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病?

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病?

如何诊断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该病患儿常出现水肿、黄疸、贫血症状。

只有产前准确的诊断才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那么产前诊断新生儿溶血有哪些方法呢?产前检查十分必要,其目的在于诊断有没有发生或可能发生溶血病。

如果已经发生溶血病,程度如何?如发现有发生溶血的可能,宝宝出生后就要进行早期的严密监测,必要时进行早期干预,以减轻病变程度,防止发展到胆红素脑病这一危险状态。

当然,如胎儿在母体内已出现溶血且导致严重贫血时,也可以在分娩前进行宫内治疗纠正胎儿贫血,但这种治疗对技术要求较高,一般较少采用。

血型检查: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种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溶血。

因此,产前诊断的基本检查是夫妇双方的血型;最有价值的检查是母亲血中血型抗体的有无及水平的高低,只要某种血型抗体水平超过一定的程度,就提示宝宝有发生溶血病的可能。

因此,妊娠4个月时孕妇应抽血进行血清中血型抗体的测定,以了解抗体的基础水平;然后于妊娠7~8个月再测定,以后每隔2~4周重复一次。

若抗体水平持续上升,则提示胎儿可能受累。

羊水检查:如考虑已发生胎儿溶血,就要注意溶血的程度以及对胎儿的影响。

这时,医生在定期观察血型抗体变化的同时,当抗体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会建议孕妈咪抽取羊水进行检查。

正常羊水无色透明,重症溶血病时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就像黄疸新生儿的机体组织会变黄一样,此时羊水也呈黄色。

胎儿溶血程度愈重,羊水中的胆红素含量越高。

这时,可以利用专门仪器检测羊水中的胆红素含量,对于判断胎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在正规医院进行羊水检查一般都是安全的,准爹妈们不必担心。

新生儿溶血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新生儿溶血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新生儿溶血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新生儿溶血病概述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horn,HDN)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

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Rh血型不合较少见。

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以及肝脾肿大。

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但发生严重胆红素脑病的患儿,往往预后不良,可导致患儿死亡,或留有脑瘫、智能落后、流涎等后遗症。

英文名称:hemolytic disease of newhorn,HDN。

其它名称:新生儿溶血。

相关中医疾病:血证。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血液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不是遗传病。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黄疸、贫血、肝脾大。

主要病因:为母婴血型不合所致。

检查项目:血型检查、血液检查、改良Coombs试验、抗体释放试验、产前超声、头颅MRI扫描。

重要提醒:本病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或发生不良的后遗症,发病后应及时、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1、ABO溶血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

在母子ABO血型不合中,仅1/5发生ABO溶血病,40%~50%的ABO溶血病发生在第一胎。

2、Rh溶血当存在ABO血型不符合时,Rh血型不合的溶血常不易发生。

抗原性最强的RhD血型不合者,也仅有1/20发病。

二、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特点三、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为母儿血型不一致引起。

如母亲与胎儿血型不一致,胎儿血液中的红细胞抗原进入孕母血液循环中时可刺激孕母产生相应的抗体,之后抗体可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与胎儿的红细胞抗原结合,进而引起溶血的发生。

若母婴血型不合的胎儿红细胞在分娩时才进入母血,则母亲产生的抗体不使这一胎发病,而可能使下一胎发病(血型与上一胎相同)。

基本病因:1、ABO溶血如O型母亲在第一胎妊娠前,已受到自然界A或B血型物质(某些植物、寄生虫、伤寒疫苗、破伤风及白喉类毒素等)的刺激,母体内会存在抗A或抗B抗体(IgG)。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ABO溶血病得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就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

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得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得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anemia)。

2.生后诊断(1)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水肿、黄疸与肝脾大等溶血症状,若有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2)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生时有水肿、贫血、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及母亲为Rh阴性得新生儿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需做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与Coombs试验。

新生儿ABO溶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红细胞形态特点就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与自溶性都增加。

2.血清学检查(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得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得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20mg/dl)以上约占1/4。

