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下列都属于创造社成员的一组是【D】A.郭沫若、鲁迅、周作人B.周作人、郁达夫、林语堂C.沈雁冰、成仿吾、许地山D.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2.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人物是【A】A.胡适B.钱玄同C.陈独秀D.刘半农3.鲁迅的《野草》是一部【C】A.抒情散文集B.回忆性叙事散文集C.散文诗集D.杂文集4.历史题材作品中,掺进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具有古今杂糅艺术特色的作品是【A】A.鲁迅的《故事新编》B.郭沫若的《屈原》C.郁达夫的《采石矾》D.冯至的《伍子胥》5.中篇小说《短裤党》的作者是【C】A.许杰B.王统照C.蒋光慈D.郭沫若6.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包括【B】A.《沉沦》、《银灰色的死》、《茑萝行》B.《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C.《沉沦》、《南迁》、《迷羊》D.《沉沦》、《迷羊》、《出奔》7.诗集《红烛》的作者是【B】A.郭沫若B.闻一多C.朱湘D.徐志摩8.鲁迅《野草》中的散文最初陆续发表在哪个刊物上【B】A.《新青年》B.《语丝》C.《晨报副刊》D.《莽原》9.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D】A.《蚀》B.《虹》C.《林家铺子》D.《子夜》10.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B】A.《虹》B.《蚀》C.《三人行》D.《野蔷薇》11.1931年9月编选《新月诗选》并为其作序的是【D】A.粱实秋B.徐志摩C.何其芳D.陈梦家12.刘风仙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B】A.《上海屋檐下》B.《名优之死》C.《日出》D.《雷雨》13.诗集《中国农村的故事》的作者是【B】八艾青B.田间C.何其芳D.李季14.艾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是【D】A.《南国之夜》B.《夜景》C.《芭蕉谷》D.《南行记》15.剧本《赵阎王》的作者是【B】A.田汉B.洪深C.曹禺D.夏衍16.关于《日出》中陈白露这个人物的准确概括是【B】A.被压迫被损害的下层贫民B.骄横自尊,堕落放荡,但善良富有同情心C.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时代女性D.自作多情、俗不可耐的富孀17.曹禺的代表作《日出》是一部多幕剧,全剧共有【B】A.三幕B.四幕C.五幕D.六幕18.丁玲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时代背景是【A】A.解放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大革命时期D.建国初期19.水生嫂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D】A.《边城》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小二黑结婚》D.《荷花淀》20.下列哪部作品是讽刺喜剧【A】A.《升官图》B.《岁寒图》C.《长夜行》D.《丽人行》21.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于【D】A.1976年10月B.1977年10月C.1979年11月D.1977年11月22.在“新时期”诗歌中,口语化、语言还原、谐谑、荒诞、反美、反象征、反意象等方法经常地为哪些诗人所采用【C】A.“复出的诗人”B.“朦胧诗人”C.“新生代诗人”D.“九叶诗人”23.《远与近》是哪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A】A.顾城B.北岛C.江河D.杨炼24.新时期之初,我国诗坛曾出现一批勇敢地对现实、历史和自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优秀诗作,它们是【D】A.艾青的《在浪尖上》和骆耕野的《我爱》等B.黄永玉的《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和李发模的《不满》等C.李发模的《不满》和熊召政的《呼声》等D.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和邵燕祥的《长城》等25.“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出自北岛的哪一首诗【C】A.《同谋》B.《结局和开始》C.《回答》D.《履历》26.小说《虚构》的作者是【C】A.格非B.王蒙C.马原D.王安忆27.因诗集《玉门诗抄》等被称为“石油诗人”的是【B】A.王希坚B.李季C.梁上泉D.严辰28.“蛤蟆滩”是下列哪部作品所描写的典型环境【C】A.《红旗谱》B.《许茂和他的女儿》C.《创业史》D.《赖大嫂》29.张文清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C】A.《红岩》B.《烦恼人生》C.《青春之歌》D.《爱情》30.“十七年”时期,郭沫若创作的话剧是【A】A.《蔡文姬》和《武则天》B.《蔡文姬》和《文成公主》C.《武则天》和《孟丽君》D.《文成公主》和《孟丽君》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要点详解,欢迎阅览。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
恩格斯说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绪论要点: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三条途径,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一.思想革命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彻底扫除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是不巩固的。
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猛烈的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
二.新的文学形式形成的途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1.外来形式的民族化2.传统形式的现代化3.中西结合的崭新形式的创造三.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1. 发生期(1917—1920)。
