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学习笔记  第三章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说明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3.结合实例,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目标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1.产生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________。

2.表现:________________、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拓展延伸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耕还牧、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退田还湿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人口稠密、过垦严重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西北、华北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降水少、气候干多途径解决生活用能问题;荒漠化半干旱区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旱、蒸发旺盛严禁乱砍滥伐;上下游统一分配水资源;合理放牧3.影响(1)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2)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生态退化的危害是逐步累积的,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

4.措施:设定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选修6-第3章 第1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A.直接提供有形的林产品 B.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C.防风固沙 D.为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提供娱乐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答案】B 解析:城市森林并不以提供有形林产品为主,A项错误;C、D两项 为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城市森林改善了城市的投资环 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原始森林面积的减少,是否可以以人工造林的方式得以 补偿?人工林和原始森林具有相同的生态环境效益吗?
【答案】虽然原始森林面积的损失,可以人工造林部分得到补偿, 但是原始森林的生态功能却往往不是人工林所能弥补的。原始森林,尤 其是热带雨林砍伐后所造成植物物种的损失、动物的迁徙和被消灭,连 片林地变成破碎小斑块后对大型哺乳动物的毁灭性影响,这些方面都是 人工林所无法补偿的。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森林资源破坏 读下图,回答(1)~(2)题。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
D.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变化的是
()
①河流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浅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答案】D
地理 选修6 环境保护 配中图版
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 在,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故B项错误;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 重,而不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故C项错误;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 的关联性,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原退化会导致生物 多样性减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3)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3)

实践应用
参观距离家乡最近的自然保护区,了解保护区的性质、级别、保护对象,并说明设立该自 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应用体验
[2023·淮安期末]白鹤是一种候鸟,下图为白鹤正常年份迁 徙路线图。据此回答1~2题。
1. 吸引白鹤到鄱阳湖地区越冬的有利条件有( B )
①冬季气候温和 ②水稻田有丰富的浮游生物和鱼类 ③设立自然保护区,人类干扰少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 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 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探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措施、设立意义等,理 解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渗透综合思维素养要求, 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
知识拓展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分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 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实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实行的围栏封育 等。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 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
概念辨析
生态安全的含义 (1)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功能是否健全。(2)生态系 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即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 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与生态保护
情境探究
情境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 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和 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 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特 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 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是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 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等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_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_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②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④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紧密结合, 实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 ⑤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
⑥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⑦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6.人体健康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确定 计算各种疾病率(死亡率)与环境质量系数之间 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健康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 7 建立环境污染计算模式 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室内模拟实验,确定模 式中的参数,建立符合评价区情况的计算模式。 8.环境预测研究 将未来工业设计数据、工业治理设计参数带人模 式。研究随工业发展和“三废”治理,环境污染 的未来变化趋势。
二、环境规划工作程序
(一)规划的编制
1、接受任务与组织规划编制

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代表同级政府下达编制规划的任 务,提出主要要求、时间进度,下一级环境保护部门代表 同级政府组织规划编制组,编制工作计划和规划大纲。也 可以由政府下达编制规划的任务,同级环境保护部门组织 规划编制组。规划编制组一般分为领导组、协调组和技术 组,人员由通晓规划对象的专家以及有关规划、计划管理 部门的人员组成;由对规划地域或领域具有决策权和协调 能力的部门领导人担任指导。工作程序见图6—1。
②召开专家和管理干部座谈会, 请他们撰 写有关资料或通过信函调查采集信息; ⑤设立规划研究课题, 委托科研单位进行关 键问题的研究或关键数 据的测试、核算等。
③吸收与环境规划有关部门的干部和 专家参与环境规划编制;
(二)环境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气候、水文、植被、 地形地貌、土壤、特殊价值地区及生态环境 (特别是生态敏感区或生态脆弱区)等。在自 然环境现状调查基础上,完成区域自然环境 质量评价。自然环境评价主要为环境区划和 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服务。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07.06•【文号】环环评〔2024〕41号•【施行日期】2024.07.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关于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环环评〔2024〕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我部组织制定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生态环境部2024年7月6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和监督管理等工作,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四条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监督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和实施,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的统筹协调。

省、市两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部署和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牵头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制定与调整更新、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实施应用和监督管理。

重要工作进展应及时向同级党委和政府报告。

第五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改革,健全改革创新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支撑重大政策科学决策、重大规划编制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第一章: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生态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包括了水、土壤、植被、气体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思想是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等手段,还原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其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

近年来,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尽管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难题。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可能会受到生态系统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研究这些难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第二章: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水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污染越来越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此,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

