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

【儿童心理】性心理发展4个阶段许多科学家研究表明,婴幼儿确实具有性欲的,这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从出生时开始,婴儿便有着能使自己身体感到舒服的器官,他们从有限的活动中获得生理的舒适感,从那时起,性观念便在逐渐形成。

但是由于成人的习惯把性欲与生殖自然的紧密相连,混为一谈,以及某种文化氛围导致的性压抑,对婴儿的性欲,过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世界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教育家对婴幼儿的性意识方面做了深入研究。

把孩子从摇篮到儿童、少年期的性心理发展普遍分为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拜期和性沉寂期(潜伏期)四个阶段。

口唇期:婴儿的嘴唇和口腔是其获得强烈快感的部位,嘴唇的感觉极端的敏锐,当其和母亲的乳头发生的接触之际,婴儿会感到及度的愉快。

现代医学通过各种仪器,可以看到胎儿在子宫吸允手指,婴儿在吸允时表现的幸福敢和满足感是很明显的。

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紧抱在怀中,一边喂食,一边轻轻摇拍,低吟细语,模子感情交融,婴儿会体验到一种关怀,树立乐观、自信和自尊。

因此,母乳喂养的意义远比营养学的意义大的多,当孩子发现嘴能给他们带来愉快时,他就将手指和能拿的东西等等都往嘴里放,即使不吃,也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感觉,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放进嘴里的东西一定要清洁、安全。

肛门期:孩子在一岁半左右便进入了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身体的排泄活动成了孩子的快感主要方面。

据观察,一岁左右的女孩在小便的时候经常会自己发笑,也许是由于排尿引起阴户的快感所致,男孩则更注意小便时的实际动作所造成的快感。

这时父母就要逐渐引起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到厕所去排泄,不要任其作为,毫无控制,否则,长大后对孩子的自制力、成功欲都会有影响;耐心的与愉快的训练他们,粗鲁急噪的方法会使孩子感到他的身体和其所有的功能都是可畏的、可鄙的,以至对成人后的性欲也会认为是罪恶,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

阴茎崇拜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大约三岁以后,孩子会发现身体感觉最好受之处是生殖器官、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第二个激烈变化的时期,是幼儿好奇心旺盛期,是孩子试图独立的阶段,然而也是几乎总要受到父母压抑、禁止或惩罚的阶段。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内心想法
它同时也包括了儿童内心的期望和认同。
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0-2岁
3-4岁
婴儿时期,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有限,未形成明确的性别认同。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开始对 性别角色有了简单的理解,学 会区分男性和女性,并且开始 展现出不同性别的行为表现。
5-7岁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逐渐意识 到自己的性别并且更加深入地 认知了男女性别的标签和特征, 同时也开始有了对于性别角色 的期望和偏好。
防止歧视
避免对女孩的歧视行为,让她 们在学校中有更好的学习机会, 避免因性别而造成的生活上的 失落和挫折。
性别角色发展的实际应用
兴趣爱好 教育选择 社交行为
女孩需要在学校中有更多的机会,展现她们在 美术和文学方面优异的才华。
尊重儿童的性别认同,从而帮助他们选择他们 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和职业。
培养男孩和女孩之间良好的社交行为,帮助孩 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差异与相同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 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指儿童对于男性或女性怎样行为、思考和感受的社会角色的看法 和信念。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及它对于他们 的生活的重要性。
性别角色的定义
社会规范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设定的规范和期望。
行为表现
性别角色也是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的普遍观念和信念。
3 未来生活
性别角色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和 家庭生活都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深远的影响。
性别角色在小学儿童中的表现
1
性别特定的游戏
男孩会玩传统的竞争性游戏,女孩则可能玩偏向服装和家庭角色扮演的游戏。
2
互动方式
男孩常常采用实体化的,更多身体接触的方式来表达友谊和好感,而女孩则更加内向, 喜欢以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情感和友谊。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儿童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整体性和交互性的例子

儿童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整体性和交互性的例子

儿童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整体性和交
互性的例子
儿童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生理发展指身高:体重、身高、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动作技能的发展变化也属于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是指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怎么学习,怎么思考、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指人际交往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包括认识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谊、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对儿童的发展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不是独立发展的,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相交织、共同发展的。

