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内 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 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
不
容 和劳动义务制。
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ຫໍສະໝຸດ 劳取酬的工资制同作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力全国有限的人 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
点
用
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 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影 响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 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
三、继续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 了错误”“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 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环节,作为提 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摘编自列宁《论粮食税》
二、成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
1.主要经过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 权并存。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 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武装起义,攻占东宫。 (4)建立政权: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当选人民委员会主席。
一、理论突破:列宁主义的形成
什么是列宁主义?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其形成的主要背景有哪些?有何 意义?
4.意义: (1)历史地位: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 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实践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 器。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1)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意义 史料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科学地评价社 会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对世界人民的意义、对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的意义、对苏联人民的意义、对中国人民的意义这四个 层次,进行整体把握。从坚持整体原则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层次缺 一不可。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主义的形成 史料 列宁……是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入学不久,他 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加入马 克思主义小组,从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奋斗,创立了布尔什维 克党,领导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运动,并结合俄国实际写了大量的 马克思主义著作,构成了今天的列宁主义。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 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开辟了人 类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引领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 革命的世界
的实践”,三个子目之间既存在 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又有着内在 的逻辑,分别讲述十月革命的指
历史意义。 导思想、十月革命的进程和十月
革命后苏俄(联)建设探索。
关键导览 1.一个主义:列宁主义 2.一个模式:苏联模式 3.两场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4.两大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5.四大变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直接过渡(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 沙皇专制→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 → 苏联模式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5.思考: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_(1_)_十__月__革__命__的__胜__利__是__俄__国__与__世__界__历__史__进__程__中__的__划__时__代__事__件__。_ _(2_)_十__月__革__命__建__立__了__人__类__历__史__上__第__一__个___无__产__阶__级__领__导__的__国__家__,__实__现__ _了__社__会__主__义__从__理__想__到__现__实__的__伟__大__飞__跃__,__开___辟__了__人__类__探__索__社__会__主__义__ _道__路__的__新_纪___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_)_十__月__革__命__沉__重__打__击__了__帝__国__主__义__对__世___界__的__统__治__,__极__大__地__鼓__舞__了__殖__ _民__地__半__殖__民__地__人__民__的__解__放__斗__争__,__改__变__了__2_0_世__纪__的__世__界__格__局__。_______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
2.从“时空观念”角度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从中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3.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并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模式。
列宁主义的形成1.条件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确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革命派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在“同时胜利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国胜利论”(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结束沙皇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如何理解“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 是一个感叹号。”
对俄国
结束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开启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世界
推动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
打击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公有制 计划经济
平均主义分配
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和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经济体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评价:积极性:它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力量保障了军事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局限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商业: 取消自由 肯定市场和商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
贸易和商品买卖 品货币关系 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实 商 系品 的质货 局:普实币部在遍物关调公义配系整有务给劳制扩。制动大前制生提和 产下,,逐允步许过多渡种到所分 实行配社有按:会制废劳主存除分实义在配物,,;配是利给对用制生市;产场关和
苏联国旗
主观原因: 1.阶级:无产阶级不断壮大,有很强革命性; 2.组织: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3.理论: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发展进程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七月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4)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工兵苏维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3.学生活动: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4.教师总结:强调本节课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一份关于十月革命的过程、意义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的学习笔记,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3)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进行课堂分享。
(4)难点突破: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与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的历史书籍,拓宽知识视野。
(2)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红色景点等,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和爱国情怀。
(3)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认识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文章,字数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8.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9.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背景:教师详细讲解俄国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与苏维埃政权并存的局面,以及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2.讲解过程:介绍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策略和行动,以及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3.讲解意义:阐述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解放斗争的推动作用。
4.社会主义实践:介绍苏联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特点及成就。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近现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学生对相关事件、人物、政策等可能存在理解不够深入、全面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十月革命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认识程度,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设想)
1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引导相结合:针对教学重点,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在关键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学难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十月革命胜利原因及意义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2.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时代背景,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对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三个子目有两层逻辑关系:一是理论与实践,即列宁主义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二是革命与建设,即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3.内容取舍的考虑第一子目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新增的内容,除历史知识外,还涉及“列宁主义”的理论概念,旨在深化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主观条件和时代背景的理解。
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突出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历史环节,并专设一段概括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三子目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成就和问题都有适当的表述。
考虑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的内容与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一定的重合,建议采用简略叙述历史过程、突出重点内容、加强理论分析的方式处理。
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对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理论贡献作简要说明。
本课第一子目“列宁主义的形成”是初中历史教科书没有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重要概念,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
同时,要注意历史教学的特点,把列宁主义的形成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下,以及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讲述,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认识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在这一子目的教学中,应着重把握两个环节:(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时代和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于世界历史时代,本单元的导言和第14课第一子目已经作了说明,可以在导人本课时重温上一课的相关内容,并联系本课内容,让学生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1921年3月)
影响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
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
食的价格
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
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
Hale Waihona Puke 国家征购价6卢布“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
由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弊端:导致农业和 轻工业的长期落后
(2) 形 成 过 程:
①的1计9划2国5经家年济性提体质出制:“,工优迅农先速社发实会展现主重国义工家国业的家”工的业方化什,采用高度集中 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 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现代斯化斯大国大林防林说武模:器“式,没那:有时是重我指工们苏业的联,地在那位我斯就们会大就和林不目的会前领有中导一国下切所,
处按的照地斯位大多林少的相规似:划中所国确没立有起自来己的重国工家业政,治没经有济自
己体的制军。事它工是业苏,联现在在只特要定谁的高历兴史,条谁就件可下以的蹂一躏种它社。”
——《大国崛起》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会见上访农民》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1921年3月)
时间
1918~1920年(三年卫国战争)
目的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内容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 制
特点:利用军事、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

2.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 事件。
(1)建立了第一个 无产阶级 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 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 解放斗争 ,改变了 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摘自《列宁全集》
