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溶液与离子平衡

合集下载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 2.A 3.C 4.B 5.D 6.C 7.C 8.C 9. A 10. C 11. A 12.C (二)填空题1.40;2.等温、等容、不做非体积功,等温、等压,不做非体积功; 3.>,<,=,> 4.增大、不变 5.不变 6.3.990 kJ·mol -1(三)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 × 10. × (四)计算题1.解:(g)O N (l)H 2N 4242+O(l)4H (g)3N 22+(l)H N 42摩尔燃烧热为2.解:)mol ·(kJ 28.254166.963.502)84.285(401f B r --=-⨯--⨯+=∆=∆∑HH ν)mol ·(kJ 14.627211r-Θ-=∆=H Q pK1077.3109.9824.37333mr r ⨯=⨯--=∆∆=-S T 转)mol ·(kJ 78.34357.86)15.137(36.3941f B r --=---=∆=∆∑G ν)K ·mol ·(J 9.9865.21056.1975.191216.21311B r ---=--⨯+==∆∑νNO(g )CO(g )+(g)N 21(g)CO 22+)mol ·(kJ 24.37325.90)52.110(5.3931f B r --=----=∆=∆∑H ν此反应的 是较大的负值,且)(,)(-∆-∆S H 型反应,从热力学上看,在 T 转的温度以内反应都可自发进行。

3.解:外压kPa 50e =p ,11p nRT V =,22p nRTV =,2e p p = 系统所做功:定温变化,0=∆U0=+=∆W Q U ,所以Q =1 247.1(J ) 定温过程pV =常数 ∆(pV )=0 所以 0)(=∆+∆=∆pV U H 4.解:查表知CaO(s) + SO 3(g) = CaSO 4(s)求得同理求得 因为 所以根据经验推断可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定律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定律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定律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定律是描述溶液中离子浓度与溶解度之间关系的定律。

它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及其相关的化学反应。

离子平衡定律告诉我们,在溶液中,当固体化合物(如盐或氧化物)溶解时,会生成溶质中的离子。

这些离子会相互结合和游离,并达到一个平衡态,其中离子的浓度与溶解度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离子平衡定律的核心概念是离子的活度(或浓度),它代表了溶液中离子的实际有效浓度。

离子平衡定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最常见且简单的平衡定律是饱和度积(Solubility Product,简称Ksp),它描述了溶解度平衡反应中溶质离子的活度之间的关系。

以一般的离子化学方程式作为例子,假设盐MX在水中溶解,可以写作:MX(固体)⇌ M+(溶液) + X-(溶液)其中,M+和X-代表溶质MX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假设在饱和状态下,溶质中的M+离子和X-离子的活度分别为a(M+)和a(X-),则饱和度积Ksp的表达式为:Ksp = a(M+) × a(X-)Ksp的值是固定的,且随着溶解度产生变化。

根据这个平衡定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溶质和离子的浓度来推断其他物质的溶解度。

同时,应用离子平衡定律可以计算出不同条件下沉淀反应的发生与溶解。

离子平衡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它可以用于验证沉淀反应是否会发生,通过推测饱和度积与实际测量结果的比较。

这对于测定难溶盐的溶解度非常有用,特别是在环境领域中,对于含有重金属或有毒物质的废水处理和环境监测中,离子平衡定律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离子平衡定律也对酸碱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酸碱反应中,质子(氢离子)的浓度与酸碱溶液的pH值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pH值是描述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表示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酸碱反应中,离子平衡定律揭示了当酸碱溶液混合时,质子的转移和配体配体浓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之,离子平衡定律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溶液中离子浓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离子反应的平衡

离子反应的平衡

离子反应的平衡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涉及到离子的生成、消失和转化。

在离子反应中,离子的浓度变化会影响反应的平衡状况。

本文将探讨离子反应的平衡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离子反应平衡的定义和描述离子反应的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中生成离子和消失离子的速率相等,体系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根据化学动力学的原理,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浓度变化率与生成物的浓度变化率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平衡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方程式中的离子和反应物的系数表示了其摩尔比例。

例如,对于氯化钠(NaCl)在水中溶解的平衡反应,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NaCl(s) ⇌ Na+(aq) + Cl-(aq)其中,NaCl(s)代表固体氯化钠,Na+(aq)和Cl-(aq)分别表示水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二、离子反应平衡的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平衡状况受到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影响因素。

1. 温度:根据热力学原理,温度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

对于平衡反应而言,升温会导致往反应生成物的方向偏移,平衡位置向生成物一侧移动。

相反,降低温度则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偏移。

2. 浓度: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速率。

对于离子反应平衡而言,增加反应物的浓度会促使平衡位置向生成物一侧移动,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则会使平衡位置向反应物一侧移动。

3. 压力:对于气相反应,压力的增加会导致平衡位置向摩尔数较少的一侧移动,以减少压力。

反之,压力的降低会使平衡位置偏移到摩尔数较多的一侧。

4. 催化剂: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不会改变平衡位置。

它通过降低活化能来加快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从而使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