总之,ABO溶血病得黄疸程度较轻。

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mol/L[(7。

4±4。

2)mg/dl]。

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得血型抗体,就是诊断ABO溶血病得主要实验根据。

一般进行3种试验:第一就是改良Coombs试验,这就是用“最适稀释度”得抗人球蛋白得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得抗体;第二就是抗体释放试验,这就是用加热得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得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得抗体。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Y[作者简介]朱红艳(1973-),女,汉,毕业于昆明医学院本科,现就职于曲靖市妇幼医院儿四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重症监护。

新生儿ABO 溶血病是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胎儿接受了母体同族免疫抗体而发病,因此,该病的发病条件是母体曾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母体所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而得病;新生儿ABO 溶血病主要发生于母亲O 型,胎儿A 型或B 型,其他血型极少见,该病的症状相对于Rh 溶血病的症状较轻,但是临床研究显示,该病的换血的比例却相对较高,伴有黄疸等并发症,因此,如何加强新生儿ABO 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就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问题。

为了提高新生儿ABO 溶血病治疗效果,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ABO 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ABO 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入选标准本组所有分娩的ABO 溶血病患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母子ABO 血型不合;②出生后早期出现明显的黄疸且伴有溶血性贫血;③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胆疾病和溶血病。

1.3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ABO 溶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注意观察患儿血清胆红素变化情况,在患儿接近光疗标准时,要及时给予治疗,采用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患儿的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预后及不良反应效果,给予患儿诊断治疗效果给予综合评价与分析。

1.4检查方法所有新生儿均例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母亲有不明原因流产、母子ABO 血型、死胎史、前胎新生儿期有着明显的ABO 溶血病史或者是黄疸病史者,并对患者进行血型抗体三项试验,即抗体释放试验、COOMBS 试验、游离抗体试验。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诊断依据涉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1.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

2.贫血: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

3.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

4.胎粪样便:新生儿的大便呈胎粪样,常见于溶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

2.血型鉴定: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

3.老年粒细胞试验:用于检测Rh血型不合的母婴是否发生了Rh溶血。

病史及其他考虑
1.孕产史: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用药史等。

2.家族史: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3.出生史:包括母婴ABO和Rh血型不合、早产等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尽早确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综合分析: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资料进行诊断,避免
仅凭单一指标诊断。

3.联合会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邀请儿科、产科、血液科等专业医
生进行联合会诊。

结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个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如何治疗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如何治疗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如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又被称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夫妻双方的血型不同,而宝宝遗传了爸爸的血型,从而发生的与母亲血型不和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准妈妈和胎宝宝之间是有一道天然屏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盘。

这道屏障能够保护准爸爸和胎儿之间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胎宝宝仍会有少量的血液会通过胎盘渗透到准妈妈的血液中;同时准妈妈的血液中也会有少量成分进入胎儿体内,而这两种成分不合则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在我国汉族的人口中,以ABO血型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发生的几率最高,并且在临床上9%都是发生在O型血的准妈妈身上,丈夫则是以A、B或者AB血型者。

通常溶血反应的程度多数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宝宝出生之后体内与准妈妈不合的血液成分在一段时间内就会慢慢被代谢掉,宝宝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

只有少数情况下,准妈妈那种与胎儿不合的血液成分才会通过胎盘大量进入胎宝宝的体内,也才会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

而ABO溶血症更多的会发生在准妈妈准备孕育第二胎的时候,但是也有40%的ABO溶血症会发生在第一胎,所以对于O型血的准妈妈们一定要特别珍惜自己的头胎。

一旦发现新生儿溶血,可以通过新生儿换血疗法、蓝光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由于胎儿的血性遗传物质的选择是无法控制的,因此目前没有办法能够从根本上预防母子血型不合的情况发生。

但是可以通过孕前检查和治疗等手法进行干预,此外珍惜第一胎、避免多次输血也是能够有效防止新生儿溶血症发生的。

新生儿溶血病又被称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由于夫妻双方的血型不同,而宝宝遗传了爸爸的血型,从而发生的与母亲血型不和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准妈妈和胎宝宝之间是有一道天然屏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盘。