文学革命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
这时主要是在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开始新文学的创造。
2. 发展第一期(1921—1927)。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沉沦》、《女神》、《阿Q正传》的出版和发表,是新文学进入发展期的标志。
特点为百花齐放。
3. 发展第二期(1928—1937)。
“四一二”事变后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新一个时期也就开始了。
特点为左右分裂,大型作品走向成熟。
4. 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七七事变”后,分裂局面结束,代之以统一的抗战文艺运动。
不同版本现代文学史教材对鲁迅及其
型的完成” ,堪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
峰”。 而《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则“开辟了我
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德国学
者顾彬亦认为“《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现代性不仅体现在采用了从西方引进的日记
体,而且也体现在 篇日记之间紧密的秩序结构,
鲁迅这一章的内容安排,两本教材表现出基本一致
的思路。作品阐释占三节,分别是《呐喊》、《彷
徨》和《故事新编》;《野草》和《朝花夕拾》;杂
文。其他一节或两节。主要是鲁迅出现的意义,或
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及中外文化渊源。但是在作
品诠释方面,最便于教学的是北师大组编的《中国
现代文学史》。该书以五节的大容量阐释鲁迅的作
年 月第 次印刷),《 世纪中国文学通史》 (唐金海、周斌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年 月),《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 月第 版),《中 国现代文学史》(卜召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 月第 次印刷)。另外,为拓宽研究视 野,我将德国汉学家顾彬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史》(范劲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 月)亦列入其中。
创新、成绩及其文学史地位。
从多年教学经验及对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择与
使用角度考虑,就现阶段而言,笔者以为第一种安
排更有利于教学。上述四本以专章诠释鲁迅的教材
中,使用起来即便利又科学的是前两种,即《 世
纪中国文学通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
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学史阶段的划分及教材体例的
设置。前者立足于百年文学史的总体把握,于是在
品,《故事新编》、《阿 正传》各自作为独立的一
节出现。这样的内容安排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对重点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
郭沫若专题答答疑2003年3月13日李平问:郭沫若与鲁迅算是同时代的人吗?答:鲁迅生于1881年,郭沫若生于1892年,虽然比鲁迅小11岁,但是,他们不仅在人生的道路上,而且在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着许多后来都声名显赫的“海归派”人士,其中,主要有以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为代表的“东洋派”,和以胡适、徐志摩为代表的“西洋派”。
我们知道,新文学中与“文学研究会”并驾齐驱的创造社,就是郭沫若和郁达夫等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的。
因此,他们也应该属于“东洋派”。
鲁迅是1902年到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是1914年到日本留学的,虽然他到日本的时间比鲁迅晚了12年,但是,那时他22岁,与鲁迅一样,大概也是在20刚出头的青年。
而且,在科学救国思想影响下,鲁迅到日本是为了学习医学,郭沫若一样也是学医。
因此,他们都经历了一个“弃医从文”的过程。
虽然,郭沫若是从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的,而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创作于1911年,郭沫若开始创作的时间则比鲁迅要晚5年,但是,他们在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时间则相差无几。
鲁迅的成名作应该算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而郭沫若的成名作则应该算是他发表的第一部诗集《女神》第二辑中的代表性作品,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这些作品是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得知“五四”的消息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第一个“爆发期”,并于1920年初开始在国内(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的。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因为里边有好几部“诗剧”形式的作品,当时称为“剧曲诗歌集”)1921年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比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还早2年。
更为重要的是,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而郭沫若则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
在一般情况下,相差十岁可以算是两代人,但由于他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出来的“时代英雄”,因此,应该算是同时代的人。
郭沫若一生从未与鲁迅谋面,鲁迅却曾痛骂他是「流氓」!
