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掌握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气体的制备: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收集和实验操作第二章:气体的制备和收集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制备气体掌握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2.2 教学内容排水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向上排空气法: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气体的收集实验操作第三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3.1 教学目标理解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2 教学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助燃、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碳酸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4.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气体制备、收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巩固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空气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六章:教学目标与内容6.1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掌握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水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的电解: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第七章:水的电解和氢气、氧气的制备7.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备氢气和氧气掌握氢气、氧气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电解水的方法:直流电源、实验操作步骤氢气、氧气的制备: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氢气、氧气的收集实验操作第八章:氢气、氧气的性质8.1 教学目标理解氢气和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掌握氢气和氧气的用途8.2 教学内容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第九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9.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水电解、氢气和氧气的制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氢气、氧气的性质实验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巩固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水的组成、电解和氢气、氧气的性质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第十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1 教学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11.2 教学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定义、原理、应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应用第十二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12.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操作12.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分析: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第十三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13.1 教学目标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反应实验、质量守恒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第十四章:综合练习与拓展14.1 教学目标巩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知识点的应用拓展活动: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第十五章:单元总结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总结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复习和巩固单元内容15.2 教学内容单元知识点总结: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复习练习:单元知识点应用和巩固复习目标:确保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核心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内容,包括空气的成分、气体制备和收集、水的组成和电解、氢气和氧气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
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教学提纲
初三化学第九章教学案第1课时化学与能源【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化学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2.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和装置,了解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看懂常见电池的简单原理;3.认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节能和环保意识。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课前导学】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2.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能源损耗(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3.你所知道的能源还有、、、、等。
【课堂探索】一、能源的分类(1)按照利用方式不同分: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
如:;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量和资源。
如:。
(2)一次能源按照能否再生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
如:。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交流与讨论】1.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2.开发新能源,目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能源危机?;3.火力发电厂发电时能量的转变过程:;4.火力发电存在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再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能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
2. 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2. 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讲解: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3.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化学反应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3.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 化学反应类型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3.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溶液一、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
3. 能够运用溶液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 溶液的制备和分离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溶液的理解和应用。
2. 溶液制备和分离方法的掌握。
北京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学设计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质量分数时,可以举例:“为什么我们在购买饮料时,要关注其含糖量?”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分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强化实验教学,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性,提醒他们注意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的习惯。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实验规律。
二、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
(1)介绍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概念。
