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 《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曾与群臣在曲水观看 “水饰”,其中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 帝兴师,临河不济”、“刘备乘马渡檀溪”等。
• 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 宋瓦肆勾栏里“说三分”成了评话中的专门行当
•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全相三 国志评话》,达8万多字。
• 元曲中有关三国故事的约60种,剧目有《关大王 独赴单刀会》、 《三战吕布》、《连环计》、 《千里独行》、《博望烧屯》等。
四、作者与版本
•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 品有:剧本《赵太祖龙 虎风云会》《忠正孝子 连环谏》;小说《隋唐 两朝志传》《残唐五代 史演义》,代表作《三 国演义》。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 明代诗文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五章: 汤显祖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七章: 《 金瓶梅》 第八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九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绪论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 明代文学的发展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 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英战吕布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 作者与版本
宋元话本
短篇——拟话本:白话短篇小说 长篇——章回体长篇小说
长篇的讲史评话最先演化成章回体历史长篇小说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 作者与版本
一、章回小说的概念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是明清以来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 演化而成的长篇小说的样式,这类小说一 般分为若干回,每回算一章,叙述一段或 两段故事情节,每回的回目标明这一章的 主要内容 。
漫长。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本《三国志 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 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 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南 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充大量史料,广采 逸闻,使其故事性大为增强。
• 3、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 说人物塑造中性格Hale Waihona Puke Baidu画的重要性;
•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 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四、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 诗文: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 、后七子、公安派、竟 陵派;
• 戏曲:临川派、吴江派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三、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表现:
•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往往把情感作为 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 2、清晰地认识文学“虚”与“实”的关系,改 变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重在诚、真、信、实, 反对浮、夸、虚、幻的看法,逐渐认识在文学创 作中艺术虚构的重要性,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 实的关系;
二、章回小说的特点
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 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 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 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 连续性。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 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 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 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 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 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
四、作者与版本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 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贾仲明此书作于永乐二十年 (1422),时年80岁。可知他和罗贯中于至正 甲辰(1364)复会时是22岁。据此,可知罗贯 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公元1315——1385年 之间。明人王圻《稗史汇编》称罗贯中是一个 “有志图王者”。清人顾苓等又说他与张士诚有 交往。
二、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 向。 审美趣味 --世俗化 文学创作 --商品化
使明代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呈现百花争艳、 全面繁荣的局面。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一、左派王学及对文学的影响。 1、使明代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呈 现出异端色彩和世俗化的倾向;
• 2、文学理论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李贽 “童心说”,公安派的文论主张,唐顺之 后期文论的转化,徐渭的戏曲“本色”理 论等等。
• 文人集团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的特点:
• 1、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 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 分,完成了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
• 2、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 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 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 版本:《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刻本,24卷,240则,未 分卷,保留了平话痕迹。以后的新刊本出于此。 此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 则合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至清代, 有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经过 毛氏父子修改,小说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而封 建正统思想也大大加强。这一修改本成为了后来 最流行的本子。
• 明代文学在较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 轨迹。具体表现在:
• 1、诗文的通俗化倾向; • 2、文言小说的话本化倾向; • 3、文人对民歌、笑话的加工和整理; • 4、戏文转向“雅部”; • 5、通俗小说越来越趋于雅化; • 6、雅、俗兼顾的作者群的出现。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二、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 合:
• 长篇小说:“四大奇书”;
• 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 戏曲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戏剧题材的广 泛,艺术流派众多 ;戏曲形式演进;表现 手法丰富;戏曲理论发展;戏曲作品大量 刊行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