郭沫若一生从未与鲁迅谋面,鲁迅却曾痛骂他是「流氓」!(图)鲁迅pk郭沫若鲁迅与郭沫若是文坛上的两个宿敌,一生不见面,还互相缠斗。
我有这两位的全集,基本上认真看完过,我发现鲁迅郭沫若二人在文坛上的斗法真是有趣得很。
鲁迅在小说和散文方面的才华,郭沫若是没有办法相比的,但郭沫若在诗歌与戏剧方面的才华,鲁迅又是望尘莫及的。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与《彷徨》,是开现代小说风气之先,无论今天可以指出它这样那样的缺陷,它毕竟是新文化启蒙文学的开山之作。
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与《朝花夕拾》,是现代美文的典范,至今还很难有哪个文化人的散文集能与其媲美。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星空》,前者是现代诗歌最早的诗集之一,后者是现代诗歌最成熟的经典作品。
无论郭的晚年写了多少臭不可闻的口号诗,他早年诗集的狂飙文学意义绝对不能抹煞。
郭沫若的戏剧《三个叛逆之女性》与春秋战国四大悲剧,是现代戏剧的杰作,后来很少有包含诗剧与悲剧美学成份的戏剧作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
诚然,鲁迅的后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郭沫若的后期更是悲哀可笑。
不过这也是中国文化特色造成的结果。
鲁迅成为左的牺牲品,杂文几乎全是骂人的文字。
郭沫若更成为左的炮灰,诗歌变成专制文化的招魂幡。
当然,今天来谈这两位的得失,如果不纠缠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恶意成见,那么对于二人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应该一分为二进行中肯的评价。
但鲁迅郭沫若二人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却互相不服气,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恶斗。
鲁迅写了一篇关于老子的《出关》短篇小说,郭沫若也就写一篇有关老子的《柱下史入关》短篇小说,跟鲁迅对着干。
你写老子出关,我偏偏写他入关。
鲁迅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起死》,郭沫若也写一篇关于庄子的《漆园吏游梁》。
你写庄子戏人生,我写庄子戏权力。
当然,也有人说是郭沫若先写,鲁迅与其对着干。
考据著作年表,似乎都各有先后追着斗法的例子。
郭沫若写了女娲创世纪的《女神之再生》,鲁迅就写女娲造人类的《补天》。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2012级1班42号魏明娟现代文学作业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都是一代伟人,在文学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一个人是对是错,更不能绝对的说两个人一定是谁比谁更好,我们应当从全面客观的角度,以及历史发展辩证的眼光对两位伟人进行研究,我谨从下面几点阐述我的观点。
一.鲁迅与郭沫若的相同点(一)出身鲁迅与郭沫若同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封建王朝日趋没落的满清末代。
他们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在童年时都处于家道衰落的境地。
鲁迅的爷爷周福林出身翰林,并在京城做官,家中发生两次变故,封建大家庭逐渐破落,家庭政治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受世态炎凉,认识到上层社会的丑态和冷酷;而郭沫若也是出生在四川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地主家庭,都有相同的经历。
(二)早期的悲剧婚姻相似1.鲁迅: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朱安,像许多中国女人一样,朱安具备了懂规矩和性情好的传统美德,1906鲁迅和朱安结为夫妻,但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回了日本。
1923年,鲁迅的学生许广平走进了他得生活,陪伴他走完了人生之路;而朱安用自己的一生侍奉着公婆。
2.郭沫若: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张琼华,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并不漂亮的、会抽水烟的小脚村姑时,转身而去,张琼华空守了一夜洞房。
几天后,郭沫若不顾家里阻挠去了日本,遇到了佐藤富子即安娜,并和自己生活2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
郭沫若回国后与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又走到了一起,走完他最后的40年人生历程。
(三)求学经历相同鲁迅与郭沫若都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都留学日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之路。
但后来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
鲁迅认识到: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必须创立新文学。
其实郭沫若一直对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人们普遍怀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传统文学被看做无用之学;加之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鲁迅、郭沫若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观之比较--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
按照接 受 美学 的观 点 ,接受 主体总是 带着 自身
的历 史 文化 结 构 进人 作 品 的 。 没有 什么认 识是 没
收 稿 日期 ] 0 l 2 0 一∞ 一2 6
历 史人 物 的英 雄 形象 的 塑 造 与破 坏 ) 从某 种意 义 。 上讲 建构 的 目的是 为 了后面 的解构 ,建构与解构
包括传 统历 史文化 的 积淀 )的 “ 理解 ”之外 , 前 还存
中, 对历 史现 象 的不 同的理解 、 同的 文学 阐释 必 不
