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复习总结题
初中数学学习效果评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学习效果评估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学习效果评估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旨在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一个科学、全面、客观的学习效果评估工具。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评估,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初中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估方法。
1. 学习成绩评估学习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考试成绩:包括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情况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2. 学习态度评估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估:•课堂纪律: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是否能专心听讲;•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能积极完成作业;•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是否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是否能自我激励。
3. 学习方法评估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评估:•预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提前预习新课程,是否能提出问题;•复习习惯:学生是否能定期复习旧知识,是否能巩固记忆;•解题方法:学生是否能运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是否能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4. 创新能力评估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素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是否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合作能力:学生是否能与他人合作,是否能发挥团队精神;•思维方式:学生是否能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是否能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课程设计与评价》课后练习题答案
课后题1.简述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简述核心课程的优缺点。
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
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4.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
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与评价》单选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1.下列哪一时期,多数学科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体系(B)A.古代B.近代C.现代2.下列哪位教育家所倡导的经验课程被称为活动课程?(C)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1.以下哪个选项属于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A)。
A课程的根本目的B教科书的编制C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D具体学科的教学计划的制定2.影响中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D)A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B教师的自身条件C可运用的课程资源D传统习俗和价值观3.关注对知识的纵向与横向组织,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逻辑序列,强调课程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符合以上特征的是(B)A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B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C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D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课程设计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人们在理论上将课程设计取向做了五种清晰的划分,在实际中也是按照其中某一种课程设计取向设计或实施课程B不同课程设计取向之间并非截然对立,不同取向之间的协调有助于设计出平衡的课程C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当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即为课程设计取向D小学教师可能发现其课程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和学术理性主义两者的结合,这就是所谓综合的取向5.下列对目标模式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强调通过事实描述、资料量化处理的方式来构建课程体系,把课程看成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B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此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C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D鉴于目标模式的着眼点在于效率和准确,故而它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6.下列对过程模式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B)A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是过程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B 儿童在学习中的兴趣不会随时发生改变,故而目标和内容也不必预先制定C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现,自行探究D教育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更应突出儿童的发展7.“课程审议”是以下哪种设计模式常用的方法(A)A实践与折中模式B过程模式C目标模式D批判模式1. 把课程目标分成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或称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的学者是(B)A 艾斯纳B舒伯特C泰勒D.麦克唐纳2.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应选择哪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D)A.纵向组织B横向组织C螺旋式D直线式3. 以发展心理学从人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提出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A横向组织B纵向组织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4.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的角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适,这种课程实施的取向称为(D)A.忠实观取向B.生成观取向C.价值观取向D.互动调适观取向5. 对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评价属于课程评价的哪个层面(A)A.微观层面B.宏观层面C.中观层面D.总体层面6. 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是C)A.总结性评价B.过程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结果评价7. 在课程设计中,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的课程进行翻译和本土化改造,这运用了课程设计的哪种策略(B)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新编D.课程拓展8.近年来,在大学和高中阶段开始时兴的“区域研究”,就是运用包括历史、文学、地理和方言等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来论述文化上不同地理区域的问题。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总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体来说: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确保目标的具体性和可衡量性。
