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解析
《三国演义》全解
一、《三国演义》概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张角兄弟揭竿而起,于是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
在此形势之下,各地豪强或为自保家园,或为称雄一方,纷纷建立地方武装,这就形成了各路豪强的割据之势。
中国大地,群雄逐鹿,各霸一方。
为镇压黄巾军起义,东汉朝廷在全国招兵,在幽州地面也有了招兵公文,这就引来了一个大英雄刘备。
这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算起来也是东汉王室的远方直系子孙。
他虽然目前沦落民间,以贩麻鞋和织席为业,却胸怀大志。
他身长七尺五寸,颇有龙子风采。
刘备擅使一对双股剑,足智多谋,特别喜欢结交英雄豪杰。
他见到招兵榜文,便与意气相投的新交的朋友张飞张翼德、关羽关云长在桃园里结拜成兄弟,(桃园三结义)。
刘备为长兄,关羽、飞依次为弟。
三人决心投军杀敌,报效国家。
二弟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擅使一口重七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
三弟张飞,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擅使一只丈八蛇矛。
兄弟三人勇武过人,有万夫不当之勇。
他们投军后立下许多战功,还救出了被张角击败的董卓。
但因刘备地位低下,只当了个小官。
击退黄巾军后,他们弃官归乡。
宫廷内宦官专权日盛,朝政日乱,人民怨声载道。
各地战乱又起,刘备又带二人复出,因为平定渔阳之战有功,刘备被封为平原县令,有了一支自己的人马。
不久之后,汉灵帝死,幼小的汉献帝即位。
几番争斗之后,朝政大权又被奸相董卓把持。
董卓骄狂残暴,引起众官的不满。
曹操是一位颇有心计的人物,他刺杀董卓未成,设计出逃。
曹操在陈留带起一支兵马,推袁绍为盟主,号召天下兵马共讨董卓。
在曹操讨卓檄文的号召下,十七镇诸侯起兵响应,直逼洛阳,刘备兄弟也在其中。
讨董大军兵临城下,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出城迎战,连杀盟军数员大将。
这时,关羽大发神威,温酒斩华雄(即出战时温好的酒都还未凉就提华雄的人头而归)。
董卓见华雄被杀,亲自领着十五万大军应战,他的义子吕布骁勇善战,武功天下第一,众诸侯无人能敌。
第一章 《三国演义》讲义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 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 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 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 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由“王”而“帝”,由“帝”而“圣” (武圣) 在民间又由“圣”而“神”,是影响 最大的民俗神
3、才能上尚“智勇”
欲得天下者,不仅要注意得人心,而且要善于用人才。 《三国演义》不仅写刘蜀集团,对曹魏、孙吴集团都有描写: 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 领兖州牧后,“招纳贤才”, 荀彧来投——“吾之子房”; 郭嘉应聘——“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典韦、许褚、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降将 孙权:重用人才 周瑜说:“方今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须得高明 之士,以佐将军,江东自定也。” 依靠周瑜、鲁肃等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重用吕蒙夺取荆州 提拔“年幼望轻”的陆逊取得彝陵之战的胜利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人臣之职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称赞“忠贞”,并非宣扬只忠于一姓而不分是 非的“愚忠”,小说中还有对“择主而事”之忠的礼赞 。 如:赵云:“奔走四方,寻主事之”, 先跟随袁绍、公孙瓒,后投于刘备 刘璋谋臣李恢投刘备:“吾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 事’…背暗投明,古人所贵。” 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忠”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之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 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微子离开纣王,管仲不随公子纠死难,孔子都评以“仁” (《论语·宪问·公冶长》) “忠君”也包含了一定的爱国思想
绪论第一章三国演义全解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本《三国志 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 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 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南 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充大量史料,广采 逸闻,使其故事性大为增强。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 明代诗文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五章: 汤显祖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七章: 《 金瓶梅》 第八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九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绪论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 明代文学的发展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 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二、章回小说的特点
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 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 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 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 连续性。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 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 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 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 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 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
• 3、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 说人物塑造中性格刻画的重要性;
•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 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四、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第一章 三国演义
• 3、从史实、从实际出发,写出战争的复杂 性,不把战争简单模式化。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影响
• 1. 非文学方面
2. 文学方面
白帝城托孤
关云长——“义”的化身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 六将
•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关云长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1.东岭关,守将孔秀 2.洛阳,守将韩福、孟坦 3.汜水关,守将卞喜 4.荥阳,守将王植 5.黄河渡口,守将秦琪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3、才能上崇尚“智勇” (得人才者得天下 ) 智: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欲显刘备之长厚 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耐得翁《都城纪胜》:“讲史”、“小说”、 “说经”、“合生”——话本
初级阶段 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中级阶段 累积型小 说。
