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_3
使至塞上【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然(y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
步骤四学习《使至塞上》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2.名句赏析。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4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的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单元教学内容:《使至塞上》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该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古诗文均体现山川之美,自然之景,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
本单元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这类作品,获得美的感受,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本课教学内容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所做的边塞诗,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学生日常所接触的大多是其田园诗,更多的体会到他恬淡的田园风格,体会他作为“诗佛”的禅意人生,而较少接触他的边塞诗。
王维的边塞诗,风格雄起壮丽,但由于他本身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际遇,《使至塞上》所含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失意落寞,也有眼见塞外开阔之境的胸怀壮阔,同时还包含其个人性格因素,最终得以释怀。
所以,本课教学拟以主问题引导法(即诗歌的主要情感定位是积极还是消极?)采用层级式任务推进,从意象及意象的修饰词,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诗歌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使至塞上》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具有非常典型的边塞诗特点,诗歌中使用的意象极具代表性。
八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古诗文学习,已经可以完成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独立理解。
且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并未归结具体方法,本课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知识能力基础上,通过具体指导,使学生实现能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抓住典型意象,同时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结合意象的含义和修饰词的特点,理解分析诗人寄托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法”分析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目标2: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构建画面,品味诗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读诗四法”分析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诗中名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三、使能目标分析四、具体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熟悉文本(二)导入新课——走进诗歌(四)品诗吟诗——展开想象(五)拓展延伸——亲近诗人。
人教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边塞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使至塞上》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传承中华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歌鉴赏:学会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王维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描绘边塞壮阔景象。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兴起背景,认识王维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举例:
-在诗歌朗读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传达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短诗,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感悟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4.提升思维品质:在探讨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其次,在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较为感兴趣,但往往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仿写和创作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此外,通过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边塞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少有创意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学习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结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_6
部编版语文八上《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使至塞上》这首诗,学习三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引导法、点拨法、诵读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感受诗词之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使至塞上》这首诗,学习三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难点:利用所学的方法鉴赏其它几首古诗名句。
【教法与学法】引导法、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案一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使至塞上》作为引子,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展示课标要求及中考考点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考考点:1.描绘画面(名句)。
2.品味炼字。
3.赏析修辞手法。
4.蕴含的哲理。
5.运用典故的诗句。
6.写法的赏析。
7.古诗词主题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考点一】描绘画面(名句)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描绘出来。
答题步骤1. 找出句中描写到的主要景物:2. 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词:3. 加上修饰语(名词、形容词、动词),将这些景物描述出来:4. 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小试牛刀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下列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2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使至塞上》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歌,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苍凉雄浑的美学意境。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课将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苍凉雄浑的艺术特色,并尝试在“大唐气象”的背景下解读本诗,领略阳刚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品味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尝试在“大唐气象”的背景下解读本诗,领略阳刚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屏显图片)去年5月,我有幸远赴新疆伊犁送教,我见到了深邃的湖泊,不死的胡杨,漠漠的黄沙,也接触到了边疆独有的风土人情,非常难忘的一次行程。
一路上不禁吟诵起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千古绝唱,想着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形出使塞外的。
二、背景介绍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三、初读诗文(感诗意)1、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2、正音候.骑jì燕.然 yān3、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属国:“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八年级上册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使至塞上》一、教材分析《使至塞上》选自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大都以写景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
这首诗所写的是作者被排挤后在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二、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的班级是XX中学初二(3)班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本单元其他写景的几篇文言文《三峡》《记承天寺夜游》等,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人自主学习,可以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这首诗理解上并不困难,但学生对于诗歌的结构特点和深层意蕴仍需教师点拨,因此在教学时,要抓住诗歌精要之处,并设置一二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自主赏析,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了解诗歌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王维,唐代诗人、画家,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板书题目《使至.塞上》,请同学思考:(1)“至”的含义(2)谁“至”?“至”哪里?(3)去干什么?带着问题,一起走进王维的诗画之中,用心感受其笔下奇特的大漠风光。
(回答预设)(1)至:去,到。
(2)使者(作者)至,至塞上(塞外)。
(3)去慰问边关的将士。
引入新课,通过问题的形式使学生对新课有初步的了解。
(二) 1.要求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学生朗读诗歌,并展开联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初读感知,把握诗歌大意知诗歌大意,注意语音的准确,朗读顺畅,尽可能通过对语音语调的把握读出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
想和想象。
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在课文题目旁记下自己的初读感受,并在班内交流。
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
2.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播放名家朗读,引导学生注意格律诗的节奏。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课教案_6
《使至塞上》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把握诗作的叙事内容,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读、诵读、咏唱的方式,加深诗歌的理解,特别是对诗人所抒情感的体味。
2、抓住关键字词和名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自主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王维的生平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教学重点1、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把握全诗的情感。
2、品读经典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诗中复杂情感的准确把握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在流传中愈加丰厚,新世纪的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唐朝有三大诗人,想必大家不陌生吧?他们是谁呢?后人对他们有什么美称呢?(生答后师明确),今天我们将有学习一位琴诗画篆刻几乎样样精通,后人亦称之为“诗佛”的人,想不想认识他呢?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
1.走进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因精通佛教,受禅宗影响很大,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2.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第二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代表皇帝去慰问和犒劳战士们,察访军情,还委任他为河西节度使判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词地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地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 结合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查找关于“边塞诗”的资料。
3. 搜集了解王维的生平、作品。
4.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读一读1.全班齐读本诗,纠正字音、断句(节奏);(PPT展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新人教版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讲授《使至塞上》,我安排了一课时。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在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
因此,教法上我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想像等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
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2.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五、课堂总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使至塞上》(作业与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大沙漠中孤烟垂直,落日浑圆的奇异壮观的景象,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
2.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苦闷、孤独
颔联激愤、抑郁
颈联赞叹
尾联赞美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