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椿《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报告
《科学哲学中国化论略》综述与批判摘要:在《科学哲学中国化论略》一文中作者认为,当代科学哲学正处于转型期。
科学哲学在经历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理性批判主义)、历史主义到最后的后现代主义后,科学哲学的知识性不断在弱化,人文性不断增强,从而步入了文化哲学的范畴。
其核心是对人和文化因素的强调、生命本体论的关注等等 ,这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哲学之精髓。
因此作者认为科学哲学中国化正面临着历史机遇。
关键词:科学哲学中国化文化传统道家儒家《科学哲学中国化论略》作者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哲学的繁荣 ,科学哲学中国化面临历史机遇。
科学哲学能不能中国化 ,文章从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演进趋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科学哲学的民族性三个维度进行了探讨。
1.科学哲学的历史演进科学哲学产生于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大致经历逻辑经验主义、理性批判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阶段。
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致力于逻辑重建;而理性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不能被证实,因此逻辑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不对,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历史主义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和理性批判主义只关注于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忽略了人在其中的作用;后现代主义下的科学哲学已经大大超出传统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分析哲学的框架 ,步入了文化哲学的范畴,其中的人文性日益提升。
2.科学哲学演进趋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科学哲学从关注对象、研究方法、逻辑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研究对象上,从单一的知识扩大到了创造知识的人;在研究方法上,从对知识的逻辑重建 ,到考察和研究人在怎样的文化背景中创造这种知识;在逻辑模式上,从看重关于科学知识或科学知识史的抽象的逻辑模式 ,到人创造科学知识的鲜活的文化过程。
通过这些转变,作者认为科学哲学已经或者说即将发展到科学文化哲学的阶段。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何为科学1. 科学是试图理解、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但是神学、占星术一类也是)2. 科学的显著特征在于科学家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如实验方法,但并非所有科学学科都会使用)3. 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科学理论的建构科学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去弄明白实验、观察和理论构建等方法是如何帮助科学界揭开那么多自然之谜的## 现代科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哥白尼革命——伽利略(天体运行轨道为椭圆)(自由落体定律)(用数学语言来表述科学理论)(强调了运用实验来检验假说的重要性)——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牛顿(科学框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基因学认知科学——社会科学## 何为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部分工作就是去质疑科学家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 科学和伪科学20世纪的卡尔·波普尔:具有可证伪性(无法和所有的经验兼容)(也就是不能解释完全对立的情况)批评:不完善(当出现某些问题,人们总是尝试去在理论的框架下解释,而不是质疑理论。
直到出现大量无法解释的问题,才会质疑这个理论,进而放弃该理论或者修改限制该理论)维特根斯坦:不存在能够定义何为“游戏”的一系列固定的特征,但却存在一束松散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大部分被大多数的游戏所拥有。
(如果这样,下定义不就是一个悖论?)# 科学推理## 演绎和归纳前提是否必然导致结论归纳推理:从关于某对象已被检验的前提推论到关于该对象的未被检验的结论“证明”一词应该仅仅严格地用于演绎推论的场合波普尔认为科学不需要归纳推理,这是不可能的## 休谟问题休谟认为:运用归纳的正当性不可能完全从理性上被证明归纳推理仅仅是一种与理性无关的动物性习惯无论我们何时进行归纳推理,都要预设“自然的齐一性”宇宙并不是齐一的,宇宙每天都在任意地改变人们对于休谟问题的回应:概率:尽管不能百分百是正确的,但有很大概率为真承认归纳不可能在理性上得到辩护,但是主张这一点事实上并不成问题——归纳对于我们思考和推理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他并不是那种正当性可以被证明的东西彼得·斯特劳森:归纳是一种我们用来决定关于世界的断言是否正确的标准,因此问归纳本身是否正当是无意义的(归纳推理是判断是否正当的标准,判断判断标准是无意义的)---我:归纳推理是好的,有用的,而不一定是对的,正确的---普通非演绎性推理(最佳说明的推理)(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IBE)(一组竞争性假说中哪一个提供了对事实的最佳解释)如: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布朗运动部分人认为普通的归纳最终要依赖于IBE(我们进行归纳的假设是无论原理是什么,都必然推出所有的都这样(这个不就是自然的齐一性?))部分人则认为归纳推理更基础(我们对于最佳说明的选择,依赖于以前的归纳推理)标准:一种答案:最佳解释指的是最简单或者原因最少的解释问题:我们怎么知道宇宙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呢?## 概率与归纳概率的频率意义上的解释:将概率等同于比例,或者说频率概率的主观意义上的解释:衡量我们个人信念强弱的一种尺度(暗示了不存在关于概率的客观的、独立于人之信念的事实)概率的逻辑学解释:支持该陈述的证据强弱的尺度1. 在许多科学分支,定律和理论都是作用概率这个概念得出的2. 希望可以借助它阐明归纳推论,特别是休谟问题# 科学中的解释说一个现象能够被科学进行“解释”究竟是什么意思?亨普尔的覆盖律解释模型科学解释通常是在回应被他称为“寻求解释的原因类问题”时给出的——提供满意的答案(确定这种答案的本质特征,就能说明什么是科学解释)结论断言待解释的现象实际发生了,前提则告诉我们这个结论为什么正确准确地刻画一组前提和一个结论之间必定具有的关系1. 前提应该保证推出结论(演绎推理)2. 前提应该全部为真3. 前提应该至少包含一个普适定律(all)(解释一个现象就是去表明它的出现可以从一个普适定律演绎的推出)解释项、被解释项(表明待解释的现象是被某个自然普适定律所“覆盖”的)解释和预测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太严格并且太随意## 对称问题若把这看做是对于旗杆为什么是15米高的*解释*,似乎非常怪异解释是一种不对称关系你将能够*预测*出旗杆的高度,但并没有*解释*旗杆为什么是那个高度。
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
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科学哲学读后感十篇《科学哲学》是一本由萨米尔·奥卡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哲学》读后感(一):科学哲学书评应当是每个人大学前必读的书,论述了各门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反过来,也可用这种方法去检验一个观点的科学性。
掌握了书里所谈的推理,科学检验,解释的一些原则和假设后,学习起新知识来才能更鞭辟入里,因为你能找到一个观点的推理起源,从而从本质上思考它依赖的假设与证据。
我们所谓的批判性思考大抵如此。
哲学果然是知识的知识呢。
《科学哲学》读后感(二)::读书摘要:本书意在通过列举分析科学哲学界的古今争论来端正公众对于科学的本质及其界限和目的的观念。
本书先是列举探讨有关不同科学推理方法,不同的科学解释方式的合理性的争议,衬托出一般人对于科学研究存在的想当然的偏见。