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了人工湿地、浮岛技术、泥底异位修复技术等。

其中,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污水和改善水质的方法。

人工湿地通过仿生技术,利用湿地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系,将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物质捕集、吸收或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同时,人工湿地技术还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等特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第三章: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土壤退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针对土壤问题,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包括了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多个方面。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修复手段之一。

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系,对污染物物质进行吸收、转化和分解,从而使土壤中的污染物减少或消除。

另外,化学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

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第一章绪论城市绿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美化城市环境,更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和健康。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所以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城市绿化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城市绿化是指在城市内的公共绿地和私人绿地等地区,通过植物栽培和绿化工程改善城市空气和水环境等一系列的活动。

如今城市发展快速,人口增长迅猛,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城市绿化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往往有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例如空气中PM2.5等细小颗粒的存在量在夏季特别高,都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城市绿化建设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大量吸附短波辐射,能够降低城市内的温度,改善大气环境,吸收大气中有机物质和异味成分,减少空气中的尘埃量及感染病菌等。

其次,城市绿化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水质。

城市内的排水渠道往往存在严重的污水处理问题,城市内的污水有可能会污染城市内的饮用水源等,从而对居民健康造成影响。

而城市绿化建设能够通过植物的吸收和生化作用,减少城市内的污水量,并且能够去除一部分污染物,生根系可以增强土壤的结构,使得城市内的渗透速率更快,最终促进城市内的水循环,从而能够对城市内水质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绿化建设的途径城市绿化建设的途径有很多,下面将简要阐述其中几种途径。

1、植树造林。

主要是在城市各种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区、街道两旁进行种树造林。

2、绿化景观。

通过花池、水池、绿植和草地等绿化方式,打造有景色的公共场所。

3、立体绿化。

采用立体化绿化手段,如建立立体花坛和立体花墙等绿化设施。

第四章城市绿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城市绿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包含以下几方面:1、加强绿地规划,设置公园等公共绿地,达到“绿在三分之二,灰在三分之一”的绿化比例。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河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河北省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公益性、综合性、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第五条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与配合。

第二章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第六条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第七条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包括:(一)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保护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保护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四)加强对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保护生态环境的权益。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第八条按照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制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确定环境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

第九条严禁采矿、工矿企业和其他重点污染源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建设和生产。

第十条国家主管部门和河北省政府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测评估机制,定期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状况。

第十一条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管,严禁污染源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手续擅自建设和生产。

第十二条推广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第十三条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生态安全布局第三章生态保护修复第四章生态风险防控第五章保障与监督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从事或者涉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本法所称青藏高原,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

第四条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综合协调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青藏高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本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责任。

青藏高原相关地方根据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规划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加强协作,协同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第六条国务院和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等工程,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

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行政区域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

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评估。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
胁迫抗性包括避免胁迫和忍耐胁迫两种 损伤恢复可以通过胁迫后尚存活器官的生长来完成 中度胁迫有利于生物体健康功能的发展 胁迫除了影响个体外,还促进更具适应能力的基因型
与生物直接相关的地表气温、土温及湿度等生态因子也发 生周期性递变,从而导致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开花、候鸟迁徙、鱼类洄游、昆虫繁殖、冬眠等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物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 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使该 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 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小气候”
)作用为
主。
生态作用是指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 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非生物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形式体现在因子的质、量和 持续时间三个方面:
1)因子的质:指因子的状态是否对生物有意义 2)因子的量:在因子的“质”有意义的前提下,因
子对生物作用的程度随“量”的变化而变化 3)因子的持续时间: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必须有
程度的响应。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自然环境中的各生态因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与制约的。 当生物受到一个以上生态因子作用时,其综合作用效果并
不是各单因子作用效果的简单累加,综合作用的效果往往 明显大于或小于单因子作用之和,这是由于各因子相互作 用,其效应相互叠加,相互抵消或互不相干,称为交互作 用。 如:N、P、K;光照强度、水分、肥料
系统发育
在特定的环境因子作用下,由个体发育一代接 一代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并在选择作用下的物 种进化过程。
生物种的性状差异来源于基因型与表型两个方面: 前者是生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0年3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机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

