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本质

合集下载

大学教育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本质

理查德· 莱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是享誉全 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鲁大学校长, 上一位任满20年耶鲁校长的还是1899年就任的亚 瑟· 哈德利(Arthur Twining Hadley)。 理查德· 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 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 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因为,他认为,专业的 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大学 毕业后才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东西,那不是耶鲁 大学教育的任务。
2 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 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
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 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 而不自知。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生活在“水” 中太长时间,已经不知道水是什么。 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 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 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 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 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大学教育的本质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赢得尊重?
还是,享受乐趣?……
以下三位不同领域的名家对教育的本质有着
惊人一致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教育的答案 和目的……
1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 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1 教育不教知识和技能 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才是莱文心目中耶鲁教育的目的。
正如《大学的观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的作者约翰· 纽曼(John Henry Newman)所说:“只有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 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只有教 育,才能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 力,鼓动时有力量。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 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 辩,撇开无关的细节。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 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大学是一个充满知识与智慧的殿堂,是一个培育未来人才的摇篮,更是一个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机构。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大学所承担的本质与文化使命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从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探讨大学在当下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

一、大学的本质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使命。

大学教育既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当下知识爆炸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大学要做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背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大学要致力于知识的传授。

作为学术殿堂,大学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

通过课堂教学、科研项目等形式,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到专业知识,并且建立起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认识。

大学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学教育应该包括学科交叉、实践教学、创新项目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展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大学还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支持。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在大学期间得到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全面的发展支持。

大学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支持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大学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既是大学的使命所在,也是大学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只有如此,大学教育才能真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二、大学的文化使命大学的文化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提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大学要秉承文化使命,不断探索创新,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贡献力量。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它的本质和文化使命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人类社会和谐与发展。

首先,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级别,它提供的是更加深入和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以及更高层次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应该注重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多元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最后,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它应该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行绿色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等方面的实践,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大学也应该注重传递正义、平等、尊严等价值观念,推进社会公平和和谐,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既包括了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也包括了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更包括了对于人类社会和谐与发展的责任使命。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够注重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够真正发挥大学的价值和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一:《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

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

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

实为难能可贵。

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

所以,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大学教育的本质当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说在大学生活是一中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我们以前的学习、生活是不同的。

当真的来到了大学,经过了快到两年的学习发现自己似乎仍未真正的弄懂大学的本质。

下面是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大学教育更为如此,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

接下来就谈谈我眼中看到的大学本质:首先,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因此大学教育在不同环境中会有不同作用,优秀的大学是最能够坚守教育本质的大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学生的良好品格得以塑造和确立,在于使学生有能力和信心破旧立新,在于使学生懂得追求目标,并确信最理想的人生境界在于臻善。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各种证书,而是要在获得各种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动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回馈社会,并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赢来回报。

其次,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

中共十六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共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看我们的大学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第一:强国必先强教育,面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我国大学明显缺乏实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普及程度低。

二是经历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的原因,或因无法回避的动荡国情,或因大学与国民经济关系紧密,偏重实用而受行业波动,或因与政府部门关系紧密,习惯依赖而受政策波动。

中国大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自身对维护教育本质的责任,难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二:培养目标既明确又含混。

综观社会对大学培养目标的影响,一面是大力倡导的全面素质教育,一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收入差距、就业市场机制等对学生求学利益的刺激。

全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目标上的重要导向,其要义是倡导以人为中心,并纠正专业至上的培养目标。

论大学教育的本质

论大学教育的本质

论大学教育的本质第一篇:论大学教育的本质论大学教育的本质问题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现在的大学教育真的有些畸形,比下也不行,比上也不足。

不如专科教育有针对性,不如研究生教育专业性。

上大学之前还以为能够学到很多的知识,现在看来原本的想法比较天真。

这并不是说大学中不能学到知识,而是学习的知识是要靠自己的刻苦的,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完全不够的,学校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硬性资源还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所以不能将学校的教育看的那么的偏。

因此必须对大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首先,大学教育是不是有必要。

答案是必须的。

大学教育是个人成长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对未来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教育从长远角度看,是必要的。

而现在也同样存在着不少的质疑之声,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的质疑,作为普通的受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对大学的看法,要有一个重新的定位,这样才不会对大学教育有那么多的不满;作为教育者,必须秉承教育者的本职:教书育人,既教授学生以知识,更教授学生以人生,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其次,我们要从大学教育中学到什么呢?大学已经不同于高中,高中更重视硬性知识的教授,而大学更应该重视软性知识的传承。

