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记游白水岩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及赏析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及赏析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编辑本段《游白水书付过》译文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阅读及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阅读及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阅读及翻译赏析原文《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编辑本段译文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游白水书付过原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最小的儿子苏过游览白水山的佛迹院。

我们在温泉里洗澡,水热得很,其源头大概可以煮熟东西吧。

沿着山腰向东走,稍微再向北转,有条瀑布高述七八百尺。

山中有八九个曲折的地方,每个曲折的地方都被瀑布奔流冲积成为水潭,深的潭用绳子吊着石头垂下去五丈深还不到底。

瀑布冲入潭里溅起的水花象雪飞,其声音却象雷响,既使人喜欢又使人害怕。

山崖上有几十个大人的脚印,这就是所谓佛迹了。

傍晚回家,倒转身来走,观看野火烧山,火势很大。

我们一下子就越过了几个山谷,到了江边,山间的明月已经升起,我们在江中一面划船,一面玩弄着溅起的.水花和月影。

回到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喝起酒来,吃着那余甘煮成的菜。

看着自己的身影颇感颓废,再也不能熟睡,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给苏过。

东坡老人。

注释:[1]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4]汤池:即汤泉。

[5]殆:(daì)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

[7]少北:稍向北。

[8]悬水:瀑布。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zhé)为:就是。

辄,就。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原文】游白水[1]书付过[宋] 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翻译】在年10月12日,我和小儿子苏参观了白水寺,在汤泉中沐浴。

水很烫,估计源头能煮东西。

沿着山向东走,稍微偏北还有一个100尺的瀑布。

山中有八九弯,每弯有谭。

池子深的地方,用绳子绑一块石头,掉五十尺都到不了底。

水池像雪花一样飞溅,声音如雷,既悦耳又惊喜。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是所谓佛的痕迹。

晚上我们沿着路线返回,夕阳把山映得好像在燃烧,非常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河边,月亮出来了,河水打着我们,双手捧着碧玉一样的水。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原文】游白水[1]书付过[宋] 苏轼【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

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写作背景】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赏析】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原文】游白水[1]书付过[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a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古诗游白水书付过翻译赏析

古诗游白水书付过翻译赏析

古诗游白水书付过翻译赏析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 à)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

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

汰,水波。

[15]掬(ū):用双手捧取。

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译文《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和翻译原文《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题解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编辑本段译文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苏轼《记游白水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苏轼《记游白水岩》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2、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3、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

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

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

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

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翻译与赏析【原文】游白水[1]书付过[宋] 苏轼【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

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写作背景】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赏析】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译文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译文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译文赏析赏析游白水书付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

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食余甘煮菜②顾影颓然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2分)①吃②回头看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每以小句1分)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意思相近即可。

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二: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及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及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及译文《游白水书付过》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

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译文殆:也许循:顺,沿度:越过顾:回头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赏析《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赏析《游白水书付过》原文赏析1原文: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28]余甘[20]煮菜。

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

书[23]以付过。

东坡翁。

诗词赏析:苏轼尝自评其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又说:“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所不得不止。

”仿佛他写文章只是信手拈来,所谓“随物赋形”,自成格局体段。

其实这话只说了一半。

苏轼《志林》卷一曾记录欧阳修答孙莘老怎样才能写好文章的一段话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就作文而论,“勤读书”,是吸收知识营养和学习写作技巧,“多为之”,则是要求在实践中下苦功。

苏轼才高思捷,自不消说;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多读多写勤学苦练的人,这一面却往往被人忽略。

试看这篇小小游记,大约是没有起草就写成的。

可是从文章结构上讲,仿佛几经斟酌锤炼而成。

可见有了渊博学问和写作基本功,才谈得上“行”、“止”自如。

而控驭文字的能力并非全靠天才禀赋也。

写游记有两种。

一种是正经严肃的写法,如姚鼐《登泰山记》;另一种则是信手拈来的记游小品,如本篇是。

两者风格、面貌虽异,却有两个共同点。

其一,它们皆出于史书笔法,如《登泰山记》乃正史《地理志》的'写法,间有景语,亦似《水经注》;而此篇一开头便点明年月日,是史书纪年体例,然后写“人”(古诗百科)(作者及幼子过)和“地”(白水佛迹院),也是作史通例。

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及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及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及译文游白水书付过[宋]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a仰[13],度数谷。

至*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殆:大概,恐怕。

少北:稍向北。

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

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

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

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

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鲜的特点。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

“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注释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注释赏析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的原文注释赏析游白水[1]书付过[宋] 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

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

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记游白水岩翻译赏析
文言文《记游白水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 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b/21099。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

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