高级阶段 独创型小说 《金瓶梅》: 从“讲述”到“呈现”的飞跃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作者 与成书过程
一、罗贯中的生平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第一章 三国演义
1.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12月第3版 2005年11月第17次印刷 2. [晋]陈寿 [宋] 裴松之 注 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年12月第1版
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 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一、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 •外因 •内因
塑造人物的不足处:
鲁迅:“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 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三国演义》文白相杂的语言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 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 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 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解析1
第一讲高远立意,广罗素材一、情节梳理二、精彩回目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敦拔矢啖睛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三、素材积累及运用(一)素材来源1.生活经验:经历、思想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作《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全传》等经历:自小随父亲走南闯北,结交三教九流历经乱世、战乱频仍、切感流离之痛、百姓之苦张士诚手下幕僚、洞察人物、兵法韬略了然于胸、亲身参与起义斗争思想:大历史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奇诡用兵、“忠义”2.阅读史传类文学和历史文献资料(1)历史人物形象、性格、生平:曹操、孙坚、刘备、诸葛亮、司马懿等(2)名言警句:人物对白、对人物评价、综合评论等(3)思想观念:从老子、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汲取精华创作三国演义: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疏、范晔《后汉书》中借鉴素材,包括对话、评论、事件、表、疏、书等(二)如何搜集、整理素材1.分专题摘录阅读内容(1)摘抄阅读内容、分专题归类整体摘抄,择其要点,摘抄精华【建议】:准备一个活页本,采用康奈尔笔记法(简明版)。
右侧竖栏:原文精彩段落或要点左侧竖栏:记录自己的想法、评论下方横栏:本页主题、关键词、目录(2)剪裁、打印或下载阅读内容,利用文件袋、公文夹、或电脑文件夹分专题归类。
2.分专题搜索、整理生活见闻。
(1)分专题积累和整理从影视、综艺节目中的知识、人物和语言等素材。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 (1)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
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
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中介,其任务就是把两个完全分隔的人—原作者和读者连接起来。
译者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
理想的翻译策略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妥协和折中,而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不容易做到的。
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始文化及译入语文化有深透了解及对两国语言的娴熟运用。
译者在此不仅仅起桥梁的作用, 更有在对原语文化阐释解读之上的再创造作用,使译文得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语言规范。
要把一部蕴涵丰富文化内涵及体现其精华的语言文字译介给文化渊源及语言符码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族读者,就不得不对其译文加以创造性阐释,使译文从选词、句式、语法等符合译文规范,而更为重要的是使原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语读者能在自己的语言中领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包含的重视智慧和谋略,宣扬勇武与奋进,提倡求实和秉公执法等精神至今还具有积极意义;书中表现的忠君死节、君臣伦理、血缘宗法政治等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该书具有很高的学和文化价值,是一部中国古代形象的军事百科全书、威武雄壮的历史英雄剧和发人深思的道德悲剧,有“中国史诗”之誉。
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译者在翻译手法上的变通十分重要, 由于《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文学巨著, 其语言文字与我们现行通用的文字已有较大差异, 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内涵丰富, 寓意深刻, 将这些传达给对于不了解这些典故的历史渊源的英美读者来说, 其困难可想而知。
第一章 三国演义
曹操“英雄”的一面 ——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刺董卓 官渡之战 煮酒论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有雄才大略,有远见卓识,识 才爱才,善于用才。 • 失败后不气馁,常常抓住有利 时机转败为胜。
人格上重“忠义” “《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 天下无不知忠义者,演义之功也。” (清·王侃《江州笔谈》)
2、民间传说: • 隋唐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广 为流传。据《南部烟花录》, 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曹操谯 水击蛟、刘备跃马檀溪等节目 • 杜牧《赤壁》诗云:“东风不 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 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描写当 时儿童听三国故事的表现。
3、话本小说 • 在宋代,三国故事格外受到说 书艺人的青睐,已有专门“说 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 如《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的 霍四究就是说三分的专家 •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 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 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 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 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 即喜唱快。”有明显“尊刘贬 曹”的倾向。
• 一、作者罗贯中 • 1、作者资料 • 最早有关罗贯中的资料贾仲明 (1342—1423?)《录鬼簿续 编》:“罗贯中,太原人,号 湖海散人,与人寡居,乐府隐 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 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 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 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 推断:罗贯中的生卒年在 1310—1385之间。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 • 1、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 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 性格定型,此后不再发展变化 • 2、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 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 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 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 3、善用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 格特征。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官渡之战 袁曹对比;关羽斩华雄,三顾茅庐, 层层烘托。
