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5少阳本证:一、小柴胡汤适应证:1.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冷的时候不发热,热的时候不发冷。
寒邪在经,少阳为小阳,其抗邪能力较弱,正邪分争,互有进退。
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默默(心中不爽快的感觉,少阳受邪,疏泄失司,情志不爽)(1.情绪低落、精神忧郁、饮食减少、兴趣丧失、体重减轻;2.思维迟钝;3.动作迟缓。
三组都有则为精神忧郁证。
晨重夜轻。
)不欲饮食(少阳受邪,疏泄失司,胃气失和),心烦(胆腑郁火上扰心神)喜(多)呕(胆火犯胃,胃气上逆),或胸中烦(胆热上扰)而不呕(胆热不犯胃),或渴(胆腑郁火伤津),或腹中痛(木郁土壅,脾壅不和,气滞血结),或胁下痞硬(气血郁结,气郁重证,还未疼),或心下悸(水气凌心),小便不利(三焦水道不调,容易生水生饮),或不渴(未明显伤津),身有微热(有太阳表证),或咳(水邪犯肺)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96)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苦,微寒)(解经邪,解郁,解热:20-30g,疏肝:10g,升阳:3-6g)(若阴虚之人,柴胡用量少,有用“鳖血”拌柴胡)黄芩三两(味苦寒)(清腑热,清火)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半夏生姜:1.辛散,疏通气郁,助柴胡以解郁;2.化痰消饮去水,因三焦不畅容易生痰生饮,也利于少阳之气的通达;3.和胃降逆止呕)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参草枣:1.在柴胡带领下助少阳正气以祛邪;2.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煮后再煎,凡和解剂都如此,可提高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疗效),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加减共7方:小青龙、小柴胡、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枳实栀子豉汤)若胸中烦而不呕(胸中火热而壅滞),去半夏(燥)、人参(补),加栝蒌实(寒润,开火热之结)一枚。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
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郝万山教授要求必背的112条《伤寒论》论原文《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sun,此為逆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辩》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汉代度量衡
重量:
汉代(张仲景):
24铢=两=15.625g=15g
十六两=斤=250g
三十斤=钧
四钧=石
(晋代:
6铢=1分
4分=1两)
(晋—宋朝的改变:
1斤由250g升为600g)
唐代=汉制
宋代:(煮散,药量相应减少)
斤、两、钱、分、厘、毫
宋——清无变化,可以等于今制
总之,宋以前按汉制,宋以后按今制
我国解放以后:
1斤=500g
1钱=3g
(黑龙江:1两=50g,1钱=5g)
(1升粳米旱地生长的稻子=180g 半升半夏50g; 半升五味子=30g,厚朴1尺=15g,五苓散一方寸匕:5g;杏仁100个=40g,桃仁100个=30g,枳实1枚=18g,附子1枚=20g,大附子1枚=25g,乌头1
枚=5g,;钱匕:1-1.5g)
容量:
汉代(张仲景):
龠=10ml
2龠=合=20ml
10合=1升=200ml
10升=斗=2000ml
十斗=斛=20000ml
(晋—宋朝的改变:
1升由200ml升为1000ml)
度量:
汉代(张仲景):
黍=分
十分=寸=2.3cm
十寸=尺=23cm
十尺=丈=230cm
十丈=引=2300cm
(晋—宋朝的改变:
1尺由23cm升为33cm)。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21三、厥逆证:1.厥证提纲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7)厥:专指手足厥冷,不指昏厥。
阴阳气相顺接:阴精阳气运行周身,如环无端。
外荣四肢,内荣脏腑。
阴阳气不相顺接:阴精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1.阴精阳气略衰而寒凝;寒厥(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四逆汤)、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脉因有紧象、虚象。
2.阳气极度虚衰;脏厥(心肾阳衰的基础上又有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四逆汤)、寒厥(少阴病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四逆汤):脉为虚象。
3.有形病理产物(水、饮、痰、蛔等)阻滞:蛔厥(上热下寒:乌梅丸)、水饮之厥(茯苓甘草汤)、痰阻胸阳之厥(瓜蒂散):脉为实象、紧象。
4..阳气内郁:热厥(热邪内闭,不能外达,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白虎汤、大柴胡汤)、气郁作厥(四逆散):脉为实象。
2.热厥: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厥阴病)清法用:白虎汤,下法用大柴胡汤。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1.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这为热厥)(若先厥后热,见热而下利清谷不止,这是寒厥的阴盛格阳),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2.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也微,儿童多见、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厥应下之(热未成实用清法,热已成实用下法:大柴胡汤,既泻实热,又疏通气郁),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若用辛温发汗法,则里热上攻,火热上炎)(335)伤寒,热少厥微(热厥轻微,热郁体内,肝失疏泄,阳气不能外达,原来应有小便短赤),指头寒(为热厥轻证),默默不欲食(气机郁结,肝气郁结,情志不爽),烦躁(郁热扰心,)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已解),此热除也,欲得食(肝气疏达,胃气调和),其病为愈。
若厥(由指头寒变成厥,热郁加重)而呕(由默默不欲饮食变成呕,肝热犯胃,阳气内郁加重),胸胁烦满者(肝经气郁),其后必便血。
(肝经郁热下迫大肠,可考虑用白头翁汤)(339)伤寒脉滑(里热,但此热未有成实,没有和有形病理产物结合)而厥(热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郝万山伤寒论笔记
郝万山伤寒论笔记郝万山伤寒笔记总论太阳病概说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阳明病-胃家实是也3.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4.太阴病-5.少阴病-6.厥阴病-曹颖甫太阳病传变图太阳病中风-桂枝汤--(化热)桂枝加石膏汤--小承气汤太阳病伤寒-麻黄汤--(化热)麻杏石甘汤 --大承气汤太阳病温病-葛根汤--(化热)葛根芩连汤 --调胃承气汤怎样学习《伤寒论》1.训词释义,弄通本义。
2.熟度默记,娴熟于心。
3.分析病机,加深理解。
4.上考《内》《难》,旁参《金》《本》。
5.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6.学以致用,验证临床。
7.纵览各家,精深通融。
8.汲取众长,学无止境。
生命是有限的,生病是不可预测的,作为一个医生一生所能见到的人类疾病,不可能穷尽。
所以任何一部著作,甚至包括现代教材也不能够作到尽善尽美。
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要不断的学习研究,直至付出毕生全部的心血。
