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学作品阅读

合集下载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  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答题模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10现代文阅读II小说叙事特征(五)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

近几年,高考命题对小说的叙事方面考查较多,逐渐成为命题热点。

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的“冰山”理论叙事方式(也是情节安排技巧)、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方式等。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备考时,不能仅仅把“叙事”当作与描写、议论、抒情相并列的表达方式。

小说叙述特征的复习与后面的“赏析情节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但从高考命题趋向来看,把它单列出来复习十分必要。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熟悉叙述的角度和人称,也有助于理解小说的内容,也便于分析和解决试题所提出的问题,为准确解答试题奠定基础。

虽然近几年,新高考卷没有直接涉及到叙事角度和人称的试题,学生在学习和备考时应该掌握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

叙述视角、叙述者和小说虚构是近年的高频考点,考查难度不大,未来的叙事学考查将会更多涉及叙述时序和叙述节奏等知识点,难度上将有所增加,以便全面考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因此,考生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敏感度,在答题时能更准确地感受小说的叙事艺术并与相关知识进行结合。

将叙事学和小说理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小说理解图式,可以提高考生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让考生逐渐在小说解读中处于主导地位。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我们可向小说学习叙事艺术。

提到小说,人们通常强调情节的精心安排和人物形象的着意刻画,其实,还需注意视角、虚实、环境和细节。

一、根据需要,选择恰当视角。

小说中的视角,指的就是以谁为立足点去观察和叙述,它分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两大类,叙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

全知视角(上帝视角、无限视角)常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述者置身于故事之外,全知全能,包括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言行和内心。

如卡夫卡的《变形计》,以全知视角来叙述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时各式各样的反应。

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阅读的方法

小说阅读的方法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

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这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前提。

也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它要求考生能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的设题方式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③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回答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方面的问题,必须掌握情节安排方面的基本知识。

情节安排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

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情节安排还包括照应和伏笔。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2021/10/10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一般性阅读:通晓文意,把握意图。 ★ 文本细读:细致研习,玩味话语。 ★批判性阅读:延伸文本,审美判断。
2021/10/10
38
文学赏鉴之三境
★文本细读 ★文学史知识 ★人文精神追寻
2021/10/10
39
故事
10
故事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2021/10/10
11
表层结构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 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021/10/10
12
故事结构之经典序列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1/10/10
13
序列的组合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2021/10/10
形成对文本理解之多样性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迫近

叙述者
作 抽离

接受者
2021/10/10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2021/10/10
叙 事 性 作 品
1
叙事的涵义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021/10/10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细读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傲慢与偏见》为例

细读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傲慢与偏见》为例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人文知识,逐步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在实际生活中彰显人文行为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

从两本典型的叙事性英语小说入手,从阅读的三个层次分析作品。

一本是当代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通过不断学习挣脱原生家庭伤痕和束缚的女性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

一本是简·奥斯汀的描写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傲慢与偏见》,当时的英国处于社会等级森严且婚姻市场相对繁荣的时期。

提出了英语叙事性作品阅读对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指导意义,及如何利用其提升读者的综合文化素质。

[关 键 词] 英语阅读;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人文素养细读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以《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傲慢与偏见》为例祁 璐 朱久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重大。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通过表层阅读、延伸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来初步研究英语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

一、细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要运用表层阅读。

在表层阅读中,主要进行显性阅读。

这存在两个假设:(1)所有阅读文本是一致连贯的。

读者跨越阅读文本的所有障碍后,会找到贯穿文本的核心思想。

(2)作者思想也是一致连贯的。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始终贯彻明确的意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主要脉络。

阅读文本并不复杂,通过表层阅读就能够把握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这一类型文章通过表层阅读,就可以达到理解的层面和目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讲述一位17岁前从未上过学的女性冲破家庭的牢笼,最终通过教育实现人生逆袭,活成她自己的故事。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叙事性作品——精选推荐

叙事性作品——精选推荐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叙事性散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叙事写作能力。

