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检验科临检室作业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标本采集:
2.1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标本要求:
2.2.1抗凝剂采用EDTAK2抗凝。
2.2.2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实验仪器:
7.1仪器名称:OLYMPUS显微镜
7.2仪器厂家:OLYMPUS
7.3仪器型号:OLYMPUSCH30
8.操作步骤
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
可分。
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结果判断与分析
9.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9.3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缘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3)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4)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5)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9.4其它异常白细胞:
1)Pelger-Huet畸形: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弱。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呈肾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恶唑)治疗后。2)Chediak-Higashi畸形: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μm的包涵体,即异常巨大的紫蓝或紫红色颗粒。电镜观察和细胞化学显示,巨大颗粒为异常溶酶体。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
3)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变化。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它白细胞中。
4)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实验证明这种包涵体与前述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所见Do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9.5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肺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Downey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
I型(空泡型):最多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
Ⅲ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不同,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2)受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对射线损伤病人观察,证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人体遭受较小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虽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却已显著减少。若经较大剂量照射后,淋巴细胞迅速减少,剂量越大,减少得越严重以致衰竭,与此同时受损伤的淋巴细胞还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坏、双核的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后者是指胞质中主核之旁出现小核也称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所见。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但出现各阶段的原幼细胞,且处于各分阶段的白血病的细胞都有特殊的形态变化。
10.质量控制:每30份样本,抽两份样本进行室内工作人员比对分析,要求差异在10%以内。
11.变异的潜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