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一、选取背景文本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本文属于《战国策》中的一篇,描写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秦楚之间进行战争,最终退却的故事。
二、教材分析本文作为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篇课文,其学科类型属于语文与历史。
在语文学科中,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而在历史学科中,则主要涉及了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
2. 理解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1. 能够应用所学的文学欣赏与写作技巧,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作文。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理性思考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等。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对战争制止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2. 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难点:1. 如何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2. 如何在文章中准确表达思想、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战国策》的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介绍,并简要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分析通过共同阅读、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文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多角度分析文章,特别是历史背景与政治相关概念的分析。
3. 文学写作训练通过讲解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4. 分组讨论、演讲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讨论和演讲“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在学习结束前,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教学用具:PPT、黑板、笔等。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烛之武以其智慧和口才说服秦军撤退的故事。
本课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感悟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复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及特殊句式。
2. 故事内容理解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3. 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烛之武的说服技巧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3. 角色扮演分配学生扮演烛之武和秦军将领,模拟说服过程。
4. 多媒体辅助使用PPT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烛之武的故事。
2. 知识讲解逐段讲解文言文,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说服策略。
4. 角色扮演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烛之武说服策略的短文。
2.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文言文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反思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的******。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文。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过程中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shui)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shui)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shui)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理解。
二、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教法是,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
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讨论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在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步阅读古代散文的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说学情本文是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本文写作年代久远,生疏的文言词句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之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但同时又有积极活跃、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的设定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课文安排三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将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相关知识,把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难点的设定教学重点: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复述法、情景教学法、鉴赏法、讨论探究法等,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说学法:我将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读书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关键时刻,烛之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发展以及揭示战争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形势,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同时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作品,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等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沟通能力。
(2)认识到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
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1.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1.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i.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3-05-21 →手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学情:《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记述的是秦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它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次感知高中新课标对学文言文的要求。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关.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语言,学会说话的艺术。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析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劝说过程。
打算设计两个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立教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情境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品读法,质疑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
让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分别充当秦君,晋君,郑君以及郑国大臣,自由发挥表演,看看台上的大臣同学们自由发挥完后,引入一个历史人物烛之武看他是怎样劝说的,引出文章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中国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它讲述了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感受古代政治家的谋略和智慧,同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但在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文章主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较少,这也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同时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把握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学习古人的论辩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机智勇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2)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烛之武的论辩艺术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外交辞令,体会其委婉含蓄的特点。
(2)探究文章的主旨,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 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__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__,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说学情: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__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
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一、说教材1、《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2、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3、文章通过烛之武巧妙的言辞和智慧,成功劝退秦军,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和谋略。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叙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烛之武临危受命、爱国忠君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高超的劝说艺术。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体会《左传》的叙事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解点拨法对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关。
五、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和初步理解文意。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著名的外交故事,如晏子使楚等,引出本文的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4、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的?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他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特点,如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等。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意义,还在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所讲述的是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一篇进行文言文阅读和文学鉴赏的优秀范例。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从烛之武身上汲取智慧和勇气。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
同时,高一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学习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论辩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机智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让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说辞的逻辑和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将重点字的字音投射屏幕,然后让学生对上面的字以 各种形式读三遍 汜(fàn)南 佚(yì )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 )邻 共(gōng,通“供”)其乏困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失其所与,不知(zhì ,通“智”)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 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约 解散,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 事。 (二)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 师》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 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高一所接 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 法。要重视诵读和背诵。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 立 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高一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能力差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较高能力目标:体会人物的精彩语言;赏析人物形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好!我是来自******的******。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文。
《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过程中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shui)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shui)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还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shui)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初步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能力。
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理解。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教法是,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
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自主讨论法,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初步阅读古代散文的习惯。
具体地说运用以下方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诵读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
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设计的导语是: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shui)客,他们没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例如,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诸葛亮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结盟。
今天,我们就追随“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看他是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的?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然后,自读全文,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初步梳通文章大意。
这样,为学生阅读扫清障碍。
接下来,诵读。
先聆听别人的诵读录音,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
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再全班齐读,通过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
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1)、秦晋围郑;第二部分(2--3)、智退秦师;第三部分(4)、晋师撤离。
环节3、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我设计的问题有以下5个:
1、文章开头给我们交待了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这样的交待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交待可以看出郑国与晋国利害相关。
郑国和秦国的利害关系不大,并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兵驻扎,这就使郑国有机可乘。
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烛之武能成功的说(shui)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
2、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烛之武与郑伯的对话展现其什么样的个性特征?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与郑伯的对话过程中,体现出烛之武虽然因长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关键时刻还是临危受命,顾全大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识大体,明大义。
毅然孤身前往敌营,夜缒而出,则表现了烛之武的英勇无畏。
3、这篇文章的情节安排很富有戏剧性,戏剧性性表现在哪里?
大敌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荐让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为长期不受重用而推辞;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本文的重点是说(shui)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表现出高超的劝说艺术和游说(shui)技巧。
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概括说(shui)辞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共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分析形势,以退为进,博得好感。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亡郑陪邻,动摇联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存郑有益,利益引诱。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追溯历史,深入离间。
可见烛之武面对大国君主,巧舌如簧,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也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5、晋侯最后为什么主动撤离?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本环节的重点是全面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性格特征,以及退秦师过程中体现出的非凡胆识以及高超的谋略和语言艺术。
环节4、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有什么启发?写一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参考话题:1、劝说中学生远离网络游戏;2、劝说藏独分子停止分裂祖国行动。
)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板书:
人物情节性格
临危受命-----------------------义
烛之武说退秦师-----------------------勇
晋军撤离-----------------------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