软性知识主要有如何去学习,如何自主的进行思考,如何处世。

知识是一切的根本,但硬性的知识应在学习软性知识的基础上,那样学习硬性的知识才会更加有效率。

然而现在的大学中存在着那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将自己融入到大学之中,从而学到生存之道。

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的日常学习为了就是期末考试,而期末考试有完全基于课本,这就形成了学习为了考试的模式,而以成绩定一切就暴漏无疑。

所以大学的评价机制就存在问题。

我过高中及其之前的教育是领先于世界的,但是在大学之后就很多落后于世界,这就存在问题,这也恰恰说明我们的大学教育存在着问题,那么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呢?任何的生物生长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的,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独特的文化氛围,我们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模式,因此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的顽疾其原因不外乎我们的社会。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本质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与劳动者的无形收入:
——消费行为的改变; ——理财能力的改善; ——工作环境的改善; ——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 ——医疗支出的节省; ——子女学习的收益; ——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
因此,受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 技术水平,改善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 教育者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
• 1、教育本身也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出现了分化。重点或 名牌学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无疑占有更大优势。在 教育市场化的口号下,教育选择不再以能力为标准,而 是以市场为标准。劳动力市场按等取人。 • 2、社会阶层的教育分野已提升到是否通过教育具备了 知识上的创造力。在社会阶层处于关键位置的教育不是 一般的教育,而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过去高等教育具有 精英性质,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具备进入社会上层的台 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当今教育的分野将主 要看是否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 • 3、教育机会不平等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天赋性因素 (家庭背景、性别、户口区域、经济状况等)成为社会 流动中一种潜规则:个体在出生时就确定的特征对社会 流动的作用更为重要。
• 处于青年中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已具备了 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 熟。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 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
11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进步、停滞、 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包 括社会的进步与退步、整和与解体。 •从高等教育导致人们的观念和意识 形态的变化而言,高等教育是社会 变迁的动因。从高等教育对大多数 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高等教育是 社会变迁的条件。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 教育有2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适应并促进社 会发展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二是教育适应 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 •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深奥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理解大学的本质和文化使命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的定义。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级别,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传承文明的重要机构。

大学的本质是知识的传授与创新,它既是知识的仓库,也是知识的生产力。

大学通过各种课程和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为社会提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大学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的本质并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与创新,它还有着更深远的文化使命。

大学的文化使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塑造社会的价值观。

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大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大学也要传承和弘扬社会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和研究,传播道德和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的文化使命还包括培育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和智慧。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通过教育和研究,大学传播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认同和理解。

大学要教育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大学也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场所,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各种文化形式,大学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感,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大学的文化使命还包括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

大学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更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解决社会的问题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大学要为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大学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是知识的传授与创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社会提供各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1、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是从根本上彻底了解教育是什么。

作为教育哲学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揭示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表述教育本质的内在构成、存在形态等内涵。

在哲学上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前一定义是仅就本质的内在性而作出的表述,这种表述把本质的其它性质抛弃掉了;后一定义是就本质的结构而言的表述,但“要素”的不当之处已在前面提及,故舍去不用。

于是,我们可以对本质作出这样的定义:本质是构事物的本质因素的联系。

依据本质的定义,可以对教育的本质概念定义作出表述:教育本质是教育本质因素的联系。

2、教育本质的求证根椐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不难知道欲研究教育的本质必须找出教育的本质因素,然后再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

按照这一逻辑思路,由于教育本质因素的确定已在前面完成,这里只要对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可。

(1)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要求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要成为现实,要达成,就必须有具体的实施动作和行为,也一定要有活动行为的承担者。

在客观上,教育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必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是教育要求所决定的。

仅有教育者不能实现教育要求,仅有受教育者也不能实现教育要求,这是一种客观规定,不可更改。

既然在客观上已规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实现教育要求的活动承担者,那么,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目标对行为的制约关系已是充分证明了的结论,不需多论。

可见,教育要求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不论从概念上,还是客观上来说,教育者作为施教行为者,一定要有受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传授施教,没有对象,施教是一种徒劳,毫无意义,只能放弃,这样教育者也就不成为教育者。

