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3.影响:
①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促进了民族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③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
巩固小结 阶段 特点 主要措施
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冯太后主持, 第一 推行均田制 重点是 阶段 实行三长制 创建新制。 推行租调制 迁都洛阳; 第二 孝文帝主持, 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阶段 重点是 移风易俗。 改籍贯
汉人胡食画像砖
北魏人出行图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 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材料反映了北方各民族出现什么现象?据材料你 怎样认识民族融合的过程? 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 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 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 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 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孝文帝亲自主持,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 学习、接受汉文化。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 改汉姓: 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讲汉话: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胡服: (结辫左衽,夹领小袖短袄,长裤长靴。)
——《洛阳伽蓝记》卷二
(注:士族制度是萌生于东汉,形成于汉魏之际的政治制度。)
你觉得是北魏洛阳的什么景象让南梁大臣陈庆之感叹不已?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 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俸禄制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 肯定,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 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 做出了贡献。
本单元线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亲自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 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3)“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职责?) ①内容: ②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 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 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对人民推行 均田制。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④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朝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他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下是他实施的一些主要改革措施:
1. 地方行政改革:孝文帝实行了分封制,将北方的土地分为多个州郡,以便更有效地
管理和控制。

他还设立了负责监督地方行政的中央官员,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监督和
管理。

2. 军事改革:为了增强北魏的军事力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

他加强了军
队的组织和训练,增加了军队的规模,并将军队的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以便更好
地对抗南方的敌人。

3. 法律改革:孝文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法规,加强了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司法审判的官员,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执行。

4. 文化教育改革:孝文帝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儒学。

他设立了孔庙,推广儒家经典,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德教育。

此外,他还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以促进教
育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5. 经济改革: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他进行土地改革,取消了一些
封建土地所有权,使土地重新分配更加公平。

他还实行了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的力量积
累了基础。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重用儒学家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北魏孝⽂帝改⾰,俗称孝⽂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帝在位时所推⾏政治改⾰。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均⽥制和户调制,变⾰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家阅读参考! 北魏孝⽂帝的改⾰措施 第⼀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长和党长),经济⽅⾯实⾏均⽥制和租调制。

地⽅上设⽴三长制。

为配合均⽥制的推⾏,强化中央对地⽅的控制,朝廷采⽤了⼤⾂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邻长,五邻⽴⼀⾥长,五⾥设⼀党长。

推⾏新的租调制,规定:⼀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减轻,国家收⼊增加。

第⼆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 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贪污成风。

故此孝⽂帝仿效汉⼈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多因为⽣计依附世家⼤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邻,五邻⼀⾥,五⾥⼀党,各设⼀长,即「邻长」、「⾥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便收税。

均⽥制均⽥制」配合「三长制」⽽⾏,计⼝授⽥,平均⼟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均⽥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化 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习惯以作的: 改服装⾸先改变⾐著,命令⼈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祖纪下》云:「太和⼗⼋年……⾰⾐服之制。

」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籍贯不得再称「代⼈」,须改称「河南洛阳⼈」,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落地归根,⼜「太和⼗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涉及两个时期的三 个方面: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 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 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 阳和移风易俗。
一 前期改革
• 孝文帝改革前期由冯太后主持,目的是用 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 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 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 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 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 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 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 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 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 了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北魏实行俸禄制。俸禄 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 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 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 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 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 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 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
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

4、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采用汉族的官员制度,律令。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扩展资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3.影响: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国家占有部分土地 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思考:1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 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 二十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 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 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 不还。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④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 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低选拔人才;
改汉姓

【5a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5a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推崇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提倡忠君爱国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儒家伦理道德。
推崇儒学,使得儒学成为北魏王朝的正统思想,为后来的文化
03
繁荣奠定了基础。
兴办学校
01 兴办太学,设立国子监,选拔优秀学生入学,培 养官吏和士人。
02 兴办地方学校,推广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03
兴办少数民族学校,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
倡导服饰礼仪
除了规定服饰标准外,孝文帝还注 重服饰礼仪的推广,让鲜卑族人了 解和遵循汉族的服饰礼仪文化。
改说汉语
推广汉语教育
为了提高鲜卑族人的汉语水平,孝文帝大力推行汉语教育 ,设立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汉语言学习的资源和师资。
制定语言政策
为了确保鲜卑族人能够顺利地学习和使用汉语,孝文帝还 制定了相关的语言政策,规范汉语的使用和教学。
发展科举制度
01
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场的 垄断。
02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选拔范围,让更多人有机 会进入官场。
03
规范科举考试程序,确保公平公正,提高人才选拔 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迁都的影响
01
02
03
加强了中央集权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得以 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 行政效率。
促进了经济发展
洛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基础雄厚,迁都后为 北魏的农业和商业发展提 供了更好的条件。
推动了文化交流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 推动文化交流,吸收中原 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 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5a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
汇报人: 2024-01-09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内容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改籍贯:
(1)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3.意义
(2)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俸禄制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保证政府收入
B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C.鲜卑贵族 D.汉族地主阶级
7、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其实质是( ) A.提高自身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 8.导致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第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建 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1)俸禄制(整顿吏治) ( 2 )均田制 ( 土地制度 ) 2.措施 (3)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4)租调制(赋税制度)
(1)俸禄制
⑤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B.掌握最高权力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5、[2000•上海•6]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民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原因:
A 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 新都洛阳适应统治需要 根本原因: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独孤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课堂小结
背景
内容
整顿吏治
影响
稳定和巩固政权
侧重点
社会矛 盾尖锐 鲜卑族 落后
均田制 租调制 三长制
通过制度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设缓和 保证政府收入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课堂反馈
1.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 督护制---赋税制度
1.目的:解决赋税混乱问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 调(户税):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3.作用:
①改变了赋税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②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强化提高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屯田制无法顺利D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c.
实行
课外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它能抑制“富强者兼山泽”吗?为什么?
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

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高考猜想
3.“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D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A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B
风俗习惯,即移风易俗。

D魏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比较全面,包括服装、语言、姓氏、婚姻、籍贯等。

A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D“①俸禄制”“③三长制”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措施,符合主题干“农业改革的措施”应是“②均田制”和“④租调制”。

强化提高
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教材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

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农耕文化。

c本题可用排除法。

鲜卑贵族大多对改革持反对意见,因此②不正确,凡含有②的选项皆可排除。

0.cA、B两项可以是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和原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且只能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有影响,而不能影响隋唐均田制的实施。

D项屯田制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

c项政府手中有大量无主荒地,即暗示不会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保护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均田制才能得以实施。

课外延伸
1.【解析】回答第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

回答第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回答第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的有关内容。

回答第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统治。

不能抑制兼并。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解析】本题以风俗习惯的改革为切入点,从一个角度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回答时应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回答。

【答案】措施:改着汉服,改易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

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鲜卑族勇武质朴的长处,
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改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春节时,跪拜磕头,上坟烧香的习俗;结婚时大要彩礼;厚葬习俗等。

高考猜想
3.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

题目材料中的“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表明,孝文帝对迁都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也说明c正确。

由“众心恋旧”说明B正确。

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正确。

D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是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