作者又列举分析了有关物理世界是否依赖意识的长期争论。
本书还通过对科学史的剖析来指出科学是如何从错误走向正确,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本书叙述了物理,生物和心理等学科存在的重大争议及其所带来的危机与变革。
最后本书围绕科学与宗教的争论以及科学是否价值无涉两个问题,批评了科学至高无上以及价值中立的观点。
《科学哲学》读后感(三):了解科学哲学的用处1、在科学研究方面,科学家经常用到归纳方法。
归纳方法的缺点是,不具有普遍性。
在验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方面也是如此。
即便转基因食品在过去没有发生什么大的问题,严格说来,仍然无法“证明”它们是安全的,只能说,“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特别有力的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是安全的。
““证明”一词应该仅仅严格地用于演绎推论的场合。
在这个词的严格意义上,即使曾经有过,科学假说也极少能够通过数据被证明是真的。
”P21~222、休谟的“自然的齐一性”问题,也就是普遍性问题。
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吗?只有自然具有齐一性,归纳法才有效。
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心得体会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内容: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篇1科学...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篇1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
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
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
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无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与 西方科学文化十分不同的 传统,正是这一点使得近代中国引入科学文化的努力屡屡 受挫。问 题在于,我们是继续这种努力,还是在一定程 度上(乃至全部地)放弃这种努力呢?中国传 统文化是否 绝对不能容纳科学理性?科学理性是否一定与民族文化传 统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相 抵触?当西方一些学者鼓噪回归古 典、回归东方之时,我们在为祖先自豪之余,还面临着向 前看抑或向后看的难题。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刘大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引 论 —— 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
一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二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难题与展望 三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
一,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1.中国改革开放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兴起
在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革命两股世界性潮流冲 击下,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又 有了许多 变化,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科学技术哲学 诸方面的研究充满活力,改变了过 去自然辩 证法研究相对封闭的局面。
2.对国外研究成果全方位的吸收与剪裁
过去20年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开放,译介的著述之 多是空前的。我国学者现在对国 外同行的学术观点已不 再陌生,这为今后深入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这期间, 的确有食 洋不化、浅尝辄止的毛病。在引进国外成果时, 如何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使之与中国传统 文化和现实 中有生命力的东西相结合,在中国土壤上扎下根来,这更 是一个薄弱环节。其中 既有规范化的问题,也有本土化 的问题,这些是科学技术哲学最初面临的基本使命。
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4.现代科技结构的演化
(1)时空分布。 (2)相关生长。 (3)不平衡发展。
5.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特点
科技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 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
哲学讲座心得体会三篇
哲学讲座心得体会三篇我是想借《哲学与人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
我十七岁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一个山沟里待了十来年,恢复高考时考回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读研究生,然后留所工作,一直到现在,可以说这一辈子全搭在哲学上了。
哲学是我的专业,学术我也搞,比如研究尼采,但是今天我要讲的不是作为学术的哲学。
我觉得哲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问,如果当年我没有上哲学系,后来没有从事这个专业,我也是离不了哲学的,我要讲的是这个在我的人生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学。
我这个人其实是一个特别想不开的人,从小就比较多愁善感,有很多困惑,对人生的很多问题想不通。
比如说,很小的时候,我知道了人必有一死,我自己有一天也会死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老想死的问题,既然必有一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然还有其它许多想不通的问题,我就使劲去想,自己开导自己,同时也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作为自己思考的参考,努力要把这些问题想明白。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谈心,后来我就发现,这个和自己谈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它在我的生活中起的作用特别大。
有时候我会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写成文章,你们看我的作品,大量的是写自己的感悟,实际上就是把和自己谈心的收获告诉大家,这样就成了和读者谈心了。
很多读者喜欢我的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这个人不是在当老师,不是去教育别人,你有问题我来给你解决,这个我做不到。
我是在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一个人不能骗自己,没有解决假装解决了,这不可能。
开导自己一定是要把自己说通,这个过程我把它写下来,和我有同样问题的人看了就会感到比较亲切,比较对路子。
我做讲座其实也是这样,我这个人不会讲演,慷慨激昂,出口成章,我都不会,我只会用谈心的方式来讲,也就是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东西而已。
从历史上看,其实哲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
你看孔子,他并没有在教室里给大家上课,他就是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然后他的一些学生把他的言论回忆一下,记录下来,就编成了《论语》这本书。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阅读答案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阅读答案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
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
