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讲义

合集下载

预备课外文言文1-6讲义解析版

预备课外文言文1-6讲义解析版

1 自相矛盾一、趣文导读相称一俗汉造一精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无一不备。

客至,问曰:“此中若有不相称者,幸指教,当去之。

”客曰:“件件俱精,只有一物可去。

”主人问:“是何物?”客曰:“就是足下。

”(选自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译文】有个平庸的人建造了一所精美之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没有一样不具备。

客人来了,主人问道:“室中如有不相称的,请你指教,以便去掉。

”客人说:“件件都精致,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去掉。

”主人说:“是什么东西?”客人说:“就是你。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文言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说难》)【古今对碰】【作品赏析】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三、强化训练(共2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 誉.之曰()② 以.子之矛()③ 或.曰()④ 何如..()⑤ 夫.不可…… ()⑥ 同世而立.()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⑧ 物莫.能陷也()⑨ 吾矛之利.()⑩ 于物无不陷.也()【答案】① 赞美。

小古文学生版讲义

小古文学生版讲义
2、【特殊句式】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①“见”“…见…于”“于”等句式表示被动。 ② “为”“为…所…”等句式表示被动。 例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翻译:。
三、品味经典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又名《世说》。其内容
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的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 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原有八 卷,由于历史遗失,今存三卷。
三、品味经典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部国
别体著作。全书由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组成。
10
第六节管宁割席 一、原文详解
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 非.吾友也。”
01
待: 令: 郊: 复: 乃: 卒: 布: 以:
小拓展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危.楼高百尺: 比.去,以手阖门:
二、技能点睛
【翻译方法】“留”: ①保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 ②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例句: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翻译:。
商鞅变法①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 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史记》
注释 ①商鞅:战国中期秦国政治家;变法:改革国家的法令制度。 重点词汇 既: 具: 恐: 信: 立: 募: 置:
三、品味经典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成书于战国至汉代期间,具体作者不详。《山 海经》全书现存 18 篇,主要内容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 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涵盖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文言文讲义

文言文讲义

初中课外文言文七篇①司马光《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②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注释]①[哂(shěn)]微笑。

②[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

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

③[野宿]在郊外露宿。

[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

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②鹬蚌相争赵且伐燕。

苏代①为燕谓惠王②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③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⑥其啄⑦。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⑨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注释]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代的辩士。

②[惠王]赵惠文王,名何。

③[蚌(bang)蛤蜊④[曝(pù)晒太阳。

⑤[鹬(yù)]水鸟名,头圆大,嘴长,长腿,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

⑥[柑(qidn)]夹住。

⑦[喙(huì)]鸟嘴。

⑧[禽]同"擒"。

⑨[弊]疲惫,搞垮。

上海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

上海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

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2008年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

茂问之曰:
之,而自挽车去。

将去,顾而谓曰:
2009年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

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

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

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

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2010年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附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勉我也。

不然,好好搁臵,焉能五易其稿耶?‛
2011年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
将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
2012年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
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信能尽忠于我也。

(寒鸦)问鹦鹉,鹦鹉没有话来回答它。

陈章侯性诞僻○
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
性孤僻,好讲古制。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②兵十万。

会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修理
2011年
螳螂捕蛇。

初三上课外文言文复习讲义

初三上课外文言文复习讲义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年级:初三课时数:2 辅导科目:语文学生: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授课日期及时段2016年01月02号教学目的1、讲解文言文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基本翻译技巧;2、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式及其句法和现代汉语区别;3、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对语句句法理解。

教学内容一、上次作业检查与讲解;二、学习要求及方法的培养:三、知识点分析、讲解与训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讲义PPT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 1.题材类别:全部都是人物故事。 • 2.出题形式:多数单篇,但也出现课内外文
言对比、两篇课外文言对比和诗文对比阅
读的新趋势。
【 命题规律探寻】选文主题

第14讲课外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暑假讲义(学生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学制)上册

第14讲课外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暑假讲义(学生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学制)上册

课外文言文(二)内容理解(一)常考题型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

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

3.“写作手法类”问题。

4.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

5.道理启示类。

6.人物形象(二)内容理解答题技巧答题步骤: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是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4.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

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5.解题方法: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6.答题注意事项(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不要少答。

(三)人物形象类解题思路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第9讲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

第9讲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暑假讲义(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

课外文言文—翻译方法※知识精讲(一)翻译原则翻译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二)翻译“六字法”1.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删“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

“……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补“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例如:“有一牧童见之”中,“一”为“一个”,“见”为看见,解释为“有一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换“换”,即换字法解词。

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

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

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义初三语文教学组2005.12.281.谋攻第三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选自《孙子兵法》2. 孙子练兵孙子武者,齐人也。

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

”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

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

”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视背。

”妇人曰:“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三令五申之。

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

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

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学习①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课外文言文赏析讲义