三、离子反应平衡的平衡常数离子反应平衡的平衡常数是一个衡量反应进行程度的指标。

对于一般的离子反应,其平衡常数可以通过浓度比值来表示,如下所示:K = [生成物]/[反应物]其中,方括号内的是各物质的浓度。

大学化学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第4章)

大学化学  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第4章)

非电解质(稀 溶液的通性 溶液的通性——稀溶液定律 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通性 稀溶液定律 对于非电解质(稀 溶液来说 溶液来说, 对于非电解质 稀)溶液来说,一些物理化学性 质具有特殊性:性质的值仅与溶剂物质、 质具有特殊性:性质的值仅与溶剂物质、溶液浓 度有关,而与溶质物质是什么无关——稀溶液的 度有关,而与溶质物质是什么无关 稀溶液的 依数性。 依数性。 这些性质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 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 蒸气压下降 下降及渗透压等。 下降及渗透压等。
外界压(KPa) 103.3 沸点(K) 373 202.6 393 405.2 416 810.4 443
3.凝固点:某物质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达到 3.凝固点 凝固点: 相等的温度. 相等的温度.
273 温度(K) 蒸汽压(Kpa)0.61 271 269 0.52 0.44 267 0.37 265 0.31
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 2、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 3、渗透压与反渗透技术 、
一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一)纯水的蒸气压 沸点和凝固点 纯水的蒸气压 什么叫蒸发?什么叫凝聚 什么叫凝聚? 什么叫蒸发 什么叫凝聚
蒸发
水(液态 液态) 液态
凝聚
水(气态 气态) 气态
1.水的饱和蒸气压:平衡时,水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1.水的饱和蒸气压 平衡时,水蒸气所具有的压力. 水的饱和蒸气压: 水的蒸气压与温度有关
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沸点上升及凝固点下降: p/kPa B 101.325 0.611 A
∆p
O O’ ∆Tfp Tfp 0
B’ 纯水 溶液 ∆Tbp 100 Tbp T/℃ ℃ 下降多少? 下降多少?
图3-1 冰、水及溶液的蒸气压曲线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热教学内容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要求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1.系统(体系)被划定的研究对象。

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只有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时油是连续相。

4.状态函数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这些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6*.途径完成某过程的路径。

若系统的始、末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数的变量是相同的。

7*.容量性质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合性,例如m(质量)V、U、G等。

8*.强度性质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合性,例如T、 (密度)、p(压强)等。

9.功(W)温差以外的强度性质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W=W体+W有]。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3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化学母题题源解密专题13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解析版)

专题13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常温下,一元酸HA 的3a K (HA)=1.010-⨯。

在某体系中,+H 与-A 离子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HA 可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

设溶液中()c (HA)c(HA)c A -=+总,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溶液Ⅰ中()()()c Hc OH c A +--=+B .溶液Ⅱ中的HA 的电离度()-c A c (HA)⎛⎫ ⎪ ⎪⎝⎭总为1101C .溶液Ⅰ和Ⅱ中的(HA)c 不相等D .溶液Ⅰ和Ⅱ中的c (HA)总之比为410- 【答案】B 【试题解析】A .常温下溶液I 的pH=7.0,则溶液I 中c (H +)=c (OH -)=1×10-7mol/L ,c (H +)<c (OH -)+c (A -),A 错误;B .常温下溶液II 的pH=1.0,溶液中c (H +)=0.1mol/L ,K a =+-(H )(A )(HA)c c c ⋅=1.0×10-3,c 总(HA)=c (HA)+c (A -),则--0.1(A )(HA)-(A )c c c 总=1.0×10-3,解得-(A )(HA)c c 总=1101,B 正确; C .根据题意,未电离的HA 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I 和II 中的c (HA)相等,C 错误;D .常温下溶液I 的pH=7.0,溶液I 中c (H +)=1×10-7mol/L ,K a =+-(H )(A )(HA)c c c ⋅=1.0×10-3,c 总(HA)=c (HA)+c (A -),-710[(HA)(HA)](HA)c c c -总=1.0×10-3,溶液I 中c 总(HA)=(104+1)c (HA),溶液II 的pH=1.0,溶液II 中c (H +)=0.1mol/L ,K a =+-(H )(A )(HA)c c c ⋅=1.0×10-3,c 总(HA)=c (HA)+c (A -),0.1[(HA)(HA)](HA)c c c -总=1.0×10-3,溶液II 中c 总(HA)=1.01c (HA),未电离的HA 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I 和II 中的c (HA)相等,溶液I 和II 中c 总(HA)之比为[(104+1)c (HA)]∶[1.01c (HA)]=(104+1)∶1.01≈104,D 错误; 答案选B 。