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
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
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
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
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
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
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
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
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读后感
《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读后感《科学技术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笔记科学技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有助于理解科学,认识科学技术的人类性,有助于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书内容分三大部分:一是自然观,探讨自然图景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科学技术观,探讨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和发展模式,阐述科技的功能和作用;三是科学技术方法论,探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方法及其意义。
第一部分作者从整体上分析了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和规则,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自然观、演进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多种多样的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宇宙就是一个超级的系统,任何事物都是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单独的系统。
所以物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物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同时,自然界是有其内在固定的发展规律的,一切物质都是按照其固有规律运动、演化、发展和灭亡。
任何不符合自然界运动法则的行为都可能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危害,这就告诉我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自然界存在的规律,遵守大自然的活动法则。
自然界的存在是一个平衡、动态的系统,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自然系统的稳定。
建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体来说,人类和自然界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人类在发挥主动性的同时要考虑到与被动客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不能一味索取,一旦人类的行动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多的灾难就会在人类社会中上演。
科技哲学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科技哲学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科技价值的哲学反思[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与科学技术相随而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科学技术带来了希望和向往,也给带来了悲剧和危机,在共享科技成果的同时又不得不共担其带来的后果。
透过其辉煌的光环,静心的进行哲学反思,科学的进行价值审视,或许是必须的选择了。
[关键词]科技价值人性化指向具体化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曾经提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
”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这种报复也愈演愈烈,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水土流失、伦理失序、战争灾难、酸雨、疾病……从个人到社会、从生存到发展,都让我们深陷其中,一场“人类拯救”首先从反思开始。
一、科技与价值的背离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从其产生、应用、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是有着实际的物质承载,这也就在实际上赋予了科技本身必然要体现的价值。
其中立性、超社会性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早已引起了价值异化,使得科技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价值相背离。
一科技与自然价值的背离这是科技价值异化的外在表现,这也是我们最直接能感受到的。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污染开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以来,人们就开始奔波于寻求救治的良方。
然而时至今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地球作为我们生命的家园,如今变得满目疮痍,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危机四伏。
在影响环境问题的因素中,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催化剂。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危机已经体现了科技因素的巨大负效用,科技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正在不断地摧毁我们难以找回的和谐家园。
科技与自然价值的背离,造就了科技对自然的强大破坏力,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越是科技发达、运用广泛的地方,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越是惊人,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它已经侵入到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
评刘大椿教授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
哲 学 分 析
P h i l o s o p hi c a l An a l y s i s
Vo 1 . 4. No . 6
De e . . 2 0l 3
评刘 大椿 教 授 的“ 另 类科 学哲 学 " 思 想
吴 彤
摘 要: 评 论 刘 大 椿 教 授 等 的 另类 科 学 哲 学 思 想 : 第一 , 讨 论 了何 谓 另 类 科 学 哲 学 的 内涵和 外 延 问题 ; 第二 , 讨 论 了对 于 另 类 科 学 哲 学的 评 价 问题 ; 第三 , 讨论 了
后 现 代 主义 科 学哲 学思 想 ; ( 2 )从 分 析哲 学传 统 内部 彻底 走 向正 统 科学 哲 学 反 面 的 叛逆 , 主要 以费 耶 阿本 德 、 罗 蒂等 为代 表 ; ( 3 ) 借鉴 另类 思 想反 叛科 学 社会 学 ( S T S ) 传
统 的科学 知识 社会 学 ( S S K) 研究 , 包括 借 以为新 兴 政治 运 动辩 护 的激 进女 性 主义 、 后 殖 民主义 和生 态 主义科 学哲 学 。②
刘 大椿教 授是 新 中 国成立后 中国 自然辩 证法 领域 的第 二 代著 名学 者 , 他 著述 颇 丰, 眼 光敏 锐 , 总 是能 够抓 住 重 要 的 问题 , 加 以深入 研 究 ; 即便在 6 0岁 后 , 也仍 然 笔 耕不 辍 , 有 新 思想 、 新 观点 涌现 。“ 另类科 学哲学 ” 就 是近 年来他 和他 的学生 们对 于科 学哲 学演 化 的一种概 括 和研究 思想 。 2 0 1 0年 出版 的《 思想 的攻 防 : 另类 科学 哲学 的兴 起 和演 化》 ( 以下 简称 《 思 想 的攻 防》 )和一 些相 关成 果 就是 这一 概 括 的系列 重 要成 果。 ④刘大 椿教授 的努力 和孜 孜 不倦 的研究 , 是 我们 的榜 样 和楷模 。 借此机 会 , 除 了向