然 会使 这些 历 史题 材作 品呈现 出不 同 的面貌 中 国 现代 文学 史上 的 历史题材 作 品很 多 ,但如 果从 其尊
在着 另一种 “ 理解 ” 即他 必然会 对所 面 临的作 品 前 ,
郭 洙若 的历史 剧 也 多表 现 一些 历 史 上 的英 杰 , 如屈原 、 陵君 、 完淳等 。但 是 与鲁迅对 于历 史英 信 夏 杰 的建构 之后 进行 解构或 在 建构 的同时 就进行 解构 不同 , 洙若 对历 史人物 是倾 一剧 之力来 渲染 、 郭 建构 的 如 果说前 者 属于一种 “ 向悖论 ”( 逆 建构 与解构
维普资讯
涪 陵师 范 学 院 学 报
um a fF ig Tl ctr l g lo ul :  ̄ s Col e n a e e
第 1卷 第 1 8 期
Vo 1 N0 l l 8
20 0 2年 i 月
Jn 2 0 a. 0 2
[ 关键 词 J 鲁 迅 ; 沫若 ; 史题 材 ; 郭 历 创作观
[ 中图分 类号 】I0 [ 26 文献标识 码 】 A
尽管 作 为 种客 观 的事 实 ,历 史 现 象 是 属 于 “ 去” 。但 一 作 家从这 逝 去的 历史 现象 中筛 过 的 些 选 出 自己需 要 的东 西 ,创作 出了许 多优 秀的 历史题 材 作 品 。历 史题 材作 品 的创作 由 来 已久 ,此类 作品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廖久明(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
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
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
”[2]由此可以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
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
郭沫若的十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
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
2024秋国开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专题一答案
2024秋国开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专题一答案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A.鲁迅B.《朝花夕拾》C.《彷徨》D.《故事新编》3.《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4.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6.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A.《这也是一个人?》B.《倪焕之》C.《潘先生在难中》D.《是爱情还是苦痛?》7.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等。
A.《狂人日记》B.《风波》C.《阿Q正传》D.《故乡》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孔乙己》B.《迟桂花》C.《沉沦》D.《南迁》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等。
A.张资平B.幐固C.叶灵凤D.废名10.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创造社小说家群B.《新潮》小说家群C.乡土文学作家群。
现代文学考试整理
一、名词解释1、鲁迅精神182包括以下内容:①坚定的人民大众的立场。
他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坚决的民族英雄。
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一生的战斗都是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
③思想和人格的独立。
他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势力、政治集团,更不属于哪一个阶级党派,这是由他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决定的。
④彻底的反思与批判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批判和改造上。
2、五四文学革命214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道德、文学、政治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内容即指文学革命,是一场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
其标志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宣扬人道主义的文学观和人性观,成了文学革命在思想方面的目标和纲领。
革命时期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等。
3、乡土文学203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艺术手法多样化,成熟化,具有地方色彩,民俗风情浓烈。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废名等,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拓者。
代表作品如王鲁彦《柚子》、许钦文《故乡》、台静农《地之子》等。
4、文学研究会169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茅盾、王统照、许地山、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会刊。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现代文学史》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试题及答案(一)一、填充题(20分,每空1分)1.“左联”成立于____________年。
2.闻一多的诗歌理论是主张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4.创造社前期文学主张是____________,后期文学主张是____________。