同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教材的章节和内容安排:根据课程大纲,合理安排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
2.重点和难点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学生的辅导。
3.实际案例和实例: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制定教学内容时,要注重与课本的关联性,符合教学实际,不涉及无关内容。
三、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四、教学资源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学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1.支持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2.丰富学习体验:教学资源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易于获取和分享:教学资源要便于学生获取和分享,便于教师监督和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期末课程总结题目大全
期末课程总结题目大全1. 《现代汉语》的学习感想与收获2. 《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体会与思考3. 《外国文学》的主题与风格分析4. 《历史文化名城》游学总结5. 《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心得与应用思考6. 《法律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7.《政治学导论》的政治思维与行为解析8. 《社会学原理》的现实问题与理论契合度分析9. 《心理学导论》的实验设计与结果解读10.《哲学原理与方法》的思辨能力培养与哲学观点争论11.《语言学概论》的语言结构与语言演变分析12.《新闻学基础》的媒体与社会互动研究13.《广告与传媒学》的品牌推广与市场营销策略研究14.《人力资源管理》的员工激励与组织效能提升15.《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分析二、理科类课程总结题目大全:1. 《数学分析》的极限理论与微积分应用案例分析2. 《离散数学》的排列组合与图论分析方法探究3. 《线性代数》的向量空间与矩阵计算应用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概率分布与假设检验应用5. 《物理学基础》的力学与热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6. 《化学基础》的化学反应与实验室安全管理总结7. 《生物学基础》的细胞与遗传实践与理论分析8. 《地理学概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案例研究9. 《生态学导论》的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思考10.《计算机基础》的编程算法与数据结构应用11.《信息与通信工程》的通信原理与网络安全研究12.《机械工程基础》的力学分析与设计实践三、艺术类课程总结题目大全:1. 《音乐鉴赏》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乐理分析2. 《绘画基础》的构图与色彩运用技巧探究3. 《戏剧与表演》的角色演绎与剧本解读4. 《舞蹈基础》的舞蹈风格与动作技巧研究5. 《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影视剧分析与创作实践6. 《摄影基础》的光影与构图运用总结7. 《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视觉传达与创意设计研究8. 《广告设计与创意传媒》的品牌策划与广告效果评估9. 《艺术史》的艺术流派与艺术家的研究与评价10.《空间设计与展览》的展示效果与观众体验分析四、工科类课程总结题目大全:1. 《电路分析与实验》的电路设计与模拟仿真实践2. 《信号与系统》的信号处理与系统建模分析3. 《数字逻辑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电路设计与逻辑运算研究4. 《材料力学与热处理》的材料选择与加工技术比较5. 《电子技术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与电路设计研究6. 《汽车工程基础》的发动机原理与车辆动力学分析7. 《机械原理与设计》的工程流程与设计规范研究8. 《电力工程基础》的电力系统与能源管理探究9. 《土木工程导论》的结构设计与工程实践案例分析10.《化学工程基础》的反应器设计与化学过程优化。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范本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范本在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期间,我深深感受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程,我对课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首先,我对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教学理念、课程开发的步骤和常用的设计模式。
我了解到课程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
我学会了运用反向设计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出发,设计出具有意义和价值的课程。
其次,我对课程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课程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习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我了解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更是对课程设计的修正和改进。
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学生作品评价等,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我还学会了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最后,我在实际操作中对课程设计和评价进行了实践。
通过课堂上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案例分析,我学会了运用课程设计和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例如,在一次小组讨论活动中,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我发现学生对活动的评价普遍比较高,但也有少数学生反映活动时间安排太紧,导致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我调整了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展示自己的观点。
总之,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让我对课程设计和评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仅掌握了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好地设计和评价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课程设计与评价第三章课程标准
.
19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四)在实施建议上的比较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
20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五)在教学评价观上的比较
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
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
第三章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课程标准的编制和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意义
.
1
课程标准
是国家管理教育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文件,规定了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要 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 架,对课程实施提出建议,是教材编写、 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学科性质与地位的界 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的安排的说明, 以及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 等的规定与要求。
.
7
课程标准是要求
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基本要求。
.
8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
.
9
普通高中阶段新课程的门类
.
10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11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识 程观 感 态
与与度
技
方
和 价
.