《三国演义》全解析
《三国演义》全解析《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明朝的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东汉、曹魏、蜀汉及东吴六大路线为中心,讲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
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誉之“中国谋略全书”;努尔哈赤、毛泽东等亦嗜好阅读三国演义。
起源与版本三国故事在中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全书24卷。
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较平易。
至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作者一般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为罗贯中。
不过,近年亦有对作者提出争议。
一位名叫张志和的民间学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明代插图孤本黄正甫刊二十卷《三国演义》。
张先生发现虽然该版本封面、序言、目录、君臣附录是明天启三年补订,而正文部分却是早年留下的旧版本。
这也让原先的“嘉靖本为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之说失去依据。
从《三国演义》本身内容看,也有许多地方可看出作者可能不是罗贯中。
如“关云长五关斩六将”部分,关羽寻找刘备的路线明显不符合地理常识,而作为北方太原人的罗贯中不应对邻省地理如此无知。
而蜀国将领黄权在黄正甫版中多次被写成“王权”,显示该书作者可能为南方人。
胡适曾在1930年代说过:“《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三国演义》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写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学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
《三国演义》深度解读Overview1.引言2.作者与创作背景3.主要人物分析4.战争策略与智谋5.文化内涵与价值观6.结语引言《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文学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文化传承:作品中蕴含的忠义、智谋、勇武等价值观念,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国际影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者与创作背景罗贯中简介•生平概述: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生活于约1330年至1400年之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
•文学贡献: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历史见解,塑造了《三国演义》中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宏大的历史画卷。
•社会影响:作品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文化交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创作历程•素材来源:融合史书《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奠定故事基石,展现历史脉络。
•艺术加工:通过文学夸张与人物塑造,增强戏剧张力,如赤壁之战的艺术渲染。
•流传过程:历经明代罗贯中编纂,后世多次修订,形成现今广泛传颂的版本。
主要人物分析曹操:权谋与雄才•政治手腕:曹操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巧妙平衡各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
•军事才能:曹操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如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体现了其战略眼光和战术布局的精湛。
•性格复杂性:曹操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既有豪迈果断的一面,也有猜疑多变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刘备:仁德与王道•以德服人:刘备以其仁德之心,赢得了民心和部下的忠诚,展现了不同于武力的领导魅力。
•忠贞兄弟情:桃园结义象征着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深厚兄弟情谊,共同经历了蜀汉建立的艰难历程。
•蜀汉建国的挑战:刘备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面对了诸多内外挑战,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第一章 《三国演义》PPT课件
• 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 主”
• 第35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 主”
11
• 第36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
3、曹操之“奸”
12
13
14
• 与刘备相对应,在《三国演义》里, 曹操就是一个残暴的奸雄形象,处处 使诈,毫无体物爱民之心。
真实,三分虚构” •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4
何谓“历史演义”?
• 历史演义——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战 争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题材组织成 完整的故事,并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 想、道德观念和美学思想的章回体小 说。
• “正史”是真实记录历史的纪传体史 书,而“历史演义”是在正史的基础 上进行虚构和艺术加工的小说。
第一章 《三国演义》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3
•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作者 • 二、从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倾向看主要
人物形象的塑造 • 三、《三国演义》中的战争与智谋 • 四、关于《三国演义》内容的“七分
5
6
一、成书过程及作者
• 1、成书过程
•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 戏剧、“说话”等民间艺术
• 2、作者罗贯中
•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著有杂剧《风云会》、小说《隋唐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三国演义》等。
7
二、从作者的思想和审美倾向看主 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 1、 “拥刘反曹”的实质 • 2、刘备之“仁” • 3、曹操之“奸” • 4、“忠义”之人格价值观 • 5、诸葛亮之“忠” • 6、关羽之“义”
《三国演义》ppt解析
31、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3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 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33、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34、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 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 手足断,安可续?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7、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3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曹操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 瑾,人称“美周郎”,庐江郡 舒县(今安徽省舒城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其指挥之赤壁 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 少胜多的战役,直接决定了三 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但他于战后两年即病逝,年仅 三十六岁。周瑜年轻便成就大 功,加上本人谦虚宽容,相貌 堂堂,精熟音律,还深得主上 孙策、孙权的礼遇器重,他的 妻子小乔也称国色,是后世不 少人羡慕追思的英雄形象,如 最著名的篇章北宋大文豪苏轼 笔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 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24、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2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26、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9、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3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天地之志也。
