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自学成才的天才数学家
华罗庚(1910——1982)江苏太湖畔金坛县人
华罗庚从小贪玩,喜欢热闹,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
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上初中时他仍不被老师喜欢而且还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王维克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
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让我们记住他激励后人的话吧:"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
天才就是坚持不断的努力。
”。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华罗庚。
华罗庚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
但是他特别喜欢数学,总是自己找书看,自己琢磨。
有一次,他在一本旧书里看到了一道数学题,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他就不停地在纸上写写画画,连吃饭都忘了。
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油灯下思考。
终于,他想出来啦,高兴得跳了起来。
还有一回,他去一个老师家里借数学书。
那天下着大雨,路很难走,他摔了好几跤,浑身都是泥。
可是拿到书的时候,他一点都不在乎身上的脏和疼,马上就看起来。
就这样,华罗庚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学会了很多很多数学知识,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家。
小朋友们,华罗庚是不是很厉害呀?《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华罗庚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华罗庚就算生病了,躺在床上,也不忘学习数学。
有一段时间,他生了很重的病,只能躺在床上。
可是他心里还想着那些数学题,就让家人把书和笔放在床边。
他一边养病,一边做题。
有时候累得满头大汗,也不停下来。
而且呀,他还经常和其他喜欢数学的人交流。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小朋友也很喜欢数学,就和他一起讨论问题,还鼓励小朋友要坚持学习。
后来,华罗庚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家都很佩服他。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华罗庚学习哟!《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华罗庚的事儿。
华罗庚没有好的学习条件,但是他从不放弃。
比如说,他为了能多看书,经常去旧书摊找数学书。
有时候为了省一点钱买书,他连饭都少吃。
还有啊,他在工作之余,也会抓紧时间学习。
别人休息玩耍的时候,他在算题。
正是因为他一直这么努力,最后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华罗庚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
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
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
但他并不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
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著有论文二百余篇、专著十本,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一列宋尼博物馆,被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教育故事孙小敏2011.4华罗庚小时候很有数学天份,但家庭遭变故,只得停学看店,靠自学成为了数学家……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
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
自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
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
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
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
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
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
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
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
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
”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
”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华罗庚的一生: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
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实用5篇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实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实用5篇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 1XXX成立的消息传到XX,他喜泪沾裳。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于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
1928年,18岁的华罗庚在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
然而不幸,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
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一个十二阶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对,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
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
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
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唐培经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由金坛北上的华罗庚。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仗走进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
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
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
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年仅28岁。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数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一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今有一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为几何?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震惊,老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华罗庚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
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
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一些上了大学的同学有的对他也有些冷淡。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
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一年半后,华罗庚攻下了清华大学数学专科的全部课程,并且自修了英语和法语。
接着,他的数学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陆续发表。
1934年,在熊庆来的推荐下,任命华罗庚为数学系助教。
不久,校领导又任命他为数学教授。
一个贫困而又残疾的人,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并成为驰名中外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值得我们为之学习。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二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精选18篇)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华罗庚的故事,欢迎阅读。
华罗庚的故事篇1华罗庚小时候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了一跳。
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
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华罗庚的故事篇2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华罗庚的故事篇3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3个3个地数余2,7个7个地数也余2,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
”华罗庚的故事篇4华罗庚小时侯很爱动脑筋,下课了,小伙伴们都出去玩了,他还在教师里想老师讲的问题,有时候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同学们叫他都听不见。
久而久之,同学送他一个外号,叫他“罗呆子”。
老师打开华罗庚的数学作业,发现许多地方都有涂改,一点也不整洁。