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系中OH-的浓度。
和 都是平衡常数,表示了弱酸、弱碱解离出离子趋势的大小,K值
越大,表示解离的趋势越大。一般把 小于10-2的酸,称为弱酸;碱也可 以按着 值的大小分类。 (2)酸碱的强弱 可用解离平衡常数来表示酸和碱的强度。一些酸从强 到弱的排列顺序是
HAc在H2O中有
4.1.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Ac-。用c0表示醋酸溶液的起始浓度,用c(H+)、c(Ac-)和c(HAc)分别表示 H+、Ac-和HAc的平衡浓度,则有c(H+)= c(Ac-)·c(HAc)=c0- c(H+)。
4.1.2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将各平衡浓度代入式(4-1)中,有:
Kaθ
c(H )2 c0 c(H )
(4-2)
4.1.1 酸碱理论
2. 酸碱的质子理论
由丹麦的布朗斯特和英国的劳莱提出并定义了酸与碱:酸碱质子理论将能 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定义为酸;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定义为碱。 酸和碱之间的关系是:
满足上述关系的一对酸和碱互为共轭酸碱。 例如:醋酸CH3COOH
其中HAc是Ac-的共轭酸,而Ac-是HAc的共轭碱。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就越弱;酸越弱,它的共轭碱就越强。
当c0不是很小,而α不是很大时。弱酸弱碱溶液的解离度与其浓度的
平方根成反比,与其解离常数的平方根成正比。这一关系称为稀释定律。 平衡常数 和 不随浓度变化,但作为转化百分数的解离度α,
却随起始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浓度相同的条件下,才能用解离度的
大小来比较电解质的相对强弱。起始浓度c0越小,解离度α值越大。
由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并定义了酸与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 电离生成阴、阳离子。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H+离子 的化合物;而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OH-离子的化合 物。即,能电离出H+是酸的特征,能电离出OH-是碱的特征,酸碱的中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又根据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将在水中全部电离的酸或 碱,称为强酸和强碱;在水中部分电离的酸或碱,称为弱酸和弱碱。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23章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23章

第1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习题及详解一.判断题1. 状态函数都具有加和性。

(×)2. 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改变。

(√)3. 由于CaCO3固体的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故CaCO3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负值。

(×)4.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时,其热效应与过程无关,这表明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5. 因为物质的绝对熵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温度升高可使各种化学反应的ΔS大大增加。

(×)6. ΔH, ΔS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ΔG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7. 凡ΔG大于零的过程都不能自发进行。

(×)8. 273K,下,水凝结为冰,其过程的ΔS<0, ΔG=0。

(√)9.反应Fe3O4(s)+4H2(g) → 3Fe(s)+4 H2O(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10.反应2NO+O2→2NO2的速率方程式是:,该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二.选择题1. 某气体系统经途径1和2膨胀到相同的终态,两个变化过程所作的体积功相等且无非体积功,则两过程( B )A.因变化过程的温度未知,依吉布斯公式无法判断ΔG是否相等B.ΔH相等C.系统与环境间的热交换不相等D.以上选项均正确2. 已知CuCl2(s)+Cu(s)→2CuCl(s) Δr H mΘ(1) =170KJ?mol-1Cu(s)+Cl2(g) → CuCl2(s) Δr H mΘ(2) =-206KJ?mol-1则Δf H mΘ(CuCl,s)应为( D )B. -363. 下列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AgBr(s)的Δf H mΘ的是( B )A.Ag(s)+1/2Br2(g)→ AgBr(s)B.Ag(s)+1/2Br2(l)→AgBr(s)C.2Ag(s)+Br2(l)→ 2AgBr(s)D.Ag+(aq)+Br-(aq)→ AgBr(s)4. 298K下,对参考态元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A.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B.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C.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D.Δf H mΘ=0,Δf G mΘ=0,S mΘ=05. 某反应在高温时能自发进行,低温时不能自发进行,则其( B )A.ΔH>0, ΔS<0 ;B. ΔH>0,ΔS>0C.ΔH<0, ΔS<0 ;D.ΔH<0, ΔS>06. 1mol气态化合物AB和1mol气态化合物CD按下式反应:AB(g)+CD(g)→AD(g)+BC(g),平衡时,每一种反应物AB 和CD都有3/4mol转化为AD和BC,但是体积没有变化,则反应平衡常数为( B )9 97. 400℃时,反应3H2(g)+N2(g)→2NH3(g)的K673Θ=×10-4。

大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实验原理

大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实验原理

大学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实验原理
离子平衡实验是指通过调节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来实现离子平衡的实验。

离子平衡实验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配位平衡原理:配位平衡是指在溶液中多种离子之间通过配位反应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通过调节配体的浓度或改变配体与离子的配位数,可以影响离子的浓度,从而实现离子平衡。

2. 酸碱平衡原理: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可以使一些离子发生转化,从而影响离子的浓度。

通过调节酸度或碱度,可以改变离子的浓度分布,实现离子平衡。

3. 沉淀平衡原理:当溶液中存在能够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将受到沉淀的影响。

通过调节溶液中的沉淀物质的浓度或控制溶液中离子的沉淀速度,可以实现离子平衡。

4. 氧化还原平衡原理:溶液中存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时,通过调节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浓度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可以实现离子的氧化还原平衡。

总之,离子平衡实验通过调节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利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实现离子平衡。