这道屏障能够保护准爸爸和胎儿之间血液中的大多数成分不会直接接触,但是胎宝宝仍会有少量的血液会通过胎盘渗透到准妈妈的血液中;同时准妈妈的血液中也会有少量成分进入胎儿体内,而这两种成分不合则会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临床新生儿溶血症是一种它会导致新生儿重度溶血、黄疸等症状的危险性疾病。

在医学中,通常把这种溶血现象称之为新生儿溶血病,是通过母胎血相冲突造成的婴儿出现贫血的情况。

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文中,我将会对其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展开讨论。

一、诊断的有效意义1. 确认疾病在治疗新生儿溶血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确诊。

疾病的诊断是为了确认患者的基本状况以及病情的危险程度,以便于医生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严密的诊断,我们可以较好地理解患者的生理变化及临床症状、了解患者的病因、确定患者所处的病情状态,以便于后期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针对性。

2. 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在面对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时,医生们必须高度警惕和敏锐。

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若是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那就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因此,一个正确的诊断可以避免误诊、漏诊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对患者的疗效产生显著的提升。

3. 帮助及时进行治疗通过对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治疗,从而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在医学上,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都要以早期预防为主,因此,对于新生儿溶血症的及时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二、治疗的有效意义1. 有利于及时遏制疾病的发展在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们通过给予孩子充分的营养和合理的药物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地遏制疾病的发展,避免病情的恶化。

通过这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可以使孩子的健康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2. 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新生儿溶血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治愈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3. 避免并发症或后遗症在新生儿期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可能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儿溶血病诊治

新生儿溶血病诊治

03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感染加重溶血症状。
04
输血:输注红细胞、血浆或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以纠正贫血和改善凝血功能。
01
换血疗法:通过换血去除体内致敏红细胞和抗体,减轻溶血症状。
02
光疗
光疗原理:利用紫外线照射,使新生儿体内的抗体和抗原结合,从而降低溶血程度
01
光疗方法:新生儿全身裸露,在专用光疗箱中进行照射
注意事项:换血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输血速度,防止发生输血反应
01
03
02
04
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
产前检查
血型检查:了解孕妇和胎儿的血型,预测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抗体检查:检测孕妇体内是否存在抗D抗体,判断胎儿是否可能发生溶血病
超声检查:观察胎儿发育情况,及儿溶血病的风险
孕期保健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情况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糖分和脂肪
0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05
遵医嘱用药: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产后护理
保持卫生:产后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合理饮食:产后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长期影响
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智力低下、癫痫等
01
视力障碍: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
03
听力障碍: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或丧失
02
生长发育迟缓: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等
04
家庭支持
01
父母和亲属的关爱和支持
02
家庭环境的和谐和稳定
03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ABO溶血病的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

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的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 anemia)。

2.生后诊断(1)临床表现:观察新生儿有无贫血、水肿、黄疸和肝脾大等溶血症状,若有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

(2)实验室检查:对于出生时有水肿、贫血、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及母亲为Rh阴性的新生儿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病,需做血常规、母婴血型、血清胆红素和Coombs试验。

新生儿ABO溶血病应该做哪些检查?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 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

红细胞形态特点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2.血清学检查(1)胆红素测定:由于ABO溶血病的程度差异较大,故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也不一致,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mol/L(20mg/dl)以上约占1/4。

总之,ABO溶血病的黄疸程度较轻。

有人统计86例AO溶血病新生儿胆红素值,其平均值为(131.7±83.8)?mol/L[(7.7±4.9)mg/dl];BO溶血病新生儿66例,其平均胆红素值为(126.5±71.8)?mol/L[(7.4±4.2)mg/dl]。

在血清胆红素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2)抗体测定:在新生儿红细胞或血清中查出对抗其自身红细胞的血型抗体,是诊断ABO溶血病的主要实验根据。

一般进行3种试验:第一是改良Coombs试验,这是用“最适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的血清查出附着在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第二是抗体释放试验,这是用加热的方法,使患儿红细胞上的抗体释放出来,再检查释放液中的抗体。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

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新生儿溶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诊断:如果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应考虑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

特别是当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B型血,或者母亲是Rh阴性血(熊猫血),父亲是Rh阳性血时,更应考虑新生儿ABO溶血或Rh 溶血的可能。