鼓励和引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业和信息化、水行政、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林业草原、城市管理、行政审批、气象、海洋、邮政管理、海事管理机构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践行绿色消费理念,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推进绿色金融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融资机制,推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3.1.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关系
在如何使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 协调的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主 张停止经济发展,提出所谓“经济零增长 论”;二是坚持无限发展.先发展经济,然 后再治理污染。两种看法都是把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二者之间矛盾 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统一的一面。
3.1.3 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 护 协调发展原则的意义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是人类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保证。 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可以保护自然资源, 也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减少因环境污染 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和死亡。因为环境污染不 仅对当代人健康造成危害,由于环境中致癌、 致畸、致突变物质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类 “基因库”的退化,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 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水产力,而 人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主动、积极和决定性 作用。
3.1.3 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 护 协调发展原则的意义
因此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必须搞好 环境保护,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协同发展。 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可以激 发人们更高的创造智慧、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使人们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为经济建设的发陵提供原动力,否则必将影响 生产人的发展。
3.1.5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原则的贯彻
(三)要把环境问题切实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计划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环境保护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时必须把环境保护目 标和措施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并加强监督指导。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理解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①森林覆盖率低。

②人均拥有量少:人均拥有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

③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较少。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①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②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1.水土流失(1)我国的水土流失①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②水土流失面积:2002年全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1%。

③类型:水蚀、风蚀。

(2)形成原因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①直接危害: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②间接危害: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2.土地荒漠化(1)分布: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2)成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其作用的过程缓慢。

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是主导因素。

(3)危害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形成沙尘暴a.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b.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人们的出行,破坏生态环境。

第三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第三章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例:《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一、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优化农业 生产力布局
有利于构建区域主导产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 济基础
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满足市场多样化 需求
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将 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
区域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一)区域规划的方法 1、系统法 2、传统综合法 3、比较法 4、数学模型法
(二)区域规划的程序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报批定案 7、实施阶段
第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的步骤与内容、生态评价、生态
适宜性分析、生态关系规划与调控、区域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规划、生态住宅区环 境要素分析、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原 则、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内容 。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而提出的新课题。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环境 规划已经成为保证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城市的现状和历史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 进行10项研究。
研究区域产业结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
一是各产业之间数量比例关系
二是各产业之间关联方式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轻工业化——重工业化——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
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演变 科技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演变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引起产业结构演变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
中部和西部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努力方向:
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向法制轨道;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 2019年5月31日通过 8月1日起实施)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 2019年5月31日通过 8月1日起实施)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统筹研究处理重大问题,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定期带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等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根据职责,依法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燃放烟花爆竹等污染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涵盖多种生态系统,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 (2)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 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3)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 与宣传教育平台。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大气污染、旱涝灾害等加剧。 ( )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土地荒漠化。 ( ) 3.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属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 )
提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是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 复,属于人工修复。 4.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 ) 提示: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 5.解决我国湿地面积逐年减小的问题,可采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措 施。 ( ) 6.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可以保障经 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 )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湿地)、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
统类型
然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
(1)核心区:自然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虽遭 受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是取得 环境本底信息的所在地,也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 禁一切干扰(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2)缓冲区:是指环绕核心区的地区。只准许进行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区。可以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实 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还包括有一定 范围的生产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第3节生态环境保护PPT课件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 【思维导图】
• 【答案】(1)合理利用水资源。
•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3)推广省柴灶;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利 用太阳能和风能。
•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具体措施 • (1)发展生态农业。 • ①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 组装、调整、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 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 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
• ②主要措施。
• 加强政策引导措施主要是从政府政策方面出发, 引导农民走综合治理和开发的道路,制定生态建设 和开发的激励政策和补偿政策,制定的政策要着眼 于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住区建设主要是从农村能 源利用角度出发,既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又要从 农民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农民能源使用问题。生态 环境保护既要堵更要疏,不许农民破坏森林的同时,
• 读下面“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 (1)多年来,昆仑山麓的绿洲逐渐向河流上游移 动,河流下游地区荒漠化现象加剧,扭转这种局面 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 (2)三道防线中,林带的作用是什么?
• (3)近年来,绿洲周围地区由于过度樵采而加剧 了荒漠化,对此可采取哪些改善措施?
部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降水,减小风速。 2.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及人类减缓地球变 暖的措施: 总体的原则是: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②海拔较低的岛国,将被淹。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是地球上第一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受影响的国家。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计算出某地太阳能板放置的角度就必须知道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见图2) 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 太阳能:核聚变反应。 交通 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根据暴雨强度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本文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其核心原则包括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章: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3.1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绿色发展,通过节约资源、高效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等措施,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它强调了企业责任,推动了工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2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措施,保护了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了生态平衡。

它还强调生态环境修复和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水源治理等手段,改善了生态环境。

3.3 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福祉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人民生活的品质,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它提倡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4.1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2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环境和发展的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的联动发展,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恢复能力。

