窗花、放鞭炮、包饺子等,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
在西方,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包括互赠礼物、圣诞晚餐、装饰圣诞树等。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宗教性,人们会依据传统的流程和仪式来庆祝。
2.现代节日现代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多的是活动化、社交化和娱乐化。
现代节日不仅是一种庆典,更多地是一种活动和娱乐。
比如情人节,人们会送礼物、约会、表达爱意;万圣节,人们会穿着化妆服、参加派对等。
现代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强调个性和创意,人们更愿意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庆祝节日。
三、活动特色1.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活动特色主要体现在民俗表演、祭祀仪式、传统节目等方面。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同时还会有龙舞、舞狮等民间表演。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8e147eb7c1cfad6195fa722.png)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日子,是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了解民族文化习俗的舞台。
文化学家和民俗学家都把传统的节日风俗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把节日看作是一种用行动书写的文化文本。
透过传统节日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进而有利于不同民族节日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一、从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一)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岁时节令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令源于古代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和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
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备的历法纪年。
过去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于是传统上十分重视季候的变幻对农业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中国的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
该书记载圣母玛利亚是因圣神的感动而怀孕,就在与丈夫若瑟返往家乡时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玛利亚被迫在马槽里产下耶稣。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较与跨文化交际](https://img.taocdn.com/s3/m/1500613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0.png)
谢谢观看
一、中国文化内涵
一、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春节是中 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它象征着 吉祥、团圆和家族的和谐。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贴春 联、包饺子、放烟花爆竹、赏花灯等,强调家庭团聚和尊敬祖先。
内容摘要
其次,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种类和内容也存在差异。西方节日文化以个人主义 为主导,强调个人情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情人节、父亲节等。而中国节日 文化则更注重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例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强调家庭 团聚和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
此外,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节日文化的庆祝方式通 常包括聚会、礼物交换、神圣仪式等,以此来表达个人和家庭的情感。而中国节 日文化的庆祝方式则更注重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强调对于祖先和传统的尊重。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 较与跨文化交际
目录
01 一、中国文化内涵
02 二、西方文化内涵
03 三、中西方比较
04 四、跨文化交际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传统节日作为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次演示将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更 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
3、文化融合与创新
3、文化融合与创新
跨文化交际也为西方节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新。例如,在一些亚洲国家, 商家可能会将传统元素融入到西方的节日庆祝中,以吸引当地消费者。这种融合 不仅丰富了西方节日的内涵,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论文(终稿)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论文(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ec2b795acfa1c7aa00ccac.png)
中外节日习俗对比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虽然中外节日的庆祝方式不同,但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大都是相同的,并且各有所长。
了解中外节日的习俗,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不同民族的信仰及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感恩节、七夕节与情人节、习俗、对比、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虽经经历多次战乱、历经多次朝代更迭,但汇集了各种民族文化精华的中华文化却从没有中断过,数千年的积累,使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
地中海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
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古希腊,古希腊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和较为成熟的形态傲立于世。
古希腊文化正是在吸纳和借鉴亚非先进文化,在结合本民族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断,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的文化形态。
这样的发展,一方面汇聚了优秀的传统和文化精华,另一方面也积淀了大量的文化糟粕。
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取其他文化的丰富营养,在几次断层、中心转移与复兴的过程中,丢弃了许多糟粕和包袱,也去掉了很多束缚与羁绊。
然而无论历史怎样发展,文明怎样进步与完善,人们对节日的尊崇与庆祝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虽然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与习俗大有不同,但是思想与感情都有相通之处。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对比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许多家庭也有在圣诞节前夕进行祈祷、齐唱颂歌的习俗。
人们在圣诞之日汇集到广场,围着在那里的高大圣诞树、齐唱颂歌等活动,还有热闹非凡的圣诞晚会。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跨文化交际视角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跨文化交际视角的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ee409b89eb172dec63b724.png)
把中西节日单独介绍比较多,如西方圣诞节和中国春节;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学者主要集中于单独介绍具体的起源、背景、节日仪式、内容、演变过程等