着眼于教师的教,关 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大纲
识 知力 能识 思 想 认
18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三)在教学内容上的比较
准课 程 标
学习领域 学习目标 行为目标
纲教 学 大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综合评价(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程综合评价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程综合评价历史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历史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课程内容评价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
课程内容既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国家的历史脉络,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方法评价在教学方法上,初中历史课程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分析。
教师通过讲述、讨论、参观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历史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材评价初中历史教材质量较高,插图丰富,文字表述清晰。
教材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中的历史案例和资料翔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教学资源评价初中历史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物等。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大对历史教学资源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史的机会。
学生学习评价初中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教师教学评价初中历史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初中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繁琐,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
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学校、社会和教师应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1. 教学背景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为例,对一个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2.学会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新课,如“如何测量一个未知角度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4.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4.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示范,重点阐述锐角三角函数的内涵和外延。
4.4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6 总结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5. 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以提高自身学习效果。
5.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了解教学效果。
5.3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6.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评价和反思,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 结语本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华中师范大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期末考试必备通关指导6
[试题分类]:课程设计与评价_[题型]:单选[大题名称]:单选题[题目数量]:2021分数]:21.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A.教学过程之前B.学生毕业时C.教学过程之后D.教学过程中[答案]:D[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二级属性]:2.针对某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采用综合评价方式,下列属于综合评价的特征的是()A.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B.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C.评价标准统一D.评价内容明确[答案]:A[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二级属性]:3.教师希望了解学生对某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好使用的评价方法是()A.观察B.调查1C.测验D.面谈[答案]:C[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二级属性]:4.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分层化属于()范围。
A.评价目的B.评价观念C.评价内容D.评价过程[答案]:C[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二级属性]:5.以评价者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可以将评价分为()。
A.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B.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C.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D.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答案]:D[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2[二级属性]:6.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进行评价的方法属于()。
A.外部评价B.内部评价C.定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A[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二级属性]:7.评价者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讲课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属于()。
A.量表评价法B.监视监听评价C.录像评价D.现场观察评价[答案]:D[难度]:2[公开度]:公开[小题分数]:2[一级属性]:[二级属性]:8.为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基础所进行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3。
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总结
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总结【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总结(共15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总结一:新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新课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新课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课程更注重学生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
要想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实际运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
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说的机会很少,口语、听力得不到提高。
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
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
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
创造性运用教材。
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5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5篇第1篇示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一、引言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基础。
本学期我在学校修读了机械原理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机械原理对于我将来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篇文章,我将对机械原理课程进行设计与评价学习总结。
1. 教学目标设计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课程内容设计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要突出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原理和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我所学的机械原理课程中,课程内容设计较为全面,不仅包括了静力学、动力学、振动学等基本内容,还涉及了机械设计、传动装置、机械结构等实际应用领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学方法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机械原理课程的设计中,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我的机械原理课程中,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1. 能力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主要通过考试、作业、实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地衡量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对学生的学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
一个好的课程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效果评估(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效果评估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中,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以初中数学课堂为例,详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效果评估。
1. 引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全面监测与评价。
它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篇范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
2. 教学目标评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策略,以及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信心,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 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关键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启发式教学:评估教师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2)情境教学:评估教师是否能够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3)合作学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学生学习状况评估学生学习状况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兴趣:评估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保持积极的心态。
(2)学习方法:评估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复习、做笔记等。
(3)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解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进步。
5. 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教师教学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华中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教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网课测试题答案卷3