3.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4.情感态度培养: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及溶液配制的相关知识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第9章第2节中的计算题和实验操作题,特别是涉及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计算的题目,要求准确理解题意,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提高解题能力。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规律;(3)了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4)学会使用过滤和蒸发方法分离混合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物质的溶解性规律;(2)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复习物质的组成元素;(2)介绍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3)讲解纯净物和杂质的区别。
2. 溶解性规律(1)介绍溶解度的概念;(2)讲解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3)分析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2)溶解性规律的掌握;(3)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2)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2. 实验试剂:食盐、硫酸铜、硝酸钾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液的性质和制备。
2. 教学活动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讲解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2)通过实例讲解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分析纯净物和杂质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教学活动二:溶解性规律(1)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规律;(3)运用实例讲解溶解性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判断下列物质属于哪种类型:(1)水;(2)空气;(3)食盐水;(4)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九单元教案【教学内容】第九单元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 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3. 能够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2.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反应速率的计算;2.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量筒、试管、分析天平等;2. 实验药品:稀盐酸、锌粉等;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重要性;2. 谈论速率对反应的影响。
二、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1. 实验演示:观察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变化情况;2. 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3. 完成相关练习。
三、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 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2. 通过实验探究各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 总结各因素的影响机制。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反应速率的相关问题;2. 总结归纳讨论结果。
五、实验操作1. 进行反应速率实验操作;2. 观察实验结果;3. 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反馈】1. 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2. 对学生对反应速率相关问题的理解进行反馈。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反应速率相关实验设计;2. 学生可以参考文献资料进一步了解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2.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化学反应速率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科学实验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教学设计:9
a.完成课本第第九章9.2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化学合成材料基本概念、分类、用途的理解。
b.结合生活实际,搜集至少三种化学合成材料制品,了解其用途、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c.根据课堂所学,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化学合成材料的某一性质,如可燃性、溶解性等,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教学设计:9.2化学合成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化学合成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用途,理解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使学生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掌握常见合成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的制备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查找化学合成材料的相关资料,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c.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化学合成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为了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教学设想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化学合成材料的相关知识。
4.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途径,掌握化学合成材料的鉴别方法,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3.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批改作业后,应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4.开展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等综合素质。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氧气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对氧气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 氧气的性质实验。
三、教学难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过氧化氢溶液的制备。
2. 氧气的性质实验中火焰的颜色的观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
2.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氧气的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铁丝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案内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1 讲解过氧化氢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注意事项。
1.2 演示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氧气的性质实验:2.1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火焰颜色,记录实验现象。
2.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火焰颜色,记录实验现象。
2.3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火焰颜色,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3.1 让学生独立完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
3.2 引导学生观察氧气性质实验中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4.1 让学生分组讨论氧气的性质和实验现象。
4.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总结和拓展:5.1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的主要内容。
5.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实际应用和生活中的例子。
5.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6.1 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氧气在大气中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6.2 氧气的应用:讲解氧气在生产、医疗、科研等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方法:7.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氧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2 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3. 烃类化合物4. 醇类化合物5. 醚类化合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药品、燃料等,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合物。
2. 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基本性质。
3. 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油、酒精等。
4.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如燃烧、溶解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有机化合物概念、分类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拓宽学生视野。