2. 血型检查:如果母子血型不合,可能存在新生儿溶血。

例如,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B型血,新生儿是A型或B型血,就可能发生ABO溶血。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改良Coombs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等。

如果这些试验中有一项阳性,即可确诊新生儿溶血。

同时,血常规检查也可能发现白细胞偏高或正常,血红蛋白偏低,肝功明显升高,网织红细胞升高,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表现。

4. 产前诊断:对于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中毒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不合者进行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检测。

如果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抗B>1:64,提示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病。

Rh阴性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中Rh血型抗体做为基础值,以后每2-4周检测一次,当抗体效价上升时,提示可能发生Rh溶血病。

5. 其他症状:新生儿溶血病还可能导致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中。

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

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血型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母儿血型不合,母亲与胎儿之间产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胎儿红细胞被破坏,引起的同种被动免疫性疾病,故称本病为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性溶血病。

其母子血型不合主要指Rh系统和ABO系统。

新生儿溶血症症状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1、黄疸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

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2、肝脾肿大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

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5、神经症状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dl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6、发热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

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

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新生儿溶血症的预防胎儿期在胎儿期即可作出诊断。

1、提前分娩Rh阴性孕妇既往有死胎、流产史,可取母亲的血做免疫学检查,如查出抗体阳性时应对孕妇逐月追踪检查抗体效价的变化,本次妊娠中Rh抗体效价由低升至1∶32或1∶64以上,测定羊水胆红素值增高,且羊水磷脂酰胆碱/鞘磷脂比值>2(提示胎肺已成熟)者,可考虑提前分娩,以减轻胎儿受累。

71例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及治疗

71例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及治疗

c s s wh l a e r a e , i 4 c s s we e RH ( e D)h mo y i ie s fn wb r ( . 4 )a d r c i e l o x h n e t a s u i n e lt ds aeo e o n 5 6 c n e e v d b o d e c a g r n f so .
( D)h mo y i d s a e o e o n c s sn e lo x h n e t a s u i n t e a y e l t ie s fn wb r a e e d b o d e c a g r n f s h r p . c o
[ y w r s h moy i dsa eo e on; lb rt r ig o i; tet n Ke o d] e lt ie s fn wb r c a o ao y da n ss rame t
F o J n 0 0 t u y 2 0 7 a e fn o a a e l t ie s r i g o e y t ed r c n n ie ta t r m a .2 0 o J l 0 9, 1 c s so e n t 1 mo y i d s a e we e da n s d b h i ta d id r c n h c e
D1 1 . 9 9 jis . 7 — 4 5 2 1 . 7 O 1 0:0 3 6 /.sn 1 2 9 5 . 0 0 1 . 1 6
中圈 分 类 号 : 7 2 1 R 7.8
文 献标 志 0 0 1 - 8 40 17 —4 52 1 )71 1—2
Co l so So e A BO e oltcdie s fn w b n c e e o xc a e t a f in t r py, nd a lofR H ncu i n m h m y i s a e o e or as s ne d blod e h ng r nsuso he a a l

新生儿溶血报告内容

新生儿溶血报告内容

新生儿溶血报告内容引言新生儿溶血是指在婴儿出生后,出现红细胞破损、溶解以及贫血等现象。

该现象主要是由于母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所致。

本报告旨在探讨一例新生儿溶血的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案。

患者信息- 姓名:王小明- 年龄:3天- 性别:男- 来院日期:20XX年XX月XX日临床表现主要症状1. 皮肤黄疸:患儿出生后数小时即出现黄疸,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

2. 贫血:患儿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 尿液颜色异常:尿液呈红色或棕色,是由于溶血释放出的胆红素引起的。

体征1. 皮肤黄染:患儿皮肤黄疸普遍分布,黄疸程度逐渐加深。

2. 肝脾肿大:患儿肝脾肿大明显。

相关检查结果血液检查1. 血常规:患儿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2. 配血试验:患儿血型为Rh阳性,母亲为Rh阴性。

3. Coombs试验:阳性结果,表明患儿体内存在母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

其他检查1. 胎儿B超:排除胎儿器官畸形等导致溶血的原因。

2. 胆红素测定: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诊断根据患儿出生后出现的黄疸、贫血,以及血液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新生儿溶血。

