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二章 学校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学校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学校

2014-7-10
47
为什么要有管理?
• • • • 1.机构和部门庞杂,需要有专门人员从事管理工作; 2.管理的核心是人,需要协调和处理好人际关系;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组织工作需要保持秩序; 4.管理的宗旨是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生产效 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14-7-10
48
案例一:缺乏管理的实验
2014-7-10
45
第三节 学校管理
• • • • • • 一、什么是管理? 1.汉语中 据查,我国古代“管”字原意为锁钥。 后延伸其义为控制和执掌。 “理”字较早见于《说文》:“治玉治民为理” 后延伸其义为治理、协调。
2014-7-10
46
• 2.英语中 • Administration表示“管理”。意思是:帮助 组织达标、服务于组织的成员、照管组织中的物 质、促进与协调组织成员的工作等一系列活动。 • 3.现在国外 • management(经营、处理)用得比较多。
30
中国海洋大学六二楼
• 一走进海洋大学鱼山路五 号,迎面的建筑就是“六 二”楼,建于1921年,是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的 日本中学校舍。大门是拱 形的,楼内的楼梯前也有 拱形廊柱,而楼梯却像登 山的阶梯一样完全是石头 打造,非常的古雅有趣。 在毁灭性的新建筑风潮中, 能保留一份这样的格调真 是一个奇迹。
2014-7-10 9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轨制
分支制
单轨制
2014-7-10
10
双轨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法国、俄国。 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 分支型学制代表国家:前苏联
2014-7-10
11
五、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 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 所新式学堂,标志着近代学校的诞生。此后,上 海的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的船政学堂等 都先后为洋务派所建立。 •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帝准设京师大学堂,标志 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开端。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绪论绪论第一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地科学。

领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3、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各章节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识记:1、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2、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2)社会的教育;(3)封建社会的教育;(4)资本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教育。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

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

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

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第一,教育家xxxx的真知灼见;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教育结构的内容: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一)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学校(4)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学校(4)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学校、家庭、社会在⼉童⾝⼼发展中的作⽤(⼀)学校在⼉童⾝⼼发展中的作⽤学校对学⽣施加的影响是孩⼦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发展的因素进⾏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提出学⽣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先,学校⼯作的指导思想对学⽣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我国学校教育的⽬标是培养⼉童、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守纪律的新⼀代,但由于对学校⼯作的指导思想理解不同,实际效果也就有很⼤差别。

如有的学校存在着以智育为中⼼、单纯追求升学率等错误思想。

其次,学校的教育⽔平会直接影响学⽣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低。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的发展。

(⼆)家庭在⼉童⾝⼼发展中的作⽤家庭是以婚姻、⾎缘关系为基础⽽建⽴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少年⼉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地影响⽣活在其中的每⼀个孩⼦。

国外学者把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如下四种类型:*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和合作型。

其中合作型家庭最有利有孩⼦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1)根据⼦⼥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作;(2)加强对⼦⼥的思想品德和健康⼈格教育;(3)为⼦⼥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三)社会在⼉童⾝⼼发展中的作⽤对⼀个学⽣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和⼤众传媒等。

社会群体主要有朋友群体,作为⼀种⾮正式群体对⼉童的成长影响极⼤。

这种影响可以有两个⽅向,如果它形成的基础是健康的,则对⼉童的发展起促进的作⽤;如果它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结成的,则对⼉童的发展产⽣消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学⽣的社会交往,既不应⼀概否定,⼜不能任其⾃由存在和发展,⽽应当有意识地指导⼉童正确地择友,学会与他⼈友好相处。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教育学,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学校一、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考点较多,所占分值较高,建议学员加强理解,重点掌握。

从题型来讲以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为主。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学校概说【识记】(一)学校的定义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合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2.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领会】(一)学校制度的发展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第二节学校文化【识记】学校文化的概念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提纲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

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

(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

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

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

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

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第一,教育家xxxx 的真知灼见;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

(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

(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教育结构的内容: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

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

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一)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基础课5.总学时: 140学时(其中理论120 学时,实践20学时)6.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二、课程目标小学教育学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其教育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该门学科,因此,它在师范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我们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对课程目标进行阐释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小学教育学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懂得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等,在头脑中构建有关小学教育学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有关结论的表述上,而应该深入到这些知识和理论的内部,揭示获得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思维过程,亲历、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智力,增强教育教学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集合。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同时,在学习小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二章(3)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讲义:第二章(3)

第三节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的概述(一)管理所谓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管理是一种理性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对象化的行为。