吕布
三国歇后语: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档将提供一份详细的《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包括每个章节的详细内容。
第一章第一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救阿斗本章介绍了三国时期的背景,以及袁绍与公孙瓒的磐河之战,孙坚跨江救刘备的故事。
第二章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本章主要讲述了张飞怒鞭督邮,以及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的故事。
第三章第三回许都许昌变曹操称帝,吕布三顾茅庐诸葛亮本章主要介绍了曹操称帝的经过,以及吕布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的故事。
第四章第四回曹贵人宴长坂桥,大战张壮会神仙本章讲述了曹操宴请贵人于长坂桥,关羽大战张壮以救贵人的故事。
第五章第五回吕洞宾千里走长坂,又破张郃计提兵本章讲述了吕洞宾千里走长坂的壮举,以及曹操亲自出战了张郃的计谋。
第六章第六回祭祀神明飞升兮,轻身出世斩华雄本章讲述了张飞在祭祀神明之时举起丈八蛇矛斩杀了华雄的故事。
第七章第七回关云长单刀赴会,刘玄德三顾草庐本章讲述了关羽单刀赴会的壮举,以及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的故事。
第八章第八回曹操大宴铜雀台,白发渔樵耐世贤本章讲述了曹操在铜雀台上的豪华宴会,以及老渔父白发渔樵却能坚守正道的故事。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附件,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人员索取。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诸葛亮:________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
2.长坂桥:________位于长坂镇,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的地点。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附件,请联系相关人员索取。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诸葛亮:________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
2.长坂桥:________位于长坂镇,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的地点。
四大名著绪论之《三国》
为义而不独生:兵败彝陵、白帝城托孤 问题:说说刘备在每个阶段的主要事迹。 其二:曹操兴魏 因时而起(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孟德献刀——矫诏讨贼——广罗 豪杰——抢得时机, 挟天子以令诸侯——白门楼擒吕布——徐州驱刘备——官渡 败袁绍——取襄阳下荆州——赤壁败归——渭水败马超——平张鲁收汉中—— 传遗嘱奸雄数终 问题:说说曹操在每个阶段的主要事迹。 其三:孙权继业 孙坚死于刘表——孙策袭占吴地——孙权坐领江东: 用周瑜赤壁败曹操、 用
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从曹营回归, 一路上经过东岭关 (孔秀)、洛阳(孟坦、
韩福)、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滑州黄河渡口(秦琪)五关斩杀六将, 终于回到河北刘备身边。 华容道义放曹操 单刀赴会 孙权为索回荆州,屯兵于路口,让鲁肃写信,请关羽过江赴宴,欲加杀害。关羽
明知如此,仍独驾小舟,只带亲随 10 余人,单刀赴会,席上从容应变,使对方 无法下手。
的个性化体验及认识。所以这里将导读的重点放在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 导读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了解其主要人物及事件,并能形成一 定的认识和评价。 导读过程:
第一环节:情节疏理 第一部分:帝王创业
其一:刘备建蜀 处困境而有大志(“贩屦织席为业”“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因时而起,结义弟得臂助(黄巾起义、桃园结义) 苦无根基,久不得志:安喜遇督邮、三让徐州、依吕布、依曹操、依袁绍、 依刘表、依刘琦、倚东吴 诚心得贤相,宏图大展:三顾茅庐、取荆州、收益州、占汉中,进位称帝
曹操转胎 --疑心重 孔明弹琴退仲达 --临危不乱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 --讳疾忌医
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 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
三国演义第一章节深度解析
三国演义第一章节深度解析Overview1.引言: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2.主要人物介绍3.故事情节剖析4.文化与艺术价值5.结论:三国演义第一章节的重要性引言: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宦官专权:皇帝身边的宦官集团权力膨胀,导致朝政混乱,皇权旁落。
•黄巾起义:民间爆发大规模的黄巾之乱,标志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群雄割据:地方豪强趁机扩充势力,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开始崭露头角,预示着三国鼎立的序幕拉开。
主要人物介绍刘备:仁德之主的初现•出身贫寒的奋斗史:刘备自幼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通过不懈努力,终成一方霸主,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桃园结义的精神象征: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展现了忠诚与兄弟情谊,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初期政治抱负与困境:刘备胸怀大志,欲救民于水火,但在乱世中屡遭挫折,其坎坷经历映射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关羽:忠义化身的武圣•武艺高强与忠诚不二:关羽以超群武艺和坚贞不渝的忠诚,成为三国时期令人敬仰的英雄。
•温酒斩华雄的经典事迹:在众多将士束手无策之际,关羽温酒间斩杀华雄,彰显其勇猛与果断。
•早期对刘备的坚定支持:从桃园结义开始,关羽便誓死追随刘备,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坚定的信念。
张飞:勇猛直率的猛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张飞外表粗犷,实则心细如发,战场上的勇猛与对兄弟的细腻关怀形成鲜明对比。
•怒鞭督邮的火爆场面:张飞怒气冲天,一鞭之下尽显其火爆脾气,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正义感和不畏强权的性格。
•与刘备、关羽的深厚情谊:桃园结义,誓言共生死,张飞与刘备、关羽的兄弟情谊坚不可摧,共同谱写了忠诚与义气的传奇。
故事情节剖析黄巾之乱的影响•政治动荡的催化剂:黄巾之乱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东汉末年政权的瓦解,为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英雄崛起的契机:各路豪杰纷纷响应起义,展现个人实力与号召力,成为日后争霸的重要力量。
•剧情发展的基石: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黄巾之乱为后续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提供了背景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三、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表现:
•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往往把情感作为 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
