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登革热》 班会课精品PPT课件

《登革热》 班会课精品PPT课件

• 登革热常见的症状
• 1、发热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 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 2~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 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 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 也较低。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 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 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 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颜面及眼结 膜出血,颈和上胸部皮肤潮红。脉搏早期加快, 可出现相对缓脉,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及触痛。
• 5、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 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 性。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 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 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 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 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 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 有表浅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型,容易 误诊或漏诊。
•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 斑蚊)叮咬传播,每年7月到11月一直是广 东登革热高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病毒所研究员李德新表示,今年广东登革 热暴发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正处于广东 登革热的高发期,降雨量增加导致蚊子较 多,同时易感人群增多;此外由东南亚等 地区的输入性病例引起局部性暴发。他表 示,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例输入性登革热病 例,因此登革热的出现不是一个特殊情况。
• 2、皮疹于病程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 躯干及腹部,渐延及颈部及四肢。可为斑丘疹或 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 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 干和头面部,稍有痒感,皮疹持续3--4日,一般 与发热同时消退,但也有热退皮疹明显者,疹退 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登革热ppt课件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传染病—登革热介绍课件

传染病—登革热介绍课件
登革病毒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 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
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 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不 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 尔马林可以灭活。
第四页,共二十八页。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登革热患者和带有登革热病毒而无病症者 〔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头。 登革热通过蚊子〔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
第二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因此控制登革热最有效 的方法就是灭蚊。
第二十五页,共二十八页。
个人预防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 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
2、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如纱窗等。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 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 4、 “花斑蚊〞喜欢在树荫、草丛、 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应防止在
〔二〕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登革热的相 关知识,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三〕对症护理:
1.高热 以物理降温为主,如给予冷敷头部及大动脉,慎用止痛,退 热剂;假设高热不退、毒血病症明显者,遵医嘱可用小剂量肾上 腺皮质激素。
2.维持水电平衡 对于大汗或腹泻者应鼓励患者口服补液,对频繁 呕吐、
蚊 〕传播,一旦受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容易 出现病症 ,儿童好发。 病媒蚊叮咬登革热患者〔从开始发烧的前一天 知道退烧都具有传染力〕8至15后,那么终生 具有传染病毒的能力。
第五页,共二十八页。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第六页,共二十八页。
第七页,共二十八页。
登革热疫情
本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世界上约有25亿人受到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 发生登革热病毒感染患者超过一亿人,并且有50万人开展成 为登革出血热或等个休克综合征,造成约25000人死亡。在 我国本病主要在广东、福建两省流行,多为小规模的流行或 散发。由于登革热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特别是近些年由于 人员流动频繁和国际旅游的迅猛开展,使登革病毒的流行范 围及其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也在相应的 扩大。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

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并且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登革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亚非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

这些蚊子在人类和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之间传播病毒,形成传播链。

登革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获得性免疫只对该血清型有效,对其他血清型没有保护作用,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二次感染。

二、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各异,可分为无症状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无症状感染是指感染登革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毒。

登革热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结膜炎和皮疹。

登革出血热的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出现皮肤点状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热最严重的类型,表现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

三、诊断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1. 病毒分离和鉴定:通过从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并进行病毒的鉴定。

2. 病毒核酸检测:利用PCR技术检测血液、尿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登革病毒核酸。

3. 抗体检测:检测患者体内对登革病毒的抗体水平,包括IgM和IgG抗体。

四、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登革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1. 补充液体: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液体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输液来补充液体和维持血容量。

2. 控制体温: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和温水浴来控制患者的体温。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3.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登革热精品PPT课件

登革热精品PPT课件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 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h至发病后第 3天,少数患者于病程的第5天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登革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 的传染源。本病尚未发现有慢性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 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 还未被肯定。
流行病学
因此,它们不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已有母婴传播登革热 的报告。
3.易感人群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 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的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 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 可对同型登革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数年,对异型登 革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 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2.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流行病学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 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则以白纹伊蚊为主。雌性伊蚊习 惯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 染期可长达174天。伊蚊既是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亦是登革病 毒的储存宿主,因为雌性伊蚊可经卵将登革病毒传给后代。曾 经在个别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 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15天,通常为5~8天。 世界卫生组织将登革病毒感染性疾病分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 热。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 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 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 通常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 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 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登革热ppt课件