可见,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教育者的存在,这是一种客观规定。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大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它的本质和文化使命是教育和培养未来的领袖和人才,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的本质包括传承与创新、知识与创造、思辨与实践等多个方面。

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本质之一。

大学不仅要传承已有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拓展。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还需要通过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与创造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本质。

大学是知识的源泉和创造力的发源地。

大学的任务不仅是提供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进社会和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思辨与实践是大学的另一个重要本质。

大学的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让学生有独立的、批判的思考方式,达到自我认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实践是大学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实践课程以及大学单位对校企合作等的推动,能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精准和实践性的知识,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本质,大学还有其独特的文化使命。

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培养人才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之一。

大学除了要关注本科教育,还需要关注研究生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大学每年会毕业一批批未来的社会领袖、企业家、技术专家和研究学者等。

大学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把握历史、掌握前沿科技的大门,让学生获得了成长和成功的机会,而这正是大学的文化使命。

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的另一个文化使命。

大学掌握着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拥有多种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大学应当把这些资本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拥有舞台的教育只有在昂扬的社会才能焕发更大的价值。

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

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在追求知识智慧的大学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学的本质与文化使命,并就如何实现这一使命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来谈谈大学的本质。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是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其本质就是为了培养人才。

大学通过开设不同专业的课程,在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的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通过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

可以说大学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科技发展。

大学的文化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传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机构,大学肩负着传播文化、培养人文素养的责任。

大学要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等方式,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大学也要传授西方现代文明的精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实现大学的使命。

大学要注重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大学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要注重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

大学要鼓励教师开展前沿科研,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学也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还要重视人文教育,传承和弘扬文化。

大学要加强人文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感。

大学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

在实现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大学还要注重国际交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

大学教育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

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

然而,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适应的,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

但是,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

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

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长此以往,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化依赖和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定势认知。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本质是指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向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其高级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发展是指人类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理解高等教育本质需要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出发,探讨高等教育的目的、方法和价值。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与人类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符。

婴幼儿时期,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不断积累感性认识。

学龄前,人们通过语言和符号的学习,初步理解事物的概念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提高,但还主要依靠感性认识。

进入青少年时期,人们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科学方法,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能力。

高等教育的方法是倡导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是人类认知发展转换认知方式的必经之路。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关系是单向的,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知识体系,这种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高等教育强调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实践,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和研究资料以及实验和实践机会。

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知识体系,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动自己的认知发展。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未来的成功。

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认知能力的提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

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除了使自己不断进步外,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创造贡献。

此外,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要求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文素养和道德感,使他们成为未来的领袖和成功的人士。

理解大学教育本质 提高大学办学水平

理解大学教育本质 提高大学办学水平

理解大学教育本质提高大学办学水平——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理解和认识在世界政经格局加速调整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我国要在新技术革命中把握先机,抢占世界创研制高点,加速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创新型文明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根本在于需要具备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制度优势和创新优势,关键在于需要树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突破口在于需要拥有坚强的大学教育后盾,能够办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提高大学办学水平,理解大学教育本质是前提。

坚持人才强国理念不动摇,坚持教育优先的思想不动摇,应该优先和重点发展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国家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是保持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领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有关精神,深刻理解大学教育的的本质,研究和探讨大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统筹兼顾,综合分析,科学、合理、有效的促进大学办学水平建设,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维持国家繁荣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要理解大学教育本质,提高大学办学水平,应明确以下几点:一作为人文精神中心,大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基土壤。

大学作为国家文化、社会文明、民族精神发源地,对于塑造民族人格、陶冶社会风气、启迪人民智慧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各级各部门应转变思想,把握思路,提高认识,做出表率,在理论基础上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把握大学教育内在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

(一)树立以师生为本的观念。

师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产出教育价值、体现教育内涵、承载教育行为的主要客体。

应充分尊重师生在教育学习中的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发挥师生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师生首创意识和求新意识,保证师生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改进师生之间教与学二元对立机制,促进师生关系平等,转变部分教师官僚化教学思路,改进部分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形成师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平等互助,同时又不失尊师重道的氛围局面;要尊重和包容师生个性和差异,研究表明个性是创新思维重要外在表现,差异是形成创新氛围的内在推动力量,历史上无数的大学者和大学问家无一不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高等教育的学习和培养,人们得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并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等教育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意义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高等教育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个体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信息。