第二,管理必须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

管理客体就是管理的对象,是由人或事组成的动态系统。

第三,管理必须有其自己独特的手段,亦即管理手段,它是指管理者在完成管理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包括该组织系统的组织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以及通过这一机构和制度所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

第四,管理必须要有效果,亦即管理效果,它是指管理主体预期目标的实现状况,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等。

(二)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一)沟通的含义: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二)沟通的功能:信息传递:沟通把信息向学校的各个层次景象传递,使学校成为运行有序的系统。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控制:上下级的指令通过沟通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沟通层层上报,以达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二、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的表述;1982年的表述 1985年的表述;1993年的表述 1995年的表述 共同之处在于: 1、它们都确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指明了教育培 养人才、学校办学的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2、它们都确定了教育培养的人所应具有的素质,这就是使 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教育目的。 2、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 理论基础 。【06、08、09、10填空】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 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 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 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 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1878年 张焕纶 正蒙书院 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 盛宣怀 南洋公学 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2.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 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p21略)
4.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 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

贯彻方针提高质量,儿童少年,德智体,素质,四有,奠定基础 年满6/7周岁,9年
学制
管理体制 办学条件
小学初中九年
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办学经费,师资条件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结)
普及性 初等教育 凡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受完九年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起点 具有最大的普及性 教育工作者对所有入学儿童负 责 小学和中学都是普 小学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通教育性质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 小学是基础教育 性地位不容忽视 依靠国家法律的强 法律保障 制力量
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表述(小结)
德育 小学 全面 发展 教育 的 组成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 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 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基础性
强制性
小学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依据(小结)
广义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全过程 (出发点 归宿) 导向 激励 评价
概念
狭义的
意义
小学教育的出发点 小学教育的归宿 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 指明发展方向 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衡量评价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结)
概念 涵义 根本性质 第一个阶段,初等教育,6—12岁儿童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 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 教育

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学小学)

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学小学)

第二章教育功能(教育实践的合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以合规律性为前提,合规律性以合目的性为指导。

)一、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法国的勒图尔诺、美国的桑代克。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把教育活动归结为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起源论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合理之处: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错误观点: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教育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直接必要条件。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整个社会活动的需要——既包括原始社会作为整体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个体生命存在、延续和发展的需要;既包括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也包括原始人生活交往的需要。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由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对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点:(1)教育没有阶级性;(2)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4)教育手段极端原始。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两个社会的教育存在一些共同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奴隶社会,阶级性;封建社会,阶级性、等级性、宗教性(西方中世纪时期));(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 学校

《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二章 学校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1.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 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评价学校绩效,国内外学者大致上有以下几 种理论:目标模式;投入—产出模式;需求满 足模式;环境适应模式;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了解)
3.学校绩效评估的意义: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于提 高绩效。(具体展开见教材P47 )
第二章 学校
孙玲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述 第二节 学校文化 第三节 学校管理 第四节 学校、家庭与社会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1.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
(1)定义: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 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 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 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 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 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 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对小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以及升留级不具有淘 汰性质。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 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 行管理。
我国建立了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小学教师职务 设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 师和小学三级教师。
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背诵/简述]
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 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学校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学校
• 控制:上下级的指令通过沟通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沟通层 层上报,以达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 激励和情感交流:领导及时对工作进行评估和肯定、奖励等,都 能起到激励的和情感交流的作用。
(三)沟通的形式
• 学校的沟通一般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
(五)沟通障碍的克服
• 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 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 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 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 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
• (一)学校绩效的含义: •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
效性的重要标志。
√五、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内容
•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 3. 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
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第四节 学校、家庭和社会
• 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交往 2.社会道德 3.社会文化
二、教务工作管理 (一)教师管理、任用与考核 (二)教师培养与提高 (三)教师的任务安排 (四)教学安排与改革 (五)教材征订等
四、总务工作管理 (一)总务工作管理的任务 (二)总务工作队伍的建设 (三)财务管理、财产管理和生
活管理 (四)校园的建设与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 基本方法 • (1)行政管理方法 • (2)法律方法 • (3)教育方法 • (4)经济方法 • (5)学术方法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学校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学校
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企业职工培训、老龄教育……
• 总结:P34: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是各国学制改革的主 旋律,现代学制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 众模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教育过 渡。
• (五)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 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1901年,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 改为学堂。
综合中学
• 双轨制 → 分支制(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
• 根据双轨制的并轨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 第一,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制就要并轨到哪里, 单轨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最好形式;
• 第二,综合中学是双轨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 合中学化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 2. 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 (1)幼儿教育阶段 • 一是幼儿教育的普及; • 二是幼儿教育结束期提前; • 三是加强小学与幼儿教育的联系。 • (2)小学教育阶段 • 一是小学入学年龄提前; • 二是小学年限缩短(5年、4年、3年); • 三是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小升初”入学考试。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 纵向的学校级别:学校体系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关系 • 横向的学校类型:学校体系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2. 学制的产生和发展
• 现代学制最早发源于欧洲中 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前后, 其发展按照两条路线进行:
• (7)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 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 育普及化阶段。
• (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一)》第二章高频考题

