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深远。
在现代教育中,分为不同版本的《论语选读》被广泛用于高中教育中,其中人教版高二选修的《论语选读》更是备受推崇。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领会其价值观和儒家伦理道德观,进而对世界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礼、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2.孔子的人生态度、言传身教及其价值观;3.《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七),主要包括孔子及其门徒的名言、警句、典故,如《学而》、《为政》、《里仁》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对于历史文化类的教学,较为适合授课。
这种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知识,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2.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感知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思考、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
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核心思想和关键词在讲授教材内容阶段,需要突出学生对核心思想和关键词的理解。
核心思想是文化知识的重要精华,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课外阅读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
五、教学评估1.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是针对学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等。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一、几点思考1.试题取材范围《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见下)。
10课自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2.《〈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内容与题型形式1.名句默写(填空)可能存在的问题:①懒得背;②不熟练;③错别字;④轻视《论语》名句2.文本探究(简答)一模存在的问题: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题思路混乱;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6.文字表达不通顺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主要应该是结合虚词的那道选择题,极有可能挑几个《论语》的虚词,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三、复习策略1.教师要督导学生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2.有必要将18个文言虚词用《论语》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训练一下;3.加强背诵的笔答检查,消灭错别字;4.要帮助并引导学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透弄熟。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闻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生疏,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那么》,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挚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挚友的标准?〔二〕今日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洁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日我们研习这一局部,盼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那么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挚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觉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挚友。
挚友特别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挚友擦洗身子。
无论挚友怎样的劝告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最终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无敌,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莫非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探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针对选读论语的教学,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内容;(2)理解《论语》中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念;(3)掌握选读《论语》的重要章节和名句;(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2.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论语》的探索欲望。
(2)知识讲解:讲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介绍其中的名句和重要章节。
(3)学案讲解:教师给学生分发选读《论语》的学案,讲解学案的使用方法和学习要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4)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6)拓展应用: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3.教学资源:(1)选读《论语》的学案;(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小组讨论和总结的工具和材料。
4.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2)作业评估:通过批改作业和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笔水平,评估学生对于《论语》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程度。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选读《论语》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通过教师的情境导入和讲解,《论语》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归纳的环节中,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拓和拓展。
通过布置拓展应用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论语》的思想内涵。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论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掌握并能正确朗读、背诵选文。
理解选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如仁、礼、孝、忠等。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对文中的重要字词进行解释。
通过选文学习,引导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产生兴趣,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讨论。
1.2 教学内容选文:《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如学而第一、八佾舞第三等。
背景知识介绍:《论语》及孔子的生平事迹。
重点字词解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字词进行解释。
思想内容分析:对选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讲解和分析。
1.3 教学步骤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读:学生自读选文,要求正确朗读、背诵。
讲解:讲解选文中的重点字词,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讲解和分析。
讨论:引导学生对选文中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结:对选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孔子的重要思想。
1.4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正确朗读、背诵选文。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孔子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学生对《论语》的背景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
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选文。
学生对选文中的重点字词有了基本的掌握。
学生对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了初步的理解。
2.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对选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有困难。
部分学生对孔子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2.3 改进措施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字词解释的难度,注重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在讲解孔子的思想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选文,理解选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掌握选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进行简单的解释。
学生能够理解孔子在选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如孝、忠、礼、仁等。
学生能够对选文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3.2 教学内容选文:《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如八佾舞第三、里仁第四等。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2. 掌握《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包括为人处世、道德修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原则。
3. 能够分析和解读《论语》中的文本,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论语》中的文本,掌握主要思想和原则。
2. 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论语》概述1. 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背景。
2. 解释《论语》的名称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3. 分析《论语》在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论语》选读1. 篇章一:“学而篇”1) 阅读篇章并理解其主要思想。
2) 分析篇章中的经典语录和其哲学意义。
3) 讨论如何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应用于日常学习和工作中。
2. 篇章二:“为政篇”1) 理解篇章中强调的君主和官员的责任和行为规范。
2) 分析孔子对政治道德的要求和他对社会秩序的看法。
3) 讨论如何将《为政篇》中的原则应用于现代社会管理和领导中。
3. 篇章三:“八佾篇”1) 了解佾舞的含义和在古代礼仪中的作用。