这些原理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以实现特定的实验目的。

大学化学第三章离子平衡

大学化学第三章离子平衡

酸性:HCl> NH4+, 碱性:NH3> Cl-
7
第三章课堂练习 以下物质,哪些是酸?写出其共轭碱。 哪些是碱?写出其共轭酸。 哪些是酸碱两性物质?
HAc, NH3, H3PO4
Ac-, NH4+, H2PO4-, HPO42-, PO43-, HS- ,
H2O, H3O+,Cl-,
第三章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
(第二版第九、十一章,第三版第九章)
§3.1 稀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3.2 酸碱理论 §3.3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3.4 酸碱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6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
§3.1 稀溶液的浓度表示法
二版P13,三版P13
§3.3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3.3.1 一元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 n 3.3.2 多元弱酸(碱)的解离平衡 n 3.3.3 离子酸、离子碱的解离平衡
n §3.4 酸碱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6 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2
§3.3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质量摩尔浓度 bB
[例3.1] 23克乙醇溶于 500克水中,此溶液的 密度是0.992g∙ml-1。 计算:
bB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溶剂的质量(kg)
(23 / 46)mol 1mol kg 1 0.500kg
物质的量浓度cB
CB

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混合物体积(dm3 )
c OH c Kb
pH 14 pOH
c(H ) KW / c(OH ) 1014 / 1.00 103

大学化学——溶液与离子平衡

大学化学——溶液与离子平衡

解得x=0.09 则b(H+)=0实.用2文0档-0.09 = 0.11mol·kg-1
饱和 H2S 浓度为0.1mol·kg-1

Kq1Kq2b2(H)b(S2)(bq)2 b(H2S)
即可求得
b(S2-)=7.6×10-21mol·kg-1
那么,溶液中最后剩余的b(Cu2+)为:
b (C2 )u b ( K S s2 q )6 7 ..0 6 1 1 3 2 0 06 1 7 .9 1 1 0 m 6 k o 1 g l
解。
Mg(O H)(s)
Mg2+ + 2OH-
H+
实用文档
H2O
b.通过生成微溶气体使沉淀溶解 碳酸盐、某些硫化物等难溶盐,溶于 强酸中。 FeS(s) Fe2+ + S2-

2HCl 2Cl-+ 2H+
H2S
实用文档
c.通过生成配位化合物使沉淀溶解
AgCl(s)
Ag+ + Cl- +
2NH3
[Ag(NH)3]+
p H 1 4 .0 0 lg 6 .5 1 0 1 2 2 .8 1
Mg2+ 不生成沉淀时:
b2(O)H /bqK b1 s q[(M M (2 O )g g /b )q 2 H ]5.1 0 .1 1 1 0 027.11 6 0
p H < 1 4 .0 0 lg 7 .1 1 0 6 8 .8 5
沉淀的顺序是可以计算的。
如:在含有0.01mol.kg-1Cl-和0.01mol.kg-1 I-的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AgCl和
AgI谁先沉淀?

大学化学复习第二章

大学化学复习第二章

第2章溶液及离子平衡2.1 本章小结2.1.1. 基本要求第一节五种常用浓度的表示法及相互间的换算第二节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液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 )第三节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酸、碱反应的实质;酸、碱的强度第四节K、pH和pOH的定义及其定量关系w一元弱酸(碱)和多元弱酸溶液的pH值及解离平衡中各组分浓度的计算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系统中各组分浓度的计算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第五节溶度积常数、溶解度和溶度积之间的换算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溶度积规则、同离子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沉淀转化、分步沉淀和沉淀分离等及相关的计算第六节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组成、命名配位平衡,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解离特点及配离子的稳定常数的意义配位平衡移动的计算及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对配位平衡的影响,以及及配位平衡之间的移动。

2.1.2. 基本概念第一节浓度一定量溶剂或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量。

第二节溶液的依数性(通性)及溶质的本性无关,仅及溶质的相对含量有关的性质。

蒸气压平衡状态时液面上方的蒸气叫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力称为液体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的现象。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及溶质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成正比,而及溶质本性无关。

液体的沸点当某一液体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大气压)时,液体就会沸腾,此时的温度称为该液体的沸点。

凝固点在一定外压下,当物质的液相蒸气压等于固相蒸气压时,液态纯物质及其固态纯物质平衡共存时的温度。

称为该液体凝固点或熔点。

溶液的沸点升高相同温度下,溶液的蒸气压总是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要使溶液的蒸气压等于外压,必须升高温度。

这将导致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沸点升高。

凝固点下降由于溶液的蒸气压下降,只有在更低的温度下才能使溶液及溶剂的蒸气压再次相等,即溶液的凝固点总是低于溶剂的凝固点,这种现象称为溶液凝固点降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人教版)第九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54讲盐类的水解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人教版)第九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54讲盐类的水解

第54讲盐类的水解[复习目标] 1.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及一般规律。

2.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

3.了解盐类水解的应用。

4.能利用水解常数(K h)进行相关计算。

考点一盐类水解原理及规律1.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结果使溶液中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溶液中c(H+)和c(OH-)发生变化,促进了水的电离。

3.特点(1)可逆:盐类的水解是可逆反应。

(2)吸热:盐类的水解可看作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3)微弱: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微弱。

4.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盐的类型实例是否水解水解的离子溶液的酸碱性强酸强碱盐NaCl、NaNO3否中性强酸弱碱盐NH4Cl、Cu(NO3)2是NH+4、Cu2+酸性强碱弱酸盐CH3COONa、Na2CO3是CH3COO-、CO2-3碱性5.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一般用“”连接,且一般不标“↑”“↓”等状态符号。

