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东港市小甸子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word18 《孟子》两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和《孟子》;理解重点词语,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3.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说理方法。
(重点)4.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对,是拔苗助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吗?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等,都来自这本书,那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某某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
(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3.朗读课文,然后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了解文章大意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主旨大意。
明确: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教师寄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链接】关于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自主学习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注解理解文意。
二、合作学习:合作交流1-2自然段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④原因何在?合作交流3-4自然段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 。
⑻ [兵革] 。
⑼ [委] ;[去] 。
⑽ [域] 。
⑾ [封疆] 。
⑿ [固] 。
(13)[国] 。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
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
导致灭亡。
H
2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生: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生存发展
死: 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使……萎靡死亡
译文: 这以后,(人们才)明白忧患可以使 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 孟 子 ︾ 两 章
H
1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孟 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 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 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 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
子 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 《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 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 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 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 反对战争。
H
2
<<孟子>>二章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H
3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 文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的含义
4 .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中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接着从 攻守 两 方面分两层进行论证,得出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结论,进而推出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的结语。
4、得“人和”的实质:得道 。
5、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二章》讲课详案
李老师有句很经典的话:生命不息,默写不止。
这节课我们就从古诗文默写开始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请一学生读题并做出回答。
)
1.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孟老夫子就已强调过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他是这样说的:,。
对!人和!(板书)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陈水扁倒行逆施,不得民心。
2020年台湾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倒扁”运动,去年,陈水扁下台,并因多项弊案受到了台湾人民的指控,这恰好证明了《孟子二章》中所说的两句话:“,”
很好!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如何得民心,统治者就要施行仁政。
(板书)。
辽宁省鞍山市第十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二章教
18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教学关键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具小黑板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一、分析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明确: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二次备课(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二次备课1教学过程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明确: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九年级下册18课、《孟子》两章PPT课件
内容解析
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还在后面以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结局
来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2020年9月28日
11
本文结构简图
摆出观点:
(总)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 道理论证:
(分) (治国)
进攻失败
防御失败 排
比
域民…… 论 固国…… 证
1、城:内城 2、郭:外城 3、环:围 4、而:
表修饰关系,译为“着”
5、而:但是、却
6、夫:读作fú,句首发语词
7、得:得到
8、然:这样9、而:但是、却 10、者:……原因
11、是:这 12、城:城墙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16、坚利:坚固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委:放弃 19、去:离开
8、威:震慑、威服
9、兵革:武器装备
10、利:锋利、锐利。兵革之利:武力强大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内容解析:前面列举了两个战争中的事例来论述,强调
了战争中需要“人和”,这里用“域民……固国……威
天下……”讲道理,论证“人和”在治理一个国家中的
件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作者首先摆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020年9月28日
6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孟子》两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8课《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孟子二章》共计5---6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并背诵全文;能逐字逐句翻译,同时积累相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学习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全文。
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文言词语归类整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此片播放时插入雍正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四、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记下疑问,共同讨论,明确。
五、理解文意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六、布置作业:1.熟背课文。
2.翻译全文。
3,整理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做到熟练朗读。
2.给加点的字注音音:畎.亩()傅说.()胶鬲.()空.乏()法家拂.士()3.熟读并背诵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二、【疏通词句】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曾.益其所不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
九年级语文下册
◆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 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 尊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 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现存七篇。
◆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 行“王道”“民贵君轻”的政治 主张。
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 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下列加 线字的读音 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郭 guō 2、米粟非不多也 sù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yù 4、亲戚畔之 pà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环而攻之/而不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战争
得道多助
地利
域民
失道寡助
不如 人和。
道理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仁政”
■ 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 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 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 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结合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课前演练】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
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学法指导:什么是排比及排比的作用
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排比的作用:排比往往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排比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这是辨别排比的一个依据;另外还要注意,三句的内容要相关,语气要一致辞。
归纳起来,排比有以下特点: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预习提示:1、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听课文,录音参看幻灯片。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4、结合书下注释和幻灯片疏通文意,先自译,然后小组内翻译。
5、背诵课文和重点文言词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巩固提高研学案
课文分析:
(一)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二)1、找出本文中心论点。
指出论证方法。
2、孟子认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三)文章思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列举古代的事例。
(论证)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论证)
第二部分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第三部分第4段:论点:。
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巩固提高
1、解释词语:
发畎亩举任
饿苦.其筋骨劳.其筋骨空乏
行拂乱
..曾益曾恒过衡而后作.拂.士出
入.
2、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再次阅读课前演练,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何足以知之.
C生.,亦我所欲得之则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4)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5)甲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4、对第2段内容要点概括正确的是:()
A.人只有处于困境才能有作为,国没有忧患。
B.人若处于困境,国处于忧患,就一定要灭亡。
C.人若经常处于困境,就无法发挥才能;国无忧患则往往遭到灭亡。
D.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要遭到灭亡。
5、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用课文词语回答)
【拓展延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
请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