进一步根据配血试验和Coombs试验的阳性结果,可判断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

治疗方案治疗新生儿溶血的主要目标是缓解黄疸症状、防止贫血进一步加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光疗患儿接受光疗治疗,以帮助分解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光疗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将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物质,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输血对于严重贫血的患儿,可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可以提供新的红细胞,帮助恢复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

抗体治疗如果溶血的原因是母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以考虑给予抗体治疗。

抗体治疗可以通过抑制抗体的产生或清除体内的抗体,减少溶血的发生。

病因治疗对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的患儿,可以考虑以后不再生育或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再次发生溶血。

结论新生儿溶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发现并给予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新生儿Rh溶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Rh溶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Rh溶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郇庆东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7(012)031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Rh溶血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例Rh血型不合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运用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研究组运用人性化方法进行诊断.两组均根据诊断采取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临床新生儿Rh溶血病诊断方法,运用人性化诊断方法对临床Rh血型不合孕产妇进行诊断,有助于提升临床新生儿Rh溶血病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提升临床疾病治疗有效性,可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郇庆东
【作者单位】276700 山东省临沭县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Rh阳性血换血治疗6例Rh新生儿溶血病分析 [J], 杨江存;韩宇枫
2.Rh(D)阳性血换血治疗新生儿RhD溶血病的治疗体会 [J], 刘福慧;胡明娟;张绍基;徐艳;陈月宽
3.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基因诊断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J], 赵文博
4.Rh+血交换治疗32例Rh新生儿溶血病分析 [J], 杨江存;韩梅宁;张献清
5.常州地区Rh、MNS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的试验结果分析及治疗 [J], 邹昕;虞茜;葛平英;许飞;杨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

解析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临床新生儿溶血症是一个在婴儿出生后出现的严重病症,它会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威胁。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对其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新生儿溶血症诊断治疗的有效意义进行解析。

一、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了解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是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前提。

新生儿溶血的主要病因包括Rh血型不兼容、ABO血型不兼容、药物或毒素摄入、免疫或非免疫原因引起的溶血等。

病理生理机制上,不同病因会有不同的溶血途径和溶血程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和处理。

二、详细检查婴儿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的临床诊断建立在详细的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

新生儿溶血症常见体征包括贫血、高胆红素血症、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需要进行血型鉴定、血清胆红素、血清游离胆红素、补体水平、自身抗体等检查。

综合分析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主要分为免疫治疗和支持治疗两个方面。

免疫治疗方面包括输注新鲜的、同种的或交叉配对的红细胞、免疫抑制剂等;支持治疗方面包括给予输液补液、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浆、调控水电解质平衡等。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溶血的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四、预防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针对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做好产前、产时、产后等方面的预防工作。

在产前需了解孕妇血型和Rh因子情况,并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在产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产时护理等措施,减少新生儿溶血的发生;在产后,对新生儿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详细了解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充分的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全面降低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率。

医院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和治疗技术培训

医院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和治疗技术培训

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波检查肝脏、胆囊和脾 脏等器官的形态和血流情况,了 解溶血病对器官的影响。
X线检查
观察骨骼发育情况,了解是否存 在因溶血病导致的骨质疏松或骨 发育不良。
病理学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
通过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和红细胞形态,有助于确诊溶血病。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细胞结构和形态,有助于了解溶血病的病理生 理过程。
成功研发出新型检测试剂盒,提 高了溶血病的确诊率。
针对溶血病的治究溶血病的发 病机制,寻找更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 推进新生儿溶血病的 研究进展。
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 ,验证新型治疗方案 的疗效和安全性。
技术创新与应用
03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技术
药物治疗
01
02
03
免疫抑制药物
用于抑制免疫反应,减少 溶血发作。常用药物包括 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
免疫调节药物
用于调节免疫功能,促进 免疫耐受。常用药物包括 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等。
抗氧化剂
用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减少红细胞损伤。常用药 物包括维生素E、N-乙酰 半胱氨酸等。
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新生儿溶血病可分为ABO溶血病、Rh溶血病 、MN溶血病和稀有血型溶血病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本病主要因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 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 所致。常见原因是ABO血型系统和 Rh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
发病机制
母体中的抗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 血液循环,与胎儿的红细胞结合,形 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红细胞破坏 ,引发溶血。
医院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和治 疗技术培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

