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2)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篇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点分析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存在是从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的转换。

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增加,对于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有促进意识。

在多元化评价当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对象共同致力于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信息得到多层次与多方面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评价者,而多元化评价将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真切地接收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可以规范其学习思想与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

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优秀5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优秀5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优秀5篇)浅谈小学教育德育工作论文篇一论文摘要:现代小学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质量检控、总结创新等四个基本环节。

其中每个环节的构成又是多元性、多层次性的。

要重视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艺术性。

加强小学德育管理,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德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论文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系统工程计划实施检控总结创新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基于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必须加强德育管理。

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一、计划的制定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是在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划步骤。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因此,一个详尽、周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可以使德育工作有序地进行。

制定德育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缺少它就象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一样,一切德育活动将无处着手。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总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才培养的总的向和总的趋势。

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同时,为了便于实际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总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2)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2)

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品德与生活》——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领会马尔康第二小学校尕让索郎德育教学源于生活《品德与生活》——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领会马尔康第二小学尕让索郎摘要:不论是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都在于孩子们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认识、感受和领悟。

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我遵循了德育学课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在课堂中尽量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有时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和课堂)给学生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运用。

有时还要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引领学生健康、活泼、乐观、积极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开放自由乐观积极小学生的品德意识源于他们对生活的初识、感受和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神领会。

小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归根结底对品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

儿童阶段的品德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这一时段的生活,在课堂上采用他们乐于喜欢的活泼好动、积极探索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奠定他们人格发展和与人和谐相处的原始基础。

这也遵循了品德教育这门学科所具有生活性、开放性、自由性以及积极乐观的特征,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儿童乃至青少年、成年人毕生的情感之中,引导每个人健康、乐观的学习;愉快、积极的生活。

其意义非凡,责任重大。

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负责任、有爱心的与人相处;动脑筋、有创意的塑造美好的生活。

在品德课上,我引领孩子除了学习教材中所涉及的共同活动外,还尝试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节,给孩子们自由发挥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实践品的教学的魅力,(例如:以班为单位开展分享日活动;利用品德课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让留守儿童给远方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生活实践活动)在具体生活中学习,使得品德贴近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品德教育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让德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品德这个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也在三者之间的互动中慢慢酝酿,我坚信其意义的深远超乎你我的想象。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浅谈论文(2)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浅谈论文(2)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浅谈论文(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浅谈论文篇二《关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摘要】关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有着重要作用,但如今农村小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策略,以促进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学校是培养各种人才的地方,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地走入了教育误区“智育大于德育”。

其实,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未来如何,他都必须先“学会做人”,应以“德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而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关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地作用。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1、人们对思想品德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目前,在小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呈现出的最突出问题是社会、学校、师生、家长都不重视思想品德这一学科。

在小学,思想品德不像语文数学这样的传统学科得到了各界的重视,而且由于现行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还没有一套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或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方法,一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着片面的成才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认识到了,但又觉得难以扭转整体局面,所以忽视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品德修为的培养和提高。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较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投入、工作等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另外,由于学校教师少,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现状----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教师,思想品德课在农村学校大都被忽视。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脱节[1]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

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大一统的东西,“高、空、远”的教学更多地是提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而社会所发挥的职能薄弱。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论文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论文

人教版小学思想品德论文篇一我是一位本学期才开始教《品德与社会》的“新老师”。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已经很喜欢的这门课了,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每讲到一个知识点,通过我的点拨,都会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

让学生通过书本,认识了社会,学生学到了很多的生活和社会知识。

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创设情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

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

正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我首先播放的不是老歌曲《56各民族56只花》,而是《最炫民族风》,通过这首网络神曲,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还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

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不再枯燥,而是兴趣无穷。

二、联系生活,体会乐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现在学习的第二单元是《消费与生活》,我就设置了好多有趣的生活体验,如和吃饭时和父母谈一下父母的工作,体会她们的辛劳;和父母一块去买菜,做饭,体会生活中处处要节俭;课堂上模拟卖商品,让学生学会砍价等等。

再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我就亲自上阵,当起了买东西的商贩,和学生做起生意,气氛相当的热烈,学生个个都想来买我的东西,学会了挑毛病,往下压价,软硬兼施,让我这个卖东西的哭笑不得。

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12篇

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12篇

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12篇论文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小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品德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有效的品德培养方法。

论文二:家庭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家庭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提出了家庭培养品德的有效策略。

论文三:学校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学校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探讨了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提出了学校参与品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论文四: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课堂实践本文介绍了在小学课堂中开展品德培养的实践经验,包括教师的角色、课堂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等。