5.《薄奠》通过“我”与人力车夫的交往,寄寓了__________对劳动者的同情。
6.《牧羊哀话》是__________的第一篇小说。
7.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抒写了__________之情,真切感人。
8.《孤独者》中的知识分子是____________。
9.__________的《乌蓬船》抒写了怀乡情趣。
10.《青春》是__________的杂感。
11.《斯人独憔悴》是__________的问题小说之一。
12.文学研究会成立于____________年,文学主张____________创作方法______13.郭沫若讨伐蒋介石的战斗檄文是______________。
14.《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雷峰塔是____________的象征符号。
15.《朝花夕拾》共收____________篇回忆性散文。
二、单项选择(10分,每题1分)1.鲁迅创作的唯一一篇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__________A.《离婚》B.《祝福》C.《伤逝》D.《药》2.胡适以自由恋爱为题材的话剧是____________。
A.《获虎之夜》B.《终身大事》C.《压迫》D.《一只马蜂》3.茅盾的__________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罪行。
A.《腐蚀》B.《蚀》C.《林家铺子》D.《清明前后》4.《子夜》中的打手形象是指____________。
A.杜竹斋B.屠维岳C.冯云卿D.张素素5.王鲁彦的早期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鲁迅的历史评价
鲁迅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
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
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鲁迅故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
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
鲁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位于上海市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
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15.两个口号争论: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过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
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
17.《蚀》三部曲:茅盾于1927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
现当代文学考研真题(一)现当代文学考研习题(一)(一)北京大学04年真题一、名词解释(5分一个)1、中国诗歌会2、孤岛文学3、整理国故4、林译小说5、漳河水6、《春醪集》7、春柳社8、巴金《随想录》9、三个崛起 10、百花文学二、论述(第1题必答,2、3、4中国学生选作两道,2、3、4、5留学生选作两道。
)1、结合具体作品实际分析鲁迅《呐喊》、《彷徨》在小说艺术上的异同(40分)2、以梁启超和胡适的主张为例,比较晚清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的观念的差异(30分)3、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进作家路翎、张爱玲、钱钟书、赵树理中任选两位,说说他们的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
(30分)4、结合通俗小说作家(张恨水、王度庐、程小青等)的实际,说说通俗小说与新文学的相互作用。
(30分)5、从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30分)(二)清华大学2000年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试述鲁迅杂文的文体渊源与艺术特征。
(20分)2、试分析郭沫若诗集《女神》里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
(20分)3、试比较巴金的《家》与钱钟书《围城》里对于封建大家庭的描写。
(20分)4、试述四十年代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0分)5、试分析张贤亮中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20分(三)复旦大学04年中国现当代文学(407)一、名词解释(30分)1、“人的文学”2、《激流三部曲》3、“归来者”的诗4、“寻根文学”5、学者散文二、简答(80分)1、《狂人日记》如何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2、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主要三大文学派别的文学特征。
3、新中国建立后的50年代,中国作家队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三、论述题(50分)学界普遍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五四新文学具有强烈的启蒙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5年前)的新时期文学是对五四新文学的回归,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围绕“启蒙”的主题,谈谈五四文学与80年代初期文学创作的联系。
尽精微而致广大——评廖久明的《鲁迅〈藤野先生〉探疑》
