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老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

每一篇五年级数学教案都是五年级数学教师的心血,你不妨与我们分享你的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希望你喜欢。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

(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

(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

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共2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共20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课题: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及练习十二第1、3、7、8题。

教学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能正确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写。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导入:你今年几岁了?再过两年呢?再过三年、四年、n年呢?学生回答自己的年龄,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过几年就用年龄十几,n年就加n。

2.质疑:这里的n表示的是什么?(一个数)3.揭题: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二、互动新授(一)教学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1.出示教材第52页例1。

引导: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2.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

出示教材第52页的表格,引导学生列式表示爸爸的年龄,并集体完成表格。

3.质疑: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通过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追问:“小红的年龄”写起来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4.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可能用n+ 30表示,n表示小红的年龄,n+30就表示爸爸的年龄;也有可能用a+30,用a代表小红的年龄,因为爸爸比小红大30岁,所以用a+30就是爸爸的年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代数式)思考:大家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代替上面所有的算式,既简洁又方便。

这些式子中的字母n、a……都表示什么?(都表示小红的年龄。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第一章:认识负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别正数和负数。

2. 让学生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用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数的含义2. 负数的表示方法3. 负数的运算三、教学重点1. 负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 负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难点1. 负数的加减法运算五、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负数的含义。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负数的含义。

2. 讲解负数的表示方法,如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3. 引导学生掌握负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4.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负数问题。

第二章:分数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运用分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基本性质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3. 分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分数的基本性质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五、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2.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学会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六、教学步骤1. 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分母的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举例讲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物品、计算比例等。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分数问题。

第三章:小数的意义和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小数。

2. 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含义2. 小数的表示方法3. 小数的运算三、教学重点1. 小数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难点1. 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五、教学方法1. 采用数轴教学法,让学生在数轴上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案)第五单元 小数乘整数-五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 小数乘整数-五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五单元小数乘整数-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和整数的乘法,并能够准确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

教学难点:小数和整数相乘的口诀。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教具、学生位置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观察数学题:1.3×0.1=?, 3.2×2=?2. 聊天互动:请问这两个数哪个叫小数?哪个叫整数?3. 引入小数乘整数的概念:小数和整数可以相乘,小数和小数也可以相乘。

二、讲解(15分钟)1. 小数乘以整数的口诀:“小数乘整数,顶上加一,横着提数,竖着乘。

”2. 讲解示例题目:0.8×5=?3. 练习(请学生依照口诀,解答以下两个题目):0.5×2=?0.3×4=?4. 演示计算过程。

三、实践(30分钟)1. 练习小数乘整数的口诀,再解答以下题目。

2. 小练习(请五名学生上黑板,计算下列式子):0.2×5=?6.5×2=?3. 游戏时间(比赛计算结果):0.6×4、0.4×3和1.2×2,哪个答案最大?哪个答案最小?请给出计算过程。

四、总结讲评(10分钟)1. 请几名学生上来演示口诀练习、计算过程。

2. 教师进行总结。

五、作业(5分钟)1.完成教材第五单元的课后习题。

2. 完成百家乐游戏《小数乘整数》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小数乘整数是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通过口诀、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全面讲解,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技巧,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数乘整数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习小数乘整数,既需要具备对小数的理解,又需要掌握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引导学生朗读口诀,引导学生演示,以及进行游戏等,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小学生在学习小数时,学过的最基本就是小数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易方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接触方程,理解方程的概念,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简单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内容主要包括:1. 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2.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3. 能通过简单的运算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缺乏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3.能通过简单的运算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并能正确列出方程。

2.难点:解决含有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以及方程的求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学具: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小红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如:“等式是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数或表达式,而方程则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小明有x个苹果,小红有y个苹果,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数,并列出方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2024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五单元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数学思维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知识点:确定并解释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重点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具体内容根据教材而定)。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概念:针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

难掌握的技能:针对本单元中较为复杂的数学技能,提供有效的练习和指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复习前知:回顾与新知识点相关的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境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目标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 知识探究概念讲解:清晰讲解本单元的基本概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举例说明: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应用练习巩固:安排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分享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4. 拓展提升思维挑战: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提升解题效率。