• 2、清晰地认识文学“虚”与“实”的关系,改 变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重在诚、真、信、实, 反对浮、夸、虚、幻的看法,逐渐认识在文学创 作中艺术虚构的重要性,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 实的关系;
• 元曲中有关三国故事的约60种,剧目有《关大王 独赴单刀会》、 《三战吕布》、《连环计》、 《千里独行》、《博望烧屯》等。
四、作者与版本
•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 品有:剧本《赵太祖龙 虎风云会》《忠正孝子 连环谏》;小说《隋唐 两朝志传》《残唐五代 史演义》,代表作《三 国演义》。
四、作者与版本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 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 不知其所终。”贾仲明此书作于永乐二十年 (1422),时年80岁。可知他和罗贯中于至正 甲辰(1364)复会时是22岁。据此,可知罗贯 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公元1315——1385年 之间。明人王圻《稗史汇编》称罗贯中是一个 “有志图王者”。清人顾苓等又说他与张士诚有 交往。
三国故事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 《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曾与群臣在曲水观看 “水饰”,其中有“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 帝兴师,临河不济”、“刘备乘马渡檀溪”等。
• 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 宋瓦肆勾栏里“说三分”成了评话中的专门行当
• 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全相三 国志评话》,达8万多字。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 版本:《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刻本,24卷,240则,未 分卷,保留了平话痕迹。以后的新刊本出于此。 此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 则合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至清代, 有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经过 毛氏父子修改,小说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而封 建正统思想也大大加强。这一修改本成为了后来 最流行的本子。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英战吕布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 作者与版本
宋元话本
短篇——拟话本:白话短篇小说 长篇——章回体长篇小说
长篇的讲史评话最先演化、章回小说的概念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是明清以来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 演化而成的长篇小说的样式,这类小说一 般分为若干回,每回算一章,叙述一段或 两段故事情节,每回的回目标明这一章的 主要内容 。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二、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 合:
• 长篇小说:“四大奇书”;
• 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 戏曲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戏剧题材的广 泛,艺术流派众多 ;戏曲形式演进;表现 手法丰富;戏曲理论发展;戏曲作品大量 刊行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 明代诗文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五章: 汤显祖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七章: 《 金瓶梅》 第八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九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绪论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形成与 明代文学的发展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 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 3、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 说人物塑造中性格刻画的重要性;
•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 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四、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 诗文: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 、后七子、公安派、竟 陵派;
• 戏曲:临川派、吴江派
漫长。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罗贯中本《三国志 演义》……,凡首尾九十七年(公元184- 280)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 注,间亦仍采小说,又加推演而作之。” 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南 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充大量史料,广采 逸闻,使其故事性大为增强。
二、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 向。 审美趣味 --世俗化 文学创作 --商品化
使明代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呈现百花争艳、 全面繁荣的局面。
第二节 文学特性认识的 深化与文学论争
• 一、左派王学及对文学的影响。 1、使明代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呈 现出异端色彩和世俗化的倾向;
• 2、文学理论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李贽 “童心说”,公安派的文论主张,唐顺之 后期文论的转化,徐渭的戏曲“本色”理 论等等。
• 明代文学在较广泛和深入的俗与雅的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 轨迹。具体表现在:
• 1、诗文的通俗化倾向; • 2、文言小说的话本化倾向; • 3、文人对民歌、笑话的加工和整理; • 4、戏文转向“雅部”; • 5、通俗小说越来越趋于雅化; • 6、雅、俗兼顾的作者群的出现。
• 文人集团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的特点:
• 1、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 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 分,完成了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
• 2、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 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 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
二、章回小说的特点
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 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 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 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 连续性。
第一节 《 三国演义》 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三、《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 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 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 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 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 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