2) 分析篇章中对仪式、礼貌和乐观的要求。
3) 讨论如何将“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应用于个人品格培养和社交礼仪中。
4. 篇章四:“子罕篇”1) 理解篇章中对每个人应有的敬意和对年长者的尊重。
2) 分析孔子对家族责任和家庭伦理的看法。
3) 讨论如何将“君子不器。
”应用于个人修养和家庭关系改善中。
5. 篇章五:“述而篇”1) 了解学生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2) 分析篇章中对传统文化、礼仪和道德价值的重视。
3) 讨论如何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应用于教育教学和学习动力的激发中。
四、教学评价1. 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让学生分成小组,对所选篇章进行深入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2.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某篇章或整体内容撰写一篇感想或批判性评论。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论语〉选读》篇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论语》选读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2 教学内容篇章选择:《论语》中的五则经典篇章重点词汇:仁、义、礼、智、信等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3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论语》的基本情况和价值观念(15分钟)2. 分组朗读选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20分钟)3.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25分钟)4. 小组讨论,探讨选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20分钟)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0分钟)2. 深入讲解选文,分析儒家思想的特点(25分钟)《论语》原著或简译本教学PPT或黑板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释资料作业纸张和笔三、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文言文翻译: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翻译选文读后感质量: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选文的思想内涵,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教学反思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对儒家思想感兴趣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五、课后作业翻译选文并准确理解文意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提问六、教学拓展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论语》中的角色,再现经典对话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中庸》等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思想的概念和内涵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选文中的比喻和寓言的理解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八、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实际应用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儒家与其他思想的异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九、教学反馈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十、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设计补充说明: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教学步骤要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论语》的内容和儒家思想。
《论语选读》(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二、学生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并给每章写一则点评。
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且掌握文言词句。
具体讲解时可参照以下:【原文】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95)【注释】(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畏,受到威胁。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
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
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评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
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723)【注释】(1)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评析】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
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
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
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篇一」《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罔wǎng说yuè--不亦说(悦)乎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论语》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孔子及《论语》资料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论语》选读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
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论语》选读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1.2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地位;(2)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1.3 教学内容(1)介绍《论语》的背景及作者;(2)阐述《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讲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4)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5)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作者背景及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
2.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智慧。
2.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讲解《论语》的地位阐述《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3.3 讲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3.4 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选取《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智慧。
3.5 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论语》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5.2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等,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论语》选读的看法,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6.1 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学生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哉孔子
——《论语》选读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初识孔子
❖
代表作品:
《春秋》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修订“五经”,创办私学。
民族汉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
国籍中国信仰
儒学
别名
孔子,仲尼职业教师英文名Confucius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中文名孔丘
(板书: 万世师表 大成至圣)
对于这样一位人物, 从古至今, 从名人大师到普通民众, 从不缺少对他的关注和评价。
入相关评价)
自有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孟子
太史公曰: 《诗》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zh ī,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圣人众矣, 当时则荣, 莫则已焉。
孔子布衣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文学成就: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职业教师信仰儒学
英文名Confucius 身高221cm
中文名孔丘
3.关于导入部分网友对孔子的评价, 原先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对孔子认识上的过分偏离故删去。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课件等
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国学经典:《论语》选读-教案