将中西传统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少,主要有《孔子学院节日民俗文化传播研究》(陈烨辉,2013),《跨文化交际中与西方节日相关的误译》(韩志玲,2016),《西方节日的文化底蕴与跨文化交际》(陈科峰,2005)等。很多学者在单独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或专门论述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会提到一些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研究传统节日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作用。
选题意义:传统节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断积淀的过程。如今随着东西方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彼此独特的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正视。因此,若能从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对比中探索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并加以分析、运用,这将会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进行,不仅能减少交际失误,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丁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7月。
[2]牛建军、赵斌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1月。
[3]崔建林:《世界节日简说》,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4]徐潜:《中国传统节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年3月。
第一,我们可以体会出中西传统民族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形式、内容和深层背景,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指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加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对比研究能够提高中西方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跨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中西方节日的总结报告(共7篇)
![中西方节日的总结报告(共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154f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8.png)
中西方节日的总结报告(共7篇)1. 中西方节日的比较与对比中西方节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春节和圣诞节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与家人团聚,进行丰盛的晚餐,交换礼物。
然而,中西方节日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中方节日较为庄重,强调家庭与传统价值观,而西方节日则更加活泼和商业化。
此外,中方节日常有特定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等,而西方节日则更注重社交活动,如跳舞派对、庆祝游行等。
2.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为已故的亲人扫墓并祭拜。
中秋节则是庆祝丰收和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
3. 西方节日的商业化趋势与中国传统节日强调传统和家庭价值观不同,西方节日更偏向商业化。
例如圣诞节是西方最商业化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购买礼物、装饰树木等。
情人节也是商业化较为明显的节日,人们通常会购买礼物或送花以表达爱意。
这种商业化趋势使得一些西方节日过分强调消费,失去了节日的本意。
4. 中西方节日的传统庆祝活动中西方节日都有独特的传统庆祝活动。
在中方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放烟花;在西方节日中,人们则更注重社交活动,如举办派对、进行庆祝游行等。
这些传统庆祝活动反映了每个文化的特定价值观和习俗。
5. 中西方节日对社会的影响中西方节日对社会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方传统节日强调团结、感恩和亲情,有助于增进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
西方节日则更加商业化,旨在促进消费和经济发展。
尽管如此,西方节日也为人们提供了欢庆和社交的机会,增加了社会联系和情感交流。
6. 节日庆祝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中方节日还是西方节日,节日庆祝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节日是人们放松心情、庆祝团聚、享受生活的时刻。
它们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帮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此外,节日庆祝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d944842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e.png)
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的文化内涵摘要:由于中美地理环境位置的不同,导致中美之间文化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其主要表现之一是节日文化,节日文化对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需要所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本文主要针对从中美传统节日对比看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此来找到中美传统节日的特点,从中体会内涵所在。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美对比;文化内涵引文:传统节日可以映射出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的表现,寄托着人文对未来的憧憬。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传统节日有着明显差异,不同民族之间传统节日的差异,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表现。
一、历史发展因素中传统节日的对比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过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创造过丰富的节日文化并传承下来。
美国的建国历史到今日也接近三百年,在此之前受到英国殖民地和不同国家移民人的思想,所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例如:1.中国的春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人们为了迎接春天的来临,进而通过各种欢迎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端午节也可以追溯至先秦时代,人们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包含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通常是来源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和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所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美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来源于从前的十七世纪欧洲移民。
圣诞节起源于最早来自英格兰早起基督教徒引入美国,为纪念耶稣的生日;情人节起源于三世纪的罗马帝国。
这些传统节日在引入进来与美国当地进行结合,从而拥有新的特征。
二、文化发展因素中传统节日的对比中美国家关于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也不同。
中国普遍存在着“过节享受”的思想,所以当传统节日来临时,有着不同节日的不同美食,重视集体主义,通常在庆祝传统节日时,会和身边的人一同庆祝,举办集体的户外庆祝活动。
美国通常认为个人努力高于体积,提倡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从而使自身商业和个人获得成功。
中美两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