太阳病概说成因1.风寒袭表。
2.少阴寒盛伤阳(阴病出阳,脏邪还腑)。
太阳病概说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一部分肺脏病变。
太阳病概说生理:足太阳膀胱经,从足上腰背,入项过头,止于目;其脉上联风府,和督脉相同;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主管一身阳气。
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经别散布于心。
膀胱腑,司气化(化布阳气,化布津液),阳气,生化于下焦,布达于体表,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津液调节排泄废水。
温养肌表,调节体温,防御外邪。
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也。
《黄帝内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之所应也。
太阳病概说分类:1.本证--发生在足太阳本经,本腑的病变(用本证方药治疗)。
2.变证-太阳病失治误治以后的病变(或寒或热或虚或实,不能用六经病来命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类证--症状类似太阳病的杂病的病变(以与鉴别治疗)。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浮大无根,为虚阳外越。
浮脉在临床上有广泛的意义。
浮脉举例(口语):1.76年4月在唐山抚宁县,一男生同学,荨麻疹每天一到晚上,就痒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脉浮,用一般凉血的,燥湿的,祛风的,止痒的,吃了三天药,这小伙子还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到了晚上就痒,还是脉浮,刘度舟老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原方,属湿热在表,睡前服,多喝一点热水,盖上被子出汗,三副药,连发三天汗,荨麻疹就治好了。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
《伤寒论》条文背诵版1~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12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19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二、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辛温燥烈之气,容易动阳气,心悸),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一升=200ml),去滓,温服八合(1合=20ml),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八证:1.恶寒、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故恶寒先见,而且较重发热:寒闭阳郁,才见发热2.诸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伤寒论》身疼痛的三方新加汤、麻黄汤、附子汤)1. 无汗(寒邪闭表,腠理闭塞)而(因而)喘(皮肤汗孔闭塞而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故上逆而喘,这种喘需要发汗开腠理)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法: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小儿肺炎,麻黄15g,成人:20g当地气候及体质:麻黄:桂枝:甘草=3:2:1杏仁:9g)适应证:1. 太阳伤寒表实证(3、35、52、53、37)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脉浮而数(不是指热,而是指发热故)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强调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的,提示里气不虚,气血能够抗表)病久脉仍然浮紧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由紧而变细,由大变小,提示邪气退。
大则病进,小则平)而嗜卧(没有烦躁,烦热,只是大邪已退正气未复)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提示邪已传入少阳经)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仍然浮紧脉)者,与麻黄汤。
(37)(也强调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的,提示里气不虚,气血能够抗表)2.太阳与阳明合病(36)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头面胸腹,而不是阳明腑证,若与阳明腑证则应用桂枝汤(44))合病,喘而胸满(肺气不利,提示太阳表邪偏重)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
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症,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症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那么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雍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
(完整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5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5太阳蓄水证:成因:1. 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膀胱气化失司2. 太阳表证期间,膀胱机能低下的情况下,饮水过多,不能气化,水液内流,阻遏膀胱气化机能。
结果:膀胱气化不利五苓散证适应证症状:1. 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烦渴、渴欲饮水(71、72)2. 废水不能外排:小便不利,小便少(71、72)3. 水蓄下焦,气机壅遏,少腹苦里急:少腹拘急胀满疼痛而痛苦(127)4. 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可见心下痞,后世称其为水痞。
(156)5. 水邪上逆,胃失和降,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
(74)还有身热、脉浮、或浮数等表证病机:外有表邪,内有蓄水治疗:外输内利,表里两解。
注意与中焦停水之茯苓甘草汤证鉴别(73、127)、胃中津液缺乏的渴欲饮水(71)(不能利尿,否则津更伤)鉴别。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少量的温水,喝太多冷水会伤水),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表证),小便不利(不是小便点滴不畅,而是尿少,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水功能障碍),微热(表邪未解)消渴(口渴多饮,饮不解渴。
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者,与五苓散(外输内利、表里两解)主之。
(7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30铢)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12铢)白术十八铢(味甘平)右五味为末,以白饮(稻米汤,粥汤,把干燥的药散和粥糊状,便于吞咽)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表邪未解),烦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而渴,而心烦)者,五苓散主之。