(2)多元弱酸盐:分步书写,以第一步为主。

(3)多元弱碱盐: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一步完成。

(4)阴、阳离子相互促进的水解①若水解程度不大,用“”表示。

②相互促进的水解程度较大的,书写时用“===”“↑”“↓”。

应用举例写出下列盐溶液中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NH4Cl:NH+4+H2O NH3·H2O+H+。

(2)Na2CO3:CO2-3+H2O HCO-3+OH-、HCO-3+H2O H2CO3+OH-。

(3)FeCl3:Fe3++3H2O Fe(OH)3+3H+。

(4)CH3COONH4:CH3COO-+NH+4+H2O CH3COOH+NH3·H2O。

(5)Al2S3:2Al3++3S2-+6H2O===2Al(OH)3↓+3H2S↑。

(6)AlCl3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Al3++3HCO-3===Al(OH)3↓+3CO2↑。

大学化学习题与答案

大学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1、在标准态的规定中,下述表达不正确的是( )A、标准压力P=B、T=C、b=mol·kg-1D、纯固体或纯液体处于标准压力。

2、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式中能表示CO2的Δf H m的反应式为( )A、C(金刚石)+ O2(g)= CO2(g)B、C(石墨)+O2(g)= CO2(g)C、CO(g)+1/2O2(g)= CO2(g)D、CO2(g)=CO(g)+1/2O2(g)3、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热效应:4Fe2O3(s)+Fe(s)=3Fe3O4(s), Δr H m=-74 kJ·mol-14Fe(s)+3O2(g)=2Fe2O3(s), Δr H m=-1664kJ·mol-1则可计算出Fe3O4(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 )4、等压过程,高温非自发,低温自发的条件是( )5、等温条件下,某反应Δr G m=10kJ·mol-1,这表示该反应在标准状态下( )A、自发进行B、非自发进行C、自发与否,需具体分析6、汽车尾气中的CO,可用加入催化剂催化其热分解的方法消除。

已知热分解反应CO(g)= C(s)+O2(g)的Δr H m=·mol-1,Δr S m=·mol-1·K-1这一方法正确与否解释其原因:7、(1)U,S,H,G均为( )(2)Δr H m>0为( )(3)Δr G m <0为( )(4)K为( )8、反应的Δr H m<0,温度升高时(T2>T1)则平衡常数( )当Δr H m>0,温度升高时则( )9、碳燃烧反应为基元反应,其方程式为C(s)+O2 (g)→CO2 (g)则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A、υ=kc(C)c(CO2)B、υ=kc(O2)c(CO2)C、υ=kc(CO2)D、υ=kc(O2)10、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主要因为( )A、增加了分子总数B、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C、降低了活化能D、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11、已测得高温时焦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2CO的活化能为167kJ·mol-1。

大学化学基础(邓建成第二版)第三章思考题、习题

大学化学基础(邓建成第二版)第三章思考题、习题
H + = K h C盐 =
+
KW C盐 Kb
1.0 ×10−14 H = K h C盐 = × 0.02 −5 1.76 × 10
H + = 3.38 ×10−6 mol / L
pH = 5.47
3.38 × 10−6 水解度h = × 100% = 0.0169% 0.02
23 g 23g Mg / mol 29.3kPa − 27.62kPa = × 29.3kPa 200 g 46 g / mol
nB ∆p = × p* A nA
M = 92.3g / mol
6. 1.00g硫溶于20.0g萘中,溶液的凝固点比纯萘低1.28℃, 求硫的摩尔质量和分子式。 解:由
x = 12mol / L
12mol / L × y ×10−3 = 1L × 0.15mol / L
y = 12.5ml
12. 配制CNa2C2O4为0.10 mol·dm-3溶液500ml,应称取Na2C2O4 多少克? 解:设需称取Na2C2O4固体xg。
xg = 0.10mol / L × 0.5 L × 134 g / mol
10. 制pH=5.0的缓冲溶液,需称取多少克NaAc·3H2O固 体溶解于300ml 0.5mol·dm-3醋酸中? 解:设需NaAc·3H2O固体x克 查表得 pKa ( HAc ) = 4.75 根据缓冲溶液公式
c酸 pH = pK a − lg c盐
0.5mol / L × 0.3L 5.0 = 4.75 − lg xg 136 g / mol
∆p = p* − p = 9.953kPa − 9.8672kPa 解: = 0.0858kPa

大学化学习题与答案

大学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1、在标准态的规定中,下述表达不正确的是 ( )A、标准压力PӨ=100.00KPaB、T=298.15KC、bӨ=1.00mol·kg-1D、纯固体或纯液体处于标准压力。

