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套(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优秀教学案例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优秀教学案例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案
亮点一:实践性教学
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亮点二:跨学科整合
本案例涉及地理、经济、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使其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3.通过学习西气东输工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未来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问题导向
本案例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西气东输工程为何选择这样的路线?”“工程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完成时间,鼓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本章节教学内容与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了解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它将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输送到东部地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地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人文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教学设计
作者:谭述亮工作单位: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学科:地理年级:
高二
环节一:引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歌曲视频,播放完成后呈现长江三峡大坝景观图
承接:
河流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是人类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河流的利用和流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学习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下面我们进行本堂课的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课前预习检查
课前预习检查,看一看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效果。

板书一:一、流域和水系
PPT展示:预习检查一
指出图中河流的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分水岭、河口
(展示检查内容,学生思考的同时板书水系、流域)
提问学生评价
板书并概括水系和流域的的概念。

水系:河流的干流与支流构成了河流的水系学生观看体会长江的雄浑气势,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思考
教师板书完成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问,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图说明,完成后让其他学生评价,根据回答情况和评价情况进行小组量化得分,计在黑板一侧的小组学习竞赛得
流域:河流水系所在的汇水区域就是河流的流域
分表格中。

板书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PPT展示:预习检查二
学生共同回答
进行知识的巩

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高中二年级
学科:地理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教学设计
高二三部谭述亮。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案(版,54页)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案(版,54页)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册学案(版,54页)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 ,生产规模 ,商品率 ,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编号:02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能源的分类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②有限的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二、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备课组届学科二次备课教师课题认识区域上课时间课时 2 集体备课内容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一、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区域差异比较的有关项目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3、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4、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二、区域差异分析的主要方法1、定性的方法2、定量的方法3、综合的方法三、活动事例——长江三角洲不同区域的差异1、搜集资料2、整理、分析活动(一)贵州湖北上海区位条件长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北部,位于西部地区长江中游,跨长江、汉江位于中部地区长江入海口长江三角洲前缘;腹地广,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状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资源匮乏人均2855.8 7803.0 37393.0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15.9321.4 2068.8活动(二)绘制三省市的总量柱状图绘制三省市的产业结构饼状图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二)

1.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说课稿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二)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这种方法符合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地球仪、地图、环境服务功能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和空间分布。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图表等,用于展示实例、讲解知识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合作学习。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以下理论依据:
1.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经验总结,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板书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概念、分类、作用和实例,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识别。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遵循以下原则:
1.逻辑性: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布局,使板书内容层次分明。
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组成与功能,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分类,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服务功能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为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保护自然环境作出贡献。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陕西窑洞
西 亚 的 房 子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 区吹来的热风。
阿拉伯白色 长袍
藏族“不对称”大袍
北 方
秦岭——淮河
南 方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 地理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
主要种植玉米、 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 宜发展畜牧业
长江三角洲 工 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①轻工业:依 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 发展②重工业:从国 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 展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 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 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 业,成为我国的重化 工业基地。
比较项目
水 热 状 况 年 植 被 一月均温 温 度 带 降水量 干湿地区 植被类型
以北
<0℃ 暖温带 <800㎜
以南
>0℃ 亚热带 >800㎜ 湿润地区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半湿润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 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耕作 方式 农 业 主要 粮食 作物 作物 熟制 其它 农业 松嫩平原
水田耕作业 主要种植水稻,此 外还有油菜、棉花 等作物 一年两熟至三熟
人 文 地 理 要 素
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的 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自然环境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土地条件 差 异 矿产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三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照片,或者各种图像等,在教室里展览交流。

导入新课通过对图片展览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图片显示的景观显著不同。

那么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师我们也应注意到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

下面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探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条件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板书: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师(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大家一起总体描述一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条件如何?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沼泽广布、土质黏重、气候优越。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自然条件对长江中下游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探究:同学们共同探讨)生(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总结)略。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一起来填下列表格。

(教师出示下面的空表)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不仅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动态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都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所以请大家看有关学者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论述,请同学阅读教材中的“阅读”,填写下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培养学生(学生填表教师评价,然后出示参考答案。

)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强度是变化的,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也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知识拓展】师西部开发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借鉴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目前的区域发展阶段,依据我国的国情如何更好地进行西部开发。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1.西部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西部地区由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和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组成。