一、教学准备1. 教材:选取一篇适合学生水平的叙事性散文作为教材,例如《城南旧事》或《我的母亲》等。

2. 多媒体设备:准备电脑或投影仪,方便展示教材和相关素材。

3. 活动准备:准备讨论和写作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料,如图表、问题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插图或短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启发他们对叙事性散文的探索。

2. 阅读理解2.1 预测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些预测问题,激发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节的猜测,并激发阅读的兴趣。

2.2 教师读文教师朗读散文的开头部分,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学生自主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整篇散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标记或记录关键信息。

3. 交流讨论3.1 开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导进一步探索散文的细节和主题。

3.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一起探讨散文的情节、人物形象等。

3.3 整体讨论安排一个整体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散文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4. 叙事写作4.1 分析写作要素与学生一起分析散文的叙事要素,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引导他们了解散文写作的核心要素。

4.2 写作练习给学生几个写作练习,让他们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故事,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3 互评和修改学生之间交换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反思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三、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标记和问题的回答等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散文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叙述能力、情节构建、语言表达等方面。

叙事类文章阅读指导

叙事类文章阅读指导
▪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品质。
▪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
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 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 题。 ▪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 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 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 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分析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 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 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 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 ▪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
▪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暗示时代背景。 ▪ 2、渲染气氛。 ▪ 3、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 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 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记叙顺序作用:
▪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 倒叙: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 ④引用的句子; ▪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 变慢:
❖ 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 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从 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 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 里……
❖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 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 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 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 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 着,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 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 和谐。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 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 变慢: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

叙事散文阅读技巧一、鉴别体裁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

例如:《倔强的仙人掌》《原谅》都是叙事类散文。

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

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

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的线索。

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

二、几类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指导考点1、理解词语的语境义(1)弄清词语的本意(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八年级小班第四次课讲义 10月19日﹚一.导读叙事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叙事散文等,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戏剧、童话、寓言很少涉及,选材以小说和叙事散文为主。

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区别主要是: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

而在中考中,一般对作者和文章背景并没有注释,考生很难分清其是小说还是叙事散文,而且两者的考点基本是一致的。

中考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一般为千字左右的小说或叙事散文。

在阅读时先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内容二.考点链接:1.理清情节,归纳事件。

2.概括要点,把握主题。

3.分析人物描写,归纳人物性格。

4.分析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标题、词、句、段的意义和作用。

6.欣赏作品语言。

7.感悟、启示与评价。

三.典型例题阅读《父亲》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①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②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

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

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

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

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

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

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

”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③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④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

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给了他的孙子孙女。

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

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⑤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⑥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

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5篇)文学叙事论文范文第1篇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现状。

不少中同学几乎不会叙事,在他们的叙事作文中,几乎没有像样的叙事文,要么是不懂叙事技巧,单纯直白地记生活流水帐,要么是叙事枯燥乏味,缺乏细节或渲染,要么语言颠三倒四,缺乏流畅性。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缘由是作文叙事理论的缺失。

中学作文的叙事理论基本停留在记叙文的相关学问上,比如记叙的六要素、记叙挨次、记叙人称、记叙详略等等,这些记叙文学问虽与叙事学学问有对应的地方,但是比较粗浅,也缺乏系统性。

叙事学的视角理论、叙述者理论、时间理论、情节理论、人物理论以及叙事语法等学问,比记叙文的学问更丰富、更系统,也更具有操作性。

本文将从叙事学理论动身,以人物和情节为主要切入点,试图架通叙事学与中学叙事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并期望通过这项探究寻求符合中学学情的、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记叙文写作教学途径,最终促进同学以记叙文写作力量为主的叙事力量的综合进展。

一、叙事情节的支配情节是指按因果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系列大事。

叙事学中的情节观虽然是基于小说而言的,但因其在“大事”这一角度上与记叙文存在交集,所以相关理论可以移植到记叙文写作教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所谓情节,指大事的支配。