尽精微而致广大文/乔世华——评廖久明的《鲁迅〈藤野先生〉探疑》乔世华,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评论家。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散文名作,不过三四千字,廖久明教授却用了整整一本《鲁迅〈藤野先生〉探疑》(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来研究这篇文章:讨论“幻灯片事件”的真伪,还原“解剖学笔记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究鲁迅不写同在仙台的同乡施霖的原因,从日本学者对《藤野先生》的研究来考察日本人的国民性,辨析《藤野先生》“讲义”的指涉对象及鲁迅仙台医专讲义的“失而复得”经过,研究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过程、状态、思维流程与特点,认定《藤野先生》的体裁,比较鲁迅与郭沫若弃医从文的原因和结果,汇校《藤野先生》,辑录《藤野先生》研究资料……也许有人会对廖久明长篇大论研究《藤野先生》的价值所在产生怀疑:一篇不长的文章值得用一部厚厚的著作研究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藤野先生〉探疑》地地道道是一本“小题大做”之书。
但要知道,《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近两年的生活经验、人生转向和思想变化的忠实记录,它可以有效地说明鲁迅是在怎样的综合因素刺激之下而放弃医学并走上以笔为剑的文学创作道路的,这可是关系到鲁迅文学创作发生和中国现代小说开端的大事情。
所以对《藤野先生》所释放出来的各种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
也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迄于今,中日学界对《藤野先生》研究的热度一直不减。
这当中,日本的一些喜欢较真且固执的学者在对《藤野先生》所述事实进行材料的查找和考辨后,因为没有在仙台医专找到那张日军处死为俄军充当间谍的中国人的幻灯片、鲁迅没有写同在仙台读书的中国同乡、鲁迅课堂笔记中没有解剖学史的内容、鲁迅对“解剖学笔记事件”的回忆不同于其他同学等的缘故,从而得出《藤野先生》一文多有虚构的结论,坚持认为《藤野先生》是一篇以自传风格写成的小说。
这就和我们对《藤野先生》的散文认定大相径庭了。
通常来看,散文是实录,小说为虚构,纵然散文不可能和真相严丝合缝,小说也并不总是距离真实千差万别,但毕竟前者之“不实”是作者无心造成的,后者之“实”则是作者刻意造作的。
专升本现代文学模拟试题(2010版)
□单选题1.文学革命开始于A、1915年B、1917年C、1919年D、1921年2.新文化运动开始于A、1915年B、1917年C、1919年D、1925年3.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原话是A、以人的生活为材料的文字B、视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文字C、合乎礼教道德的生活的文字D、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4.后期转向宣传和倡导革命文学的社团是A、文研会B、创造社C、新月社D、沉钟社5.胡适的《终身大事》是A、短篇小说B、杂感C、独幕剧D、诗歌6.最能体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诗篇或诗集是A、胡适的《尝试集》B、周作人的《小河》C、郭沫若的《女神》D、湖畔诗人的《湖畔》7.《女神》中的多数诗篇写于A、“五四”前夕B、“五四”高潮时期C、“五四”退潮时期D、大革命时期8.历史题材作品中,掺进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具有古今杂糅艺术特色的作品是A、鲁迅的《故事新编》B、郭沫若的《屈原》C、郁达夫的《采石矶》D、冯至的《伍子胥》9.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A、抒情散文集B、回忆性叙事散文集C、传记D、杂文集10.陈士成是鲁迅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白光》B、《幸福的家庭》C、《孤独者》D、《在酒楼上》11.爱姑这个女性形象出自于:A、《祝福》B、《伤逝》C、《风波》D、《离婚》12.着力于刻画吕纬甫这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是A、《在酒楼上》B、《伤逝》C、《孤独者》D、《明天》13.下列能概括鲁迅杂文主要思想内容的是A、对帝国主义的抨击B、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揭露C、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D、歌颂人民革命14.1928年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的两方主要是A、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B、创造社——太阳社C、太阳社——新月社D、左联——“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5.“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这是左联在和梁实秋论战中的一段话。
根据你所了解和阅读经验介绍一部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小说
二、根据你所了解和阅读经验介绍一部你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小说!我心中的经典——《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
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
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
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
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
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
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
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
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
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而后经文人搜集整理的,尽管或多或少染上了正统文化的气息,但作为民间俗文化的审美形态,它们主要反映“贱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传达“贱民们”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既要用今天的价值观念去批判其典籍文化影响所导致的封建糟粕,又要以古人的眼光和心理去感知和体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合理性。