华中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教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研究性学习课程就是综合课程,即跨学科的、综合了各门学科知识的课程。
()T.对F.错2.课程设计与评价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的进步主义教育活动。
()T.对F.错3.()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者特点做出判断,并追求和促进课程发展的过程。
A.课程开发B.课程设计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4.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只有需求-主导这种模式。
()T.对F.错5.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即()。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美育领域6.最早提出“课程目标”并将其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属的学者是()。
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博比特D.查斯特7.()是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
A.外观评价模式B.差距评价模式C.应答评价模式D.CSE评价模式8.美国学者艾斯纳将课程目标分为两种,即()。
A.教学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课程设计与评价批判模式主要包括()等。
A.莱雷课程研究模式B.西罗特尼克的研究模式C.布鲁姆的研究模式D.泰勒的研究模式10.心理学作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历史悠久,其中()是依据官能心理学提出体、德、智和谐发展。
A.杜威B.赫尔巴特C.亚里士多德D.莫兰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F2.参考答案:T3.参考答案:D4.参考答案:F5.参考答案:ABC6.参考答案:CD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CD9.参考答案:AB10.参考答案:C。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2篇)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是我本学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于课程设计和评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课程设计与评价这门课程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课程设计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要设计好一门课程,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来设计课程,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
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课程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个好的课程评价应该既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效的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如何收集和分析评价数据,以及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指导教学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我参加了一次小组课程设计项目。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共同制定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工合作进行了课程设计,并且根据设计完成了一次教学实践。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还加深了对于课程设计和评价的理解和实践。
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课程评价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在课程设计和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课程设计和评价的一些新理念和方法。
例如,学习者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多元评价强调综合评价和多角度评价。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课程设计与评价》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获取了一些关于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深思熟虑的、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思维方式。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让我重新认识了课程的本质和意义。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觉得课程就是教师上课布置的任务,只要完成内容覆盖到位,就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然而,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发现课程远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而是教学活动的有机整合,是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是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全新的认识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教学发生了新的思考。
其次,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让我了解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基础,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课程层次的设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同时,课程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兴趣特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次,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使我明白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检测,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评价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水平、技能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还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便更好地找出问题、改进教学。
课程评价不是单纯的考试和测评,而是应该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借助多种评价手段和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最后,学习《课程设计与评价》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环境的创建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大题复习资料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
70年代后,罗杰斯继承了他的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他认为:在培养目标上,他主张教学的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因此教学应该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特点:过程模式强调知识与活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即知识与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无须依赖于外在的什么目标而存在。
因此课程的设计不一定要从确定目标开始,设计课程时必须考虑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并优化学习的背景或环境,使其在与环境的互动及问题解决中提高认知水平。
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
但它对模式的建构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
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假设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做很好的调整,这种预想有些脱离现实。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1)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2)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3)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4)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5)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初中体育课程活动设计与评价(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体育课程活动设计与评价第一篇范文:初中体育课程活动设计与评价一、活动设计理念(1)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我价值。
(3)趣味性与挑战性: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团队合作与竞技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竞技性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
二、活动目标(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
(3)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的竞技精神。
三、活动内容(1)热身活动:通过跑步、拉伸等运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2)主体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田径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
(3)放松活动:通过瑜伽、冥想等运动,帮助学生缓解疲劳,恢复身心状态。
四、活动过程(1)课堂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2)活动指导:详细讲解活动内容、规则和安全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参与活动。
(3)活动实施: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技术指导和心理支持,鼓励学生挑战自我,提高运动水平。
(4)活动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活动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技术水平、团队合作、竞技精神等方面。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课程设计总结
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设计已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认真完成了各项课程设计任务,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总结旨在对本次课程设计进行全面梳理,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学工作。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整合: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 技能提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分析:对项目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2.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架构和模块设计。
3. 编程实现:根据系统设计,使用编程语言实现各模块功能。
4. 测试与调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排查并修复潜在问题。
5. 文档编写:编写项目文档,记录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
四、实施过程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实施步骤:1. 教师引导:教师提供课程设计指导,明确设计要求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分组:学生按照要求分组,每组不超过X人,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
3. 选题与计划:各小组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项目题目,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
4. 设计与实现:各小组按照计划进行系统设计和编程实现,期间进行阶段性汇报和讨论。
5. 测试与完善:各小组对系统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