”他把情节界定为对“大事的支配”,这种支配其实是对故事结构本身的建构。

基于这种熟悉,记叙文写作中情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完整的大事。

在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借助叙事学情节观的相关内容,能够加深同学对“情节”的理解,从而把握处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一)结构的完整性传统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强调记叙文“六要素”,即大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结果,强调的是情节的完整性。

而叙事学情节观中关于结构的完整性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认为,有机完整性原则是情节的第一要义,强调情节“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减,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锁记》叙事性作品分析《⾦锁记》张爱玲的⼩说⼀贯以讲故事⽽出名,在⽂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切叙事性⽂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个是讲述故事的语⾔组织,还有⼀个是叙述⾏为。

⼀、第⼀⽅⾯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锁记》,作者就极⼒编纂⼀个令⼈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个鲜活的主⼈公的存在。

⼆、第⼆⽅⾯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些⽣活性事件,⽽这些⽣活事件本⾝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锁记》中,以最平常的⽣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公曹七巧凄惨的⼀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看似平常,但她⽤最平常的⽂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绝。

三、第三⽅⾯是叙事动作,即产⽣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

《⾦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说中第三⼈称叙述⼈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个⼈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下,情调与韵味必然⼤不相同,她的《⾦锁记》完全是⾃⼰⽆⽬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的叙述单位,《⾦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系列的⼩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住,抚养⼀双⼉⼥长⼤成⼈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定的作⽤,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类事件的作⽤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在《⾦锁记》中,曹七巧的⼥⼉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意的向别⼈说起⾃⼰⼥⼉在抽⼤烟,这是个⼩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曹七巧将⼥⼉抽⼤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

直击记叙文课外阅读

直击记叙文课外阅读

直击记叙文课外阅读:
直击记叙文是一种描写事件、经历或故事的文体,能够生动地呈现情节和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一些适合作为课外阅读的直击记叙文书籍推荐:
《小王子》 - 圣埃克苏佩里
这本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王子的冒险之旅,通过他与各种奇特角色的相遇,深入探讨了友谊、爱和人生的意义。

《鲁滨逊漂流记》 - 丹尼尔·笛福
这本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海难后被困在一个无人岛上的故事。

他通过勇气、智慧和创造力克服困难,生存下来并建立了新的生活。

《哈利·波特系列》 - J.K.罗琳
这一系列的魔幻冒险故事以哈利·波特为中心,描述了他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的成长和与黑魔法的斗争。

这些故事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描写。

《格列佛游记》 - 乔纳森·斯威夫特
这是一本关于格列佛船长的冒险故事,他在航海中遭遇了各种奇特的岛屿和生物。

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书中探讨了人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局限性。

叙事性作品(上)5

叙事性作品(上)5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 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 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 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 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 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 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 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 力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 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
第二节 叙述内容
行动元" ①"行动元"功能:推动情节发展;行动的 行动元 功能:推动情节发展; 目的, 意义与基本方法( 情节的动因: 目的 , 意义与基本方法 ( 情节的动因 : 做什么" "做什么") 雪狼湖 宁静雪 胡狼 玉凤 梁直 母亲 西游记 师徒 妖怪 神仙 西厢记 张生 莺莺 崔母 红娘 郑恒
一,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的构成: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 ,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 场景; 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倒叙 插叙 顺 叙 按照历史先后逻辑,情感逻辑 按照历史先后逻辑,

叙事性文学作品

叙事性文学作品

叙事性文学作品(二)一、叙事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一)叙事散文中的记叙(叙述)。

1、概念: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作用:使读者对人物特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二)叙事散文中的描写。

1、概念: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

2、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所描写的事物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环境描写(经常考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2)人物描写主要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它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叙事散文中的议论。

1、概念: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所发表的看法或见解。

它往往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2、作用:起到画龙点睛或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有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先叙后议,画龙点睛;先议后叙,出了能揭示中心之外,还会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四)叙事散文中的抒情。

1、概念: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它有两种形式:(1)直接抒情:作者在心底里直接、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用:可以透过作者的感情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它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叙事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只列举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