![中美两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b546cc010a6f524cdbf8593.png)
中美两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比较作者:魏笑可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对中美两国的传统节日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比较,揭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两国文化内涵的异同。
关键词: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美传统节日是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发展起来的,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美传统节日进行了比较,以此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一、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1.1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共性中美主要传统节日中的某些食品都具有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纪念意义,或纪念某些事,或纪念某些人。
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为国而死的屈原。
在美国,感恩节吃火鸡是为了纪念先民勇于开拓的精神。
其次,具有象征意义。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的月饼香又甜”。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人们边赏月品尝月饼,边思念亲人,圆圆的月饼在中国人的心里就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也是家庭合乐,美满团圆的象征。
在美国,2月14日是美国的情人节,一提到情人节,人们自然会想到巧克力。
在这一天,不论是恩爱的夫妻,甜蜜的恋人,还是亲朋好友,都会赠送巧克力,表示关怀。
于是在美国人们的心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就成为了幸福美满、温暖甜蜜的象征。
1.2中美传统节日在饮食方式上的差异第一,饮食所占比重不同。
“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反映出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
特别是节日的饮食,更是重中之重。
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小年要吃灶糖等。
饮食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
在美国传统节日中,庆祝、纪念的活动占比重较大,饮食习俗所占比例就小得多。
相比较吃什么食物,圣诞节时,圣诞树、圣诞老人和圣诞贺卡则更具代表性;感恩节时,举行游行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二,合餐制和分餐制。
中国人庆祝节日时,大家喜欢围坐在一起用餐,而美国人庆祝节日时,常常采取分餐和自助式。
塞尔维亚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何不同?
![塞尔维亚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602f786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2.png)
塞尔维亚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有何不同?传统文化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广泛地用来弘扬和传承这些文化。
塞尔维亚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两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各具特色,那么它们的不同点有哪些呢?1. 节日背景与历史塞尔维亚的传统文化节日主要由国家、宗教及历史等因素而形成,在塞尔维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
比如,塞尔维亚最著名的节日——圣瓦西里耶日(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起源于公元4世纪的罗马,是为了纪念基督教堂中的所有圣人而设立的。
而塞尔维亚的独立日则是纪念1817年反抗土耳其的起义。
这些节日与历史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则更多地与农业生产和自然现象有关,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它们主要源于古代的祭祀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祖先等的崇敬之情。
它们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具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2. 节日庆祝方式塞尔维亚的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方式多样,包括狂欢、舞蹈、音乐表演、游戏、跳火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塞尔维亚的圣瓦西里耶日狂欢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各种奇装异服,跳起独特的塞尔维亚传统舞蹈,享受着节日的热闹氛围。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则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祭祀仪式。
比如春节,家人们会在除夕夜共同吃年夜饭,观看春晚,放烟火等,而镇压神兽的故事和“年年有余”寓意也使得春节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3. 节日文化内涵塞尔维亚的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有宗教信仰的传承,又有农业生产和历史人物的纪念等。
比如塞尔维亚的圣尼古拉节,是塞尔维亚民间最具盛名的节日之一,既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又是塞尔维亚民族自豪感的表现,塞尔维亚人会在这一天献花、祈祷,向圣尼古拉祈求保佑。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荣耀。
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圣诞节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4a33e85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6.png)
圣诞节的文化内涵圣诞节作为一个西方重要的传统节日,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个庆祝耶稣降生的宗教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友谊交流以及传递爱与希望的节日。
本文将围绕圣诞节的文化内涵展开讨论。
一、宗教意义圣诞节最初是为了庆祝基督教认为上帝的儿子耶稣降世而设立的节日。
在这一天,基督徒们会前往教堂参加特别的弥撒,回忆耶稣的诞生,并表达对耶稣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二、家庭团聚圣诞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
人们会和家人一起装饰圣诞树,互相交换礼物,享用丰盛的圣诞晚餐。
这个节日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快乐与团结的机会,加深了家庭之间的情感纽带。
三、友谊交流除了与家人共度时光外,圣诞节也是朋友之间加深感情的好机会。
人们会相互送出贺卡和礼物,聚会欢庆,以此表达对友情的重视与真诚祝福。
圣诞节将友谊与关爱融入了节日的氛围中,成为人们彼此关怀的方式。
四、传递爱与希望圣诞节象征着爱与希望的传递。
这一天,人们会更加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捐赠和慈善活动,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弱势群体,传递爱心与关怀。
圣诞节也提醒人们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希望,相信未来会更好。
五、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圣诞节的文化已经传入许多非基督教国家。
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圣诞节庆祝活动,了解西方文化,拓宽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结起来,圣诞节除了作为一个宗教节日外,也有家庭团聚、友谊交流、传递爱与希望以及文化交流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节日,已经成为全球人们共同庆祝的节日之一。