举个例子:大脑的发育是生理维度的发展,这些生理上的发展又是孩子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生理基础。

正因为大脑的发育,2到5岁孩子注意力(属于认知发展)比0到2岁有大幅度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也比0到2岁孩子更好。

所以我们无法割裂地去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可能这个月专门培养认知发展,下个月突击培养社会性和情绪发展。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历程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历程
23
新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B. Skinner(1904-
1990)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 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1968) 《言语行为》(1957
24
新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
件反射
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
极强化;积极惩罚;消极
惩罚;
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
12
这一时期的孩子普遍接受排
便训练。
这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
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包括学
习独立,接受个人的力量,
学习表达消极情绪,如愤怒
和攻击。
肛门性格: 过早、过于严格
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
成年后表现为过于守秩序、
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
心强等。
13
性器期(3~6岁)
比多集中投力放在生殖器 部分,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 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1
主要学派的观点
一·精神分析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自然成熟理论 四·日内瓦学派
2
《一》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力比尔 埃里克森---发现观
精神分析法
3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理论
人物:一、弗洛伊德 1、潜意识理论(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压抑 情结 童年的阴影 催眠 联想 2、人格结构 自我 本我 超我 3、梦的解析 新精神分析、荣格 集体无意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5岁 希望
恐惧
2.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5-3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自我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 方向和具有目的 无价值感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以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分别是: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速度和成熟时间是不一致的。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儿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有些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段就已经表现出色,而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

二、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这种顺序性规律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

三、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则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

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五、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人们生命周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身心发展有着特定的特点。

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指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本文将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生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发展是其身心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的生长和器官功能的成熟。

在儿童阶段,身高、体重等指标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

此外,他们的骨骼、肌肉和器官也在逐渐发育和成熟。

青少年时期,生理发展进一步加快,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性征开始出现,如发育乳房、月经初潮等。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都呈现出一系列特点。

在认知方面,儿童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思考。

而青少年则开始发展出更为成熟的思维方式,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反思。

情感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更加多变,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开始与他人建立更进一步的人际关系。

三、社会发展的特点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发展表现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同时他们也开始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

在儿童时期,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共享,开始形成友谊,也会受到同伴间的影响。

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开始探索自我,并与他人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四、教育和家庭的重要性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和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

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他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和支持来自家庭的关怀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总结起来,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大众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

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力,并逐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积极社会参与能力的成年人。

性心理学-二级考试复习资料

性心理学-二级考试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1.克拉夫特一埃宾第一个使用“性学”这一术语。

(×)1906年,德国医学家布洛克用人类学方法对性障碍进行研究并首次使用了“性学”一词。

克拉夫特·埃宾于188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一书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现代性学奠基之作。

2.在性反应上男女都有不应期。

(×)性不应期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男性在一次射精之后,没有能力立即进行第二次射精,医学上称为“不应期”。

通俗说是指一次性生活结束后,在产生第二次性高潮前必有一松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即使有充分的性刺激,也不会引起性欲与性冲动。

3.父母对生殖器官与性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4.少年性倾慕导致早恋的性越轨。

(×)5、性器官指与性交和获得性满足有关的器官及组织区域。

(√)6.老年因衰老而丧失性能力。

(×)没有必然联系,性能力除生理外与心理及其它环境因素有关。

7.人类性行为即性交行为。

(×)凡是可以带来性愉悦、获得性快感、引起性高潮、达到性满足的行为都是性行为。

现代性学家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及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将正常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边缘性性行为:主要指男女之间表达爱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行为。

这类性行为所带来的主要是情感的满足或者只是弥漫性的性愉悦,而不以性高潮为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

包括男女之间的鸿雁传情,互赠信物,眼送秋波以及花前月下的漫步,互勉互慰的言语交流等。

(2).过程性性行为:主要指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包括爱抚、亲吻等)的行为。

(3).目的性性行为: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

8.被誉为“最文明的英国人”的霭利斯,其一生代表作是《性心理学研究》7大卷。

(√)9.女性可拥有多重性高潮能力。

(√)10.儿童性游戏会给儿童带来危险的后果。

(×)儿童性游戏的基本本质是游戏,而不是性。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有效地进行性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必不可少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性教育中涉及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性发展理论儿童性发展理论是性教育中的基础,对于理解儿童性行为和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性欲望在儿童早期就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成人性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童年时期的性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性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性教育实践中,儿童性发展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了对于儿童的性行为和性问题的评估上。