在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个体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和学术观点,从而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和研究,个体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对世界和社会的更加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个体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也鼓励个体进行学术研究和学科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些都有助于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个体的认知水平的提升。

高等教育可以加强个体的跨学科认知和综合认知能力。

在高等教育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个体经常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培养自己的跨学科认知和综合认知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个体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教育的本质与人类认知发展的内在关联高等教育的本质与人类认知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是由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人类认知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高等教育的实践对于人类认知发展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种意义和作用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研究过程和社会服务过程中。

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跨学科认知和综合认知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知识、良知与理性精神——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知识、良知与理性精神——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不乏各 种外部力量 的诱 惑和干扰 , 但大学依然 在人类
历史 长河 中经受 了“ 磨灭一切 的时 间的考 验” 成为人 ,
元文化 的冲击和影响 , 有损现阶段我 国大学教育的核心
使命和神圣职责 。 长期以来 , 中心 占据 了课堂 , 知识 大学 教育普遍 比较关注学 生知识技能的获得 情况 、 学习中存 在的 困难 、 社会主义思想 的传授 等技术性 的内容 , 而对 大学生心灵深处 的社 会 良知 、 l精神 、 理生 社会责任 、 道德 操守 、 价值诉求和灵魂 塑造等却关 注不够 , 由此带来一 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感于此 , 本文拟在现代社会场 域和语境 之下 ,重新 阐释和复 兴大学的本质和核心使 命, 力图对 当代大学教育 中的问题 、 困境与出路作 出合

大学的本 质及其与和谐 社会的契合
大学首先 是知识 中心 , 是人类社会 的文化传 承机 构 。一方 面 , 大学保存 和传播人类社会 积 累的知 识和 文化 遗产 , 基于此 , 学拥有 庞大 的图书馆 、 大 档案 馆 、
陈列室等 记载和展示人 类悠久 文 明历史 的机构 ; 拥有
维普资讯
复旦教 育论 怯
20 年第 4 06 卷第 3 期
FdnEuao 0u 06 Y1 .o ua dc i Fr 20. o4N . tn m . 3

专 论・
知识 、 宦知 马理 性 精 神
— —
大学教育 的本 质及其对 和谐社会的意义
陈 超
(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北京 108 ) 0 04
摘要 : 大学教育必须回归大学的本质和核心使命 , 才能捍 卫和守望大学的神 圣职责 , 为社会发展提供知

大学的本质演讲稿

大学的本质演讲稿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大学的本质。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独特而宝贵的旅程。

那么,大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首先,大学是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之地。

自古以来,大学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接触到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还能够聆听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大学教育旨在培养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汲取养分,不断进步。

在知识传承方面,大学肩负着将人类文明成果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

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丰富的课程设置和开放的教学模式,大学将人类智慧的结晶传递给每一位学子。

在知识创新方面,大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挑战权威,提出新观点、新理论。

这种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之地。

在大学这个多元、包容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在这里,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我们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大学教育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热爱生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大学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之地。

在大学期间,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加各类实验、实习和项目,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大学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竞赛和讲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从人类认知发展角度理解高等教育本质
高等教育是指在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为培养和发展人类认知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

从人类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高等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和项目实践,这要求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各种信息,以及进行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高等教育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和成长。

高等教育不仅提供了专业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

通过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断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教育的本质乃是培养健全的人。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潘光旦先生指出,“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

就这一意义而言,本然的教育即应该是通识教育。

然而,在一段时期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偏离了本然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院系调整,行业化办学、高度专业化培养成为办学的基本形式,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适应的,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大批人才,满足了国家工业化对科技人才的要求。

但是,高度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狭隘的功利主义忽视人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高度专业化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重新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使大学教育回归本然的价值追求,这是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人文精神缺失。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

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

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长此以往,又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化依赖和社会对大学的专业化模式的定势认知。

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习得的都是些一鳞半爪的知识片断。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没有机会、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愿望,去了解和思考越出专业知识层面的某些超越性的问题,更不用说那些事关安身立命的终极性问题。

如果说,物质至上的浮躁而功利的社会思潮泯灭了青年们尝试更广泛和更深层思索的动机,畸形扭曲的高度专业化教育模式则是扼杀了青年们进行这种思索的能力。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正在积极谋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高度着眼,重视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发展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十分精辟地指出,“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