科学哲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哲学知识点总结科学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融合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试图探讨科学的本质、方法和实践。
它涉及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科学知识的来源和性质、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科学理论和实验的关系、科学和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等。
科学哲学旨在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并提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以促进我们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和发展。
科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方法和知识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的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柏拉图则认为数学和理性思维是科学的基础,他将科学知识视为理性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对后来的科学哲学影响深远,成为科学思想的两大传统。
在17世纪以后,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科学哲学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伽利略、牛顿、伽斯通等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
同时,众多的哲学家们也开始对科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试图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
例如,培根提出了归纳和实验的方法,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笛卡尔则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力,将科学知识归纳为理性的产物。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一些哲学家开始对科学方法和实践提出了质疑。
例如,休谟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科学知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基于经验和概率的。
康德也强调了理性思维的局限性,认为科学知识只能适用于现象世界,而无法理解事物本身的本质。
这些批判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科学的方法和概念,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哲学的研究。
19世纪以后,随着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哲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康德和休谟的思想对逻辑实证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试图通过语言和逻辑来理解科学知识,并建立了一种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方法。
一些哲学家如康德、赫尔哲格、卡尔·波普尔则强调科学的临时性和错综复杂性。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只能是暂时的,需要不断的修正和发展。
逻辑实证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纯粹的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创立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科学以及科学文化的“文化缺失”与“文化回复”——兼评刘大椿先生的《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作 者 简 介 :肖显 静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基金项 目: 本 文 受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科 学 哲学 史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1 2 &Z D1 1 6 ) 资助。
① 刘大椿 : 《 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 载《 自然辩证法通讯》 , 2 0 1 2 第6 期。
— —
兼评 刘 大椿 先 生的 《 科 学文化 与 文化科 学》
肖显静
摘 要 :近 现代 科 学 以及 科 学 文 化 在 成 为主 流 文 化 的 过 程 中 , 反抗 、 破 坏 乃 至 摧
毁着其他 文化 传统。不仅如此 , 科 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 , 造成 了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
的僭 越 以及 科 学 对人 文 的僭 越 。而且 , 就 现 代 科 学文 化 的 内涵 分 析 , 一 是存 在科 学 的 人 为“ 祛文化” 现 象, 如科 学对性别 、 种 族 等 的价 值 中立 : 二 是 负荷 了 不恰 当的社 会 文 化, 如 消 费主 义 、 人 类 中 心 主 义 文 化 等 。鉴 此 , 必 须 明 确 科 学 以及 科 学 文化 的 文化 地 位, 针 对其“ 文化缺失” , 进行“ 文化回复” , 使 其 回 归人 文 和 自然 。这 包括 : 反 对 科 学 霸 权。 消 除 科 学 主 义文 化 的 负面 影 响 ; 认 清科 学人 为 的 “ 祛文化” 状 况, 明确 科 学 蕴含 文 化 的 内 涵及 其 意 义 : 改 变 科 学 以及 科 学 文化 不 恰 当的 社 会 文 化 负荷 , 引 导 科 学健 康 发 展 等 。 这是 “ 文化科学” 的 主要 内涵 。 关 键词 : 科学; 科学文化 ; 人文文化 ; 科 学主 义 ; 人文; 文 化 科 学 中图 分 类号 : B 8 1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一 o 0 4 7 ( 2 0 1 3 ) 0 6 — 0 0 3 1 — 1 2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二)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二)摘要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证据、运用科学概念、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判断和解释、对事物客观发展变化作出预测的认识方式。
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具有批判质疑、重实证、重逻辑等特点。
直觉、想象、灵感和顿悟等非理性因素是理性思维的有效补充。
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工程思维、伦理思维和审美思维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要根据科学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加强科学思维教学。
关键词科学思维理性思维证据逻辑高中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将科学思维列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了本课程的科学属性和育人价值,也昭示了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内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思维首先是指一种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习惯具有什么特点呢?从思维的取向即态度和意识层面说,要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
尊重事实和证据概括地说就是重实证,这是科学思维的显著特点。