[探究]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 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
[提示] 原因: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 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 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明历史解释]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 俄国革命的国际环境……军事形势……无产阶级 政党在苏维埃中获得多数,再加上农民起义和人民转而信任我们 党……这一切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中央委员会认 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 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 际问题。
——摘自《列宁选集》第三卷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 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列宁主义形 成。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家面临着严 峻的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反攻,为了稳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秩 序稳定,苏俄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 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苏联强大国家的基础,但这种发 展模式后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件)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 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目录
0 1 列宁主义的形成
0 2 十月革命的胜利
0 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01
列宁主义的形成
• 1870年4月22,出生于沙皇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 尔斯克。
• 1892年,22岁的列宁开始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 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 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马克思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 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 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贸易 生产力高度发达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3)
(1).背景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 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者联系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 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⑴ 客观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力量薄弱。 (2) 主观原因 ①革命得到人民的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④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⑤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材料一:1918年春夏,英、法、美、日等国(进入俄国)。协约国军队的干涉不仅侵犯了 苏俄的主权,而且策动了苏俄国内的反布尔什维克和反苏维埃政府势力,在外国军队的支 持和扶植下,反苏维埃政权的各种力量纷纷聚集起来,成立地方割据“政府”,并用武力 向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由此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国内战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3、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材料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 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 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 机构。大会之后,地方的马克思主义小组仍各自分散活动。统 一集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实际没有建立起来。 ——吴于廑、齐 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册)》
(三)评价: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①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 ①历史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
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际相结合,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②对俄国的认识:“帝国主义链条中 与发展。
最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 ②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 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数国首先获胜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内获得胜利”。
(二)列宁主义
2、主要内容:
④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肯定无产阶级的
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作用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话”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无
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维护工农联盟。
肯定工农联盟的
作用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七月流血抛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 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 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 公开反对革命两个政权并存局 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 的方针。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共49张PPT)

性 (3)直接原因/催化剂:一战的爆发,使沙俄的落后于腐朽充 分暴露出来,推动了革命的发生。 (4)最成熟的主观条件:坚定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革命性强;巩固的工农联盟;列宁主义领导
• 1.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 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
•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 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 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起初,几乎 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 (4)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
动。 • (5)思想: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 2.诞生标志 •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月
——十月革命的经过及特点
革
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十月革命的结果和意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 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背
——物质基础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了解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认识其历史影响。
【教材分析】《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急剧变化,十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果”,又是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因”,其社会主义实践对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都具有重大影响。
在单元专题中,上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格局》,下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绘制时间轴,认识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俄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改革开放。
【学情分析】该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通过三年的初中历史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比较系统的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体系,再加上这节课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这给本节课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简单学过相关知识点,再加上近代中国一直在贯彻以俄为师的原则,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突出重难点,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再现历史的教学方法,通过呈现丰富视频图文资料,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到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在充分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打破与开创: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主备人:吕淑珊课题:第十五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十月革命的原因、意义。
2、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经验教训。
教学指导思想:以列宁的一生贯穿全篇,以打破与开创为为主题,讲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及影响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的实践。
利用文献史料,视频资源等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运用比较法,有利于学生记忆。
强(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在全国人口中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1%。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二:在俄国统治阶级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后,繁重的捐税,高额的地租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转变)2.四月提纲指方向:(1)时间:1917.4(2)背景:①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但临时政府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3)内容:①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③争取和平夺权。
(4)意义:指明了革命的发展道路方向。
(引爆)3.七月事件抛幻想:(1)时间:1917.7(2)概况:俄军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士兵示威游行→临时政府镇压。
(3)结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全部——《世界现代史》材料六: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理论探索、实践探索爆发的原因、过程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重难点
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难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核心概念
列宁主义、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反动势力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2、内容
——张建华《俄国史》
思考:利用材料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局限性: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应战时需要的非常措施,但生产关系不适应当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严重匮乏
材料: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
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
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思考: 1、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
2、其实质是?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 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 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理解十月革命 的性质是( )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优质课件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十月革命
1.背景
依据材料分析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对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1,)少经数济的:大资企本业主集义中进了一俄步国发大展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 大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2,)彼阶得级格:勒工和人莫阶斯级科力两量个不地断区壮产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
② 经济:粮食短缺、经济困难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迫于形势与追随理想的实践
(2)目的
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质是?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实质:利用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材料四: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 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迫于形势与追随理想的实践
利用材料和图片分析,为什么这“功劳”是有限度的?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学思之窗】 积极作用: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 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苏]列宁《论
21250
维埃
政加 暴权乱……,71参34902加1 年暴2乱月者2108多79日0 数,是15刚00刚0 名穿水上兵军
参 装
国家收购价 国家零售价
6卢布 30卢布
农民 的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教训。”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已有初步了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对革命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尚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历史事件形成片面的认识。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十月革命。在这次革命之前,俄国经历了一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那么,十月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它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2.学生观看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十月革命的背景是什么?它为何能够成功?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这些举措的利弊如何?