南北跨越28个纬度,东西横贯37个经度,总面积5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57%。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教案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修三教案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学生思考总结自然资源价值实现的途径
学生思考总结自然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学生思考并回答:1、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能源资源。
2、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更加先进,产能大。
科技发展,人类索取资源的方法和手段多样。市场需求大
学生回答:不可再生资源
学生讨论:我国矿产资源的特征
学生思考并回答:开源:新能源 ..........
节流:节约、提高利用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供给减少
需求增加
利润大带动生产
积极:索取资源的手段和方法增多
局限:会加大对环境的压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各种资源的概念并会判断
让学生学会看材料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归类问题
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让学学会看图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前面知识来分析问题。
让学生学会分析总结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可再生资源: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主要是通过合理调控资源使用率,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光能。
(导入)课文图1.10
(提问)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哪些变化?
(提问)价格上涨为什么会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提问)如何看待新技术革命对解决资源短劫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总结:我们人类索取自然资源应当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应该以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
学生思考并回答:是自然资源:岩石、森林
例如: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是丰富的,但因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201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

教师板书完成后以学习小组 为单位提问,让学生在大屏幕 上指图说明,完成后让其他学 生评价,根据回答情况和评价 情况进行小组量化得分,计在 黑板一侧的小组学习竞赛得 分表格中。

(展示检查内容,学生思考的同时板书水系、流域) 提问学生评价板书并概括水系和流域的的概念。

水系:河流的干流与支流构成了河流的水系 流域:河流水系所在的汇水区域就是河流的流域 板书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PPT 展示:预习检查二课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教学设计作者:谭述亮 工作单位: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学科:地理 年级:高二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堂教学设计 环节一:引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歌曲视频,播放完成后呈现长江三峡大坝景观图 承接: 河流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是人类经济活动中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河流的利用和流域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很 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学习流域的综合开发 与治理。

下面我们进行本堂课的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课前预习检查 课前预习检查,看一看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效果。

板书一:一、流域和水系 PPT 展示:预习检查一 指出图中河流的干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分水岭、河口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看体会长江的雄浑气 势,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思考学生共同回答进行知识的巩 固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梯级开发防洪发电经济效益航运生态效益提高水质社会效益旅游土地利用脱贫致富(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和评价对各学习小组的课前预习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扬鼓励。

)承转:结合课前预习评价情况转入第三环节的学习环节三课堂探究活动探究一:进行表侧的小组学习竞赛得分表格中。

PPT 展示探究思路,要求学生 3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同时观察进度。

探究一:自主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 P50第一、二段 问题: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分析田纳西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并说 明田纳西河水能资源开发的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2.理解为什么东亚地区成为了产业转移的热点;3.学会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利用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二、教学内容2.1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1.产业转移的定义: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等因素导致产业在某一区域完全或部分退出,转移到另一区域的过程。

2.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地区逐渐转移,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2.2 为什么东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1.东亚地区人口集中、市场大、劳动力成本较低;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高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制造业转移,建立了积累的工业体系;3.东亚其他国家(韩国、台湾、新加坡)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等手段吸引了产业转移。

2.3 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促进经济发展1.机遇:争取吸引外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2.挑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市场不稳定、劳动力脱贫等问题;3.解决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压缩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由教师进行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进行介绍;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对产业转移的过程和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解决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问题。

四、教材选编本课程主要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以下章节:1.第二章经济新常态的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第四章全球化与地球3.第五章产业变迁与新兴产业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学生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和其中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对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本章规划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第三模块提纲挈领的第一单元,是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论部分。

从体现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方面,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大部分,不仅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更包含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

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技术正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球正成为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需要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以及3S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模块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首先,从教材内容选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一,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内容提要来阐述区域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

第二,以两个不同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新教材第二章第3节(第一课时)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新教材第二章第3节(第一课时)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新教材第二章第 3 节(第一课时)一、教学分析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本节教材需要重点落实的是“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这里“解释”不是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简单陈述,而是要求学生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有所认识,例如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分布等等。

在这一基础上,需要达到“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2、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内容从内容上来讲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的细化,因而学生已经对本节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者,本节内容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及耕地资源情况,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利于课前认知基础建设。

动机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国家资源安全话题较为感兴趣,所以本节课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学生需要在认知上建立粮食安全同耕地资源间的重要联系。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国粮食安全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通过了解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来更好地把握粮食生产安全的概念。

其次介绍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这里包括了基于粮食生产安全基础之上的提高单产的具体手段及其他调节粮食安全的手段。

第三,介绍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我国的粮食安全。

本节课的内容也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的细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4、教学设计思想情境感知——分组探究——知识建构——问题解决——价值引导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中国的粮食安全同中国的耕地资源间的联系为主要的逻辑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图表,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并帮助其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问题探究及案例研究,以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