5. 课堂总结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回顾。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

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1)教学内容:教材P52~53例1、例2,完成教材P53“做一做”和P55~56“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初步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培养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4.体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发展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量。

教学过程:一、古诗引入师: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诗里也藏着数学知识呢!请看这首古诗。

课件出示梅花图片以及王安石的《梅花》。

全班一起朗诵一遍。

(初步感知:墙角有“数”枝梅花)师:“数枝梅”到底有几枝梅花呢?用我们数学的方法怎样表示呢?谁来说一说。

【预设】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梅花的枝数。

预设1:a枝。

预设2:m枝。

预设3:x枝。

师:有的同学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梅花的枝数,真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一起来感受它的神奇魅力![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1)]二、探究新知1.教学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减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课件出示教材P52例1。

(1)引导感知。

师:图中小红和爸爸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预设】学生会说知道了小红1岁时,爸爸31岁;爸爸比小红大30岁。

师:当小红1岁时,爸爸多少岁?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小红2岁时呢?小红3岁时呢?随着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表格,逐一呈现算式。

师:你还能接着这样用式子表示下去吗?请在草稿本上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师:你在写式子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这样的式子能写完吗?(2)观察思考,自主尝试,交流优化。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植树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植树问题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植树问题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五单元——植树问题。

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二是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是植树问题,如何计算植树的棵数,如何计算植树的间隔等。

2.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道路绿化、公园植树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请大家想象一下,我们在公园里看到了一片绿树成荫的场景,请大家思考,如何计算这片树林中植树的棵数呢?2. 基本概念讲解: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指在一定的长度或者面积内,如何计算植树的棵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例题。

假设一片树林的长度是200米,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那么这片树林中植树的棵数是多少?解答:棵数 = 200 / 5 + 1 = 41,所以这片树林中植树的棵数是41棵。

5. 随堂练习:请大家用尺子量一下自己的座位之间的距离,然后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计算一下,如果要在你们座位之间植树,需要植多少棵树?解答:棵数 = 1000 / 10 + 1 = 101,所以我们需要植101棵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植树问题:棵数 = 长度 / 间隔 + 1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如果要在一片长为300米的树林中植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15米,那么需要植多少棵树?2. 如果要在一条长为800米的路边植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20米,那么需要植多少棵树?答案:1. 棵数 = 300 / 15 + 1 = 212. 棵数 = 800 / 20 + 1 = 4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已经掌握了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范文〔精选11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那么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擅长讨论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可以综合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那么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

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老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学生阅读题目后,老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考虑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

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

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整理复习》(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整理复习》(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整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简易方程的定义和性质2. 简易方程的解法:代入法、消元法、加减法3. 简易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易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2. 教学难点:简易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简易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梳理,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

4.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简易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简易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简易方程的定义、性质和解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简易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讨论(15分钟)”。

小组讨论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简易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并掌握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

2. 理解并应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数学公式和定理。

三、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单位换算:长度、重量和容量的转换。

2. 分数的运算:加法和减法。

3.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换算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讲解相关数学公式和定理。

3. 练演练:让学生进行基础练,加深对单位换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拓展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单位换算问题。

5. 深化训练:进行较难的练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 总结归纳:对本单元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7. 实践应用:进行实际情境的练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家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针对练和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解错题。

3. 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作业,并进行互评。

六、教学资源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和练册。

2. 讲义和课件。

3. 实物示例和实际情境练题。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全面而系统的教学过程。

通过导入、知识讲解、练习演练、拓展应用等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情境。

同时,在综合评价和家庭作业的设置上,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巩固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使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对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增强学生动手操作水平和观察水平,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相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能够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1、生猜想。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准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优秀7篇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小黑板上画下面复习题中的两个三角形图和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插图。

2、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梯形涂成红色。

3、学生将教科书第147页上面的两个梯形剪下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

出示三角形图。

问: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怎样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边说边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二、新课。