老师开始很不满意,后来,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决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故事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故事7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特别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大事进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叙述。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四班级数学小故事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四班级数学小故事1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夫的儿子,幼年时,他在数学方面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
3岁能订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便独立发觉了算术级数的求和公式;11岁发觉了二项式定理。
少年高斯的聪颖早慧,得到了很出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与资助,使他得以不断深造。
19岁的高斯在进高校不久,就创造了只用圆规和直尺作出正17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801年,他发表的《算术讨论》,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某些问题。
他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都有重大贡献。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讨论电磁学,并创造了电极。
为了进行试验,高斯还创造了双线磁力计,这是他对电磁学问题讨论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高斯30岁时担当了德国闻名高等学府天文台台长,并始终在天文台工作到逝世。
他平生还喜爱文学和语言学,懂得十几门外语。
他一生共发表323篇(种)著作,提出了404项科学创见,完成了4项重要创造。
高斯去世后,人们在他诞生的城市竖起了他的雕像。
为了纪念他发觉做出17边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边形。
世人公认他是一位和牛顿、阿基米德、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学校四班级数学小故事2由于喜爱数学,所以愿意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险阻也情愿去克服;克服困难所得来的胜利体验又增加了学习数学的爱好和自信,所以更喜爱学数学了!一个很简洁的正循环摆在我们面前,学好数学,提高同学爱好和自信是关键。
怎样提高呢?我们来看看校信通数学名师们的阅历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发觉许多同学不喜爱学习的理由都是――不喜爱老师。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华罗庚是一名数学家,他的故事我想大家应该不怎么了解,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一: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
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
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二: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一流数学家。
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曾任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人民的数学家”。
华罗庚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的小杂货铺。
每当有客人光临小店时,华罗庚就帮助父亲打算盘、记账,客人一离开,华罗庚就继续演算书中的数学题。
有时算得入迷,华罗庚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
成客人应付的货款价格。
华罗庚白天在店里干活,很少有学习的时间,就把晚上视为最珍贵的学习时间。
每天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
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屋里学习。
严寒的冬天,他常常被冻到手脚僵麻,依然坚持学习。
节日里,他也不出去串门游玩,而是在家里埋头学习。
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闻名中外的数学家。
希望同学们能像华罗庚一样勤学苦读,严于律己,成为优秀的人才。
学
成
才
的数
学
家
罗
庚
◎
王
天
秀。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现常州市金坛区)一个农民的家庭。
到了读书的年龄,就和姐姐一起上小学。
小学毕业后,家中无力让姐姐读书,只把华罗庚送到金坛初中。
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供他读高中,他只得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但终因交不起学费,不久就失学了。
回家后,他就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忙。
顾客来了,他就帮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
顾客走了,他又埋头看书或演算题目。
有一次,有个顾客买东西时把他的草稿纸带走了,他不顾一切地把草稿纸追回来。
华罗庚酷爱数学,在他的柜台上,常常一边放着账本、算盘,一边却放着数学书籍。
他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书本,坚持自学。
华罗庚差不多每天花10个小时钻研数学。
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想到一个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便立即点亮小油灯,把它写下来。
他的父亲看不懂那些数学书,以为儿子是在看“天书”,对他说道:“人生在世,最要紧的问题是吃饭。
你应该殷勤招呼顾客,多做些买卖,不要死钻书本。
”后来,父亲看到儿子那么勤奋学习,被感动了,不再阻止他学习数学了。
19岁时,华罗庚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当时上海《科学》杂志上,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
经熊庆来教授的推荐,他于1931年到清华大学工作。
在清华大学时,华罗庚立下一个宏愿:我受的教育比别人少,我必须用更多的时间来补救我的缺失,人家工作8小时,我要工作12小时才觉得安心。
28岁时,他受聘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他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并写出了60万字的数学专著。
后来,华罗庚应美国伊利诺大学的聘请,到那里当教授,学校以1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终身聘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罗庚决定回国。
他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1950年,华罗庚带着家人,冲破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
数学家的小故事
中外八岁的xx发现了数学定理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
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
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
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
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
“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
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
华罗庚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的简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家境贫寒,一心努力学习,他是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华罗庚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
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 位数学伟人之一。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一: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
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
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二: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一流数学家。
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数学家的故事完整版本
小高斯的回答使老师感到吃惊。因为他还是第
一次知道有这种算法。他惊喜的看着小高斯,好像 刚刚才认识这个穿着破烂不堪的,砌转工人的儿子 。
不久,老师专门买了一本数学书送给小高斯,
鼓励他继续努力,还把小高斯推荐给当地教育局, 使他得到免费教育的待遇。后来,小高斯成了世界 著名的数学家。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的这种计 算方法称为“高斯定理”。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洗澡的故事 关于阿基米德,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相
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 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 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 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 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有一天,他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你们算 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出 来,就不准回家吃饭。” 说完,他就坐在椅子上,用 目光巡视着趴在桌上演算的学生。
不到一分钟的工夫,小高斯站了起来,手里举着小石板,
说:“老师,我算出来了......” 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的说:“不对!重新再算!