论文五: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作业设计本文探讨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作业设计的关系,提出了如何通过作业设计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方法。

论文六: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角色扮演活动本文介绍了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利用角色扮演活动的方法,分析了角色扮演活动对小学生品德的影响。

论文七: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社区参与本文讨论了社区参与在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论文八: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体育活动本文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探讨了体育活动对小学生品德培养的促进作用。

论文九:小学生品德培养与艺术教育本文分析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探讨了艺术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论文十: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团队合作本文介绍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团队合作活动,分析了团队合作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

论文十一: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纪律教育本文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培养中的纪律教育,探讨了纪律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

论文十二: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评价方法本文探讨了小学生品德培养的评价方法,提出了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

以上是12篇小学生品德培养论文的标题,每篇论文将关注不同方面,通过研究和分析来提出有效的品德培养策略,帮助小学生全面发展其品德素质。

小学德育论文【4篇】

小学德育论文【4篇】

小学德育论文【4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小学德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一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

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

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

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

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

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

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

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7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1摘要:本文笔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道德情感,完成教育。

第二,在生活与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运用说服的方法使生明白道理,多次反复地说服,形成良好品德。

第四,学校家庭互相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生活与活动说服家校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

小学品社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

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

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论文篇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乌审旗第二实验小学赵小梅《小学道德与社会》是小学儿童道德教育的主干课程。

它以改变态度、情绪和行为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获取知识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应该是习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重要标志。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我判断和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知的内化,促进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维”、“思维教学体现活动”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上,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形象生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整个故事。

通过一部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教科书剧,学生可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基于社会经验的教育模式。

使学生沉浸其中,增强社会角色意识,激发责任感。

2.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的道德理解不能局限于教科书。

有时他们必须通过活动来扩大理解和深化理性,课堂辩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中央电视台曾对“国际大学辩论”进行现场直播,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向观众展示了他们的敏捷思维和非凡的口才。

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实践、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2)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篇二《浅谈小学德育教育》摘要:德育工作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浅谈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素质教育;途径;方法要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突出的个性以及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有很多中途径和方法。

笔者将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一)思想品德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门系统性课程。

教师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坚强勇敢的意志,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使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其他文化课课堂教学学生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的课时毕竟有限,只通过这门课程来完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还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小学的各门学科都是学生学习系统扎实的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只有学生学好了这些课程才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

因此,各文化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主题班会和少先队活动等我们每个星期都会组织班会,这是一种很有效也很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来进行各种德育教育活动。

少先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先进性,发挥它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得到正确的德育教育。

2024年小学德育案例论文 小学德育成功教育案例(模板9篇)

2024年小学德育案例论文 小学德育成功教育案例(模板9篇)

2024年小学德育案例论文小学德育成功教育案例(模板9篇)小学德育案例论文一陆伟华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性格倔强、固执。

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特别受不了别人说它,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冤枉。

二、案例分析这位同学今年十二岁了,家里人教育一向都是用打骂的方式,包括他爸爸对待他妈妈也是如此,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三、辅导策略针对他的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在如此家庭背景里长大,种种情况都情有可原,还是得用爱心去融化,用理智去浇灌。

2、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四、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1. 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 他犯错误,他不能冷静,教师应该绝对地冷静。

每次对于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

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让它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

4、他对于受一些小冤枉最不能忍受,不能小事化无,这一点也需要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给他讲一些宽容的小故事,读读关于宽容的名言,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结合他本人的事例来感受风平浪静,海阔天空的美好感觉。

讲讲生气对于身体,心理的伤害。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篇1:小学思品教学论文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正文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家庭、学校、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儿童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儿童需要引导,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校沟通自我保护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认识得当,将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一、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不同,孩子的性格也有着个别差异。

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溺爱型,一种是宠爱型,一种是严格管教型。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计划生育已不在话下,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便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一)溺爱型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一般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或骄纵等性格。

不尊重长辈、不尊敬老师、没有团结意识。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家长管不住他;在学校,老师不好教育他。

长而久之,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经过调查,在家庭环境里,父母长辈通常会以夸奖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

孩子感恩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在疼爱孩子的同时,要先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到了学校才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

(二)宠爱型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受到宠爱的孩子,会比较胆小、孤僻,会生活在家长温暖的屏障里。

据调查,这类型的孩子依赖性会比较强,在家依赖家长,在学校依赖老师,在学校受到宠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在学校很多考察动手能力的课程,这些孩子都不及于其他同学。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优秀9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优秀9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优秀9篇)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探讨论文篇一(一)网络时代带来的机遇网络时代的到来相应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网络时代不仅带来了教学思路、内容、形式等的转变,同时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丰富了教学资源。

