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doc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ca91df0c0975f46527d3e1e0.png)
【离别诗句】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_翻译和赏析_白居易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相关内容赏析作者:佚名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52635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c.png)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野草离离,生生不已。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唐诗里也许可以永远流传的作品,在今天它大概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人们所熟悉,因为已经有很长时间里它被选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
它的语言是如此清晰流畅自然,只要给它里面的三两个词加上注释,即使是对古诗文毫无知识的人也不会否认它语言的自然流畅明晰;但也许就在你感觉它语言的这种明晰与自然流畅的时候,你可能因而多少忽视了它其实在有唐一代诗歌中,是何等优秀之作。
这绝对是一位天才诗人天才的作品,要知道这首堪称完美的诗作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在科场应考时完成的作品。
它实际上的题目是“古原草送别”,不过当时科场考试的规矩是,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要加上“赋得”二字。
这类应考的诗作格式要求严谨,一向少有佳作,更不要说是如此优秀的作品。
所以围绕这首诗就产生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但未必十分真实的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几种说法,而不管它们各自真实程度如何,都能够说明这首诗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流传得相当之广了。
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是指风吹茂盛的草摇动的样子,“又送王孙去”中的“王孙”泛指即将远行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江淹《别赋》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应该说“古原草送别”虽是考试时出的诗题,但出得也是很好的,送别诗是算得上诗中一个大类的,并且“草”在古代写送别的诗歌中差不多一直是很常见的,所以诗题也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偏。
但即便如此,十六岁的白居易能够在应考时写出这样一首能置于古往今来最优秀的送别诗之列而毫不逊色的作品,除了说年少的白居易富于诗人的天才外,只怕也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释了。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1cb7f9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e.png)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草》【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注释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0b854a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b.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注释
答: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白居易](https://img.taocdn.com/s3/m/52d1889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9.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八首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牧童遥指棣棠栏。
白居易的《送别八首》以古原草送别为题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物,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本文将对这八首送别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一》。
诗中描绘了江南春风吹拂下绿草如茵的景象,牧童指着远处的棣棠栏。
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接着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二》。
诗中以赋咏秋天草木之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辞别的感慨之情。
通过对秋天草木凋谢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离别时心情的复杂与哀愁。
然后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三》。
诗中以描绘飞鸟向南辞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的情感。
诗中诗人以飞鸟辞别为比喻,表现了友谊的珍贵和离别的无奈。
紧接着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四》。
诗中描绘了东去的友人所经过的古原之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辞别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友人所经之地的叙述,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然后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五》。
诗中描绘了离别时的月下草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嘱咐和问候之情。
通过对月下草原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和祝福。
接下来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六》。
诗中以雨水沐浴古原和草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奈之情。
通过对雨水沐浴的形容,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心情的悲伤和无奈。
紧跟着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七》。
诗中以牛羊离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通过对牛羊离去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无奈。
最后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八》。
诗中以对友人辞别之后的寂寞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寂寞景象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综上所述,《送别八首》以描述大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和情感的抒发。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把离别的情感融入到自然之中,使得诗情更加凄美动人。
这八首诗给人以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恋之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优秀7篇】-最新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优秀7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e683f3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3.png)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优秀7篇】大家对于《赋得古原草送别》应该都非常熟悉,那么应该如何赏析呢?下面是整理的7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篇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小学古诗大全《赋得古原草送别》_古诗大全
![小学古诗大全《赋得古原草送别》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589b59c0242a8956aece40f.png)
精心整理
小学古诗大全《赋得古原草送别》_古诗大全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荣”
,点明
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eaa20e0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e.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引言《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是一首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诗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主题,通过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之情的思念和对生命的咏叹。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意解析1.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句以日照香炉为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阳光斜照下紫烟升起的景象。