(72)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水入则吐(内有蓄水,下窍不利小便少,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74)1.胃虚水停证病机:胃气虚,水停胃中成因: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伤寒汗出(外有中风,风邪袭表)而渴(里有蓄水,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气化上承)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3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3二.阳明病变证:1.阳明湿热发黄证:成因:素体阳明之热未从阳明燥化(阳明腑实证),而从太阴湿化。
因素体脾气不足,水湿内盛,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
主证:小便不利:湿热互结,湿邪受热邪牵制而不得下陷但头汗出,身无汗:热欲外越,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越,身无汗。
阳热上蒸,但头汗出。
皮肤发黄如橘色:此为热大于湿,阳黄。
(若湿大于热,因湿大于热,也是阴黄。
)脾黄说:湿热郁蒸体内,迫使脾之本身外露——黄色。
五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不是物质。
五材才是物质。
如木:展放的气的运动。
肝:生发。
(注意不是升发,那时火性)火:上升的气的运动。
金:内收的气的运动。
水:潜藏的气的运动。
肺:肃即缩也。
土:升降、展放内收的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另一说法胆黄说:湿热郁蒸体内,阻遏气机,使肝胆失司,胆汁不循肠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发为身黄。
)腹满:湿热阻滞,气机不利渴引水浆:湿热互结,津液不化,同时有热盛伤津心中懊恼:湿热互结,郁热扰心。
心烦重证。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用方: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湿热黄疸:茵陈蒿汤证阳明病无汗(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湿热相合,湿不得泄),心中懊憹者(湿热相合,郁热扰心),身必发黄。
(199)阳明病,被火(误用火攻),额上微汗出(热病用火疗,热盛伤阴,汗出无源,但于阳气外脱不同),小便不利(阴液匮乏,化源不足)者,必发黄(误用火疗,热伤营血,营气不布的发黄,如火邪伤阴之发黄及第6条,与湿热发黄相鉴别)。
(200)阳明病,发热汗出(热邪向外发越),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热被湿牵制),小便不利(热被湿牵制),渴引水浆者(湿热互结,津液不化,热盛伤阴),此为瘀热(湿热郁结于血分,因加血分药)在里,自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236)(一天吃2付药四次,一天1付吃二次,一直吃到黄退,中断则反跳)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苦微寒)栀子十四枚(掰,苦寒)大黄二两(去皮,苦寒)(起动药的作用)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7二.变证—虚寒证:心阳虚A.心主血脉失调:最重:心阳虚,心脏失充,心慌心跳的急性发作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冒:蒙蔽、遮盖、按压意,此处为按压)心,心下悸(因素体心阳不足故汗出首先伤心阳),欲得按(虚证)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心脏病急性发作,三方中最重)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温通心阳,非解表)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量,救急的方子,药少力专量大力猛,顿服),去滓,顿服。
后用小剂量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温通心阳:桂枝、甘草温通脾阳:甘草、干姜温通肾阳:附子、干姜肝胃两寒:吴茱萸、生姜B心主神志失调:轻:坐卧不宁烦躁火逆(误用火疗),下之(经历过下法),因烧针(火针)烦躁(心阳被伤,心神不能潜敛而浮越)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药量少,心神失养,轻度的神经衰弱)桂枝一两甘草二两(补益心阳)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潜镇安神)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500ml,3次量),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C.心主神志失调:稍重:精神惊怍不宁,兼痰浊扰心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用火疗方法强迫发汗)之,亡阳,必惊狂(因惊而似狂,惊怍不宁。
不仅是心阳被伤,心神失养。
还有阳不足者,阴必乘之,易生痰水饮,此为生痰,痰浊内生,痰浊扰心。
),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味酸咸)龙骨四两(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蜀漆三两(洗去腥*,味辛平)(常山的幼苗,有除痰化痰涤痰作用,现配合温胆汤或加瓜蒌药)右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D.心主神志失调: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之奔豚烧针(火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寒:邪,针处被火针所感染),核起而赤(红肿热痛)者,必发奔豚(心阳被伤,下焦寒气上冲。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中医八大治法)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中医八大治法)1、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3、下法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
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
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
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
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
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
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三节笔记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三节笔记
郝万山讲伤寒论
理:六经辩证体系
法:①治则:扶正去邪原则:扶阳气保卫(胃)气存津液
②治法:经典八法
汗邪在体表方青龙汤之类
吐中世纪治疑难杂症方瓜蒂散
下现代使用最多方三承气汤之类
和治疗枢机不利:
①少阳半表半里调气的升降岀入方柴胡剂和解少阳半表半里枢机的。
②中焦半上半下调气升降方半夏泻心汤之类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因此“和解” 可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温助阳祛寒方理中汤四逆汤
清方栀子豉汤清宣胸膈中的郁热,白虎汤辛寒折热,清胃热弥漫中焦之热,黄芩汤清少阳胆热,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