圣诞节的意义在于通过它所传递的价值观,让人们更加关注爱与关怀,增强友情和亲情,并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时刻寻找到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文化交流中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36f9b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e.png)
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重要。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庆,更是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为海外的文化交流带来了独特的价值。
一、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祭神活动。
清明节则是为了纪念先祖,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通过海外的文化交流得以传播和理解。
以中秋节为例,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丰收和团圆。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这些活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通过海外的文化交流,外国人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对家庭、团结和和谐的重视,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三、传统节日的文化交流在海外,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正逐渐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
例如,中国城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龙舞狮、放烟花等传统节庆仪式。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海外的华人,也吸引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参与。
通过这些庆祝活动,海外的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四、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通过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外国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偏见。
其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也为海外华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纽带,增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
最后,传统节日的文化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旅游合作提供了契机。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为中国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之,中国传统节日在海外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5aa6d96dff00bed5b9f31df1.png)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不同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
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
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
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宗教信仰,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
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
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
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
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
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
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
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
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林语堂,着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
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
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1.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
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
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
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2.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
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
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2.1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
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
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
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
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2万圣节与中元节。
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的重视。
那一天, 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 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 据说有辟邪之用。
其实, 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 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
同时, 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 绝不会受到惩罚。
在中国, 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 这一天, 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 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 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
那一天, 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 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
于是, 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3.中西方节日文化比较之饮食差异比较中西传统节日中的饮食特点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是趋于感性的, 讲究色、香、味俱全。
尤其是节日性美食,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食品以区别其他的节日。
春节是个祥和的节日,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离家在外的人,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除夕晚上, 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 欢聚酣饮, 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 “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此外, 饺子因为形似元宝, 过年时吃饺子, 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甜甜的粘粘的年糕, 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 步步高升。