2、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式中能表示CO2的Δf H mӨ(298.15K)的反应式为( )A、C(金刚石)+ O2(g)= CO2(g)B、C(石墨)+O2(g)= CO2(g)C、CO(g)+1/2O2(g)= CO2(g)D、CO2(g)=CO(g)+1/2O2(g)3、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热效应:4Fe2O3(s)+Fe(s)=3Fe3O4(s), ΔrHmӨ=-74 kJ·mol-14Fe(s)+3O2(g)=2Fe2O3(s), ΔrHmӨ=-1664kJ·mol-1则可计算出Fe3O4(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 )4、等压过程,高温非自发,低温自发的条件是( )5、等温条件下,某反应Δr GmӨ=10kJ·mol-1,这表示该反应在标准状态下( )A、自发进行B、非自发进行C、自发与否,需具体分析6、汽车尾气中的CO,可用加入催化剂催化其热分解的方法消除。

已知热分解反应CO(g)= C(s)+O2(g)的ΔrHmӨ=110.5kJ·mol-1,Δr S mӨ=-0.089kJ·mol-1·K-1这一方法正确与否?解释其原因: 7、(1)U,S,H,G均为( )(2)Δr Hm>0为 ( )(3)Δr Gm<0为 ( )(4)KӨ为 ( )8、反应的Δr HmӨ<0,温度升高时(T2>T1)则平衡常数( )当Δr HmӨ>0,温度升高时则( )9、碳燃烧反应为基元反应,其方程式为C(s)+O2 (g)→CO2 (g)则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A、υ=kc(C)c(CO2)B、υ=kc(O2)c(CO2)C、υ=kc(CO2)D、υ=kc(O2)10、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主要因为( )A、增加了分子总数B、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C、降低了活化能D、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11、已测得高温时焦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C+CO2→2CO的活化能为167kJ·mol-1。

大学化学普通化学习课后题答案

大学化学普通化学习课后题答案

普通化学 马家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习题4 假定有下列电子的各套量子数,指出哪几套不可能存在,并说明原因。

(1)3,2,2,1/2;(2)3,0,-1,1/2;(3)2,2,2,2;(2)当角量子数l 取0时,磁量子数m 不能取-1。

(3)当主量字数取2时,角量子数不能取2;自旋量子数不能取2,只能取+1/2或-1/2。

5写出原子序数为47的银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并用四个量子数表示最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

Ag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24p 64d 105s 1 5,0,0,+1/2。

试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1) H 2S 分子的键角为920,而PCl 3的键角为1020。

(2) NF 3分子为三角锥形构型,而BF 3分子为平面三角形构型。

(1) H 2S 分子与H 2O 分子一样,中心原子采取sp 3不等性杂化,在两个孤电子对的作用下,两个H-S键键角减小。

之所以键角小于H 2O 分子中两个H-O 键的键角104045’,是因为H-S 键的成键电子对更靠近H 原子,两个H-S 键之间的斥力小,被压缩的程度更大。

PCl 3分子与NH 3分子一样,也是中心原子采取sp 3不等性杂化,同理Cl-P 键的成键电子对更靠近Cl 原子,所以两个P-Cl 键的键角小于NH 3分子中两个N-H 键的键角。

(2) NF3分子与NH 3分子一样中心原子采取sp 3不等性杂化,使分子产生三角锥形构型;BF 3分子中心原子B 采用sp 2等性杂化,使分子产生平面三角形构型。

7 为什么(1)室温下CH 4为气体,CCl 4为液体,而CI 4为其固体?(2)水的沸点高于H 2S ,而CH 4的沸点低于SiH 4?(1) 从CH 4→CCl 4→CI 4分子量增加,分子间色散力增大,而色散力在范德华力中占较大比例,即分子间力是增大的,而分子间力越大,熔沸点越高。

(2) H 2O 分子与H 2S 分子相比,水中H 2O 分子之间存在氢键,虽然H 2O 分子间的色散力较小,氢键的存在却使沸点更高一些。

溶液离子的平衡分析方法

溶液离子的平衡分析方法

溶液离子的平衡分析方法一、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溶液分析中的重要定量分析方法。

根据溶液中不同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通过加入测定剂反应与溶液中离子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物理现象,来确定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

常见的滴定法有酸碱滴定法、还原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等。

1.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通过滴定试剂与溶液中的酸碱进行中和反应,从而确定酸碱的浓度。

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pH值下会发生颜色变化,用于指示滴定终点。

酸碱滴定法主要用于测定氢离子浓度、酸碱度和水溶液中的其他离子,如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等。

2.还原滴定法:还原滴定法常用于测定溶液中氧化剂的浓度。

溶液中的还原剂与滴定试剂发生氧化反应,滴定终点通过其中一种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

常用的例子包括测定溶液中的氯离子、溴离子和碘离子等。

3.络合滴定法:络合滴定法通常用于测定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浓度。

络合滴定法通过络合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滴定终点可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或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

常见的络合滴定法有EDTA滴定法和亚硫酸钠滴定法等。

二、电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体系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的电势变化来测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方法,常用的有电解质导电性测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1.电解质导电性测定法:电解质导电性测定法是通过测定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导电性来确定其中离子浓度的方法。

根据欧姆定律,溶液中电流(I)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c)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通过电导仪器测定电阻和电流的关系,来计算出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2.电位滴定法:电位滴定法是利用电化学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方法。