1.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出示教科书第80页上面的梯形图。

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形?(梯形)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刚才我们回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谁能依照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每人都拼一拼,摆一摆。

然后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摆一摆。

)教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个涂成红色),边说边演示:先把两个梯形重叠,把红色的梯形放在上面,以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为中心,把红色的梯形旋转180度,再把红色的梯形的左边沿着白色的梯形的右边向上移动,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同在三条直线上。

然后,再带学生一起拼摆。

问: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两个梯形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是什么形?(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什么?(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它的底等于3+5=8,高是4,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一个梯形的面积怎样算?(提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5)×4÷2=8×4÷2=32÷2=16(平方厘米)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3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出2的倍数有哪些,3的倍数有哪些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一)探索公倍数1.观察刚才同学们说的2的倍数和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2.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公倍数的含义。

(二)探索最小公倍数,引出课题。

三、探索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1.列举法2.分解质因数法3.短除法(二)找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1.找出下面几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7和14 8和24 9和185和6 2和7 9和42.观察每横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方法。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习题。

五、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找最小公倍数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 …6的倍数有:6、12、18、24、30、… …4和6公倍数有:12、24、… …最小公倍数: 12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

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3.5元扩大10倍 3 5角× 3 × 31 0. 5 元 1 0 5角缩小10倍105角就等于10.5元(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 53. 6 0 3 6 0缩小100倍(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四则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如何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兴趣,例如:“小明有3.5元,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2.8元,请问他需要多少钱才能买到这本书?”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一些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者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
导案
⒈涂一涂,填一填。


自=

主 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学= =
习 ===
⒊把下面分数化成分母是12而
大小不变的分数。
==== =
1.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除法 中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 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2.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每人拿出三张形状 大小相同的纸条。 ①把第一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 其中1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 出来; ②把第二张纸条平均分成4份, 其中2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 出来; ③把第三张纸条平均分成6份, 其中3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 出来。 (2)说说这三个分数的意义。 (3)把三张纸条上下对齐,观察 阴影部分:你发现了什么?说
又得多少张饼呢?
用9个圆代替饼,分一分。
(自己动手,在小组内说说你
合 的想法。)

a) 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我可以先分给1张,每

人四分之一张,这样一


张一张的分,9个四分

之一实际是四分之九。

b)(2)可以先分8张,每人

2张,再分1张,每人四
分之一张,和起来是二
又四分之一张。
c) 介绍四分之九就是二又
2、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填在括号内)
⑴一个长方形的是 ,
这个长方形是下面各项中的 课 堂 ()
检 A.
B.
C.
测 ⑵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阴影
部分占这个图形的( )。
A.
B.
C.
3、选出更接近0和更接近1的
分数,分类填空。
接近1
接近0

结 自我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归 ,今后我会在 纳
方面更加努力。
了,爸爸吃了,妈妈吃了。
⑵分母是12的分数有无数个。
⑶分数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
也不同。
⑷5千克的和1千克的的质量相
等。
作业 设计

自我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结 归
,今后我会在
纳 方面更加努力。
板书 设计
分饼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 数。 像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 数。
在的整体。 3、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由

