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摘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电影开始到来.而在初期电影制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美国.随着战争的爆发,各种文化的侵入,及后继越来越多的文化及科技的交流,中国的电影业也开始慢慢崛起,从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才真正的诞生.

中国电影在经历多个时期后,逐渐变得成熟。在五代导演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并渐渐走上国际化。中国的电影产业也逐渐趋于正规。虽并不完全成熟,但但在世界电影上已开始斩露头角。中国的电影史是一段不仅代表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记录者。

【关键词】

工业革命电影诞生定军山发展史记录者

【中图分类号】J905

一·中国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放映了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电影是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背景之下的产物【1】。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他和历史互相介入【2】。中国电影的发轫,几乎和世界同步。在其诞生的第二年既1896年,便传入了中国。不过中国自制电影,却始于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平摄制了戏曲片《定军山》。自此,中国电影产业及艺术正式拉开了序幕【3】【4】。

二·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民族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在这样条件下诞生的中国电影,势必发展的深度及广度有限。而在当时,世界电影拍摄,制作等方面都还不完备。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势必有利可图,电影公司经营者中既有海外侨民,也有留学归国人士,而占据主体的是国内从事小说写作和戏剧业的人士,电影数量也在慢慢增多。

2.1)1905《定军山》掀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页。在此后十几年的发展中,叙事短片,喜剧短片等各种类的短片拍摄为长故事片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标志着中国叙事电影的开端。1921年开映的《阎瑞生》开启了中国长故事片的试制,随后出品的《海誓》,《莲花落》,《好兄弟》等长故事片,涉猎了侦探片,爱情片,伦理片等多个片种。上海影戏公司“商务印务馆”影戏部和“明星”公司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制片机构。

2.2在数部片中,1923年出品的《孤儿救祖记》比较好的满足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等方面等方面的要求,且表现出比较明确的民族意识,因此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5】。至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成就【6】。

三·建国前中国电影的发展

3.1)1930年,“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产业化进程达到了新阶段。

3.2)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次年的“一二八”事变使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题,就电影而言,这一主题直接促成了“新兴电影运动”。《都市的早晨》,《母性之光》,《小玩意》,等一批优秀电影问世,从各个侧面暴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表达“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获得了人们的认可【7】。

3.3)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打断了中国电影的正常进程。抗战之初,纪录片兴起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出现了“纪实故事片”。代表作有《八百壮士》,《血溅宝山城》,《保卫我们的土地》等。这个时期的电影有“快,纯,真,雅”的特点【8】。

3.4内战期间的电影。此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特殊情形,即政府控制电影的绝对优势局面。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从胜利之初对抗战的回顾反思,很快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如《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等。这一阶段还表现出对小人物的极大关注,刻画他们生活和心灵经验的“浮世的悲欢”。如《新闺怨》,《太太万岁》,《万家灯火》等。从另外的角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无疑也是40年代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主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作品中,电影表现的是讲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黑暗本质,以及给人民心理上造成的阴影【9】。

四·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自从1949年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电影一直依循着顽强的社会写实主义的历史大叙述路线。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明确指陈清楚的历史背景,而集体意识形态更在传统上就受到了国营片厂以及国家政策的干预。

4.1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政治的影响下,整体呈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企图用电影塑造政治的历史和神话。这一时代以塑造个性化独具的“英雄”而著称。如《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林则徐》、《甲午风云》等。《我这一辈子》《农奴》《祝福》则对描写现实斗争的阶级色彩标明得一清二楚,把无产阶级对旧时代的批判态度与对新生活的期盼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新中国电影不同于旧中国优秀电影的区别【10】。

4.2“文化大革命”的中国电影是中外电影史上极为特殊的现象,他因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而沉浮,又因政治斗争的痕迹过重而难于为后世言说。“文革电影”一大特点就是“样板化”,一切趋于模式化,将政治宣传推知“左翼”极端,由江青严格推动的文艺路线,强制创作圈限于意识形态僵硬的“样板化”【11】。如《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70年代末,中国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进入到社会的改革开放,这样的背景,使现代化建设、思想体制的变革趋势,文化艺术的启蒙倾向及社会心理的个性化发展,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性社会特征。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对人文理想的追求,成为了最基本的主题,中国新时期电影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铸造了时代品格。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及第六代导演。

5.1第四代导演领导了70年代末及整个80年代这一时代新潮流的主力军。《邻居》(郑洞天),《如意》(黄健中)等。第四代电影人的作品仍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道义感【12】。

5.2第五代导演经过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思想、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经历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改革。第五代电影把第四代“向历史赎回人质”的观念抛弃了,鲜明地树立了叛逆者的形象,像一柄开辟了新时代的“双刃剑”。在意识形态观念和电影观念两个方面改变了中国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