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2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自然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1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学情分析(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3)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方法和现象,并能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及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理解科学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科学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一般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汤姆生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原子结构及其中的各粒子间量的关系;3.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的历程及科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原子模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原子结构的模型》课程内容,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概念,并准备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问题。

2.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听讲,记录教师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内容,包括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不同模型的特点等。

3. 实践操作(1)制作原子模型:学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乒乓球、吸管、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的原子模型,并标明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2)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制作的原子模型,讨论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子结构。

4. 课堂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的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预习准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2)理论学习: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确保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3)实践操作:制作的原子模型要符合科学原理,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和讨论。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课堂听讲的表现、实践操作的成果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反馈形式: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反馈。

(2)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进行解答和指导。

(3)后续跟进: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进和辅导。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知道电子云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实例,解释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4.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介绍原子核的稳定性以及决定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

3. 第三节:电子的分布和能级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电子云的概念。

介绍原子的能级以及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布情况。

4. 第四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如何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元素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5. 第五节: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原子结构的应用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检查。

2. 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组成和稳定性的掌握,通过习题和解答来进行。

3. 检查学生对电子分布和能级的理解,通过观看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实验报告来进行。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及教学反思本文主要介绍人教版选修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这是一门重要的高中物理课程,在理解和掌握原子核的基本原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2.了解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概念;3.掌握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并了解主要的衰变方式;4.了解核反应和核能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2.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3.核衰变和主要衰变方式;4.核反应和核能源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2.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3.了解核力的作用。

1.原子核的基本结构;2.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核力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核力的作用。

教学过程1.讲解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原子核的基本性质;3.讲解核力的作用。

第二节: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重点1.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难点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并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1.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和同位素的概念;2.实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来了解同位素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节:核衰变和主要衰变方式教学目标1.掌握核衰变的基本原理;2.了解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重点1.核衰变的基本原理;2.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难点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教学方法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核衰变的基本原理,并掌握主要的核衰变方式。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2. 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基本性质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4.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5.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和局限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3.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采用提问、答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分组讨论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内部结构。

2. 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原理。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际应用。

6. 总结:总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意义、局限性和在现代物理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9.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实验表现和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估1. 评估内容: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2. 评估方法:通过学生的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2教案标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帮助他们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和发展,学生将能够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2.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和认识的历程3.掌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的重要科学家和实验教学重点:1.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2.原子结构的发现和认识的历程教学难点:1.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方法的应用2.掌握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的重要科学家和实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原子的概念、原子结构的发现和认识的历程等内容2.学生练习册:包括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询问他们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认识。

2.介绍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解释为什么了解原子结构对于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Step 2: 原子结构的发现(20分钟)1.通过演示文稿,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程。

2.重点介绍以下几位科学家和他们的实验:a.约翰·道尔顿:发现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b.朱世杰:发现电子是原子中的基本粒子。

c.汤姆逊:发现电子带负电荷。

d.鲁瑟福:通过金箔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

e.波尔: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结构模型。

Step 3: 练习和讨论(30分钟)1.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和活动。

2.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Step 4: 学生展示与总结(20分钟)1.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发现。

2.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了解其他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贡献。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浙江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二、考点清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三、全面突破[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 原子结构在原子中:(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3. 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中子的质量和质子质量相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体积仅为整个原子的几百万亿分之一。

4.水的微观层次分析:【典型例题】例1. 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 质子、中子、电子B. 质子、电子C. 中子、电子D. 质子、中子精析:解决这道题的关键要清楚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原子核中没有电子。

答案:D例2. 200年来,原子模型已经帮助科学家成功解释了物质具有的各种性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原子模型也不断改变,下列模型中建立最早的是()A. 卢瑟福(Rutherford)模型B. 道尔顿(Dalton)模型C. 玻尔(Bohr)模型D. 汤姆生(Thomson)模型精析:解这道题不需死记硬背,只要通过大概的了解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因为教材中各种模型的改变介绍得比较详细。

具体来说,1808年道尔顿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汤姆生模型建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布满浆果的松糕”。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A. 甲和乙是同一种元素 B. 甲和乙的核电荷数不同 C. 乙和丙核外电子数相等 D. 乙和丙互为同位素原子
4、 在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电子⑤离子 ⑥原
子核 ⑦中子 ⑧元素中,选择: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__①__②__⑤____ ,其
中__②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__⑥___和___④__构成的。
20
17
氯离子
17
17
20
18
失电子 阳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形成原因:原子
带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
得电子
) 硫酸铜(CuSO4)是由铜离子Cu2+ 和 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的。
金属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少于_4__个。在化学反应中易_失__去__电子,形 成_阳___离子。Ex:钠、镁、铝、铁
带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1)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夸克
四、随堂练习
1.原子核( B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B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质子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中 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 绕太阳运动那样。“行星模型”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三节原子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科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及其特点,了解电子、质子、中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能够理解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2.能够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的方式观察和分析原子的组成结构。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一段关于原子模型发展历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以PPT的形式介绍原子结构的几种模型,包括汤姆逊的“西瓜糖葫芦模型”、卢瑟福的“太阳系模型”和玻尔的“能级模型”,并讲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3.实验展示(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原子实验,需要的材料包括小球、面包板、弹簧和磁铁。