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性行为特点,有助于指导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恰当的时间点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性教育。

二、性别社会化理论性别社会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既受到生理性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塑造。

性别社会化理论认为性别身份的形成是一个社会过程,从小孩时期开始,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人的行为而学习到性别角色的特征。

性教育中应用性别社会化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性别角色的案例和故事,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从而促进性别平等的理念的树立。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绪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正面的情感体验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儿童时期的父母关系、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支持都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性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发展健康的性态度和性行为习惯。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在儿童心理学中,性教育与性心理问题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议题。

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性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以及相关的性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适合父母和教育者的建议。

I. 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儿童发展中的性教育是指向儿童传授有关性与情感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

性教育旨在帮助儿童了解与性有关的身体知识、性别角色、人际关系和个人边界等内容。

以下是儿童发展中性教育的几个关键方面:1. 身体知识的教育儿童应该从小学习自己的身体构造,包括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

父母或教育者可以适时向儿童解释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并告诉他们关于生殖器官的正确名字。

2. 性别角色的认知儿童很早就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差异,并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产生兴趣。

父母应当鼓励他们探索各种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提供积极的性别角色模型,并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

3. 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儿童通过与他人互动来学习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交技巧。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进行友好的互动,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4. 全面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需要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理解他人的感受。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感受、启发他们的情感表达,并教导他们如何处理情绪问题。

II. 儿童发展中的性心理问题儿童在性心理方面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两个常见的性心理问题:1. 性别认同困惑幼儿期是性别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有些儿童可能会体验到与自己生理性别不符的性别认同困惑。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以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接纳这些儿童,让他们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

2. 性骚扰与虐待儿童遭受性骚扰和虐待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教育孩子有关性安全的知识,并教导他们如何辨别和回应不适当的性行为。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哪些阶段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1、口唇期是从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这个阶段对婴儿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吞咽等,是性满足的主要来源。

2、肛门期是从1到3岁,这一阶段性敏感区转到肛门。

3、性器期是从3到5岁,这个阶段生殖器成为性敏感区。

这一阶段的性满足涉及对异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

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正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成人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4、潜伏期是5到12岁,这一阶段儿童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明显表现。

5、生殖期是从12岁到20岁,这一阶段个体的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力比多压抑逐渐解除,生殖期成为主导的性敏感区,其他性敏感区成为辅助的性敏感区。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3.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4.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5.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的发展关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及思考弗洛伊德的两个著名断言就是:性本能冲动对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极端重要。

弗洛伊德解释说,人有两种主要的生物本能,一种是维持生命个体的生存本能,另一种是维持种族的性本能或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容易满足,而性本能的满足过程与方式就复杂得多,其变化也很大。

性本能不一定通过直接的生殖活动来满足,它可以通过亲吻,抚摸,注视甚至跳舞,体育活动,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的方式来间接满足,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几乎所有人类高尚精神文化活动都看作是性冲动的替代与升华。

因而,与生存本能相比,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重要得多。

弗洛伊德正是在此基础上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性心理学发展模式,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

在这一时期婴儿性快感的满足主要借助口唇,在吃奶的吸吮中婴儿获得快感。

在这一阶段,如果口唇需要没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多,就会产生口唇型人格,这种人依赖感强,贪食。

出现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自恋、依赖、猜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二)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岁。

在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就会造成肛门型的人格。

这种人不是过于放肆、无礼,就是极度吝惜、保守。

(三)生殖器期:亦称性蕾期,从二岁到三岁。

弗洛伊德认为,直到生殖器期的最初阶段,婴儿的性能量都是指向自身,他的快乐是自乐。

在生殖器期的后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开始将性能量里比多指向外界对象,男孩的性欲指向母亲,叫做恋母情结,女孩的欲望指向父亲。