2. 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有机化合物应用的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有机化合物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和设备。
3. 网络资源:有机化合物的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 第二课时:分析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
2.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方法。
3.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方法的选择。
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及实验操作。
3.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高锰酸钾、双氧水、石灰水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制法、收集方法及化学性质。
2. 新课导入: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包括高锰酸钾分解法、双氧水法。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制法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讲解氧气的收集方法,包括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注意安全事项。
4.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介绍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5. 氧气的化学性质:讲解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氧化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及氧气的化学性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实际应用,如氧疗、氧化反应等。
2. 探讨氧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各自在实验中的观察现象和心得体会。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氧气性质及其应用。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氧气实验室制法、收集方法、含量测定及化学性质的掌握情况。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问答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最新范本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最新范本认真备课,不但备学⽣⽽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的教学⽅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内容,感谢⼤家阅读,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标1、了解⼆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途,掌握⼆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知道SO2的漂⽩原理。
教学重难点⼆氧化硫与⽔反应。
可逆反应。
教学⼯具多媒体翻页笔⽩板笔⽩板刷教学过程[投]当天的空⽓质量⽇报[讲]请看当天空⽓质量⽇报的污染指数及⾸要污染物、空⽓质量级别、空⽓质量状(⾸要污染物有⼆氧化硫、⼆氧化氮、可吸⼊颗粒)[讲]今天我们来共同讨论关于硫、氮及其化合物的问题[板书]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投影视频]硫磺的存在形式和硫单质的物理性质[讲解并投影⼩结]存在形式:游离态:⽕⼭⼝附近或地壳的岩⽯化合态:硫化物和硫酸盐,如硫铁矿FeS2、黄铜CuFeS2、⽯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板书](⼀)、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_固体,难溶于⽔,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熔沸点都很低。
[思考]⽤何种⽅法除去沾在试管上的硫单质?(⽤CS2 洗涤,加热升华法)[问]⽐较活泼的⾮⾦属单质,常见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其代表物吗?写出你所知道的硫化物[投影][问]硫单质的处于硫元素的中间价态,那么硫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讲]硫既有氧化性⼜有还原性[板书]2、硫的化学性质①氧化性:与绝⼤多数⾦属反应[投影]Fe+SFeS Cu+SCu2S (与变价⾦属⽣成低价⾦属)2Na+S==Na2S (研磨并轻微爆炸)Hg+S==HgS (除去有毒的Hg的⽅法)[板书]与⾮⾦属反应:H2+SH2S[讲]制得的H2S是⼀种臭鸡蛋⽓味的有毒⽓体,有强还原性。
初中化学_第九章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2.溶解度曲线。
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媒体】多媒体【授课教案】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作业布置: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学情分析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的认识溶液。
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课题学习中所需要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的曲线等数学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这样的问题:1、对运用溶解度概念时忽视条件,如温度或是溶剂的量不确定时运用溶解度概念。
2、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例如,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
3、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例如,认为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忽略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特例。
4、对列表法和作图法的数据处理方法理解很浅,造成从表和图中正确提取信息困难。
例如,从溶解度曲线图读取的溶解度数据不正确。
效果分析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总结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人教九下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旨在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组成、性质以及溶液的制备和分离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希望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溶液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和化学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将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讨论题目,如“溶液的制备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对溶液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会强调溶液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和性质等方面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我还会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情景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会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化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创造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溶液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我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溶液现象,从而引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讲解教案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3.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材《化学》第九单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2.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等;
3.实验药品:铜粉、氯化铁溶液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
2.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以及判别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实验:进行实验观察铜粉与氯化铁溶液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4.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
1.完成相关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实验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加强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第9单元
初中化学教案第9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区别。
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常见特征和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1.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别。