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大量教学资源,以大量的例证、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中会将善恶美丑以确定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只是记住、懂得,却并不是经过自身理解得成的,而网络资源的引用,能够很好的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德育的意义。

2、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

与网络时代相对应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为课堂教学增色许多。

对于小学德育课而言,丰富的课堂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增强课堂表现力。

以往德育课程多数以说教为主,内容的表达受制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对于感性认识为主、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增大了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的吸引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恰好解决了这样的弊端。

(二)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尽管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小学德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有益之处,并为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但在教学中,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加之小学生认知特点等都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发性等特点,即使对是非有自己判断的成年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更是严重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各种资源,对于事件的评论也是多样观点并存,其中也不乏极端的观点,这些信息的存在,对于尚无理性判断能力、对新鲜事物兴趣高的小学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2、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在小学阶段,无论在教学中依赖多媒体技术,还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就是网络是生活或者说学习中的必需,家长与教师的引导稍有不慎,可能会形成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5篇)【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

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

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论文: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我二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使我深深领悟到德育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兴趣引入,师生互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找答案。

如在教《社会呼唤诚信》这一课时,教师板书:1、何谓“诚信”? 2、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签订协议、合同、做出承诺? 3、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聚精会神地读书,圈点,之后盼着教师抽问,以便抢着回答问题,展示自己。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学生深层次地想问题,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新意见,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现自己,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完善、总结。

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心理和谐的相容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地开展。

在不断地学习、教学中探索,使得教学思想越来越活跃,把这种有启有发的教学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远胜于按部就班地说教式教学。

2.从实际出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从学校实际出发,就地取材,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教学条件差,我就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该节课的教学。

如在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其它省市比比面积大小,再用课件展示东、西、南、北不同地方同一季节的气候特征,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方法来了解我国领土疆域之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也浓,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总结,学生抢着发言,课堂活跃,充满生机与活力。

品德与社会论文 (2)

品德与社会论文 (2)

让孩子走进《品德与社会》的真实世界一直以来,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英、数三门学科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思想更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早就告诉我们“品德即知识”,况且这知识来得比语、英、数更为逼真有用。

从古代起,我国文字皆有提到“思想决定行为”,这也就说明了思想品德相当重要,所以,我国新课程标准把这门学科编制到了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好思想,希望他们日后有个好行为,好出息!但是,这门学科往往被某些学校和任教的教师忽略掉了,他们只把它当作毫无重要的副科执教,甚至干脆不上此课,把时间用来上主课。

对此,我把这几年任教这门学科的深刻认识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引起执教这门学科的教育者们的有力共鸣。

一,打开门槛,引入生活。

大家都知道,《品德与社会》的编排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而且更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门来讲述的一些案例和素材。

如此,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某些案例内容活教起来,让实践说话,将课本的变成真实的,让故事的变成生活的,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自己的教学工作轻松了,孩子们也学得用心多了。

如在教到《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课题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一下书中人物的困境:在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自己动手穿衣、煮饭、洗碗、打扫卫生等。

比如,你会煮最简单的是什么菜,煲饭时你是如何算定水和米的用量比例,洗碗时应该用什么姿势才不容易打碎碗具等等。

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建议他们回家经历实践后,再把过程写下来,到下一节课来展开讨论,看谁说得最好,做得最棒,最后我给予评价和奖励。

这样,孩子的一些正确思想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此,也同样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正确结论——“该怎么做才对,这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等等”,而是要让孩子们亲自去试一试,“你是怎么做到的?在做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去解决的?”如此,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尝试,勇敢地到生活中体验、实践,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生活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对于朋友、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综合印象会让个人赢得广泛的尊重,成为事业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阶梯.。

在现实生活中,好的品德处处体现出价值,会令家庭和睦、邻里互敬、朋友帮扶、同事友爱……可以说,优良品德,是一个人的修养,表现出了无穷魅力。

表现在小事及细节方面,体现出谦让、关爱、诚实、勤劳等品质。

既然品德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门都能体现好素质呢?我觉得这与《品德与社会》课怎么上有着重要关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

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
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教学目标。

二、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把一些小故事拍成录像;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flash动画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三、品社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
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平安回家》中,我采用视频的方法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引,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应注意事项。

认识了交通标志——这些马路上不会说话的指挥官,还要懂得识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

当交通警察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那种兴奋劲儿就别提有多高兴了!交警现场演示交通手势,学生学做并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

这种手把手的学习,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

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
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

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

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