”大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出路,必须为人文精神寻找出路。

通识教育正是通往这一出路的大门之一。

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畛域的壁垒,通识教育能够向学生展示远为广阔的知识图景,极大地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冲动;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人类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帮助他们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人生与社会等方面的反思,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

经受了这样的通识教育的训练的青年,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人文精神将成为他们的一个标志。

当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的时候,人文精神必将实现它的辉煌的回归。

就此而言,通识教育乃是对人文精神缺失的强力反拨。

第二,创新动力不足为什么几十年来大师稀少?这是社会对教育的质询。

有人认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

有人认为,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过高的家庭功利期待,使学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缺乏创新的追求。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学教育更有责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燃料,培养创新性人才。

很难为“创新性人才”给出一个精当的定义,但是,无论如何,一个汲汲于知识的一隅、对专业以外的事物一无所知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

许多时候,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佳话。

有人甚至断言,“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如果不会拉小提琴,可能不会想出相对论。

”1989年Nobel医学奖得主Harold Varmus,在近30岁以前一直主修文科,并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1966年,即他37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68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从事环-AMP对细菌基因调控方面的工作。

1970年在旧金山加里福尼亚大学做博士后,1979年受聘为加里福尼亚大学微生物系教授。

1984年为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教授。

1993年11月受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担任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

Edward Witten在Brandeis University主修历史,并对语言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1971年毕业后,他为George McGovern竞选总统效力,还曾在《国家》和《新共和》上撰文。

他现在是主导着全世界理论物理(尤其是超弦理论)前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领军人物。

他曾荣获卓有声望的麦克阿瑟研究员职席(有时被新闻界称为“天才奖”)。

他的研究工作派生的结果深深地影响了数学界,1990年,他获得了堪称数学界的Nobel奖的Fields奖。

他之所以尚未获得Nobel奖,是因为超弦的存在目前尚无法进行直接的实验验证。

类似的例证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群体中也不乏其人。

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独树一帜,多方推崇。

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是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

胡适先生的学生中有两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

饶毓泰教授后来培养出了吴大猷,后者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

胡适先生自陈“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然要求。

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抱负等素质,都是在通识教育的坚实基础上方才能够得以造就的。

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指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应该对专业以外的学科具备必要的常识,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做一个完整的现代人,并具备综合判断的能力”,而传统考试与教育制度的流弊则是“造成一种所谓‘对很多事情知道得很少,对很少事情知道得很多’的‘专家’。

这种专家只有很狭隘的专业或纯技术观点,却无法妥善处理专业以外的重要问题,甚至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的“专家”,当然不可能是创造性人才。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推行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第三,素质结构失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

大学生多了绝对是一件好事,从大学生占人口比来看,我们国家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但是,这几年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因素很多。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适应。

大学是要培养专业人才的,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全跟着跑,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应当大力提倡。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有人以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完全不相容的,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

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

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以学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是一种非常必要的修养。

一个学生在某一学术领域中所获得的精神探险的经验,会成为他终身受用的素质。

即使他以后并不从事所学专业领域的研究活动,但他却可以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实际工作者,他能够以一个学者的态度来思考实际的工作问题,他拥有超越一般从业者的思想能力。

这样一种的专业教育,乃是一种贯彻着博雅精神的专业教育,它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无二致。

通识教育绝不是去造就空想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勇气与能力的善于思考和探索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并不绝对地排斥专业教育;反之,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也一定不排斥通识教育。

二,知识传授与心智训练的关系。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在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有一种对通识教育的庸俗化的理解,认为通识教育就是拓宽知识面,增加若干概论性质的或者人文方面的课程。

这是对通识教育的一种极其肤浅的解释。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和差别性,了解不同学科的智慧境界和思考方式,从而达到对客观对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的一个重大追求,是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获得心智的训练和提升。

物理学家吴大猷指出,“教育的目的,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为此,“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将人文学与科学间的鸿沟盖接起来”。

他认为,科学的要义是追求真理,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智慧,“是‘知识和智慧’不可分的一体。

片断个别的知识,如缺乏了各种知识的融会关系,则不构成科学。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教授认为,物理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物理学结论,更重要的是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中的奥妙,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大胆发表自己原创性的思想。

其实,不仅物理学的教学是如此,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如此。

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索的奥秘和愉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造的习惯,就是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和提升,就是人文精神和精神世界的闪耀和张扬。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智训练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三,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

面对魔方般的世界,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

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了途径,它既表达了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又给个人留下了选择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