紫烟在诗中象征着草原上的烟雾。
整句表达了离别时草原烟雾的美丽和离别的情感。
2.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句通过“遥看瀑布”来描绘离别之景。
瀑布挂在前川上,给人一种广袤而壮丽的感觉。
通过这句,诗人表达了离别时对远方景色的眷恋和留恋。
3.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整篇诗的核心句,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美丽。
瀑布从高处飞流而下,由此引发了人们对银河从天上落下的联想。
这句意味着离别之情如同瀑布般汹涌而下,令人动容。
4.第四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是对自然景色的咏叹。
白日沉入山中,黄河流入大海,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安定和宏伟的感觉。
通过这句,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暗示着离别的不舍之情。
5.第五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赤壁赋》。
诗人希望可以超越千里、超越现有的一切,来到更高的境界。
这句意味着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够在离别之后达到更高的境界。
诗意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是一首抒情的诗作,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慨。
在诗中,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瀑布、山川和河流等场景,抒发了自己对离别之情的思念和不舍。
瀑布的高度和美丽象征着离别情感的强烈和动人。
同时,诗人通过描绘白日沉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展示了自然界的宏伟和永恒。
这些景物的描绘,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对离别的悲凉情感进行了烘托。
另外,诗人借用了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PPT课件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9d97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13.png)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王孙:贵族子孙、公子 , 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今天我又来送别朋 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 怀离别之情。
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 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描写方式:先写景后叙事。
根据诗意背诗句
1、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每年枯萎 以后又长得很繁茂。
枯: 枯萎。 荣: 繁荣茂盛。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 会繁茂起来。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春雨滋润下还会复 生,重新铺盖大地。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蔓延到远方的野草。 晴翠:晴朗的阳光下的一片野草。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伸向远方的散发着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在晴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fù
suì qīn
huāng
赋岁侵荒
天赋
岁月
入侵
荒地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
/
/
/
/
/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 风摇摆的样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2、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fén)
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的 野草。
(
)
大比拼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c6c82ddd3383c4ba4cd222.png)
古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唐朝: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
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
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带拼音注解译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带拼音注解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ae17450b4c2e3f56276320.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l í离l í原yu án 上sh àn ɡ草c ǎo ,一y ì岁su ì一y ì枯k ū荣r ón ɡ。
野y ě火hu ǒ烧sh āo 不b ù尽j ìn ,春ch ūn 风f ēn ɡ吹chu ī又y òu 生sh ēn ɡ。
远yu ǎn 芳f ān ɡ侵q īn 古ɡǔ道d ào ,晴q ín ɡ翠cu ì接ji ē荒hu ān ɡ城ch én ɡ。
又y òu 送s òn ɡ王w án ɡ孙s ūn 去q ù,萋q ī萋q ī满m ǎn 别bi é情q ín ɡ。
注解:
①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②离离:野草茂盛的样子。
③枯:枯萎。
④荣:茂盛。
⑤芳:芳香。
⑥侵:侵占。
⑦王孙:指远方的友人。
⑧萋萋: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每年都会茂盛和枯萎一次。
野火总是烧不败它,春风一吹野草有蓬勃生长起来。
远处野草的芳香弥漫着古老的驿站,晴朗的天空下,野草青翠一片,连接着破损的古城。
在此送走远方友人,茂密芳香的野草也好像充满了离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古诗解读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古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75901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8.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古诗解读茫茫古原草萋萋,白露如珠滴微微。
孤城寒烟翻密林,孤雁阑珊去遥遥。
幽夜黄昏红塵暗,凄凉而冷清心意。
一路经年人孤绝,怅然若梦无知觉。
草木凋零无处所,如此离怀情长者。
残阳西下日将暮,无言泪洒古原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二,取材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它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承载了人们对于国家和家园的热爱与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述古原上的草,表达了诗人离别的心情。
下面,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含义。
首先,诗人以"茫茫古原草萋萋"开头,通过描述古原上的茂盛草地,暗示古原的广袤和草木茂盛。
接着,诗中出现"白露如珠滴微微"的描写,增添了古原清晨的神秘和静谧感。
这样的描绘,使读者对古原的景色有了直观的感受。
同时,描写中的"白露如珠"也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暗示古原的宝贵和珍贵。
然后,诗中出现"孤城寒烟翻密林"的描述,通过描绘城市外孤立的寒烟,传达了孤独和萧条的氛围。
孤城的寂寥与密林的茂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映衬出寒烟的孤寂之感。
接着,诗中出现"孤雁阑珊去遥遥"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寂寥和离别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尽忧愁。
接下来,诗中出现"幽夜黄昏红尘暗,凄凉而冷清心意"的描写,通过揭示黄昏的幽暗和红尘的冷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寂寞。
这样的描述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紧接着,诗中表达了一路经年的孤独绝望,以及无知觉的苦闷和痛苦。
这种表达,让读者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然后,诗中出现"草木凋零无处所,如此离怀情长者"的描写,通过描述草木的凋零与现实的无处安放,体现了诗人对于逝去的事物的怀念与悲伤。
同时,这样的描写也表达了诗人对古原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最后,诗中通过描述残阳西下和泪水洒落的画面,将诗人离别之情发挥到极致,让读者对诗人的忧伤和无奈产生共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6fecf6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8.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讲解:
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首先可以看出诗的主题是离别。
古原草指的是草原,是古代汉族人民劳动生活的地方。
诗的第一句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表示草原与人们的分离,原上的草一年四季都在生长与枯萎之间循环。
这一句描述了草原的常态,并与人们的离别相呼应。
接下来的几句写草原上的景物:“野径频时见,苍然有空名。
”野径指的是在草原上人们走过的小路,频时见表示经常能够看到,苍然有空名则是形容草原的广袤和空旷。
这些描写展示了草原的壮丽景色。
然后诗人写到:“捕鸣两不见,阅者如云集。
”捕鸣指的是捕捉鸟类的声音,诗中说捕鸣两不见,意味着鸟的鸣叫声已经不再听得见。
而阅者如云集则是说有很多人都来观赏草原的美景。
接下来的几句写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指的是即将来临的重逢时刻,凌绝顶表示置身于高山之巅,俯瞰众山。
这里用来比喻快要重逢的人们最终将能够看到对方。
最后的一句是:“古原草送别,去留两无意。
”表达了人们在草原上告别时的淡然心情,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没有太多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描绘草原的美景和人们的离别情感,展示了白居易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王之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主题及古诗词赏析
![王之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主题及古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6f08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9.png)
王之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主题及古诗词赏析王之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主题及古诗词赏析王之涣是唐代文学家,其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古原草色枯黄为背景,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心情和对世事变迁的反思。
通过对离别主题的探讨,以及对古诗词的赏析,本文将带您一起去欣赏王之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六十二字。
首句即揭示了整首诗的主题:“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描绘古原上的草木,王之涣展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和人类的离别之苦。
草的凋零与长青相互呼应,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接着,诗人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暗示了人世离别的无奈和必然。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与离去,就像草木的生长与凋零一样,是无法避免的。
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比喻,更加深入地表达了离别的主题。
王之涣并不将离别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他通过描绘古原上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下面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尤其凸显了时间的无情,同时也揭示了古原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所包含的历史和记忆。
整首诗最后以两句话作为结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两句话以与首句呼应的形式,再次强调了送别的主题。
王之涣将离别的情感投射到自己的身上,用“又送王孙去”的表达方式,使得离别之情更具体、更具有代表性。
而以“萋萋满别情”作为结尾,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给人以深深的思索与感慨。
考虑到本文的长度限制,这里只是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了简要的赏析。
当然,以一名文学家的诗作为研究对象,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比如,通过对古诗词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离别主题。
总之,王之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草木的描绘,以及对离别主题的思考,展现了离别之苦和时光变迁的无情。
诗人借助古诗词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使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和思考性。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https://img.taocdn.com/s3/m/81d18fcdf524ccbff0218430.png)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了,就连这茂盛的草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贵族,这里指自己的朋友 也满怀了离别之情。
分析古诗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写景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抒情
照应 (拟人手法)
诗中最后一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 自己难舍难分的情感,点出了“送别”题意,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华为具体可感的形 象——草儿。
黄鹤楼 仙鹤 白鹤
姓孟 孟子
陵墓 王陵
•
zhāo 朝阳
shè 宿舍
•
朝
舍
cháo 朝廷
shě 舍弃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 白居易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人简介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
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 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 语言平易通俗。他写下了 • 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 • 疾苦的诗篇。 • 主要作品:《琵琶行》 • 《钱塘湖春行》、《忆江 • 南》、《长恨歌》等。
古诗1三5首、古诗三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东源县康禾中心小学 具惠珍
• 《送别》词:李叔同 歌:朴树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一首送别,勾起人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 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当
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26551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6.png)
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李白的一首名句,被誉为“中国诗史上最著名的一首送别诗”,也是李白最有名的名句之一。
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黄河谷地静寂,景色秋意盎然,李白在绝美的自然环境中,注视着他友人、军人朋友长崔日日离别,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被誉为“史书上最美丽的一首诗”。
诗的前言十分精彩绝伦,渲染了盛夏的景色:“塞北草原黄色的,高秋千里似黎明;燕山林荫寒木石,六月煮茶钓日明。
”此外,李白以其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八月的秋天景象:“翠烟落月流海阔,渔舟翻湖为酒走;萧关临行把酒送,草原归去见青流。
”这里,可以隐约看到李白“归去”时,那一刻充满悲伤的心情,充分展示出他对友谊的珍视。
此外,李白还赋予了时间承载他的深情,唱出他的眷恋:“拦路人停马客,问今宵月与谁看?慨当以慷,忆帝京。
”此句内容有着浓浓的情怀,仿佛当时他临别时,看到日日舞剑奔马,想到将来他们可能不会再见面,内心充满悲伤,让他不禁深情慨叹,对于未来的思绪又充满希望。
整首诗歌以一种温暖而深情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抚今追昔,芳草萋萋的动人情景,既表达出朋友离别时的深情,又流露出李白对友谊永恒的坚贞之心。
“萧关送别,独立了;草原归来,万物都荣光不改变。
”这是诗歌的最后两句,犹如一颗心确实的火把,仿佛李白以此来鼓励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不要改变,友谊的绵长将一直至永远。
因此,《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充分表达出李白浓烈的友情之情,将友谊比喻成一幅画,使友情恒久不断,展现了一种深情厚谊,让读者更能够了解友情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歌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
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
"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
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
"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