实验流程如下:(1)将小球插在面包板上,利用磁铁吸引小球,让小球围绕磁铁旋转。

教师解释这个实验可以类比原子结构中的电子绕着核运动的情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电子绕着核运动近乎于在一个平面上旋转等。

(3)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比喻太阳和行星的运行轨道。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证明原子的结构?4.理论总结(15分钟)根据实验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了解电子并非简单地绕核运动,而是存在着各自的能级,不同能级又有着不同的能量。

5.深入探究(15分钟)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原子模型的理解,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位置是固定的?如何解释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归纳总结不同模型的观点,了解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位置是不确定的,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主要由电子的分布决定。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概括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阅读作业。

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

第2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1

第2章第3节《原⼦结构的模型》教案1《第3节原⼦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标了解原⼦的构成、原⼦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模型的思想。

⼆、教学重点原⼦的构成、原⼦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三、教学难点对原⼦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前预习1、原⼦结构模型的建⽴与修正(1)1803年道尔顿--实⼼球原⼦结构(原⼦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球)。

--发现原⼦。

(2)1897年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是⼀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嵌在中间。

--发现电⼦。

(3)1911年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绕原⼦核运⾏。

(4)1913年波尔--“分层模型”:电⼦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云模型”--电⼦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2、科学家最终发现原⼦核是由更⼩的两种粒⼦——和构成。

3、科学家们⼜对质⼦和中⼦的构成进⾏研究,发现它们都是由更⼩的基本粒⼦——构成。

⼆、新课教学(⼀)原⼦结构模型的建⽴与修正(⼆)对学⽣的课前预习1进⾏检查并重点介绍1、实验:α粒⼦轰击原⼦2、图原⼦模型⼩结:建⽴模型是⼀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使学⽣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法。

思考:氦原⼦核外有2个电⼦,你能建⽴⼀个氦原⼦的模型吗?(⽤图表⽰)⼩结:原⼦是由居中间的带电的和其外的带电的构成的。

(三)揭开原⼦核的秘密1、原⼦核⼜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原⼦核是由更⼩的两种粒⼦和构成的。

它们的情况是。

讲述:核电荷数:原⼦核所带的电荷数,⼀个电⼦带⼀个单位的负电荷,⼀个质⼦带⼀个单位的负电荷;2、试阅读书本P10请⽐较原⼦中电⼦、质⼦、中⼦的质量⼤⼩?⼩结:3、【读表】思考:在原⼦中哪些数⽬总是相等的?(1)(2)(3)4、质⼦、中⼦都是由更微⼩的基本粒⼦构成的。

5、【读图】⼀杯⽔的微观层次分析⼀杯⽔----------三、课堂练习1、原⼦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的是( )①中⼦数=质⼦数②核电荷数=电⼦数③质⼦数=电⼦数④核电荷数=中⼦数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原⼦结构中⼀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中⼦、电⼦B.质⼦、电⼦C.质⼦、中⼦D.中⼦、电⼦3、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茨、威尔茨克,他们对有关原⼦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发现。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科学《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验证、修正的过程,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家及其成就,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3.增强学生对我国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所作出的贡献的认识,提高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2.重难点:科学家在原子结构研究过程中的贡献及其科学精神的传承。
设想:结合科学史实,通过故事化的叙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重难点:将原子结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设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充满好奇。然而,由于原子结构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可能存在混淆,需要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模型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过程:教师通过图示和实物模型,讲解道尔顿的原子论和汤姆逊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教学内容:介绍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过程:教师通过动画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讲解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让学生理解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布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复习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原子结构研究的前沿动态。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2)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2)

16
14
不带电
12
(1)表中粒子属于阳离子的是 ②② ,属于阴离子的是 ③ ,属于原子的 是 ①、④ 。(填序号,下同)
(2)表中 ①、③、④ 属于同种元素。 (3) ①①、、④④ 互为同位素原子。
13
10.如图表示某物质的微观形成过程。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4
(1)该过程说明原子通过 得得失失 电子形成离子。 (2)甲原子形成的离子是 阳 离子。 (3)最终形成的化合物 不不显显 (填“显”或“不显”)电性,原因是 两两种种 离离子子所所带带电电荷荷数数相相同同,,电电性性相相反反 。
16
12.已知 R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m 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
和在数值上相等。若 R2+核外有 x 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C )
A.m-x+2
B.m+x-2
C.m-x-2
D.m+x+2
17
13.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氢粒子,它由 三个氕原子核和两个电子构成。这对解释宇宙演化提供了新的参考。对于 这种粒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5
5.(2019·爱辉区月考)有五种原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如表所示,下
列选项中哪一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A )
原子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质子数 6 6 8 7 7
中子数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 7 8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丙和丁
D.甲和戊
6
6.(2019·安吉期中)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是由于
A.32He 和42He 是两种不同的元素 B.23He 和42He 互为同位素 C.32He 原子核内有 3 个中子 D.42He 的原子核外有 4 个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a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2、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3、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4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内各种微粒的电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2、知道物质也可以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同位素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体会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二、教学重点
1、a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2、组成原子核的几种微粒。