登革热ppt课件
埃及伊蚊
白纹伊蚊
24
传播方式:人- 蚊-人传播(人传人型)
叮咬健康人 带毒蚊终生带毒
带毒蚊叮咬
健康人
潜伏期:感染后3~15天 通常5~8天
开始发病
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增殖 8~14天后即具传染性
病毒血症期,具传染性 发病前1天~发病第5天
25
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26
发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单核细胞系统增殖
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与城镇化 • 2008年全球城镇人口数首次超过农村 • 无规划的城镇化为蚊媒孳生提供良好环境(未达标
房屋;水资源缺乏;固体垃圾;污水排放系统等) • 高密度人口与蚊媒孳生地混杂分布(登革热由城市
贫民窟或城乡结合部向农村传播) • 居民的行为、储水习惯、快速人口流动
13
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
非流行区
全球登革热风险分布图
8
全球每年新发登革热病例5千万-1亿人,死亡 约2万人 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近半数人口生活在登 革热流行区,其中75%在亚太,并不断扩大 与50年前相比全球登革热病例数增加了30倍
2012年登革热成为全球头号蚊媒病毒性疾病
9
全球登革热病例数统计图(1955-2010)
• 三痛:头痛、眼球后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
登革热 (Dengue Fever)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
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登革热患者可表现为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凶险。
1
一、病原学
2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形态与结构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形态和结构与JEV相似 • 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

《【医学精品课件】登革热》xx年xx月xx日•登革热概述•登革热预防与控制•登革热研究进展•登革热病例分享与讨论目录01登革热概述1定义与分类2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登革热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严重登革热。

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不同型别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症状和免疫反应。

流行病学与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雌蚊通过叮咬已感染病毒的人体后传播登革病毒。

登革热可全年发生,但多在雨季和湿热季节。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痛、肌肉痛)和三红征(面红、颈红、肩红)。

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表现。

基于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医生可初步诊断登革热,但需注意与其它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02登革热预防与控制定期清理和疏通排水管道、储水池和轮胎等潜在的积水容器,以消除蚊子的孳生环境。

清除蚊子孳生地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防护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

防蚊措施使用杀虫剂定期喷洒室内和室外空间,以消灭成蚊和幼虫。

灭蚊措施防蚊灭蚊措施个人防护措施穿着长袖衣服和长裤避免穿短袖衣服和短裤,以减少暴露在蚊子叮咬的风险。

避免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外出蚊子活动高峰期通常在早晨和傍晚,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

洗澡和更换衣物经常洗澡和更换衣物,保持身体清洁,以降低感染风险。

针对登革热高发区域的人群,应积极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疫苗接种对于疑似登革热患者,应及早发现、隔离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播。

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如解热镇痛药、补液和营养支持等。

治疗策略疫苗接种与治疗策略03登革热研究进展03病毒的分子结构研究对登革热病毒的分子结构进行解析,有助于研发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病原学研究01病毒基因组研究对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其遗传背景和变异特点,为病毒的溯源和传播提供线索。

第二章登革热课件

第二章登革热课件
传染病学(第9版)
诊 断 和 鉴 别 诊 断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登革热1.个人史: 登革热流行区居住史或近期旅游史。 2.临床特征: 急起发热、皮疹、乏力、全身疼痛、出血、淋巴结大、束臂实验阳性。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有ALT轻度升高。 ( 2)血清学检查: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升高4倍者 可确诊;单份血清补体结合实验滴度超过1 ︰ 32,红细 胞凝集素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 ︰ 1280具有诊断意义。 ( 3)病毒分离和RT-PCR直接寻找病毒颗粒或成分。 4.鉴别诊断: 流感、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钩 体病等。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特别指出:重型登革热流行特点其易感人群多见于流行区的原住民,外来人少见,可能与促进性抗体有关;引起DHF最常见血清型是DEN-2。
传染病学(第9版)
发 病 机 制

四、发病机制登革病毒 伊蚊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 增殖 病毒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再定位 免疫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复制 病毒入血 第二次病毒血症 抗登革病毒抗体 补体系统激活 免疫复合物血管通透性增加 抑制骨髓中白细 胞和血小板系统 血浆蛋白漏出 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病 原 学

二、病原学1. 登革病毒是一类RNA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和核心蛋白一同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和衣壳。外层为脂蛋白组成的包膜。按包膜上抗原种类的不同,可分为DEN-1 ~ 4四种血清型。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预 防