男孩的欲望指向母亲时,总要无意识地与父亲争夺爱,敌视父亲。

这种冲突导致另一情结--阉割情结,小男孩害怕父亲,害怕他惩罚自己的恋母感情,阉割自己的生殖器,小男孩随后放弃了恋母情结,转而与父亲同化。

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行为构成

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行为构成

什么是性心理,性心理行为构成篇一:第六章性心理第六章性心理一般说来大学生已进入了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与性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性意识、性行为、与异性之间的交往、恋爱与学业的矛盾以及性压抑等。

此外,性行为的异常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偶有发生,由此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给学习、生活、自我发展等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加强大学生性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性心理及产生一、性心理概述(一)性心理的含义性心理是指人们对“性”这种客观现实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反映。

从性心理的定义,我们可概括出性心理的如下特征。

第一,性认识的渐进性。

主要指人类个体对性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随性生理的成熟逐步加深的过程。

第二,对性情感的选择性。

主要指人类对性对象的选择已脱离了动物那种仅仅满足性欲的本能,更多是建立在双方真挚的爱慕之情与性爱统一的基础之上。

第三,性行为的选择受到心理品质(主要指意志力)的制约。

人类的性行为既符合“食色性”的生物本能,但又不像动物为了满足性饥渴,到了发情期就不顾一切地发泄性欲。

人类总是以坚强的意志力,将性行为控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对象身上。

(二)性心理的产生性心理的产生受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从个体发育来看,自然因素是指性心理是伴随个体生理的发育成熟而逐渐产生的;从种系发展过程来看,自然因素是指人类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种系的发展而产生的。

社会因素对人类性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物属性是性心理产生的基础首先,性心理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演变而来的。

人类继承了类人猿性器官的构造和基本功能,也继承了类人猿的性本能,这种本能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使得人类有了进行性活动的物质基础。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人类后来出现的“阉人”和“割礼”就是试图从根除性器官,进而根除性欲这种方式去摧毁人类性交行为的生物基础。

其次,人类的进化改变了性交行为的方式,从而促进了人类性心理的发展。

儿童社 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儿童社 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社会性心理发展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性心理发展涵盖了儿童在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自我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逐步成长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四个关键期,它们分别是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

幼儿期(0 3 岁)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被称为依恋。

安全的依恋关系为儿童日后的社会交往和情感调节能力奠定了基石。

当孩子感到安全和被爱时,他们更愿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和自信心。

语言的发展也是幼儿期的重要任务。

孩子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能够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不仅有助于他们与他人沟通,还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形成。

例如,当孩子能够说“我要”“我不要”时,意味着他们开始有了自我主张。

同时,幼儿开始初步理解社会规则和规范。

尽管他们还不能完全遵守,但通过家长的引导和示范,他们开始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学龄前期(3 6 岁)进入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开始与同龄人交往。

这个阶段是合作与分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分享玩具和快乐。

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能够描述自己的特点和喜好,例如“我喜欢红色”“我跑得快”。

并且,他们开始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尽管这种能力还很有限,但却是同理心发展的开端。

这个时期也是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

孩子们开始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会根据这些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然而,他们的道德判断往往基于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的动机。

学龄期(6 12 岁)学龄期是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儿童面临着更多的社会交往挑战和规则约束。

他们需要学会与不同性格、背景的同学相处,适应集体生活。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孩子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产生浓厚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渴望参与社会 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责任感内涵与重要性
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应承担 的社会职责和义务的自觉意识,它要 求个人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要充 分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和其他社会成员 的利益。
重要性
培养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 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提 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 力;有助于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 价值的统一。
自我认同概念与影响因素
自我认同概念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和确认。它涉及 到对自己的了解、评价和接纳程度,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都会对儿童的 自我认同产生影响。例如,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 方式、学校的教育理念、同伴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自我认同 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完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注特殊儿童群体
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有需 要的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和治疗 。
加强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如留守 儿童、流动儿童等,确保其获得平等的成长 机会和资源。
THANKS
家长示范引导及实践机会创造
家长示范引导
家长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 责任,为孩子树立榜样;要关注孩子的 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和 纠正;要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VS
实践机会创造
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 愿服务、环保活动等;要支持孩子参加学 校组织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要 利用家庭资源,为孩子提供接触社会的机 会,如参观博物馆、参与公益募捐等。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描述了人类性发展的五个阶段。