囫囵吞枣或者因噎废食都是不明智的。
所以在我看来,《三国演义》不是浸透着儒家礼乐伦理思想的典籍文化教科书,也不是符号化了的人民群众浮巧淫祀的民间文化的认识指南,而是审美地反映当时人民大众的生活状貌和生存境遇,表现他们文化心理和审美理想的世俗文学经典。
既然两部经典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富有诗情的画面去折射时代的光芒,我们就应该用美学的、文艺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作出“诗意的裁判”。
《故事新编》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鲁迅研究月刊
页码: 10-10页
主题词: 《故事新编》;鲁迅;小说比较研究;历史小说;郭沫若;浪漫主义色彩;喜剧风格;历史现实;艺术风貌;师专学报
摘要: 鲁迅郭沫若历史小说比较研究三题 周靖波玉林师专学报历史现实讽喻 -一论《故事新编》的题材处理 吴凤祥江汉大学学报喜剧风格与浪漫主义色彩 --一《故事新编》艺术二题 杜一白沈阳师}完学报斗争中的投枪利剑艺术上的寨薰前驱 一一谈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沈众电大语文(沈阳)《故事新编》二题 杜一白锦州师院学报鲁迅《故事新编》与茅盾三部代表「 小说中人物创造的一比较考察 林焕平文艺理论研究(上海)神·半神半人·人 一一试论《故事新编》中英雄人物 形象艺术风貌的历史演化 解洪祥东岳论丛(济南)漫谈鲁迅的《故事新编》 郑择魁中文自修(上海)《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韩日新鲁迅研究资料论《故事新编》的喜剧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廖久明(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
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
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
”[2]由此可以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
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
郭沫若的十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
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
这种情况到了后期尤其如此。
前期,郭沫若在写《漆园吏游梁》时,还能参照《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结合庄子自己的作品,根据现实需要大胆铺排;《柱下史入关》则从《史记》所说的“莫知其所终”[3]开始,大胆想象老子出关及回到关内后痛苦地忏悔的情景;《马克斯进文庙》甚至让生活于19世纪西方的马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到文庙去拜会孔子,想象之奇特与《故事新编》相比当在伯仲之间。
但是事隔10年后,当郭53沫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创作小说时,选材便谨慎多了。
他的头两篇作品《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虽不是根据正史,但已在文中注明出处:前者“见《吕氏春秋》、《审份览》、《任数》篇”,后者“是从《荀子・解蔽篇》的‘孟子恶败而出妻’的一句话敷衍出来的”,再也没有早期那种借历史人物任意游戏的气概了。
这之后所写的5篇作品,对史籍尊重的程度更高了。
《秦始皇将死》、《楚霸王自杀》《司马迁发愤》、《贾长沙痛哭》均根据《史记》而来,剩下的《齐勇士比武》1936年4月15日发表于上海《文学丛报》诞生号时,甚至题为:《中国的勇士——一段从古书上翻译出来的故事》(按:故事见《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忠廉》篇)。
从题注改成副题,规格提高了,意味着作家对史籍重视程度提高了;其次,从题注及副题可看出,《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还有根据史籍进行创作的成份,而《齐勇士比武》则只是“从古书上翻译出来的故事”了。
到这时,作为作家的郭沫若已让位于更多是历史学家的郭沫若了。
在谈到历史剧的创作时,郭沫若甚至反对到古代的神话、民间传说中去寻找题材,认为:“假使这样广泛地来规定,凡是旧时代的戏剧,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可以都说是历史剧。
”[4]二、语言《故事新编》中的语言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油滑”。
让女娲听不懂自己造出来的人说的“尚书”体的话;《起死》中的庄子对一个只管自己的衣服和食物的人竟然说起了“彼一亦是非,此一亦是非”这些玄妙难懂的哲学术语;《出关》中的人物则说出了优待“老作家”、“提拔新作家”这种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话;《理水》中的人物甚至说起了英语:“古貌林”、“好杜有图”、“O・K”……郭沫若历史小说中所用的语言基本上可以说是严肃的。
1941年12月,郭沫若在谈到《棠棣之花》的写作过程时说:“大概历史剧的用语,特别是其中的语汇,以古今能够共通的最为理想。
古语不通于今的非万不得已不能用,用时还须在口头或形象上加以解释。
今语为古所无的则断乎不能用,用了只是成为文明戏或滑稽戏而已。
例如在战国时打仗,你说他们使用飞机、坦克、毒瓦斯,古代中国人口中说出了“古得貌宁,好都幽都”(Goo d mo rning,how do y ou do?)那实在是滑稽透顶的事。
”[5]在没有足够的证据前,虽不能据此推断这是郭沫若对《故事新编》用语的评价,但至少可以看出郭沫若自己对语言的态度。
郭沫若话虽这么说,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历史小说中的语言就不存在着“油滑”成分。
如:《漆园吏游梁》中出现了“馒头”、“薪水”、“面包”等;《孔夫子出妻》中出现了“投诚”、“领袖”等;《秦始皇将死》中不但出现了“元首”这样的词,甚至出现了“‘喜坡哄屈里亚’(Hypochondr ia)”、“‘结核性脑膜炎’(M ening itis tuberculosa)”这样的词;《贾长沙痛哭》中出现了“国防文学”这样的词。
在郭沫若的十篇历史小说中,《马克斯进文庙》语言的“油滑”成分最多,里面引用了大量《论语》、《书》、《易》等中的原话,出现了不少当时流行的语言:“名人讲演”、“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产”、“共妻”等。
