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二章 学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 (1)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该学校特色 的鲜明表现。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 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 (3)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 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 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 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 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 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 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健全组织、健全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 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教学工作管理应坚持正确 的教学方向,应严格教学常规、教学程序、教学 环节和教学评价的管理。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总务工作应为教学服务,为师生生活服务, 主要包括: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生活管理等。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 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 重要的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 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 在其中的孩子。 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 境,而优化家庭环境的着眼点是提高父母素质。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独裁型 第二种是保护型 第三种是和平共处型 第四种是合作型


第四节 学校与家庭和社会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学习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 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 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 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 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 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影响。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下: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儿童实施德、 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小学生的寒 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 (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 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 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 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 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儿童活动站, 为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帮助双职工子女解决 午饭等。

4、现代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 从当前看,综合中学化成了现代中等教 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要求成为世界各 国学制改革的一个主旋律,构成了现代学制 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的学制形式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以及 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步均等化,现代学制 正由传统的封闭的精英模式向开放的大众模 式过渡,现代学校正由职前准备教育向终身 教育过渡。

2、物质文化: 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 文化,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 备、图书馆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 范围。 作用: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 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 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 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 (1)学校传统:是一种学校在较长时间内 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 式的定势。 (2)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 动程序和形式。 (3)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 的行为规范。

(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 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2003年《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 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凡在中小学专门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教师 资格。

小学教师职务设小学高级教师、小 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三级 教师。 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聘 任教师职务必须经过教师职务评审机构 从政治思想、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教育 教学能力、工作成绩和履行职责等方面 进行评审,认定具备担任相应职务的条 件,由学校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 聘任。


绩效评价模式: 目标模式 投入—产出模式 需求满足模式 环境适应模式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绩效评价的意义:绩效评估的总体目的在 于提高绩效。 (1)可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绩效做出评定, 并据此决定工资报酬的级别,决定工作岗位以 及升迁等。 (2)可以使学校更确切地掌握教职员工的 基本素质及其他情况,以便按其特点进行培训, 更合理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3)可以为学校的人力资源规划、财务预 算、教学工作安排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同 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 (4)可以增强学校教职员工的公平感和成 就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 为实现学校目标而努力工作。


第二节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 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 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 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 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 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 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的来源: 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 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百度文库征精心设计和有意 安排的文化。 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

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 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 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 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 括学校所有成员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 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 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 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 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四)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 1.主观方面的障碍 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 2.客观方面的障碍 条件与实际信息量不对称(信息量过大) 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媒体、技术上的问题

(五)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 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5、我国学制的产生: 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1901年,清 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 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 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 《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壬 子癸丑学制”。 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 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这是我国一个 较为成熟的现代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 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 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 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
(二)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五、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 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一)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 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小学规定基本的 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 实上的控制。 我国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形成了目前的中央集中 领导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实行统一性、确定 性与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 进行交换的过程。 完整的沟通过程:确定内容;编码; 传送;接收者;解码;领会;反馈。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三)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 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 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 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 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 闻(即小道消息)。

6、我国现行学制 纵向分为四个等级: 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 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 军事学校等。

二、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 2.调节手段不同 3.与政府关系不同 4.产出不同 (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 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 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首先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 发展。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 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是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 响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基本条件: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 教学设施; 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 教师队伍; 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 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2、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由纵向的学校 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是国家教育制度的 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现代学制的产生: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 (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 (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 (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 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 育; (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 质。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 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 众传媒等。 1.社会交往 2.社会道德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在这里主要包括各种形式 的艺术作品、大众传媒以及文化娱乐场 所。
第二章 学校 第一节 学校概述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1、学校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 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 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 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 织形式。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 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 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教学大纲(课 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 内容的教学用书。我国教科书编写、审 定和使用的责任、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家, 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方 针,也就是一个教学大纲、多套教材的 方针。

(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 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小学学生成绩分为学习成绩、操行成 绩和体育成绩三类。对小学生成绩的考核 评定以及升留级不具有淘汰的性质,必须 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文化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理想或追求; 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 对人性的理解;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 看法等。
二、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分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 两种,主要指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 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校风、学风、师生 关系、教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