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运用科学手段搜集、用科学话语表达出来的科学事实。
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只是我们主观上的感觉,并不是科学事实。
有人质疑将“实事和证据”并列的说法,理由是事实就是证据,“事实和证据”是同义重复。
其实,新课标将事实与证据并列是有道理的。
所谓证据,是指可以用来做出判断的事实依据,它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但与事实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
事实林林总总,只有与论题直接相关的事实才能作为证据。
例如,某种激素能促进植物果实发育的实验,其结果只能作为这种激素能促进植物发育的证据,不能作为它促进人体发育的证据,因此,所谓吃了激素催熟的水果就会影响儿童的发育的说法,就是在证据的认定上出了偏差。
走进科学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读书报告报告题目 & 书籍名称:走进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姓名: 成宇航 学号: 14122961最终成绩:任课教师: 欧阳光明 评阅日期:SHANGHAI UNIVERSITY走进科学哲学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人们通常说到科学和哲学,总是认为两者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领域,学科,然而,这两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自古希腊到现在的科学史,是哲学中的某一组分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历史。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所有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包括了很多概念,比如,时间,温度等等。
我们可以用这些常用的名词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回头想一想,这些名词所代表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时间?什么又是温度呢?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在某一段持续中有一些事情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用时间这个名词去定义这一段持续,但是我们却不能说,持续就是时间,因为持续恰恰就是某段时间的流逝。
我们再来看温度这个概念,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个概念会很好定义,代表的就是了冷热程度,然而,我们再来深究,什么叫做冷,什么叫做热呢?这个相信大家也很好定义,处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感受到的两种不同的感觉,为了区分这种感觉,我们把其分为冷和热,那么,冷和热的实质是什么呢?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其实质就是感觉,那么,问题又来了,感觉是什么?相信这个问题就很难解释了吧。
而科学是在研究这些名词及其应用,也就说明了,科学其实是哲学的一部分。
2.哲学需要科学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他说的哲学是指科学。
科学寻求说明,以满足这种惊奇。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上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个问题相当的久远,这里需要的是科学的解释,这里,我们使用光学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当正确的解释,而火星上的天空是微红色的,这一点也同样可以通过光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而如果我们使用哲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而不包含任何科学依据的话,似乎并不能解决的很好。
刘大椿《科学哲学》读书笔记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
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
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
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
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
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
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2.3.1 价值观念影响第一,科技价值“中立论”和科技“乐观论”的影响。
科技价值“中立论”认为科技本身是中立的,科技工作者在考虑科技发展和应用问题时可以对其价值问题采取超然的态度;科技“乐观论”则进一步认为科技发展的应用总会给人和社会的进步带来积极的后果。
[11]这两种观点的具体影响包括以下两方面:其一,对科技的负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
正如刘大椿教授指出“在现代技术发展很长一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是技术中性论和乐观论的技术决定论,因此,技术设计和创新主体或者只关心技术的正面效应,或者仅将技术视为工具,只是等到技术的负面后果成为严峻事实的时候,才考虑加以伦理制约”。
[12]同时,对科技的道德问题缺乏警觉和预见,人们不仅会忽视和淡化科技发展和应用中己存在的道德问题,而且可能对科技发展和应用中潜在的道德问题失去应有的警觉和预见。
第二,狭隘的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功利主义是一种将普遍的人类幸福或福利作为道德基础的道德哲学。
科学的功利主义是将功利原则应用于科学活动的领域,并以是否增进普遍的人类幸福或福利作为评判人类科学活动正当与否的最高准则。
而狭隘的科学功利主义则将功利主义推向极端,对其基本原则加以狭义,片面的理解和运用,只偏重从物质性、经济性的功利来理解科学的功能和价值,主要影响有以下两方面:其一,导致人们对科技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的严重偏差。
其二,导致科技发展本身的不平衡。
科学的正面作用直接表现在科技发展与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科技的负面作用则间接表现在对道德的冲击上。
因此,上述狭隘的科技功利主义就导致了人们在发展和应用科技上的“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进而影响科技与道德的平衡发展[13]2.3.2 社会因素制约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归根结底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社会、人文、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组合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
尽管科学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真理,它毕竟是人的一种社团活动,其它人类社会团体所具有的歪曲、算计、权术和其它非理性的因素也同样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团体中出现,这些力量无不影响科学与道德的协调发展。
科学技术哲学的导论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读书笔记11第一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述科哲的定义:是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
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科哲产生的特定背景必须是在科技时代而且必须是针对科技及其相关问题提出的。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框架又有了许多变化,研究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在该学科领域陆续分化和形成一系列专门的学科分支和方向,如科学学,未来学,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社会研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自然哲学,生态哲学,环境问题等等。