课外文言文赏析讲义

姚学教育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学员姓名年级八年级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袁老师授课类型T(《文言文特殊句式赏析》)Z(专题链接)T(文言文阅读训练)授课日期与时段2016年01月22日星期五时段:15:00——15:20教学内容【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熟读初中新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课文,其中基本课文即教读课文要耳熟能详,有很强的语感;能熟练背诵或默写文言文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段、篇或名言警句。

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意思(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以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等),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

能正确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中的文段的意思。

能够理解浅易简短的文言文的基本意思与文章的基本写法和揭示的主旨。

【教材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赏析》课外文言文赏析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基本课文的词语的意思(包括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以与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等),通过与课内文言文的比较学习,将课内所学迁移至课内文言文,学以致用,理解浅易简短的文言文的基本意思与文章的基本写法和揭示的主旨。

【学情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赏析》这堂课主要针对初中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情况,主要是文言文方面比较薄弱的学生。

结合课内所学文言文,总结重点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提高并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认识考试经常考到的特殊文言句式,学会正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能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教学目标】1.了解课外文言文特殊句式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正确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3.能够自主判断课外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2、评析欣赏法。

【预习指导】1.熟悉所学课内文言文。

2.整理考过的课外文言文,看看自己能找到哪些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你觉得文言文难吗?难,哪里难啊?有很多实词、虚词、活用以与很多特殊句式……那我们就一个个来攻克它们,今天我们就针对一个问题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16篇1、短文两篇(一)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译文】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

蚌灵敏地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

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

”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

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二)弓与矢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

”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

”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译文】一个人说:“我的弓好,不需要用箭。

”一个人说:“我的箭好,不需要用弓。

”后羿(人名)听了说:“没有弓怎么将箭发射出去?没有箭怎么射中目标?”后羿让他们把弓箭配合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2、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

(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回答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免费教你,不收一分钱。

”于是邴原就进了学堂读书。

一个冬天的时间,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3、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4、王冕的故事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注释】(1)牧:放牧牲畜。

(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

(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

(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

(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5、千金市骨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了三年也没有得到。

(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千里马吧。

”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

过了三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

国君大怒,说:“(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近侍之臣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生马呢?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三匹。

6、乞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

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

有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不是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7、短文两篇(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买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二)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译文】楚国有一个人向郑国人卖他的珠宝,用木兰树的木料做了匣子(装明珠),用肉桂和花椒熏染,用美玉连结,用美丽的玉石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点缀,但那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珍珠。

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了,不可以说是善于卖珍珠。

8、骂鸭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

至夜,觉肤痒。

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

大惧,无术可医。

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

”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

某盗窘,因实告邻翁。

翁乃骂,其病良已。

【译文】在县的西边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

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

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毛茸茸的鸭毛,碰到就疼。

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找不到医生可以医治。

有一天夜里,他做了梦,梦中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需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

”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厚,平常损失东西,从不“怒”形于色。

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因为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

”结果,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

于是,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而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

9、庸医不辨锡饧明①名医戴原礼尝②至京,闻一医家术③甚高,治病辄④效,亲往观之。

见其迎⑤求⑥溢⑦户,酬应不暇⑧。

偶一求药者既⑨去⑩,走而告之曰:“临(11)煎加锡一块。

”原礼心异之,叩(12)其故。

曰:“此古方尔(13)。

”殊不知古方乃(14)饧(15)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

嗟乎(16)!今之庸(17)医妄谓(18)熟谙(19)古方,大抵(20)不辨锡饧类耳!1 明:明朝。

2 尝:曾经。

3 术:技术。

4 辄:就5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6 求:上门求诊的人。

7 溢:满。

8 暇:空闲。

9 既:已经。

10 去:离开。

11 临:等到。

12 叩:询问。

13 尔:同“耳”,罢了。

14 乃:是。

15 饧(tang):通“糖”16 嗟(jiē)乎:唉,叹词。

17 庸(yong):平庸,此指无技术。

18 妄谓:胡说。

19 熟谙(ān):熟悉。

20 大抵:大都。

【译文】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

看见那迎接病人出诊的人有满满的客户,应接不暇。

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名医追了上去告诉他说:“在煎之前加入一块锡。

”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

殊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

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10李惠拷羊皮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译文】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歇息。

二人起身将走时,争夺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的东西。

李惠打发两个争羊皮的人出去,回头对州的主簿(相当于现书记员)说:“用这张羊皮能拷问出它的主人吗?”手下竟没有一个能回答的人。

李惠令手下人把羊皮放在席上,用庭杖击打它,见有少许盐屑落下,便说:“得到实情了。

”令手下人叫两个争羊皮的人来看,一看,背柴的人就拜伏认罪.11、余音绕梁昔曹娥东12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⑪。

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

曹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⑨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长歌。

一里⑩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注释①之:到。

②匮:缺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