通常使用电位电极和参比电极配合测量,通过电位差的变化,确定溶液中离子的活度或浓度。

常见的例子有离子选择电极和玻璃电极等。

以上是溶液离子平衡分析的两种常见方法,滴定法和电化学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离子和分析条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溶液离子的平衡分析,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化学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26讲课时作业 含答案

化学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26讲课时作业 含答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度为0。

1 mol·L-1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则错误!减小B.浓度为0。

1 mol·L-1 CH3COOH溶液,升高温度,K a(CH3COOH)不变,但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C.浓度为0.1 mol·L-1 HA溶液pH为4,则HA为弱电解质D.CH3COOH的浓度越大,CH3COOH的电离程度越大答案C解析A项,加水稀释,n(CH3COO-)增大,n(CH3COOH)减小,故错误!增大;B项,升温,K a增大;D项,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2.25 ℃时不断将水滴入0。

1 mol·L-1的氨水中,下列图像变化合理的是()答案C解析A项,氨水的pH不可能小于7;B项,NH3·H2O的电离程度在稀释过程中始终增大;D项,温度不变,K b不变.3.(2017·邢台期末)常温下,在pH=5的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水时,平衡向右移动,CH3COOH电离常数增大B.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右移动C.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右移动,c(H+)减少D.加入少量pH=5的硫酸,溶液中c(H+)增大答案C解析加入水稀释,使醋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但CH3COOH 电离常数不变,A项错误;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CH3COO -)增大,使醋酸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B项错误;加入的少量NaOH 固体与H+中和,c(H+)减小,使醋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C项正确;加入少量pH=5的硫酸,溶液中c(H+)不变,D项错误。

4.(2017·北京东城区模拟)下列关于常温下pH=2的醋酸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c(CH3COOH)=0.01 mol·L-1B.c(H+)=c(CH3COO-)C.加水稀释100倍后,pH=4D.加入醋酸钠固体,可抑制醋酸的电离答案D解析醋酸为弱酸.A项,c(CH3COOH)>0.01 mol·L-1;B项,c (H+)>c(CH3COO-);C项,pH<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g(O H)(s) Mg2+ + 2OHH2O H+
b.通过生成微溶气体使沉淀溶解 碳酸盐、某些硫化物等难溶盐,溶于 强酸中。 FeS(s) Fe2+ + S2+
2HCl
2Cl-+配位化合物使沉淀溶解
AgCl(s) Ag+ + Cl- + 2NH3
[Ag(NH)3]+
y

一种沉淀可以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另 一种沉淀。 转化规律
六、分步沉淀和沉淀分离
加入沉淀剂,各种沉淀的生成会有先 后顺序.这种先后沉淀的现象叫分步沉淀。 沉淀的顺序是可以计算的。 如:在含有0.01mol.kg-1Cl-和0.01mol.kg-1 I-的溶液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AgCl和 AgI谁先沉淀?
0.20 – x
x
H+ + SO42- = HSO40.10 – x

x
1 1 q 1.0 102 Ka
0.20 x )0.10 x )
解得x=0.09 则b(H+)=0.20 -0.09 = 0.11mol· -1 kg
饱和 H2S 浓度为0.1mol· -1 kg
由 K q 1K q 2 b ( H )b(S ) (bq ) 2 即可求得 b( H 2 S ) b(S2-)=7.6×10-21mol· -1 kg 那么,溶液中最后剩余的b(Cu2+)为:
四、同离子效应
CaCO3(s) Ca2+ + CO32-
Na2CO3
2Na+ + CO32y νB
此即:ΠB(bB/b )
> KS
y
例题:求25℃时Mg(OH)2在水中的溶解度 和在0.5mol.kg-1氨水中的溶解度。 解:⑴在水中
2+).{b(OH-)}2.(by)-3 KS{Mg(OH)2}=b(Mg -11=4S 3(by )-3 1.2×10
由于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大大 降低了b(Ag+),使∏BKqs,导致沉 淀溶解。
d.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3CuS+8HNO3= 3Cu(NO3)2+3S+2NO +4H2O 向CuS沉淀中加入稀HNO3,因S2- 被氧 化为S,从而有效地降低溶液中b(S2-), 使∏B Kqs,因而沉淀溶解。
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可被沉淀的离子时,
解:混合溶液中,AgI 和AgCl 沉淀时, 各需Ag+多少?
K [AgI] 8.51 10
q s 17 q K s [AgCl] 1.77 1010
b1
+)/by =8.51×10-17/0.01=8.51×10-15 (Ag +)/by=1.77×10-10/0.01=1.77×10-8 (Ag
Ks 6.0 1036 b(Cu 2 ) 7.9 1016 mol kg 1 b(S 2 ) 7.6 1021
(2) 铜离子完全沉淀后,混合液中氢离子浓度为: b(H+)=1.0+0.2=1.2 mol· -1 kg
q
2