这鞠话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明确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多个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科学哲学在辨证中相互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科学引进的特点是,现实性,新兴性,多样性。
显示围着“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从新兴性这一角度来说,科学引进的时效大大增强,包括新兴的甚至有国际学术界尚有争议的学科和科目,多项性方面体现了科学中引进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然而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一个特征是人文追求从科技思潮中萌生。
科学技术哲学的几个误区:第一,知识方面,没有区分不同性质的科学与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把一切真理都冠以“科学”之名,把凡是正确的东西都认为是科学,没有区分狭义的科学知识和广义的科学知识,狭义的科学知识一般指实证知识,广义的科学知识必须注意要把他与狭义的科学知识以区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把狭义和广义的知识严格区分,但是两者也要相互渗透,这样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达到共同进步。
第二,在方法论方面,对“什么是科学方法”缺乏共识,也不理解“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的灵魂”,由科学共同体内部缺乏公共的学术规范,大家往往各行其是,没有一个能让大家达成共识的标准,这就要求科学界制定出一个共同的标准去规范约束控制这一鱼龙混杂的局面。
第三,在实践方面,不能恰当处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在科学与技术关系方面,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的态度,或者简单对应或是截然分开,在科技、生产、社会三者之间缺乏一个健全的运作机制,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对整个社会服务。
科学哲学
• 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 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 • 目前的科学哲学 目前的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缺陷 • 科学哲学课的两种讲法:1)按哲学问题; 科学哲学课的两种讲法: 2)按分支学科的哲学问题;3)按学派 或人物。 • 前两者可以合并。
教材第一章(重点提示):
• A)定义:科学不能回答以及为什么不能 )定义: 回答的问题。 回答的问题。 • B)规范性与描述性(5页) )规范性与描述性( 页 • C)科学主义(9页) )科学主义( 页 • D)决定论问题(10-15页) )决定论问题( - 页 • 科学与西方文化(下一节讨论) 科学与西方文化(下一节讨论)
中国的情况:
• 张东荪,洪谦,舒炜光(吉林大学),范岱 年,邱仁宗,金吾伦,张华夏(中山大 学),孙小礼,陈昌曙(东北大学), 江天骥(武汉大学),黄顺基(中国人 民大学),洪定国(湖南大学), • 关洪,金观涛,李醒民,张志林,陈晓 平,胡文耕,刘大椿,李建会等。
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标志性人物) 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标志性人物)
对哲学系学生的要求
• • • • • • • • • • • • • (目的是激发自学兴趣,考察自学能力,为以后学生学习提供基础材料,下届学生 要不断修改此前学生的工作),成绩占总成绩20%,要求认真完成: 每人负责两位到三位科学哲学家(选择人物时不要重复),写出小传,内容要求 如下: 1哲学家中文名,包括不同的译名 2外文名全名 3出生-去世时间 4简要生平 5主要著作(包括出版时间、出版社) 6对科学哲学的主要贡献(尽可能参考更多的材料,但不要过多涉及非科学哲学的 内容) 7可供参考的资料列表(要列出中译本出版情况) 8写作本传记所依据的文章,推荐因特网地址(附简要说明) 9责任人:注明撰写人姓名,年级,学号(自己负责) 此项作业一个月后交,提供电子版。邮件题目请以“科学哲学作业”开头。此项 作业将在网上公开,以后会不断完善。 注:内文档为内容为教学资料,请不要公开,不得上网张贴。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范文当读完《科学哲理故事》之后,我被一个个伟人深深的震撼了。
从中国的名医李时珍到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形象起来。
他们不仅仅是时代的伟人,他们给我们留下来的也不仅仅是知识,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科学不停探索的精神和对于人生的把握和态度。
特别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科学哲学故事》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深深的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奥妙,和对待科学的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一句话,足以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
吾不能变心以从欲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然而正是一身正气的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杀的结局。
以前我总是无法明白为何明知路漫漫的屈原却走不到最远,而是向下求索了呢?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气节,但是我还是不明白,难道终结自己的生命就是气节了吗?难道气节这个东西比生命还要重要吗?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每天面对了太多课本,太多问题。
根本无暇顾及那些教材之外的问题,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遗忘那些疑惑,直到再也产生不了类似的问题。
虽然可惜,但是更多的还是无奈。
然而读完《科学哲学故事》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问题在一件事情中得不到解答,但是却可以从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件事中找到答案。
《科学哲学故事》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至今仍对医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了解到他的一生之后,更加让我觉得敬佩。
少年苦读考取功名无果,弃文从医。
因为医术精湛,而且不求金钱。
被皇帝选为太医,但是李时珍发现自己的抱负不是如此。
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医生,但是他却放弃了一切。
行走山川之间,寻野药,尝百草。
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只是为了他人的健康不断地牺牲。
李时珍同样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愿意舍弃自己的生命来追寻的是抱负和生命,他人的生命。
和屈原的气节不同,我们无法比较哪一种更加伟大,只知道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想人生的涵义既是如此。
科学的哲学反思
科学的哲学反思:从辩护到审度的转换作者:刘大椿张林先更新时间:2011-2-13 来源:学说连线【字号: 大中小】浏览255次【英文标题】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Science: From Defense to Reconsideration【作者简介】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张林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北京100872【内容提要】当代对科学的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即捍卫科学的辩护,质疑科学的批判,以及省视科学的审度。
为科学辩护与批判科学的倾向往往在激烈较量中趋向极端,这种畸形的局面终于导致向所谓审度立场的转换。