教案国学经典:《论语》选读-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论语》的历史地位1.1.2《论语》在国学中的重要性1.1.3《论语》对后世的影响1.2教学目的1.2.1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1.2.2提高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鉴赏能力1.2.3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1.3教学方法1.3.1讲授法1.3.2讨论法1.3.3实践法二、知识点讲解2.1《论语》的基本概念2.1.1《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间2.1.2《论语》的篇章结构2.1.3《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2.2《论语》的核心价值观2.2.1仁爱2.2.2礼义2.2.3中庸2.3《论语》的教育思想2.3.1教育的目的和意义2.3.2教育的方法和原则2.3.3教育的对象和内容三、教学内容3.1《论语》选读篇目3.1.1《学而》篇3.1.2《为政》篇3.1.3《八佾》篇3.2教学重点内容解析3.2.1《学而》篇中的教育思想3.2.2《为政》篇中的政治理念3.2.3《八佾》篇中的人性观3.3教学难点内容解析3.3.1《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的理解3.3.2《为政》篇中的“政者,正也”的解读3.3.3《八佾》篇中的“佾舞”的文化内涵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篇章结构4.1.2掌握《论语》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思想4.1.3能够分析和解读《论语》选读篇目的内容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4.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2.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4.3.2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4.3.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论语》的语言特点和古文阅读能力5.1.2《论语》中的深奥思想和抽象概念的解读5.1.3《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理解和应用5.2教学重点5.2.1《论语》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传承5.2.2《论语》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5.2.3《论语》选读篇目的阅读和理解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电子课件6.1.2黑板和粉笔6.1.3音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资料)6.1.4视频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资料)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6.2.2《论语》选读教材6.2.3相关参考资料6.2.4小组讨论材料6.3环境布置6.3.1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6.3.2课桌椅的合理布局6.3.3显示屏或投影设备的调试6.3.4教室文化墙的布置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7.1.2提问引发学生思考7.1.3引入新课主题7.1.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7.2知识讲解7.2.1讲解《论语》选读篇目的背景7.2.2分析《论语》选读篇目的内容7.2.3讲解《论语》选读篇目的意义7.2.4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7.3实践活动7.3.1分组讨论7.3.2角色扮演7.3.3小组展示7.3.4互动问答7.4.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7.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7.4.4布置作业和预习任务八、板书设计8.1板书8.1.1《论语》选读8.1.2章节8.1.3关键词8.1.4思维导图8.2板书内容8.2.1《论语》选读篇目的背景8.2.2《论语》选读篇目的内容8.2.3《论语》选读篇目的意义8.2.4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重点8.3板书布局8.3.1左侧列出主要观点8.3.2右侧列出支持观点的论据8.3.3中间列出关键词和思维导图8.3.4适当使用颜色和符号进行区分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指定的《论语》选读篇目9.1.2摘录重要的观点和论据9.1.3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9.1.4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9.2实践作业9.2.1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9.2.2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9.2.3制作展示PPT或海报9.2.4准备小组展示和互动问答9.3思考作业9.3.1思考《论语》选读篇目的意义和启示9.3.2分析《论语》选读篇目中的价值观9.3.3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9.3.4写一篇反思性日记或文章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课后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0.1.3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0.1.4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处理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10.2.2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讲座或研讨会10.2.3开展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或社区服务10.2.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1.教学难点与重点(五、教学难点与重点)1.1教学难点1.1.1《论语》的语言特点和古文阅读能力:学生可能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不够熟悉,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论语》选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讲―读―品1、文意疏通:〔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不如归去〞章节17.4见《论语讲要》……2、在疏通文句根底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气氛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论语》选读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范文
论语选读教学设计论语选读教学设计范文论语选读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
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
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
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
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
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
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四、学法指导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七、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教案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论语》与孔子(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1.深刻的思想性2.语言的文学性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二) 孔子其人三.教材的编排体制%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第二课时:为政治国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五.作业: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2、通过学习和鉴赏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对象五、六年级所有学生四、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对话式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准备<学生课外查找、积累、摘录有关的诗歌,小组制作成课件,供课堂上展示、讨论。
2、导入新课以诗歌引出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诗歌十分发达的文明古国,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层出不穷,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可是,2005年3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遭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提出来,请同学们深思……下面列举的这些诗词曲中的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诗歌和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与重视,自觉加入到保护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
(一)传统节日——春节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师解说】屠苏: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明·叶颙《已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二)传统节日——元宵节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教师解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
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
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
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 3、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词曲——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三)传统节日——寒食节与清明节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故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春秋]介子推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师解说】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
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
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唐·韩翃(hóng,音红)《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师解说】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成就突出,存诗较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高仲武评其诗:“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
”(《唐诗品》)然而,在韩翃的存诗中,《寒食》这首小小的绝句,其灿烂之光尤为夺目,诗人为之生色,“大历十才子”为之生色,唐代乃至中国诗歌为之生色。
、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第二课时(四)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老臣伍子胥•源于纪念东汉时期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源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古越族图腾祭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传统节日——中秋节•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可见,中秋是个收获与享受的节日。
而中秋节又是浪漫而感伤的,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来说说——•板书列举如下:•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水调歌头苏东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解说】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本诗简析】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还有一首诗《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六)传统节日——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通过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
请看杜甫的诗歌——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