2 . 1 游离性胆红素测定
通过这一 比例能 够在 临床 上对高胆 红素血症 的实际治疗 情 况提供必要 的指导 。针对 出生 时间在 7 2 h以上 的新 生儿 ,
其胆红 素与 白蛋 白的 比值 小于 5 . 2 mg / g 则胆红 素脑病 的危
游 离性 胆红 素能够 十分 轻易 地穿越 血脑屏 障 ,在与神 经 细胞合 并后能 够致使 急性胆红 素脑病 的发生 ,临床研究 表 明,游 离性胆红 素和神 经系统 的缺损 存在 紧密关联 ,游
当 胎 儿 在 由 父 亲 基 因 中所 继 承 的红 细 胞 抗 原 正 好 是 母
亲所缺 少 的,此 时胎儿 的红细胞 便会借 助于一类 异抗 原经
由 “ 胎 盘出血 ”而后进 入母体 ,母 体在 受到刺 激后便 会产
生相对应 的血型抗体 ,并发生免 疫反应 [ 1 - 2 1  ̄这些 具有免疫 再分 布 ,血浆 当 中的胆红素浓 度能够在短 时间发 生极大 的
医疗装备 2 0 1 7 年2 月第 3 O 卷第 3 期M e d i c a l E q u i p m e n t , F e b r u a r y . 2 0 1 7 , V o 1 . 3 0 , N o . 3

综述 ・
新 生儿 溶 血 病 的诊 断 与 药 物 治 疗
刘玉兰,李小方 ,薛文静
是 由于血液 中的胆红 素总量是 由循环之 中的 白蛋 白量以及
其对 于胆红素 的亲和性 所决定 的。若胆红 素含量较 高 ,循
环 当中的 白蛋 白含量 和胆红素之 问的结合 状态会接 近于饱
会 产生溶血 现象 ,情 况严重时甚 至会 引发死亡情况 [ 5 - 6 ] o若 胎 儿有 幸生存 ,在 分娩之后 新生 儿身体依 然会残 存有来 自 于母体 的血型抗 体 ,仍会 对新 生儿 的红 细胞 产生损 伤 ,严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引言: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威逼新生儿生命健康的疾病,常见于Rh血型不合的母婴之间。

准时精确地进行护理诊断是确保新生儿得到准时有效护理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及其相关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水平。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1. 高风险因素:母婴Rh血型不合、母亲曾经输血、母亲曾经妊娠引起抗体形成、母亲有免疫疾病等。

2. 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等。

3. 试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胎儿血型鉴定等。

二、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1. 母婴教育与支持:(1)向父母具体解释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进展过程及可能消失的并发症。

(2)供应情感支持,鼓舞家属乐观协作医疗团队的护理方案,减轻家属焦虑与紧急心情。

(3)指导母亲正确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保证新生儿的养分需求。

2. 监测与评估:(1)亲密观看新生儿的黄疸程度、颜色、皮肤黏膜黄染状况,评估溶血的严峻程度。

(2)定期监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肝功能、胆红素水公平指标,准时发觉特别变化并实行相应护理干预。

(3)观看新生儿的呼吸状态、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准时发觉呼吸困难、心脏功能不全等状况。

3. 水电解质与养分平衡:(1)确保新生儿充分的水分摄入,避开脱水导致黏稠血液。

(2)掌握液体输入量,避开过度负荷引起心脏负担过重。

(3)调整饮食,供应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促进新生儿的养分汲取。

4. 平安与舒适:(1)保持新生儿的四周环境干净、宁静,避开交叉感染。

(2)定期更换新生儿的尿布、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3)掌握室内温度,保持新生儿的体温在相宜范围内,防止低温引起的代谢紊乱。

新生儿溶血病的护理诊断是确保新生儿得到准时有效护理的基础。

通过母婴教育与支持、监测与评估、水电解质与养分平衡、平安与舒适等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减轻疾病的严峻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基因诊断进展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基因诊断进展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基因诊断进展作者:黄萍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3期HDN(新生儿溶血病),它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发的免疫性溶血。