审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科学提供了一条恰当路径;尤其对那些易于在两极间摇摆、迫切需要真正树立科学精神的国人,这种清醒的科学反思是当下极为合适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人们与科学技术之间,已经形成须臾不可离的亲密关系。
然而,究竟怎样看待科学和技术,并无太多的共识。
哲学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充满了误解和斗争,不仅如迦达默尔所说:“直到黑格尔和谢林去世的整整两个世纪中,哲学实际上是在对科学的自卫中被建构起来的”;[1](P5)而且在他们之后的近两个世纪,关于科学的攻防也一刻未曾停息。
怎样看待科学,或者说于科学的哲学反思”,主要有三种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对科学进行辩护。
这是科学哲学对科学反思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传统的主流观点。
何谓辩护?就是试图说明为什么科学是合理的,为什么科学知识有精确性、可预见性等优点。
举例来说,发射神舟飞船,事先就能预计到飞船什么时候进入什么轨道,这是只有科学知识才能给与的。
科学之所以具有合理性,正是科学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社会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对待科学和科学主义,对那些批判科学、指责科学、怀疑科学的观点,这种辩护的取向将义无反顾地与之斗争,会挺身而出捍卫科学,对它们进行驳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哲学》读书笔记科学哲学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的最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的哲学思考。
首先,科学哲学是近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哲学运动而兴起的,科学哲学的最卓著成果之一便是深化了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的认识。
一、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的诞生科学与哲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联系在一起讨论的,宣称科学与哲学是天然相契合、视科学为哲学发展方向的指使者的观点是片名的、不全面的。
一直以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极其复杂难解难分的,其间激烈缠绵的纠葛,也不乏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
两者的关系极其复杂,从横的方面来看,它们之间有许多的联系与区别;从纵的方面来看,不同时代各有特点,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永恒关系。
但是无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冲突如何的激烈,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如若是脱离科学基础讨论哲学问题,哲学将不可避免的背离当代迫切的知识论问题、道德抉择问题、终极关怀问题等现实问题,哲学的论辩也将成为与现实脱节的纸上谈兵。
反之亦然,科学中的许多思想都是源于哲学(比如思辨思想),正是这些源于哲学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哲学思想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无法脱离哲学讨论科学问题。
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种种关系归根结底,要归结到实证方法与思辨方法上去。
在19世纪,出现了以谢林、黑格尔为首的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的主旨是自觉地排斥思辨思想,企图将科学的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完全分离的尝试,实证哲学有其深刻的背景。
这种学说,或者更确切的应成为论调,在当时的确是风行一时,但是领域仅限于“关于自然的知识”的自然哲学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相反,自然哲学所采取的方法不但是已经过时,而且还会束缚住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黑格尔的颜色论调在牛顿的物理光学实验面前惨败的事实进一步的表面了自然哲学已然是强弩之末,这种窒息科学的封闭体系最终是被时代所抛弃了。
但是是否要讲与自然哲学紧密相联系的形而上学思辨思想一同抛弃却不是那么的简单了。
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也就是实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辨方法之间,并不总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极为在逻辑上有可检验的可能性。
虽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是如果不具有逻辑上的可检验性,就不能称其为科学。
而哲学思辨是世界观发挥方法论作用的直接形式,表现为科学活动中的理性原则。
只有承认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整体,科学认识在本质上是与客观规律是同一的,才可能产生是世界是合理的这样的信念。
如果没有作为规律性前提的这种信念,就不可能有科学认识。
理性原则要求科学认识符合对世界总的看法,所以哲学思辨可以避免人们在伪科学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发展真正的科学技术。
但是,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也是在不断改变与加深的。
因此,不能把理性原则或者哲学思辨思想作为科学的裁判官,无论如何,科学活动不需要迎合某种哲学观点,但它需要借助于某种哲学思辨思想,于是科学哲学随着哲学的实证主义的兴起应运而生。
科学在自己确立过程产生了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便是科学哲学的源起。
科学家超越实证研究深入元科学的领域进行思考,哲学家又不失时机的深入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正是因为这种科学与哲学的不断互动的存在,科学哲学这座哲学城堡中的宏伟大厦才得以造成。
而由科学哲学这个由科学和哲学联姻甚至梅开二度的结晶带来的两大转变:认识论转变和语言学转变。
无论是哪场转变之中,科学哲学都是充当主角的角色,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一种哲学运动倡导者得身份,由一开始的有声有色、威武雄壮转变为潜心研究、致力于克服自身的偏颇,紧接着以其处于特殊的哲学分支上的定位,与其他的哲学派别发生互动,进而为别的派别所接受、所容忍。
经过由近代到现在的几百年的积累与发展,科学哲学已然逐步趋向成熟,在广阔的科学园地之中牢固的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科学哲学的基本构成与框架科学唯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中间的恒常关系,这只有依赖观察和经经验才能作到。
同样,科学是以逻辑事实为基础的。
不可能离开事实问题来讨论科学。
而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就是逻辑实证论,特别强调把事实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的维特根斯坦强调世界是由发生着的事实所组成的呃,事物全都依赖着事实。
虽然这是中有意义的区分,但是维特根斯坦没有把发生中的事实当做客观事物变化过程的反映,而把它说成感觉经验中给予主体的东西,事物反倒从属于这些主观经验了。
这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首先要把事实解释为客观事实,再仔细讨论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这便是科学的事实认识论的本质。
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的区别与联系又是如何的呢?事实概念有两种主要含义: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后者也常常被称为经验事实。
回避客观事实,只承认经验事实,固然是错误的。
但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简单的把经验事实与客观事实等同在一起,只强调他们的同一性忽视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不恰当的。