补方炙甘草汤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气血双补;小健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心中悸而烦、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
消抵挡丸化瘀缓消、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
除以上公认八大法另补充;
涩赤石脂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治疗下利滑脱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
另针药并用,针灸并用、药食并用、
方:112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剂量准确、配伍剂量比例准确,疗效可靠。
药:76味泡制严格,麻黄用于发汗要去节、根,因为麻黄的节、根是敛汗的。
桂枝去皮是去粗枝的皮也就是去掉粗枝,因为桂枝的粗皮是走里温里的也就是现代的肉桂。
桂在汉代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
杏仁要去皮尖,附子回阳救逆生用,温里散寒炮用。
药剂技术: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灌肠剂含剂栓剂吹鼻剂滴耳剂阴道坐剂
护理知识:饮食禁忌。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桂枝汤主之。
(12)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浮即卫阳浮盛于表,阴弱即营阴不能内守相对不足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本证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反字是本条的辨证关键,因为项背强几几多见于无汗的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此即阴阳两伤表未解,主要为表阳虚。
漏不止为不间断小量出汗,不同于大汗淋漓。
治敛汗。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临床特点证治。
第一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未传少阳阳明。
第三句为夹叙法身必痒应接在面反有热色后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25)此汤证表现和桂麻各半汤一样,唯寒热次数减少,也应伴有身痒面红。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阳明里热盛气阴两伤证,大烦渴不解为辨证关键,也具有四大证,故应还伴有身热汗自等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此即表郁兼里热轻证,应还有口渴心烦等里热表现。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6二、少阳兼证:少阳变证: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原来是少阳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7)少阳兼证:1.太阳少阳同病皆轻(四肢烦疼):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邪气还在表,太阳表邪不重),支节(四肢关节)烦(烦犹剧也,很)疼(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可在太阴中风遇到(四肢仍主表,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此为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属太阴中风,不为太阴里虚寒,故可发汗,用桂枝汤)),微呕(胆热犯胃,不重),心下支结(胆气内郁,经气不利,也不重),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少阳邪气不重,太阳邪气不重,但太阴中风明显,若单用小柴胡不能解决肢解烦疼,故用小柴胡和桂枝汤合方。
桂枝汤有疏通经脉缓急止痛的作用)主之。
(146)柴胡桂枝汤方桂枝(去皮)黄芩人参各一两半(8g)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8g)大枣六枚(掰)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现临床:1.发热伴四肢疼痛者;2.消化系统伴关节疼或伴痹证(风湿兼气郁);3.神经系统伴肝气窜痛,因疼痛已有血脉不和,因在解气郁药上加活络脉药)、精神忧郁证,因少阳胆虚不升五脏新陈代谢由衰转盛,而少阳胆虚力弱不能输达,故晨重,因夜晚五脏需求由盛转衰,故夜轻;三焦不输则痰浊内生而上蒙神窍,故配合温胆汤。
再合定志小丸:喜忘:人参、茯苓、菖蒲、远志柴桂温胆定志汤:柴桂振奋心胆阳气,再加上化痰浊、醒神;失眠加炒枣仁,龙骨牡蛎。
)若转为精神燥狂证则停药。
4.脂膜炎:发热、四肢关节痛。
5.不安腿综合证:四肢酸疼,彻夜不眠。
阴血不足,筋脉失养:用芍药甘草汤;阳气不足,不能通达:桂枝汤;既有阳气不通,血虚失阳,又有肝气郁结,用柴胡桂枝汤。
2.大柴胡汤证:少阳兼阳明里实、胆腑热实证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甘平)黄芩三两(味苦寒)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半夏半升(洗,味辛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枳实四枚(炙,味苦寒)大枣十二枚(掰,甘温)大黄*二两(味苦寒)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6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6太阳变证的证治变证失治、误治后,使六经病临床症状发生变化,新的病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变证),桂枝不中(犹言不可,症状已变,已不是桂枝汤证)与之也。
观其脉证(了解他现有的脉证表现),知犯何逆(过去用过何种错误的治疗方法,逆,乱也,错也),随证(辨证论治)治之。
(16)举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体质)是变化的根据。
里阳虚或里实证:发汗后,恶寒者(已无发热,里阳虚),虚故也(温里散寒);不恶寒,但热者,实也(里实热证)。
当和胃气(清泻实热),与调胃承气汤。
(70)表里阴阳俱虚:下之后(误下,伤了里阴),复发汗(发汗,伤了表阳),必振寒(阳气被伤的表现,是病人出现了寒战),脉微(阳虚)细(阴虚)。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表里阴阳都虚)也。
(60)(当用四逆加人参汤治疗,用四逆汤补阳气,人参益气生津。
)辩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真寒假热证,阴盛格阳证,阴盛阳浮证,还可查舌、大便);身大寒(手足厥冷),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真热假寒证,热邪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
厥阴病之热厥,胸腹灼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便秘尿赤)(若里热未成实,用清法,厥阴篇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已成实用下法。
)(11)(辩寒热真假)(第7条是常规现象,此条是非常规现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太阳表证),今自汗出(此为阳气虚,阳不摄阴,非中风表证,故无恶寒发热),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胃阳不足,阳虚,虚性的代偿,非阴虚、热,结合症状口不能食看出)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虚阳躁动),口不能食(胃阳不足);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粥为阴性的,为胃虚寒表现),欲食冷食(假象,虚阳浮躁),朝食暮吐(胃家虚寒,腐熟无权),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小错)。
(120)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一般情况),而反吐者(不能消谷),此以发汗,令阳气微,隔气虚(阳虚以后的虚性抗奋现象,虽数,虚数而无力),脉乃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shùn),此为逆也。
(38)1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2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yē),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2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2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2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54)24.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25.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63)26.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2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8.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71)29.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30.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3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3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33.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47.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48.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161)49.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50.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5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52.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53.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54.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55.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5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57.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208)58.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59.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6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229)6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230)6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6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64.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247)6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66.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67.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2)68.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69.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70.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71.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59)7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73.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261)74.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62)75.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76.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265)77.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7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79.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80.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1)8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302)8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303)83.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8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85.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86.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87.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88.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4)89.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315)90.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9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9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9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94.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95.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9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97.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98.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7)99.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