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先贬抑(颂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人物感情、形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并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端正做题的态度。 • 做阅读理解题总体思路是:通过什么事件表 达什么感情。这就要求必须有端正的做题态 度。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 • 最后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叙事类文章阅读理 解的能力,就必须以课本为阵地,在掌握阅 读理解的原理方法的基础上,以课内外为练 兵场,多读多练。当然由于时间紧,我们在 复习资料的选择上不宜过多,选定一本适应 学生能力的为训练重点。
• 4、答题力求规范,有一些答题模式可以交给学生 们,要教给他们一些答题的思路。我们简单举一些 例子, • 如:“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 • 先观察句子的特点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结构上 的作用(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过渡); • 结合语境,抓住句子表达时最关键的词语,指出其 语境意。 • 此类题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达中起关键作 用的语句(总结,点题,伏笔,照应等等),或是 一些运用比喻、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 还比如:结尾段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或展示结局, 或升华情感,给读者简明、清晰、深刻的印象。 ② 深化主题: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③提 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 第三、找准关键句子 • 叙事类文章由段构成,段由句子构成。句子, 尤其是关键句子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做阅 读理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种句子:a能表现文 章主要意思的中心句。b为表现中心深化中心 服务的描写句和议论抒情句。c起过渡作用的 句子。d在某一部分起总领作用的概括性句子。 e为下文埋伏笔的铺垫性句子。f前后呼应的 句子。
叙事性文学作品 阅读复习
《课标》要求:
• 现代文阅读要“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 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 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 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 “重点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 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 作品感受等方面”;“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 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欣赏文学 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 己的评价.
• 第二、锁定关键词语 • 叙事类文章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 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 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那么,对叙 事类文章的关键词如何分析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明白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一词多义 等。二是结合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三 是注意实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
• 第四、理解艺术表现手法 • 叙事类文章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对比、烘 托、夸张、讽刺、象征手法、以小见大、托 物言志、欲扬先抑等。一篇文章往往以某一 种为主,理解艺术手法有利于感悟作者的思 想倾向。
• 第五、联系感情色彩,品味修辞手法 • 修辞是文采之一。恰当的修辞使文章增色不少。做 阅读理解题,品味修辞的妙出,也是常用的方法。 一般来说,比喻能生动说明事物的特点;拟人使事 物具有人的特点,亲切;排比一气呵成,增强文章 气势;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反问加强语气,设问 引起读者思考。当然,做题时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稍 做分析,使回答全面完整。学生答题时可联系所读 文章进行分析,力争回答全面细致。
• 10年《撕毁的信任》 • 1、.请说说“撕毁的信任”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 • 2、决定江玲玲由“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到“瞪着大大的眼睛, 感到难以置信”的原因是什么?(2分) • 3、从结构技巧上看,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小说 情节分析。(4分) • 4、下面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揭示出了人物怎 样的性格特征?(2分) • 江玲玲如落冰窟,周身透冷。这是直播节目啊!此刻,自 己的老师、同学和家人也一定在电视机前观看,那岂不是丢人 现眼了吗?她只觉得怒火中烧,一把抓住那幅画就撕。 • (2)从全文看,下面这句话中的“懊悔”包括哪些内容?(2 分) • 江玲玲的眼眶里,涌出了两行懊悔的眼泪…… • 5、小说倒数第二段借谢老的话间接告诉我们,江玲玲对男友 曾经有过“一份真诚的信任”。你认为江玲玲的信任“真诚” 吗?为什么?(3分) •
考生易出问题:
• 1、对文章中心把握不准确 • 有些学生答案与文意悖谬,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主 要是没有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牵强附会的理解。 文章的中心就好比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选材、构 思、表达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安排的,学生不理解文 章的意思,正确做题自然无从谈起。 (一)文体知 识掌握不够系统 2、文体知识好比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学生一旦 掌握它,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相反,大多数学生 做题不着边际,就是因为文体知识太贫乏。
——《那树》 “咬”“呻吟”“屠杀”等词写出了人类 残忍砍伐大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的谴责。
方法归纳
考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和词语表达效果。 常见答题形式: (词语), 写出了 内容, 表达了作者 情。
的特点或 的思想感
方法归纳
考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表现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抨击了) 的 思想(精神、实质).