八、预防1. 控制传染源: 加强登革热疫情监测和国境卫生检疫。2.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3. 保护易感人群: 在疫情高发区推广登革热疫苗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动态红血球压积
其它有用检查: 肝功能、尿常规
2.血清学 补体结合试验 1/32 凝集抑制试验 1/1280 特异IgM抗体检测
双份血清:4倍增高确诊意义 3.分子生物学检测 核酸杂交、RT-PCR
4.病毒分离 确定血清型 可用细胞或蚊子分离 早期血标本 较困难和危险
七、诊断
•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流行季节 非流行区:有无流行区旅游史
•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疼痛, 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
•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疾病监测 血清学: 临床诊断 病毒分离:感染血清型
八、鉴别诊断
发热伴皮疹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流感、麻疹 、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
•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疹、自身免疫性 疾病等。
重要的虫媒传染病
二、病原学
结构: 单股正链RNA
抵抗力: 不耐热及消毒剂 培养: 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 血清型: 4型(1-4),抗原特异性不同
三、流行病学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传播媒介 -伊蚊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伊蚊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 易感性:
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感染后免疫力:
同型:长期
其它型:短期交叉保护性免疫
流行情况
• 1779年首次报道 • 200年来,在热带各国流行:超过100个国家
• 我国1938年后近35年无本病流行
78年 79年 80年 86年 88年 90年 91年 93年 96年 99年 02年
我国近年登革热流行情况
佛山
4型
广州、中山市
病死率:不治疗:50%,治疗:3%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抗休克:积极补液,扩容,皮质激素
• 出血:止血、输血及血小板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9.1 120.9.1 1Friday , September 11,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 0:29:57 00:29:5 700:29 9/11/20 20 12:29:57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9.1100:29:5700:2 9Sep-2 011-Sep -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0:29:5700 :29:570 0:29Friday , September 11, 2020

伴发毒血症状:
• 骨、关节、头、肌肉痛 程度重,又叫断骨热(breakbone fever) 发热后出现,可持续数周 四肢,关节及脊背
• 极度疲乏,消化道症状 • 颜面、颈、胸背充血
2.皮疹——多型性、阶段性
早期:
皮肤充血
第3~6天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猩红热样
分布于躯干、四肢,但手掌及脚底无
持续3~4天,不脱屑
九、治 疗
1.一般治疗:隔离完全退热。休息 2. 监测:血压、尿量、血小板、血 球容积等。至退热后24~48小时 3.抗病毒:利巴韦林
最重要的治疗:对症治疗:
• 高热: 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
• 脱水: 及时补液,但不滥用静滴
• 严重毒血症: 肾上腺皮质激素
• 出血:
止血药,输新鲜血
• 脑型: 脱水剂,激素
1型
海南 、广东、 广西 3型
海南
2型
海南
2型
广州、佛山
4型
广州
1型
广州、佛山
2、4型
番禺
1型
中山
2型
广州
流行特征:
• 地理分布-地区性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 季节性 夏秋、雨季,5~10月
• 一定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 突发性,集中发病特点; 周期性
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
病毒血症 第二次病毒血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淋巴结肿大
潜伏期、 产生抗体
骨、关节痛 发热等毒血症状
激活补体
炎性物质
血管通透性↑
骨髓抑制
皮疹、出血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4~8天
△典型:
1.发热: 急起 (80%) 高热 39~41℃ 短程 2~7天
不规则热或双峰热:退1~2天,再发热。
十、预 防
•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 不足以控制
• 切断传播途径:最重要,防蚊、灭蚊 • 预防接种:疫苗在试验阶段
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一、概 述
•登革热的严重类型,多见于儿童。 •临床特征:发热、出血、休克、
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
•病死亡率高
二、病原学:Ⅱ型常见
血小板过低: 瘀点
3.出血:5~8病日,
25%~50%有不同程度或部位出血。
4.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肝肿大。
△轻型:低热,疼痛轻,皮疹少, 淋巴结肿大,病程短,常被忽视。
△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 5天后突然加重,出现:脑膜脑炎, 严重出血
六、并发症
• 急性血管内溶血最多见
• 其他: 心肌炎、肝、肾损害、眼部病变等
• 登革热只会死于出血? 不
Patient dies as a result of shock
o 登革热处理不当会变成登革出血热?不
可加重, but DHF is a distinct condition, which even well-treated patients may develop
六、治 疗
三、流行病学
△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多发于儿童,我国以青壮年为主
四、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二次感染:两个不同型别的感染
抗体增强作用 △病毒株:2型 △年龄、种族有关
血中有高滴度抗体
同型中和作用
病毒产生↑
不能中和新型病毒,但 进入单核巨噬细胞↑
毒性病毒株↑
免疫促进作用↑
激活补体、凝血系统
登革出血热
血管通透性↑
五、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1.前驱期:2~5日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 2.出血表现:皮肤黏膜出血,多器官出血,
束臂试验阳性 3.血小板减少 4.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 20%
分型: 无休克:DHF 出现休克:DSS
几个注意问题
• 登革热+出血=登革出血热? 不
Need 4 WHO criteria, capillary permeability
登革热
Dengue Fever
一、简况
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 突起发热、骨关节肌肉痛、疲乏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根据是否存在同时存在的血液浓 缩和血小板减少
• 登革热:典型、轻型、重型
•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为什么要学这个病?
• 可发生大流行 • 发病者:症状突出 • 登革出血热增加,死亡率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