但是,应该明白郭沫若用这些词与鲁迅用这些词的方法及态度是不同的。
首先,郭沫若是偶尔用之:而鲁迅则是大量使用。
其次,郭沫若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语言的借用:用当代的词表达古代的意思,《马克斯进文庙》则让古人直接回到当代,让他们说当代话;而鲁迅在用这些词的时候,则完全打破了古今之界,让这些词直接生活于古代的语境中。
其三,郭沫若在用“‘喜坡哄屈里亚’(Hy pochondria)”这类音译词的时候,是用于叙述性的语言中;而鲁迅则直接用于人物的语言。
这种对语言的不同用法,实质上体现了他们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
54三、创作方法郭沫若在《豕蹄》的序言中说;“我应该说是写实主义者”。
从郭沫若创作的十篇历史小说可以看出,他没有一篇是严格按照写实的原则在进行创作,这儿的“写实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创作方法,不如说是一种创作态度。
一些人根据郭沫若对“艺术主观性的创作原则”的强调,断定:“郭沫若和鲁迅的历史小说,从总的方面看,都是采取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6]按照传统的定义,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理想主义,即按照作家认为应当有的样式和面貌来反映生活,总是理想化地描写生活。
这类作品主观感情强烈,憎爱分明,常常借助幻想和大胆的夸张,以奇特的想象和美丽的语言描绘理想世界。
”[7]按照这个定义,很明显郭沫若的历史小说不应该叫做浪漫主义作品。
郭沫若的这十篇作品“是被火迫出来的作品。
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世的讽喻”[8],郭沫若并且说:“讽喻的性质本是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的,但不能太露骨,弄到时代错误的程度”[9],由此可以看出,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只能叫做“历史小说”,并且是“历史讽喻小说”。
在用传统的方法无法为一部作品定性时,为什么非要削足适履呢?根据浪漫主义的定义,《故事新编》也不能叫做浪漫主义作品。
不管就很难定性的文体特征来说,还是就充满游戏特征的“油滑”来说,不管是对一切准则和权威的“合法性”的消解来说,还是就对“零散化”的追求来说,都可看出《故事新编》与现在人们炒得很热的后现代主义文本存在着许多相同地方。
茅盾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10]。
茅盾说这话的时候,是就《呐喊》而言的,后人在理解这句话时,也仅仅把它与《呐喊》、《彷徨》联系起来。
若把它与鲁迅的整个创作联系起来,会发现茅盾的这句话几乎适用鲁迅的所有作品。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先河;由于鲁迅等人的努力,杂文已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一种体裁;《野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承认;《故事新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已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就笔者所知,最早的见1991年《鲁迅研究月刊》(京)第9期;《〈故事新编)的总体构思和多层面阅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生讨论课摘要》(陈改玲整理),其次见2001年《鲁迅研究月刊》(京)第1期;《“文体越界”与“反文体”写作——〈故事新编)的文体特征》(郑家建著)。
在笔者看来,甚至可以把鲁迅的《故事新编》当作中国新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文本的鼻祖。
王富仁先生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中,虽不将《故事新编》称作后现代主义文本,却将其称作“世界历史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主义的历史小说集,”[11]注意:是“世界历史小说史上”(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一部”、“现代主义”的、“历史小说集”,由此也可看出《故事新编》在世界历史小说史上的开创地位。
四、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鲁迅在自己的杂文、书信及日记中,都对《故事新编》进行过反复解释。
但综观鲁迅对《故事新编》的解释,大多是对其创作原因及创作方法的解释,而很少对其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加以解释。
在鲁迅看来,史籍本身就不值得相信,还有什么必要对作品的真实性加以解释呢?鲁迅在谈到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小说时,批评它们:“拘牵史实,袭用陈言,故既拙于措辞,又颇惮于叙事,蔡 《东周列国志》读法云,‘若说是正经书,却毕竟是小说样子,……但要说他是小说,他却件件从经传上来。
’本以美之,而讲史之病亦在此。
”[12]在给郑振铎的信中,指出其历史小说《桂公塘》“太为《指南录》所拘束,未能活泼耳”[13]。
正因为此,鲁迅才认为在利用史籍进行创作时,“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14]加上鲁迅“对于古人不及今人的诚敬”[15],所以在创作《故事新编》时,便完全打破了古今之界,让人物自由地穿梭于古今之55间。
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序时说:“我自己本来是有点历史癖与考证癖的人,在这个集子之前我也做过一些以史实为题材的东西”。
为了让人们相信他写的历史小说具有真实性,甚至用近代心理学对小说中人物的胖瘦做了考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孔子一定博大,孟子一定瘦削,秦始皇一定是内向性,楚霸王一定是外向性。
”他反对在历史人物“脸上涂些白粉”,认为“任意污蔑古人比任意污蔑今人还要不负责任”,他提倡“以讽喻为职志的作品总要有充分的严肃性”,“所谓严肃性也就是要有现实的立场,客观的根据,科学的性质,不可任意卖弄作者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