3、构成同位素的粒子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组成原子核的各种微粒之间的联系。

2、离子的概念和形成。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五、教具准备
第1课时:高亮度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鸡蛋1只、盛水烧杯1只
第2课时: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第3课时:投影片、钠、氯气、表面皿
六、课时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引入
出示一只鸡蛋并设问:假如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鸡蛋,甚至没有见过鸡蛋,你想知道蛋壳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把它打碎!
又问:如果你不想打破它但又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议论,提出实验方案:透视、摇晃、称量……等等
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清水中。

实验现象:这只鸡蛋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假设
演示实验:得出鸡蛋里面是空的
归纳得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即观察物理现象——建立理想模型——理论实验验证。

(注1:用1只鸡蛋作为课题的引入,一是寓意原子的核式结构;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们对第一个问题会不介意,对第二个问题觉得有点棘手。

但为了能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个个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发言。

当他们看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感到惊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猜测,此时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创设具有感染力的物理情境,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l)电子的发现
简单介绍汤姆生发现电子的过程。

提问:①不同物质都能发射电子,这说明了什么?②电子的发现有何意义?
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2)汤姆生原子模型
根据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带负电的事实,让学生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并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

课件演示:汤姆生原子模型(如图1所示,说明:球体表示带正电荷的物质,黑色球形小粒子表示电子)。

①原子是球体;
②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
③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3)a粒子散射实验
介绍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a粒子来探测原子结构.
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课件演示a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现象:①绝大部分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②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③极少数。

粒子偏转角超过90度,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180度。

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猜测原子的结构,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方案.
(注3:根据已有现象作进一步的猜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学会分析研究,大胆设想。


(4)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
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课件演示:原子的核式结构(如图4所示,说明:中心黑色的大粒子表示原
子核,黑色的小粒子表示高速运动着的电子,曲线是其运动轨道)
(5)原子核的电荷和大小
①原子核带正电,由a粒子散射实验可以测得所带的正电荷的量。

②原子核大小:原子核半径是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其体积是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集中了几乎全部的质量,密度约为1016kg/m3。

形象比喻: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做一个大型的运动场的话,那么原子核就象在运动场内的一粒芝麻.
思考:学习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已知氦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你能建立一个氦原子的模型吗?(用图表示)
三、典型例题分析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一切物质粒子B.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的粒子
C.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分析:物质可能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粒子;物质由哪种粒子保持其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该物质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故选B、D。

第2课时
一、新课引入
[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
[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打开贺卡]
[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

[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
[生]拆开看看!
[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

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由于原子核很小,又带正电荷,因此要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就更加困难了。

科学家根据卢瑟福的经验依然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的方法去研究原子核的组成。

(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是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介绍原子核的结构
[投影展示表]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
电性和电量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相对质量①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
比)
1.007 1.008
[板书]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师]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

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①氧原子88
②铝原子-2713
③钠原子-2311
④铜原子-6329
⑤氢原子-11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生]不是,如上述练习中氢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讲述:科学家们又对质子和中子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

夸克现在已是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三、小结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第3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质子数=荷外电子数=荷电荷数
二、新课讲授
1、同位素的概念
给出投影片
观察:
A原子核中有个质子,有个中子;
B原子核中有个质子,有个中子;
C原子核中有个质子,有个中子。

启发:A、B、C三个原子核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不同,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讲述:
A、B、C三个原子核的质子数相同,我们把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总称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我们同时可以看到虽然质子数相同但是原子的中子也可以不同。

我们把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例如原子核内含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原子(不管中子数多少)都是氧原子,都是氧的同位素原子。

提问:
上面的A、B、C三种同位素原子其核外电子是多少?
上面的A、B、C三种同位素原子其核外电子是多少?
举例:
氕含1个质子,不含中子
氢的三种同位素氘含1个质子,含1个中子
氚含1个质子,含2个中子
为了区分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我们采用如下的表示方法:
氕1H氘2H氚3H
2、同位素的用途
医学上同位素用于治疗疾病
用于鉴定古董
用于杀菌用于测定年代
四、典型例题:
粒子名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所带电荷氕原子
氚原子
氯离子18
铝原子13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