• 2008年,小小说《糖罐的秘密》李晓琴(16分) • 1.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 糖水、 、 、 、 等四件事。(4分) • 2.根据语境,简要说说第⑤段画线句“我听了之 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 ”表达了我怎 样的感情?(2分) • 3.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 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 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4分) • 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 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的含义。 (3分) • 5.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3分)
考点预测: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重点是 关键词语在特殊语境中的含义 2、理清行文的思路:大多考查情节的发展变化或人物 感情的发展变化,文章的线索。 3、把握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4、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人物言、行、肖像、心理活动 把握人物性格。
• 5、领悟作品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和效果,主要 涉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文章的表现手法如 欲扬先抑、对比手法、以小见大等。表达方 式及作用等。 • 6、考题会注重渗透“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章主旨、整 体感知行文思路、整体感知表现手法 • 7、自主性、开放性在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多 角度的探究、个性化深刻体验。
• 3、审题不清 • 古语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记叙文阅读理解 中,主要表现为审题一字之差,与正确答案相距十 万八千里。这种由于粗心大意,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答题不规范,白白丢分的现象在考场上比比皆是。 4、回归题干所在语段抓住关键信息能力低;不知 道答案该在什么地方去寻找。 • 5、概括不全面,回答不完整; • 6、语言表达能力差,语病和错别字较多。 • 总的来说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 领悟、分析、评价的能力很弱,学生的阅读面太窄, 语言驾驭能力不强。
复习的策略:
• (一)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明确各种文体 知识,以记叙文为例: •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 可以写人、叙事、写景、抒情。从文体知识角度, 应从以下方面掌握: • 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 2、读懂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 • 3、分清记叙的顺序、详略、人称。 • 4、抓住记叙的线索 • 5、理解所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 11年《古宅的命运》 • 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 请指明“此”的具体含义。(2分) • 2.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 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4分) • 3.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 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 概括作答。(4分) 4.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 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 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4分)
• 3、尊重原文,答案尽量在原文中找。 • 叙事类文章阅读理解设置的问题来源于所给 的文段,这就限制学生必须进紧扣文章做题, 而不是游离于文段之外,所以尊重原文是做 题的重要原则。正因为问题来源于所给的文 段,所以在文段中找题目的出处,并在其上 下文找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加以分析引申, 往往就能找出蕴涵着的答案,所以答案尽量 在原文中找是做题的捷径。
方法归纳
考点: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从文章结构上看:①承上启下,过渡;②首尾呼 应。 从文章内容上看:①引出中心(主题);②总结 全文,点明主题(深化主旨)。
方法归纳
• 2009年,散文《转身》15分 • 1、文章详细描写了三幅典型的“转身”画面,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三幅画面的内容.(3分)⑴ ⑵ ⑶ • 2、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 ⑴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 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 • ⑵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 褴褛的衣襟…… • 3、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3 分) • 4、秦岭深处作者遇到小女孩前的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分) • 5、文章末尾用一连串的“追问”到以“等一等,等一等,能 否再转回来”的诘问作结,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请从内容 上谈谈结尾三段对中心的表达作用。(4分)
主要考点: • 1、理清线索(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 • • • • • 2、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归纳人物性格;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包括指代词所指内容) 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根据情节,分析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6、从文中获得的启示等方面。 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 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 信息筛选提炼能力等综合能力。
• 2、审清题意,找准突破口。 • 叙事类文章讲究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之有彩。做这类题,首先要看看提了什么问题, 是从什么角度提的,是从中心角度、结构角度,还 是从文采角度;有哪些限制性条件,比如用原文回 答,限制答案字数等;然后找到问题在原文的出处, 有针对性的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 第一,关注阅读文章题目 •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它通常限定文章的范围、 体裁,有时是文章的线索,有时是文章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