6. 总结与评价:各小组提交最终的课程设计报告,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成果展示与评价经过紧张而有序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各小组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各小组通过演示、讲解和答辩等形式展示了项目成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具体来说,本次课程设计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功能完善:各小组所设计的系统均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功能模块,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与评价》简答题1.简要回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的基本特点。
答:现代学校课程形态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计划中出现了多种课程类型,呈现出课程综合化的态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材编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2.学科课程有哪些突出特点?答:学科课程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各学科(各学术领域)由各种不同类别的间接经验组成,各科内容取材于相应的科学领域;二是各学科依据不同的育人要求而设置,不同类别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育人价值;三是不同类别的学科按照一定的顺序予以排列。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是什么?答: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4.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陷是什么?答:核心课程的优点包括: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题目,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
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同时,核心课程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
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微观层次的课程设计。
答: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
它类似于在理论和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教学设计。
从设计的结果看,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发生在教室中的各类教学活动等,基本等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谈及的“备课”。
从设计所涵盖的因素看,包括教师自身在课程实施上的特征及素养,学生的知识准备、现有水平,课程实施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课程资源的准备等,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协调搭配,以发挥整体功效。
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等。
6.课程设计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答: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它明确揭示了课程设计的从属关系,指出课程设计属于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这一系统工程是由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三个部分组成的。
其次,它反映了课程设计活动的本质属性,即课程设计活动必然受到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本质性联系的制约。
第三,它反映了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7.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不同层面的设计主体、设计任务和设计成果。
答:宏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设计成果是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中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为课程专家,设计任务是把宏观层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加以具体化、物化,设计成果为课程的科类结构;微观层面的设计主体主要为教师,设计任务是进行具体课程要素设计,设计成果为各科目内的结构。
8.简述泰勒原理。
答:泰勒是围绕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来阐述他的理论。
他认为,这四个问题是在任何课程设计中都必须回答的。
这四个问题是:①学校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④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被实现?众多研究者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四段渐进式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
关于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第一,三个来源。
一是学生。
二是当前的社会生活。
三是学科。
第二,两个过滤器。
①哲学过滤器。
②心理过滤器。
关于学习经验的选择,泰勒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第一,为了达到所规定的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的经验;第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实践目标所含载的那种行为中获得满足;第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须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于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几种结果。
关于学习经验的组织,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
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原则。
关于结果的评价,泰勒提出了如下步骤:步骤一,界说教育目标。
对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进行清晰地界说是评价的第一步;步骤二,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评价情境,使其将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步骤三,编制评价工具。
9.简述课程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
答:整体设计思路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整体设计思路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
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
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
10.如何分析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答:分析这四者的关系,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
当然,不同的教育学者对这几个概念的界定是不同的。
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权威性的概念界定。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扩充。
11.课程设计有哪几种基本策略?答: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简要说明每种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可。
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答:课程实施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3.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有哪些?答:为了对选择课程内容时有所帮助,应当考虑以下课程内容选择标准:(1)合法性(2)重要性(3)真实性(4)适合学生的特点(5)教师背景14.简述课程评价的三种价值取向。
答:从取向的维度,一般把课程评价归纳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以及主体取向的评价。
(1)目标取向的评价。
课程评价被看作是将教育结果或课程计划和预定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它以“自然科学范式”为其理论基础,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化。
它把预定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在本质上受“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所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2)过程取向的评价。
它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倡导“量化研究”方法,但同时也关注“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
在本质上,它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
它评价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方法,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15.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答:课程评价活动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
课程评价的设计及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客观的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同时,也经得起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的检验。
(2)人文性原则。
评价的执行要尊重个人与群体(教师、学生、编者等)的合理性需求,并要能充分地发挥评价各方的自主性。
应把学生看做是评价的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应促进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尊重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完备性原则。
评价过程与准则的确定是共同分担的责任,评价程序要考虑到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教育人员之间的公正性。
评价样本也应有代表性。
评价是教学、课程、方案设计、学校与部门的改进、专业发展及其他计划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
(4)适应性原则。
首先评价应该适合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预期结果。
再次评价应适合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并向学生、家长、教师以及教与学的行动做出反馈。
最后评价应该适合评价各方人员信息的可信性。
16.简述时间取样法的实施步骤,并比较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的不同。
答:时间取样法,即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行为的观察方法。
具体步骤为:①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②选择目标行为并进行分类,且严格规定操作定义,即对需要观察的行为给以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每一个行为或现象的测量和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③设计和编制适当的记录表格;④制定观察实施计划。
包括确定总的观察时间,确定几个观察时段,人员安排以及如何记录等;⑤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⑥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根据观察时段出现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的次数和情况去推测观察对象的一般行为表现。
事件取样法,即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注意记录某些预先确定的行为表现或者事件完整过程的观察方法。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而时间取样法必须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事件取样法侧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点及全过程,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先设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
17.采用实况记录法进行观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答:实况详录法。
也称连续记录法。
指在某段时间内,连续而详细地把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收录下来的一种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