于单位一的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大小也分别不


同。
学习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个整体和单位一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 备
铅笔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平时的观察经验,独立完成
使用 预习案,并浏览整个导学案,熟悉导学案。在教学过
所以1÷2=1/2,教师板书 3、如果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 小朋友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
你能像这样再写几个算式吗? 4、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 系? 5、板书: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 数不为0) (让学生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同 桌讨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 系?) 6、小结。
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
分之一。 (按要求操作) 2、拿出的铅笔为什么不一样
多?(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因为每个人的铅笔 总数不同,所以拿出的二分之 一也不同。在这件事上,铅笔 的总数要看作单位一。 4、师拿厚薄两本书,说这两
本书的三分之一的页数一样
吗?为什么?
(小组内说明理由,全班交流
想法。)
5、我一次能吃四分之一块蛋
教学 反思
课时 1
第四课时:分数与除法
课 型 新课导学 主讲教师
班级
五年级
备课时间
课题
分数与除法
1、利用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 学习 目标 系。
2、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
学习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重难 点
学习难点:
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
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 分子越小的分数越接近0。分子越大的分数越接近1。
课时 班级 课题
第三课时:分饼
1 课 型 新课导学 主讲教师
五年级
备课时间
分饼
学 1、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 习 整体,平均分以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目 2、通过学习,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并且会 标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吗?
(自己独立完成,说说一样
吗?为什么?)
4、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
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四
分之三。谁是单位一?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四分之
三。谁是单位一?
虽然都是四分之三,它们表示
的多少一样吗?为什么?
(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应从哪
个角度来考虑?)
5、选一选。
(1)先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
案。
方面更加努力。
设计
板书
设计
1÷2=1/2
7÷3=7/3
教学 反思
分数与除法
课时 班级 课题
第五课时:分数基本性质
1 课 型 新课导学 主讲教师
五年级
备课时间
分数基本性质
学习 目标
1、通过找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 2、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和一个分数有相等关 系的分数.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
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
子? 注意:这两个问题的单位不一样 *(独立完成填在书上。集体订 正) 5、同桌讨论: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 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 子? 6、学生汇报: (1)15÷5=3(个) (2)4÷5=4/5(千克)或0.8千 克 (3)每只小猴分到3个桃子 (4)每只小猴分到4/5千克桃 子)
(2)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6、在正方形里填上适当的
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理
由。)
2个二分之一是( )。(
)个四分之一是1,5个八分之
一是( ),七分之三里面有 ( )个七分之一。 越往下分,单位一越小,1中 所包含的单位一也越多。 你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1、分别画出下面各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
重 难 点
学习重点: 让学生体会把很多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以
后用分数表示的含义。 学习难点: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使用 说明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平时的观察经验,独立完成 预习案,并浏览整个导学案,熟悉导学案。在教学过 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 学。
学案
导案
⒈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 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大的带分数是( )。
课 A.3
B.8
C.5
堂 检
⑶下列各分数中,分数单位最小
测 的是( )。
A.
B.2
C.5
2..把5个鸭梨平均分给3个小朋
友,每人分到几个? 平均分给4
个小朋友呢?
3.把一个3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
分成大小相等的4块,每一块
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
示)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学会了
归 ,今后我会在 纳
的互化。学习过程:
使用 说明
阅读教材内容,结合平时的观察经验,独立完成 预习案,并浏览整导学案,熟悉导学案。在教学过 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 学。
学案
导案
⒈试一试。
7÷13= 8÷7=
5÷6= 10÷9=
⒉填一填。
⑴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
人分得( )块,把3块月
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糕,看图,这两个四分之一一
样吗?为什么?
6、小结:两本书的三分之一
中,因为两本书的厚薄不
同,因此结果不同。在这
里,要把书看作单位一。
在蛋糕的问题上,也是由于
蛋糕本身的大小不同,因此
它们的四分之一也不同。要
把蛋糕看作单位一。
由此可以看出,单位一不
同,所表示的分数的大小和
实际含义也不同。
7、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 1○
5○ ○
○1
2、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⑴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 (
)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A.3
B.1
C.14
⑵分子是9的假分数有(
)个。

A.8
堂 检
C.7
测 ⑶在填上(
位变成2。
B.9 )个分数单
A.3
B.11
C.8
3、判断对错。(对的
打“√”,错的打“×”。)
⑴妈妈买回一个西瓜,我吃
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
算。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 )/( ) 8÷7=(
)/( )5/6=( )÷( )
12/7=( )÷( )(学生独立
完成)
2、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
法。)
(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把7/3化
自(
)块。

学 ⑵千米表示把(
)平均
习 分成 ( ) 份,取了这样 的( ) 份。 ⑶千克可以表示1千克的 ( ),也可以表示2千克的( )。 ⒊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 分数。
(一)活动一:探索分数和除 法的关系 1、把两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 友,同学们都知道每人可以得 到1块,谁来写一写算式? 2、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 友,,每人可以得到几块蛋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