2. 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电子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电子转移和共价键形成的机制。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锌片、铜片、盐酸、铁粉、硫粉、火柴等。
2. 实验观察表格。
3. 课件或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和非金属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二、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1. 展示金属与非金属在酸中的反应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金属与非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原因。
三、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区别(15分钟)1. 讲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光泽等。
2. 讲解非金属的性质和特点:非金属的不导电性、脆性、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非金属元素等。
3. 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的电子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行完成练习题。
2. 对答案进行讲解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金属和非金属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1. 涉及化学反应的实验应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范。
2. 应引导学生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优秀教学案例:9.3溶液的浓度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溶液浓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生活情境:以一杯酸甜的饮料为例,引导学生关注饮料的浓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饮料的浓度是如何确定的?溶液的浓度有哪些表示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溶液浓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浓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溶液浓度与溶液的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溶液的稀释、混合等知识奠定基础。
4.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溶液配制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共同探究溶液浓度相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自我反思、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溶液浓度的概念:介绍溶液浓度的定义,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溶液浓度过实例进行分析。
3.溶液浓度的计算公式:推导溶液浓度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的浓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以实验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究溶液浓度的影响因素过程中,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
九年级沪教版化学第九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组成、水的性质、水的制备和水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2)掌握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制备、溶液的性质和溶液的分离等方面的知识;(3)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性质、空气的制备和空气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节水的组成1. 学习水的组成,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2. 学习水的性质,掌握水的沸点、凝固点和溶解性等基本性质;3. 学习水的制备方法,了解蒸馏、过滤和沉淀等基本方法。
第2节水的制备1. 学习蒸馏水的制备方法,了解蒸馏水的特点和应用;2. 学习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了解硬水和软水对生活的影响;3. 学习自制净水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自制净水器的基本操作。
第3节水的应用1. 学习水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了解水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的作用;2. 学习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3. 学习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水的组成、性质和制备方法;2. 溶液的概念、制备和性质;3. 空气的组成、性质和制备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水的制备和性质;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水的应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性质和应用;2. 讲解与示范:讲解水的组成、性质和制备方法,并进行实验示范;3.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5. 案例分析:分析水的应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燃烧的条件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三、教学难点1. 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2. 灭火方法的选取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水、土、灭火器等。
2. 课件和教学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燃烧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进行解释和阐述。
3. 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燃烧的过程,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4. 灭火方法的讲解:介绍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灭火。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燃烧和灭火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一课时,即45分钟。
十、教学内容安排1. 燃烧的条件(10分钟)2. 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5分钟)3. 燃烧和灭火的实验操作(10分钟)4. 燃烧和灭火在实际中的应用(5分钟)5. 总结和拓展(5分钟)六、教学活动设计1. 燃烧条件的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讨燃烧所需的条件。
2. 灭火方法的实践: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灭火方法的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化学与能源【学习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化学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等方面的重要性;2.了解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和装置,了解燃烧化石燃料的缺点,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看懂常见电池的简单原理;3.认识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节能和环保意识。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课前导学】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
2.化石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与能源损耗(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3.你所知道的能源还有、、、、等。
【课堂探索】一、能源的分类(1)按照利用方式不同分:一次能源: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
如:;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以后得到的能量和资源。
如:。
(2)一次能源按照能否再生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如:;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
如:。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交流与讨论】1.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2.开发新能源,目前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能源危机?;3.火力发电厂发电时能量的转变过程:;4.火力发电存在哪些问题?。
【活动与探究】将铜片和锌片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电流表的正、负极,再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整理与归纳】1.在实验中物质经过化学变化将 能转变成______能,这种装置也称为________。
2.与火力发电相比化学电源的优点:既可以 ,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3.电瓶车内的电瓶在充电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能。
电瓶车使用时能量的转变形式是由 能转化为 能。
4.废旧电池丢弃对环境的影响 , 。
如何处理? 。
5.如何应对能源危机?(1)开发 ;(2)研制、使用 ;(3)提高能量的 等。
6.中国节能标志的含义(图9-1-1)。