它推动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轨道上稳定增长,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4.3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国家竞争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绿色创新和绿色产业,提高了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文:----------------------------------------------------------------------------------------------------------------------------------------------------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统筹研究处理重大问题,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定期带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等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水土保持林改善区域环境就是改善区域的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中气候、土壤、水文最为基础。

第一节改善区域小气候作用
一、下垫面性质的变化
(一)影响气候的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地表层性质);改造前二者很难。

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小气候较易。

(二)小气候的定义与特点
小气候:由于下垫面的不均匀性,人类和生物活动所产生的近地层和土壤层中的气候特点。

小气候特点:
1、气候要素的明显日变化;
2、强烈的脉动性质;
3、垂直梯度的变化超过水平的变化;
4、垂直梯度上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两极地区:南北两极地区几乎常年严寒,陆地上几乎没有植物生长。

针叶树林:北半球的针叶树林地带,冬天漫长而寒冷,夏天短暂而暖和。

温带森林:温带森林地区的气候变化很大。

北部的树木到秋天时便落叶,形成枯枝落叶层,南部的树木则大多终年常绿。

热带森林:在热带森林里,一年之中总有一些树木长出绿叶和开花结果。

沙漠:沙漠地区炽热如火,雨量稀少,因此是最不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生物带。

(三)森林下垫面的特点*
1、林分的活动层比裸地厚得多;
2、下垫面粗糙度增加;
3、森林有三个作用面,使辐射和热量交换更为复杂:林冠上层、林冠层、林下土壤层。

4、随季相、林分结构、生长发育阶段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造成局部地区气候异常。

城市大气温度较高,热空气上升,郊区农村的冷空气就流入城市,形成“城市风”。

“城市风”会把城市郊区一些企业的污染物质,源源不断的带向城市,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

城市的温度较高,就会造成城市上空的云量和降水量增加,最高可比农村多30%左右。

(四)森林下垫面作用结果
1、改变了热量平衡;
2、改变了垂直乱流交换与水平热交换;
3、改变了近地层垂直的温度、湿度;
4、改变了水分垂直交换的数量和过程;
5、改变了降雨的分配量、水汽凝结、蒸发过程。

二、辐射与热量平衡
(一)辐射平衡与特点
太阳辐射=吸收+反射+透过
吸收>反射、透过;
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再分配很复杂,不同林分、不同高度、不同时刻的林内辐射分布都不同;
林分不同作用面获得的净辐射不同;林分的净辐射比草地和裸地都大。

(二)热量平衡
净辐射用于蒸散耗热量、乱流交换输热、传导和热贮存。

云杉11-14时各占约2/3、约1/3、5%。

三、森林小气候的特点*
1、净辐射高,大于裸地25%,资源利用率提高;
2、潜热量增多、感热量减少,大气湿度增加;
3、林下热通量减小,蒸发降低,林内温度变化缓和;
4、林冠上方乱流交换增强,热量不易集中,近地层温度缓和;
5、林内乱流交换减弱,是林外风速的20~50%;
总之,森林小气候向增湿、缓和气温和天气过程。

第二节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控制区域土壤侵蚀
在一个流域森林面积达到一定,且合理分布,土壤侵蚀会得到基本控制;
40 %→70 %
流域的输沙量与森林覆被率有关系;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入黄泥沙每年减少了3 亿吨。

二、改善流域水文过程
森林通过对降雨的拦蓄与涵养作用,调节河川水分状况,改善流域水文过程;秦岭黑河流域,森林覆盖率73%,枯水年径流量大于平水年,如下表。

黑河流域丰、枯、平水年径流
陕西省水文总站观测,在秦岭山区森林覆被率每增加1%,径流深相应增加1.0~5.6mm(森林覆被率20~75%);山上一亩林,山下三分田。

三、改善区域气候条件
动力蒸散量减弱,大气湿度增加,风速减小;气温缓和,极端温度降低;无霜期延长;冰雹及其他自然灾害减少。

动力蒸散:森林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了风速,增加了空气湿度,从而降低了动力蒸散量。

四、对降雨过程的影响
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森林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降雨量,特别是在湿热和干旱地区更为明显;
崔起武:黄河流域大面积恢复森林和水利化可使降雨量增加3%;
傅报璞:西北地区全面绿化和实现水利化后,可使下垫面反射率减少9%,引起温度变化,夏季可增雨40.2mm的内雨,同时刺激外来水汽激发的外来雨量是内雨的2~3倍。

不同地带平均降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