这些阶段是婴儿期(生理性阶段),深吻期(口腔性阶段),解剖学期(探索性阶段),潜意识期(性幻想阶段)和性成熟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性倾向和焦点,并且这些阶段的经历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婴儿期(生理性阶段)是从出生到大约18个月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生理的需求,如吃饭和睡觉。

深吻期(口腔性阶段)是从18个月到大约3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口腔和呼吸的活动,如吮吸和咀嚼。

解剖学期(探索性阶段)是从3岁到大约6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身体上的探索和观察,如探索性器官。

潜意识期(性幻想阶段)是从6岁到大约11岁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倾向主要集中在内心的幻想和想象,如性幻想。

性成熟期是从11岁开始的时间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变得性成熟,并且性倾向和行为开始符合社会和文化的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阶段是平均趋势,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进程。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随后的研究和反驳认为该理论存在很多缺陷。

其中一个主要的批评是该理论忽略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对性发展的影响。

另一个批评是该理论对女性性发展的描述存在偏见。

因此,现代的性心理学研究已经不再完全支持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在性心理学研究中,有其他的理论也提供了对性发展的不同解释。

例如,Erik Erikson的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视角,将性发展纳入了个体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进程中。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Sigmund Freud的学生Karen Horney的心理学理论,她认为性发展是由社会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并且强调了女性性发展的独特性。

所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虽然对于当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现代研究中,它被认为是不够全面和偏见的,应该结合其他理论来理解性发展。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

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幼儿期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性心理启蒙教育则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性心理启蒙教育不仅仅是关于生理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性观念、性格品质和性情感,促进其健康成长。

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以正面的性观念为基础。

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不仅要在言传身教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还要教导他们正确对待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要避免使用不当的性用语,不要让孩子接触不适宜的性暗示内容,要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其次,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注重性格品质的培养。

性格品质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性心理启蒙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在性心理上健康成长。

再次,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关注性情感的培养。

性情感是幼儿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和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情感。

他们要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让孩子在性情感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最后,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实际操作。

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启蒙教育,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内容,使其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与专业机构和人员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性心理启蒙教育。

总之,幼儿性心理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家长和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

通过正面的性观念、性格品质和性情感的培养,让孩子在性心理上健康成长,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家长和教师能够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性心理启蒙教育。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

⼉童社会性⼼理发展的四个关键期艾⾥克森认为,⼈格是⼀种独⽴的⼒量,是⼀种⼼理过程,是⼈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理向合理的⽅向发展,决定着个⼈的命运。

艾⾥克森认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在⽣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物的、⽣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格分为⼋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个既分阶段⼜有连续性的⼼理社会发展过程。

每⼀个阶段都由⼀对冲突或两极对⽴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我的⼒量,⼈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我的⼒量,使⼈格不健全,阻碍个⼈对环境的适应。

⽽且,前⼀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后⼀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后⼀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艾⾥克森划分⼈格发展的⼋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致)为:第⼀阶段:婴⼉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唇期。

这个阶段个体⼈格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满⾜⽣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为这个阶段的婴⼉最为软弱,⾮常需要成⼈的照顾,对成⼈依赖最⼤。

如果⽗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以满⾜他们的基本⽣理需要,就能使婴⼉对周围的⼈产⽣⼀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都是可靠的,婴⼉从⽣理需要的满⾜中体验着⾝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或者得到的是不⼀贯、⽆规律的满⾜,就会对周围的⼈产⽣⼀种不信任感,婴⼉从⽣理需要混乱的满⾜中体验着⾝体的不适,产⽣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格特征;如果这⼀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导读:性心理是指围绕着性征、性欲和性行为而展开的心理活动。

据近代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将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儿童期(包括幼儿期2-9岁)、青春前期和青春期(10-17岁)。

(此分期与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不同)……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

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

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

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

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儿童期
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

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

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

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
适而安静的现象。

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

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

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

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
时期。

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

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

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

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

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

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

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