三、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1) ;(2) ;(3) 。
故称为“绿色能源”。
(2)要利用氢能源还需解决的问题: ; 。
(3)氢能源发展前景:要利用 能来分解水制取氢气,制备高效、廉价的储氢材料。
【当堂反馈】1.下列燃料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 .酒精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煤 2.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
一级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现存的能源,二级能源是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而成的,下列属于二级能源的是 ( )A .风能B .水力C .电能D .天然气 3.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下列燃料电池比实验现象 电流计指针 溶液颜色 化学方程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原因 能量转化的方式9-1-19-1-29-1-49-1-3较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 ( )A .O 2-CH 4燃料电池B .O 2-C 2H 5OH 燃料电池 C .O 2-H 2燃料电池D .O 2-CO 燃料电池4.废旧电池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 A .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 .回收电池外壳金属材料C .防止电池中汞、铜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D .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5.用砂纸擦除铜片和锌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 分别连接到电流计的正、负极,然后把锌片和铜片一起插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如图9-1-2)。
(1)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 ; 电流计指针偏向 (填“铜”或“锌”)。
(2)实验中发生能量变化的形式是由 能变为 能,发生 这种能量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
6.目前常用的镍镉可充电池,在充电时的能量转换是 ,在放电时的能量转换是 。
7.依据下列描述的内容,用A 、B 、C 、D 填空: A .奶牛吃草产出牛奶;B .葡萄糖在小草体内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化成纤维素等;C .小草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D .牛奶被人食用。
太阳能→ → → →8.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电池。
右上图9-1-3是氢氧燃料电池的示意图,电池工作时,H 2和O 2反应生成水,同时提供电能,溶液的pH (填“变大”“变小”“不变”)。
9.某学校研究小组对废干电池筒内的黑色物质(可能含有C 、MnO 2、ZnCl 2、NH 4C1等)进行研究,实验过程如下图9-1-4所示:(1)操作②的名称是 ,操作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操作④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2课时化学与材料(一)金属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学习目标】1.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课前导学】1.人们对材料的认识、制造和利用,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的发展过程。
2.材料大体可以分为、、和材料等。
3.金属材料包括和,最早出现的金属材料是商代的____________,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冶炼方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课堂探索】一、金属材料【活动与探究1】1.请你根据你的兴趣,收集一些用不同金属材料制造的日用品、工艺品等等,并收集不同金属材料制品的史料,了解这些金属材料及其优异性能,并与同学交流。
我选的物品的材料及优点是。
2.结合已学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讨论防止你收集的这些金属材料锈蚀的措施,并指出使用金属材料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我选的材料防止锈蚀的措施是。
3.通过人类社会利用金属材料的顺序的分析,你觉得与哪些因素有关?(1)与有关,Cu、Fe、Al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增强,活动性弱的金属(“先”或“后”)利用。
(2)与有关,Al需要电解,冶炼要求最高,所以(“先”或“后”)利用。
【归纳与总结1】1.金属材料:包括与。
2.金属使用的历史过程: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合金等新型合金的时代。
3.金属材料的优点及缺点:强度(“大”或“小”),但(“耐”或“不耐”)腐蚀。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活动与探究2】请你收集一些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造的日用品、工艺品等,并与同学交流。
【归纳与总结2】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等,优点是:;缺点:。
还有新型陶瓷,如:、、、等以及光导纤维。
【当堂反馈】1.写出下列所用的金属(用元素符号表示)(1)温度计(2)镜子(3)易拉罐(4)日光灯内的金属蒸气(5)普通干电池的负极材料(6)灯丝。
2.金属主要有以下一些特性:a.有金属光泽;b.有延展性;c.有导电性;d.有导热性;e.强度大;f.熔点较高。
下列所列事实主要与哪些金属特性有关,请将字母填入空格中。
(1)常用铝线作高压输电线;(2)普通灯泡中用钨丝做灯丝______;(3)炒菜常用铁锅、铝锅_____;(4)从外观上容易识别金属和塑料制品;(5)可将铜锭拉成细铜丝______;(6)在木门上包上铁皮使之更牢固______。
3.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金刚石B生铁C.赤铁矿D.氧化铝4.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①合金至少含有两种金属;②合金中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为混合物;⑤合金具有金属特性,其中正确的是()A.④B.①②③C.③④D.③④⑤5.磷酸钙系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可用于制造人工骨骼,这是利用了此类材料的的特性。
6.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多样的。
从下列物质:A.陶瓷B.蛋白质C.石灰石D.金刚石E.纯碱F.煤炭G.硝酸铵中,请选择恰当的物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空。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2)构成人体细胞的基础物质() (3)蒸馒头时常用来中和发酵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的物质() (4)常用作建筑材料,又可以炼铁、制玻璃等的物质() (5)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第3课时化学与材料(二)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学习目标】1.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的特点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的性质及区别方法,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3.认识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材料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课前导学】1.有机合成材料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优点:;缺点:。
2.常见的塑料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复合材料是的材料。
【课堂探索】三、合成材料(一)合成纤维1. 纤维的性质3.合成纤维的优点与缺点①优点:;②缺点:。
(二)塑料1.常见的塑料: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有机玻璃(PMMA)和电木塑料等等。
2.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区别结论:。
3.塑料的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它的危害有哪些?4.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方法:要尽可能的;;研制和推广塑料。
(三)合成橡胶:合成橡胶比天然橡胶具有更好的性,所以可用于制。
向橡胶中添加炭黑,是为了增加其耐磨性;向橡胶中添加硫元素,是为了增加其强度,但会减弱其弹性。
四、复合材料【交流与讨论】什么叫复合材料?典型的复合材料有哪些?【整理与归纳】典型的复合材料有:(1):钢筋(金属材料)和混凝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复合材料;(2):合金钢(金属材料)和合成橡胶(合成材料)的复合材料;(3):塑料(合成纤维)和玻璃纤维(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复合材9-2-2 料;(4) :飞机机翼等。
【当堂反馈】1.下列标签所示纤维中,属于纯天然纤维的是 ( )A .粗毛线B .长江牌毛线C .细毛线D .凤凰牌和恒源祥牌毛线 2.服装标签一般包括服装号码、面料的纤维种类及其含量、洗涤熨烫说明等,右图是某服装的“合格证”,请问答下列问题:(1)该茄克的面料为何不用天然纤维?(2)如果你购买内衣,它的材料你准备选用纯棉还是涤纶?说明理由。
(3)如何鉴别该茄克是用天然纤维还是用涤纶制成?(4)该茄克面料为混合面料,你认为它有什么优点?3.下列为生活常见用品,其中不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 A .尼龙绳 B .真丝衣服 C .塑料凉鞋 D .自行车内胎 4.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 A .尽可能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B .回收废旧塑料C .研制和推广使用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的新型塑料D .禁止使用任何塑料制品5.从下面两种塑料中选择合适的来制造不同的产品(填编号): A .聚乙烯 B .聚氯乙烯(1)食品保鲜膜 ;(2)服装包装袋 ;(3)塑料牛奶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