” 小高斯很快的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
走下座位,把小石板伸到老师面前。 老师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的写着“5050”,不禁大
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数学题,一个8岁的孩子 ,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的得数。要知道,他自己
算了一个多小时,算了三遍才把这道题算对的。他怀疑以前别 人让小高斯算过这道题。就问小高斯:“你是怎么算的?”小高 斯回答说:“我不是按照1、2、3的次序一个一个往上加的。老 师,你看,一头一尾的两个数的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 ,2加99时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数相加,一共有 50个101,101乘50,得到5050。”
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的故事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祖冲之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
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
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
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
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篇一:一年级数学家的小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故事1: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因此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正因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因此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咱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刻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故事2:祖冲之(429-500),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
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
他个性爱好研究数学,也钟爱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状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能够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
自学成才的华罗庚
自学成才的华罗庚华罗庚(1910—1985)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他没有读过大学,从小自学成才,在数论、代数学、函数论和应用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人称“数论大师”。
他为追求科学真理而艰苦奋斗的动人经历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华罗庚是江苏金坛县人,金坛是座落在太湖西岸的一座小县城,城内外河网交错,船帆穿行、盛产蚕丝,自古纺织业发达。
小城里有一座名叫清河桥的石拱桥,桥下的一间小杂货铺就是华罗庚的家,他父亲开这间杂货铺,代人收购蚕丝,代销棉花,平时卖些小商品,过着清贫的生活。
年过四十,还没有儿子,他急切地希望有一个儿子。
1910年11月12日,外出送货回来的父亲背着箩筐刚刚跨进家门,突然听见婴孩落地的啼哭声,他兴高采烈地走到妻子床前,抱起刚刚出生的儿子往空箩筐里一放,说道:“进箩筐里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这就是华罗庚这个名字的来历。
华罗庚从小就很聪明,也很顽皮。
在金坛启明小学毕业后,1922年进了刚刚开办的金坛县立初中,直至初中毕业,这就是他的全部学历。
然而,也就是在这里华罗庚接受到了难得的启蒙教育。
有一个故事是说,华罗庚在1950年3月16日从美国回国时到清华大学校卫队登记户口,在“文化程度”一栏里写的是“初中毕业”,人们大感惊异,误以为搞错了。
鼎鼎大名的大学教授,怎么会是初中毕业呢?他们那里知道,华罗庚还在清华大学当过小职员呢!我们先了介绍华罗庚在中学的情况。
中学一年级时,华罗庚表现并不突出,由于他很顽皮,又没有好好练字,语文老师很不喜欢他,经常训他。
其他学科的老师也没有注意到他,每次考试只给他六十几分。
到了初中二年级,华罗庚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的数学天赋被一位独具慧眼的数学老师发现了,这位老师就是后来任金坛中学校长、曾到法国留学的王维克。
王维克从华罗庚潦草的数学作业本和考试答卷中发现了华罗庚在数学方面有出色的才能,其思想之敏捷、方法之独特异乎常人。
到了期终考试时,他对华罗庚说:“你不必考了,我给你100分,全班第一。
数学家的小故事
数学家的小故事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德国着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
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
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
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唸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
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
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
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
“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他想不可能这幺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幺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
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
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对小学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你了解多少呢,看看下文吧,希望您读后可以有所收获!
在中国,有一位数学家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华罗庚。
一提到这个名字,人们就会想到数学家、自学成才和聪明这些词。
可能有的小朋友还参加过华罗庚数学金杯赛吧。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
1924年从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华罗庚便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里当伙计。
他的中学老师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突然染上伤寒,此后在腿部留下了残疾。
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次,他发现一个有名的教授的一篇论文中有错误:一个数值算得不对。
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
1930年,这篇文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
就是这篇论文,完全改变了华罗庚以后的生活道路。
当时正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
大家都说不知道。
碰巧数学系有位教员知道华罗庚这个人。
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
熊庆来
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人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
1931年,清华大学的工作人员拿着华罗庚寄来的照片,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浙江来的华罗庚。
华罗庚,这位未来的大数学家,当时就是这样拖着残腿、柱着拐杖走近了清华园。
起初,他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
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熊庆来还让他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
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学问大有长进。
熊庆来对这位年轻人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大声喊道:华罗庚,过来一下,帮我算算这道题!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后来,熊庆来又选送他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当时他才28岁。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华罗庚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名字被列
为当今八十八个数学伟人之一。
上文是小学数学故事《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