HDN多发于新生儿早期及胎儿期,该病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要临床症状,具有一定致死率及致残率,对患儿危害极大。

临床上,HDN多见于ABO血型系统;其次为Rh血型系统。

据相关文献[1],我国约有(0.2-0.4)%的汉族公民为Rh阴性;其中,约有5%母婴Rh不合者可能出现HDN;由此可见,Rh血型不合性溶血的发病率较低。

然而,与ABO血型不合性溶血(ABO-HDN)相比,Rh血型不合性溶血(Rh-HDN)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溶血程度重,进展迅速,易并发胆红素脑病、高胆红素血症,易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特点。

严重宫内溶血,可导致胎儿水肿、贫血,甚至可发生死胎、流产。

早期诊断,早期采取预防及治疗举措,对挽救Rh-HDN患儿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对Rh-HDN的临床治疗进展及基因诊断情况进行如下综述。

基因诊断临床上,HDN的诊断多以实验室血清学(出生后)诊断为主。

此时,患儿可能已经出现肝脾增大,贫血,黄疸,严重水肿,核黄疸及相关神经系统后遗症。

组织及器官的损伤,不可逆的后遗症将会给患儿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对HDN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随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分子遗传学在临床的应用愈来愈广泛,临床上可通过测定新生儿或胎儿的血型基因来预测HDN的发生。

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是最具多态性的人类血型系统[2-3]。

现已证实Rh血型系统包含54种抗原因子。

临床上,以E、e、D、C、c五种抗原最为常见。

按其抗原性由强到弱排列顺序为:D、E、C、c、e。

根据人体红细胞有无D抗原,将其分为Rh阴性及Rh阳性。

RH基因座由2个同源的结构基因组成。

它们分别编码RhCE及RhD多肽。

RHCE和RHD基因紧密连锁,二者方向相反;具高度同源性。

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方法将82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依据生后是否早期行溶血试验检查分为两组:生后即刻行溶血试验检查者为早期诊治组45例;未早期行溶血试验检查者为对照组37例。

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间入院日龄、胆红素峰值、住院时间、光疗时间、血红蛋白值等之间差异。

结果早期观察组入院日龄(31.2±16.8)h,对照组(81.6±30.5)h(t=2.1,P0.05)。

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诊治组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均在生后48 h内,而对照组均在生后48 h后。

早期诊治组胆红素峰值(229.1±73.5)μmol/L,所需光疗时间(67.2±14.4)h,生后1周时血红蛋白值早期诊治组(140±11)g/L,对照组分别为(316.5±71.8)μmol/L,(89.8±21.6)h,(126±24)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高危儿生后即刻行溶血试验检查能早期确诊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出生48 h内)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关键词】溶血病; ABO血型系统; 高胆红素血症; 丙种球蛋白; 婴儿,新生新生儿ABO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病情进展快,程度重,严重病例可致脑干听觉传导通路损害和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影响其生存质量[1]。

因此如何早期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0806/200906本院对产科“O”型血产妇所生婴儿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做血型及血清学检测,对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者收住新生儿科进行早期治疗,同时与经门诊收入未早期确诊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2-21T08:35:13.3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3期供稿作者:张洪为1 雷娇娇2 李代渝1 [导读] 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两类溶血。

张洪为1 雷娇娇2 李代渝1
(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四川泸州 646000)
(2泸州医学院07级医学检验系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新生儿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主要包括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引起的两类溶血。

目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主要的诊断技术包括单核单层检测、流式细胞术及微柱凝胶技术等,运用微柱凝胶技术结合ROC曲线进行分析评价可提高其确诊率。

其治疗主要采用换血疗法,同时辅以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抗体效价换血疗法
【中图分类号】R7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063-01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一种同种免疫病,它可以给胎儿及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严重危害,以ABO和Rh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的溶血多见。

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为5%,其中O 型母亲产出A 型或B 型新生儿发病率达20%,而Rh 阴性孕妇第二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60%[1]。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HDN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