《教育学(一)》第二章高频考题

《教育学(一)》第二章学校✧考情提要✧逐题击破一、选择题1.学校的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都属于学校的()A.教师文化B.学生文化C.物质文化D.制度文化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学校的办学活动一般不受经济手段直接调节。

这是因为学校组织具有()A.公益性B.非自愿性C.垄断性D.全体性3.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学制D.壬戌学制4.一个学校的传统和仪式属于()A.教师文化B.学生文化C.物质文化D.制度文化5.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教师文化6.文艺复兴前后,欧洲出现了一批从教会独立出来的、以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中等学校,在德国称为()A.公学B.文法中学C.文科中学D.实科中学7.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实施的学制主要是()A.单轨制B.双轨制C.分支型学制D.单、双轨制并存8.在我国,教育必须与宗教相分离,这体现了教育的()A.强制性B.基础性C.免费性D.公益性9.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的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0.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1.我国首次颁布“六三三”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C.1911年D.1922年12.在东城中学,教师与学生互敬互爱,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学校文化属于( )A.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C.制度文化D.教师文化13.《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又称(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14.皮亚杰认为,儿童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遗传素质B.外部环境C.主体活动D.学校教育15.在英国,实行双轨学制并轨比较成功的学校类型是( )A.古典中学B.实科中学C.文科中学D.综合中学16.形成学校文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学生B.校长C.教师D.家长17.由于教育是一种公共职能,学校之间,特别是公立学校一般并不存在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 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 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 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 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 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 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 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健全组织、健全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 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 的教学方向,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 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总务工作应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主要包括: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生活管理等。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 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 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发展。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 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是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 响学生的发展。

4、现代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从当前看,综合中学化成了现代中等教 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成为世界各 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 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 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 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 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 教育过渡。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 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2003年《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 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 资格。

小学教师职务设小学高级教师、小 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三级 教师。 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聘 任教师职务必须经过教师职务评审机构 从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 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 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 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 聘任。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 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 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 内容的教学用书。我国教科书编写、审 定和使用的责任、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家, 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 针,也就是一个教学大纲、多套教材的 方针。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 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小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习成绩、操行成 绩和体育成绩三类。对小学生成绩的考核 评定以及升留级不具有淘汰的性质,必须 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1、学校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 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 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 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 织形式。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 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基本条件: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 教学设施;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 教师队伍;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 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由纵向的学校 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是国家教育制度的 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现代学制的产生: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 (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 (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 (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 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 育; (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 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 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 众传媒等。 1.社会交往 2.社会道德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在这里主要包括各种形式 的艺术作品、大众传媒以及文化娱乐场 所。


第四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学习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 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 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 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 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 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 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 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 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 在其中的孩子。 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 境,而优化家庭环境的着眼点是提高父母素质。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独裁型 第二种是保护型 第三种是和平共处型 第四种是合作型

5、我国学制的产生: 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1901年,清 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 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 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 子癸丑学制”。 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 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这是我国一个 较为成熟的现代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 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 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 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
(二)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 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 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 实上的控制。 我国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形成了目前的中央集中 领导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实行统一性、确定 性与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

6、我国现行学制 纵向分为四个等级: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 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 军事学校等。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 2.调节手段不同 3.与政府关系不同 4.产出不同 (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 进行交换的过程。 完整的沟通过程:确定内容;编码; 传送;接收者;解码;领会;反馈。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 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 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 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 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 闻(即小道消息)。


绩效评价模式: 目标模式 投入—产出模式 需求满足模式 环境适应模式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绩效评价的意义: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 于提高绩效。 (1)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 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 及升迁等。 (2)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 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 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3)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 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 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4)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 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 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 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 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 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 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 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 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的来源: 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 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 安排的文化。 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

学校文化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理想或追求; 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 对人性的理解;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 看法等。
二、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 两种,主要指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 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校风、学风、师生 关系、教风等。

作用: (1)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该学校特色 的鲜明表现。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 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3)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 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