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 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 中秋节有吃月饼的习俗。
而西方的饮食则是趋于理性的, 他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因此, 有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 KFC, McDonald 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4.中西节日礼仪差异在宴席上所反映的性格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 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 任何一个节日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享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中心, 它既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观念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利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西式宴席, 食品和酒固然也重要, 实际上仅是作为一种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 达到交谊的目的。
倘若将宴会与舞蹈相类比, 可以说, 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 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可见, 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 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全席的交谊, 而西式宴会更多体现于个体宾客之间的交谊。
综上所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热忠于西方节日,而冷淡中国传统的节日了吧。
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的时候,也不要把自己的节日给忘记了,否则韩国不仅会申请中秋节是他们国家的,估计连清明节也申请了,到最后恐怕连中国的新年都是别的国家的了。
近年来,原本在西方盛行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传统西节,却倍受中国许多年轻朋友的宠爱,他们对洋节的热衷甚至超过对本民族节日的热心。
往往是离洋节来临还有十多天,甚至一个月前,他们就在准备了。
过情人节,大都在春节前就有所规划(足足准备一个月),而西方最大的节日圣诞节来临前夕,不管大都市还是小街坊的大小商家,都摆出一付大庆一场的架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类活动,以吸引青年们的光顾,一个洋大节下来,中国商家足足可以大赚一笔。
看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乐于对西洋节日的狂欢,曾问过一位在美国的中国朋友,洋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呢?他说,美国青年过春节甚至比在美国的中国人还要热衷啊。
噢!我原以为中国人媚洋节是一种媚外,这样看起来并不如此简单。
节日气氛是靠消费与文化共同带动起来的。
消费是纯经济的东西,民众生活富足,消费的劲头才会加大,消费的心情才会更加轻松自然。
如果过着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日子,肯定也就没有心情去消费。
俗语有“廿七廿八,穷鬼上街”的说法,就是说到了年关岁尾,没办法了,有钱没钱都要上街买点东西聊过此节。
节日人人要过,特别是大节,穷人穷过富人富过,你总不能因为没钱而躲过此日,当年杨白劳有年三十躲债之传,但这一天是一个劫,躲过就好躲不过即难逃此劫,可惜在那种年代很少有穷人能躲过的劫。
现在之所以能带动洋节在中国的盛行,与年轻一族的高收入高消费有直接关系。
至于他们对西方大节文化夙源的掌故,则是凤毛麟角的事。
他们既不知感恩节是感谁的恩,更不知圣诞节的起源实际上是人类对正义与善良的极度向往,包括西方人本身对节日的认知,也早就忽略了这层含义。
过节就是图个快乐,谁还愿意悲悲泣泣回忆最初的痛苦。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太过悲伤或低沉的节日,已呈逐渐退出人类生活的趋向。
诸如中国的寒食节,相传是纪念义臣介之推的,因过于压抑人的心情,目前基本只能从古书或今人撰文中了解此节了。
外国人似乎有比中国更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光大。
一则表明其对文化的世界性认同,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的发展对节日气氛的推波助澜作用,还有信息的传播、文化交流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频繁,使全世界的人们拥有了更多更快捷的方式了解和引进世界各地一些优秀的传统节日,审视自身和更好地把民族传统扩大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经济的发展对节日的推动有着绝对主流的作用。
现在热衷西方洋节的青年朋友,多为城市小资衣食无忧者,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追求猎奇新鲜、刺激、与众不同的情调,并且拥有足够的经济后盾。
而对于低收入者来说节日未必不是一种灾难。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对各国优秀传统节日的热衷与中国对西洋节日的热衷便有了实质的依托和籍口。
但中国人对自身节日的态度,比照西方洋节来,似乎厌倦多于热情。
每到春节前夕,便会听到许多感觉烦、累的声音。
因为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承传,节日也被蒙上了沉重的色彩。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传统不能与时并进,否则难免要被更为人们接受的东西取代。
如果对传统节日不来点质的变化,死守老祖宗那种方式过下去,注定要消亡!而西方人过洋却不一样,完全图个身心放松。
他们或选择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或一个人外出旅游,放松身心。
节日就是节日,就是开心与快乐的代名词,不象中国那样过份地注重形式,形式重于实质是西节的特点,包括它流传到中国后,这种特点依然保留得有之过而无不及在西方,人类社会早期的节庆活动也具有企盼丰收的性质。
后来,由于基督教等宗教的兴起和普及,由于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敬土乞收的传统节庆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例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等。
在宗教教义和近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偏向于把节庆活动当成缓解压力和情绪发泄的通道。
在节庆期间,人们往往打破平时森严的地位界限,撕掉一本正经的面目,发泄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紧张的压力,还原人本来的原始的面貌,张扬个性,追求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极大满足。
其次,中西方欢乐文化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国人喜欢采用家族团圆、和谐、温和的方式表达欢乐之情,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体的舒适和满足,表达欢乐的方式多为直接、纵欲、粗放的风格。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提倡以克制的心态发泄欢乐情绪。
中国人还强调“有福同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注重多人之间分享欢乐、传播欢乐。
纵观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大多展现出中华民族强烈的宗族家庭观念和社会群体观念,例如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中秋佳节的月饼,重阳节的怀念祝福亲友,春节期间的寻亲问故等等,无不突出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情绪传递的同乐氛围。
就连现在,我们也经常说举国同乐,普天同庆,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欢乐文化的传递和继承。
西方的欢乐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性格的张扬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风靡欧美各国的狂欢节(英文名为carnival,相传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节,也称“嘉年华”)最能淋漓尽致体现这一文化特点。
节日一到,处处张灯结彩,大街小巷上填满了狂热的人群,彩车游行,锣鼓喧天,人们或者身穿色彩艳丽的奇装异服,或者在身上涂满五彩斑斓的油彩,或者戴着形态独特的面具,极力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吸引他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