2
设溶液中下列平衡消耗H+浓度为x mol· -1 kg
y
Ag2CrO4和AgCl),不能根据溶度积比较
溶解度大小,必须通过计算才可判断溶解
度的大小
按ΔGm (T)=-RTlnK ,其K 即KS 。 y 因此可以从热力学计算 KS 例题: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AgCl的溶度积。
解: 多相离子平衡 ΔfGm,B/kJ.mol-1
y y
y
y
y
y
AgCl(s) -109.789
Π B ( b B /b
y
)νB
> KS
y
溶液过饱和, 有沉淀析出。
以此三条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称溶度积规则。
例1 某溶液含有FeCl2和CuCl2的浓度为0.10mol· -1, kg 不断通入H2S,是否有FeS沉淀生成? Ksy(CuS)=6.0×10-36, Ksy(FeS) = 6.0×10-18
单齿配体:∶F- , ∶OH双齿配体:∶NH2-(CH)2-H2N∶ (en)
多齿配体:如 EDTA EDTA有6个配位原子,
解 由于Ksy(CuS)《 Ksy(FeS),则在Fe2+沉淀前, Cu2+已沉淀完全. Cu2+ + H2S = CuS + 2H+
b(H+) ≈ 0.2 mol·kg-1
K a1 K a 2 b( H 2 S ) / bq 9.1108 1.11012 0.10 b( S 2 ) / bq q 2 (b( H ) / b ) 0.20)2 2.5 1019 m ol kg 1
q q
根据溶度积规则:
B (bB / b )
q vB
b( Fe ) / b b(S ) / b

2
q

2
q

0.10 2.5 1019 2.5 1020 q q vB 20 18 B (bB / b ) 2.5 10 K s ( FeS ) 6.0 10
这就是对物质进行沉淀分离的原理。
例:若溶液中 Fe3+ 和 Mg2+ 浓度都是 0.10 mol· -1, L 如何控制溶液 pH 使 Fe3+ 定量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而与 Mg2+ 加以分离?
解:Fe(OH)3 和 Mg(OH)2 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常 数分别为:
Fe(OH)3 (s)
Mg(OH)2 (s)
Fe3+ (aq) 3OH (aq)
Mg2+ (aq) 2OH (aq)
q K s [Fe (OH)3 ] 2.8 1039
q K s [Mg(OH)2 ] 5.1 1012
如果不考虑因加入试剂而造成溶液体积的改变, 根据溶度积规则,Fe3+ 沉淀完全时:
b1 (OH ) / bq 3
K
y
2+)·2(I–)· y )–3 b (b s (PbI2)=b(Pb
难溶强电解质的构型不同, y KS 表达式也不同:
Ks (CuI)=b Ks (PbI2)=b
y y y
+)· (I–)· y (Cu (
b
b )–2 b )–3
y y
(Pb2+)· 2(I–)· (
b
Ks {Ca3(PO4)2
{bm(An+)/b q } · n(Bm-)/ b q } {b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下式:
△rGm = RT(ln∏B(bB/bq)VB - lnKsq)
根据离子积和溶度积的关系确定溶液中的情况:
Π B ( b B /b Π B ( b B /b
y
)νB
= KS < KS
y
y
)νB
y
溶液饱和, 无沉淀; 溶液未饱和, 沉淀将溶解;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溶度积
AgCl(s)
溶解 沉积
Ag++Cl-
其平衡常数: KS
y
y +)/b (AgCl)={b(Ag
-)/by } }· {b(Cl
此时,饱和溶液中AgCl的浓度即为其溶解度。
这就是一个沉淀生成的过程:
其反应为: Pb(NO3)2+2KI
PbI2(s)+2KNO3
PbI2(s)在溶液中立即建立多相离子平衡。
y
Ag+ +
Cl-
77.107 -131.228
ΔrGm=55.67 kJ.mol-1
ΔrGm (T ) =-22.458 lnK = RT y y KS= K =1.76×10-10
y
二、溶度积规则
对于任一沉淀 — 溶解反应: AmBn(s) 其离子积∏B为:
∏B(bB/bq)VB =
mAn+(aq) + nBm-(aq)
q
6.0 10 14 1 b(Cu ) 2 7.9 10 mol kg 23 b(S ) 7.6 10
2
K sp
36
配 位 平 衡
这是因为溶液中发生了下述过程:
CuSO4+2NH3· 2O→Cu(OH)2(s)+(NH4)2SO4 H
浅蓝色
Cu(OH)2+4NH3
[Cu(NH3)4]2++2OH–
y
y y .kg-1/b )2}b /(0.003mol
-11/0.0032}by ={1.2×10
=4.0×10-9 mol.kg-1
五、沉淀的转化
3CaCO3(S)+2PO43y y
Ca3(PO4)2(S)+3CO32y
K ={KS (CaCO3)}3/KS{Ca3(PO4)2} K =3.35×105
深蓝色
生成的可溶性深蓝色物质是配离子。
一、配合物的概念
[Cu(NH3)4]2+ 1.组成:
内 界
配位体
配离子电荷 外界 配位数
SO42-
中心离子(形成体)
内界即配离子;内、外界合称配合物。 配合物定义:由一个简单正离子(以配位键) 和几个中性分子或负离子结合形成的复杂 离子叫配位离子,含配离子的化合物叫配位 化合物。
H+ + SO42- = HSO41.20 – x 0.10 – x x
x 1 1 q 1.20 x )0.10 x ) K a 1.0 102
解得x=0.10, 则b(H+)=1.20 -0.10 = 1.10mol· -1 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