确诊后在孕期就应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新生儿娩出后则需要给予及时处理,包括光疗、换血,辅以药物治疗等,以控制高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本文拟就近年来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HDN概述
HDN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引起,其发病机制主要为:(1)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母体可能会被来源于父体遗传给胎儿的红细胞抗原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2)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要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3)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

最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病,引起死胎、流产或早产;如果能正常分娩,胎儿出生后表现为贫血、黄疸,严重会导致心力衰竭及核黄疸[2]。

1.1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婴儿。

据统计,O型孕妇与不同血型的男性搭配,因ABO血型不合产生IgG抗体而造成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为0.9%[3]。

胡雄燕等认为:当母体IgG抗体效价>1:64时就有临床意义,母体血清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成正相关[4]。

1.2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主要因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而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孕妇第一胎能顺利完成分娩,以后再妊娠不相合的胎儿时,RhD抗原会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

溶血严重时可致胎儿贫血、水肿,甚至可发生流产、死胎,患儿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出现黄疸等症状。

而且孕妇怀孕次数越多,产生抗体的效价越高,胎儿患病的机会越多,病情也愈严重[5]。

2 HDN的实验室诊断
通常情况下通过对母体内IgG抗-A(B)和抗-D效价的检测,可以提前预知胎儿在妊娠期间发生免疫性溶血的危险性,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近几年采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单核单层检测(monocyte monolayer assay,MMA):是评价抗体临床意义的实验,可通过观察体外单个核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情况来预测抗体在体内可能引起的免疫反应的强弱。

该检测方法是体外模拟实验,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准确率较高,在国外已作为临床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一个常规辅助诊疗手段[6]。

根据Swets的判断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产前IgG抗A(B)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2时,提示指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此时左上角最高切点在1:128(抗体效价稀释度)和1:256之间,以l:128为临界时敏感性60.56%,特异性96.19%[7]。

由此可见,该方法为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3 HDN的临床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传统治疗主要以孕期输液、口服中药,产后新生儿蓝光照射、清蛋白静脉滴注为主,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孕妇治疗后抗体效价及血清学指标未得到明显改善。

当前,医学界公认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有很好的疗效,其作用主要有:①除去抗体包被的红细胞,减少胆红素生成来源;②除去血浆内的胆红素和抗体。

常用的换血方式是“O型红细胞悬液+AB型血浆”的混合换血,可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能够清除血型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从而降低继续溶血的几率,但是由于血库中的O型红细胞悬液红细胞压积较低,并且含有抗A和抗B抗体,其血型抗体与新生儿的A型或B型红细胞相结合又会引起溶血,术后一段时间必然会加重溶血和贫血,引起新生儿换血后胆红素又一次升高。

因此,有研究使用“浓缩洗涤O型红细胞+AB型血浆”进行换血,发现可避免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体再次引起的溶血。

国内主要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疗效显著,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尽管有内环境改变,但可自我调节恢复,无明显并发症,在对患儿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液相关项目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是安全的。

该法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的特点[8,9]。

4 展望
近年来,HDN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核单层检测、流式细胞术及微柱凝胶技术作为其诊断技术,三者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但采用ROC曲线结合微柱凝胶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准确度更高。

目前换血疗法较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可迅速有效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致敏红细胞及大量胆红素,但换血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若辅以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减轻其不益之处。

在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Rh血型及ABO血型的遗传多态性以及相关HDN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最终采用何种技术和什么换血方案及辅助手段最适合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及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勇, 杨贵贞. 人类红细胞血型实用理论与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5-178 .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6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8.
[3]万艳红。

“O”型孕妇产前免疫学检测对判断新生儿溶血病价值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6):47.
[4]胡雄燕.母体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723-724.
[5]马印图,刘芳。

母婴Rh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151-153.
[6]严康峰,邓诗祯,谢敬文.单核单层检测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59-60.
[7]张志哲,黄清枝,吴红会。

应用ROC曲线评价产前IgG抗A(B)效价检测对早期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J]。

检验医学,2011,26(5):338-339.
[8]李娟,沈小春,熊秀玲.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J].国际医疗卫生导报,2011,17(14):1678-1681.
[9]张水章,周守方,高晓燕.外周动静脉同步双倍换血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9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