毋庸置疑,事实的本质属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客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科学认识应当以客观存在的事件或现象为基础,这样才可能得到反映它们的客观规律。
科学事实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具有不依赖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但是,对于客观事实的客观性,要做认真的分析。
仅仅在作为客观事实的反映这个意义上,它的客观性才是绝对的。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事实也是认识的一种形式。
科学事实反映的不仅是客观、不依赖与主体的事件或现象,而且也同样反映它们与主体之间的客观关系。
事实的概括则牵扯另一个天然推论问题——归纳问题。
实证主义者强调归纳方法是唯一获得知识的方法。
他们认为只有运用归纳的方法,才能逐渐从记录事实的判断过渡到理论陈述,反之,理论陈述的术语与概念必须能归结为可观察到的事实的陈述,才可视为科学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这种夸大归纳方法意义的倾向是片面的。
应当同时强调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理论思维的重要作用,坚持把事实向理论的过渡进行到底。
解决所谓归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但是,辩证的认识论不否认归纳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相应地位,并且非常重视归纳方法与经验、与科学事实的直接联系归纳在科学概括中的作用是科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认识是通过经验与理论的相互作用而发展的,从认识的形态与手段来区分的话,科学认识可被分为经验认识层次与理论认识层次。
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科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着各种事实的积累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实进行的分析、综合与概括,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
而理论认识层次,是科学思维活动的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具体领域的理论体系。
把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的特点在自身中有机的结合起来,主要是具有现实性的品格,正因为此,实验方法才可成为证明与发展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实验方法既是检验已获得的知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产生理论原理的基础。
实验方法是近现代科学的伟大传统,离开实验传统,科学之树就丧失了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
当然也强调理论思维,但是重视理论思维必须拥有前提,那就是首先重视科学的观察与实验。
无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不树立将全部科学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基础的思想的话,那也是很难有所发现的。
如果按照晚清学者阮元的观点的话,科学认识仅停留在概念游戏中兜圈子,什么都没有说,自然不存在说错的危险。
但是这样子的文字游戏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够增加人类的科学认识,因而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认识。
科学实验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这种基本的科学认识活动形式直接指向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正是科学认识中特有的作用于研究对象的活动,在经验认识中最重要的一种。
生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实验的深度、广度与手段、规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天的科学实验,已经成为千百万人参加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没有实验,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更谈不上科学认识与科学发展。
科学认识对科学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可以从仪器与测量问题看起。
感官是人类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没有感官就谈不上什么观察与实验了。
但是人类的感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自然信息。
科学仪器弥补了人的感性认识的不足,在广度与深度上极大的增强了认识能力。
科学仪器的作用还在于它们能帮助人们改善认识的质量,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客观化、准确化。
科学仪器在一定程度上可排除感官错觉与主观因素的干扰。
在科学实验中,通过科学仪器进行量得观察也是很重要的。
量得观察就是观测或者测量,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定量描述。
随着科学的发展,测量的地位愈发重要,以致人们把现代科学中的观察称之为观测,把定量分析实验看做最为重要的实验类型。
测量为数学概念与技术研究自然提供了必要条件。
测量确立了不同表现形式的特定属性之间的度量顺序,精炼了科学结构,使科学事件便于经受数学描述的检验,把物理学和数学连接在了一起。
作为一种说明的测量具有简洁性、准确性、普遍性与不变性。
人类对时空的认识是与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时空的绝地性是以动力学相互作用的无限大传播速度作为依据的,而无限大传播速度并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因此,绝对时空论断具有先验的色彩,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我们除掉了这一色彩,由时空的绝对性走向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离的,在天文学家的观念之中,天体间的空间距离就是时间,即为光年。
而在现实世界之中,时空也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
某一物体在某一地点时无不处于一定时刻,说物体在某一时刻时又无不处于某一地点。
传统的三维空间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为它把时间与空间分裂开来,这样的空间结构是静止的、不动的、呆滞的,绝不能恰当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真实世界。
在一个真实、运动着的世界中,时空是统一的,两者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
三、关于科学哲学的思考与小结科学真理观在近两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在西方科学哲学中,可以概括为对科学的理论从确证到确认的演化,从致力于寻找与研究基础到着眼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转换。
每一种科学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
它随着知识的增长时而扩张,时而缩小。
因此不可能有抽象的、完全的确证。
再则,从经验层次的认识到理论层次的认识,这是以深化和飞跃过程,理论所具有的理解力和预见力,是检验无法企及的,当然,理论还原为经验也是不可能的。
每一种科学假说到得到证实都会经历一场漫长的过程,其中的辛酸与泪水,都是令人无法想到的,这其中证实这一过程会越来越关键,得到证实的方法也逐渐达到一致,为科学做出了很大的进步。
科学共同体对于知识的生产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事业本质上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社会活动,它在社会形态上表现为某种职业组织。
在某种意义上,只有科学共同体产生并确定的东西才是科学认识,他们环绕着特定的知识目标形成各种独特的社会群体,由这些群体控制着研究设备,确定什么是有意义的课题,在相对独立的条件下决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