-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细节,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进程和意义。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制度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实践过程及其特点。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会播放一段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接着,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为什么说十月革命是一場胜利?”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详细讲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等。接着,我会讲述十月革命的进程,包括列宁的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1.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2.十月革命的进程及其胜利;3.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4.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与改革;5.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及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理清十月革命的发展脉络;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实践过程及其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让学生从中获取启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

两者联系
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材料一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
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 领美导.的斯塔国夫家里,阿打诺破斯《了全资球本通主史义》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3)阶级基础: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 (4)思想基础: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5)组织基础: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命料。三: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列年宁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
1.背景 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具备了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社会矛盾: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 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社会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一战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性强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 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 才能成功。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 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 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 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 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之路: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芙乐尔号
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十月革命的意义
(1)是俄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 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 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 历史的重要内容。
2.诞生标志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 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 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背景 (1)国内外战争,经济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失败。 2、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 了政治形势。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 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 复与发展,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①农业:固定粮 食税②工业:实 国家掌握经济命 行国家资本主 脉的前提下,恢 义(租让,租赁 复商品市场和资 )③商业:实行 本主义 自由贸易④分 配:按劳分配的 工资制
①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 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 础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 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 政权③列宁找到了经济 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 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实行国家对国民 经济的高度集中 计划管理,排斥 商品市场和资本 主义
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 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 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 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 内的经济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①医治战 战后经济恢复时 争创伤, 期;苏维埃政权 恢复发展 面临严重的经济 生产,② 困难和政治危机 在此基础
上逐步过 渡到社会 主义
1.背景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基础: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 (4)组织基础: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 织的工人运动。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消极方面: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消费水平较低,影响了 苏联的发展。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 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苏俄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 么影响和启示?
自主学习
1.概述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道路及意义。 2.什么是苏联模式?怎样形成的?如何评价? 3.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列宁简介: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 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斯基,生 于俄罗斯辛比尔斯克,列宁是化名。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 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三).苏联成立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共有15个加盟 共和国组成。沙俄--苏俄--苏联
国旗
国徽
斯 大 林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四).斯大林体制或苏联模式
1、背景: (1)1924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 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主要内容 (1)经济方面: ①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③实行五年计划,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 一的公有制。 (2)政治方面:权力集中。
比较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1)政治与军事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武 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 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重点:十月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苏联模式。 难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规律的特殊性理论,看待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运用实践 与认识的观点看待苏联模式。 时空观念:认识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课文史料、图片并搜集史料,探究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社会背景、过程。 历史解释:通过课文学习并搜集资料,理解十月革命的背景、意义及苏联 模式的评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实践意义, 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树立社会主义制度必胜的信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名称
背景
目的
内容
特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
①集中有 国内战争时期; 限的人力 国内被推翻的地 物力打退 主资产阶级叛乱 国内外敌 ,国外协约国武 人的进攻; 装干涉,苏维埃 ②后来以 政权形式险恶。 此向社会
主义过渡
①农业:余粮收 集制②工业:企 业国有化③流 通:取消自由贸 易④分配:实物 平均配给制⑤ 其他:劳动义务 制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 特色。 5、评价: (1)特殊历史条件下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 政策; (2)政策的实施对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 (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实践证 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 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3.成就: ①到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 二。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 ②苏联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 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 4、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5、评价 (1)、积极方面: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 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全部 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将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 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
①时间:1917年11月7 日(俄历10月)阿芙乐 尔号巡洋舰开火, ②组织: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 ③地点:彼得格勒,攻 占冬宫。 ④结果:推翻了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 埃政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革命道路:城市为中心
。
4.意义: (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 承和发展。 (2)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 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爆发起义。3月12日,起义获得 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临 时政府对外继续参加一战,对内镇压人民反抗,矛盾激化。
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一条 新的探索之路……
“目前已很清楚,我 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 简捷、迅速、直接的办 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 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 失 败 了 …… 政 治 形 势 向 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 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 主义上去。”
—— 摘 自 《 苏 联 兴 亡 史》
(二)、新经济政策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 流通;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 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特点 (1)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