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侵润和转移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肿瘤医学教案

肿瘤医学教案

肿瘤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肿瘤医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分类以及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培养学生对肿瘤医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肿瘤医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 肿瘤医学的概念和病因2. 肿瘤的分类和分期3. 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4. 肿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过程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病例的介绍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肿瘤医学的相关问题。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解剖的实际操作,以加深学生对肿瘤学的理解。

3. 讨论教学法:设置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一位著名的肿瘤医学专家的名言或报告,引起学生对肿瘤医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和病因阐述2.1 概念:介绍肿瘤医学的基本概念,如何定义肿瘤以及肿瘤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2.2 病因:探讨肿瘤发生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

3. 分类和分期讲解3.1 分类:介绍肿瘤的分类方式,如按病理学类型、组织来源、病程特点等进行分类。

3.2 分期:讲解肿瘤分期的意义和常用分期系统,如TNM分期、FIGO分期等。

4. 常见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4.1 临床表现:介绍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如乳腺癌、胃癌、肺癌等。

4.2 诊断方法:介绍肿瘤的常用诊断方法,如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4.3 治疗方法:讲解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5.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5.1 实验室检查:介绍肿瘤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肿瘤标志物检测、遗传学检测等。

5.2 影像学检查:讲解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X线、CT、MRI等。

6. 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发展过程6.1 生物学特征:探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增殖能力、浸润和转移能力等。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1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1/28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钙粘蛋白选择性地与同种分子亲和性结合,这种粘 附反应是利用其细胞外结构中“组-丙-颉”(HAV) 序列来识别和介导的,钙粘蛋白的功能依赖于胞浆内 结构与细胞骨架元件之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 的与三种胞浆连锁蛋白(catenin)α、β、γ结合, 这些分子与钙粘蛋白一起位于细胞的粘附小带(zonule adherin)上,参与连接的形成与稳定。
根据基因克隆免疫学特征及分布组织不同,将钙粘 蛋白家族分为三个亚类: ①E-Cad:见于成熟上皮细胞; ②N-Cad:成熟神经组织及肌肉组织; ③P-Cad:起初在胎盘及上皮基底层发现,后来发现发 育过程中在其它组织也有短暂表达。
近来又发现新的亚类,如内皮细胞钙粘蛋白和桥连 粘附蛋白(desmoglein),以及V-Cad,M-Cad,B-Cad, R-Cad,T-Cad等。
同质型粘附下降,促进肿瘤细胞从瘤体上脱落, 所以CAM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1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1/28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1)钙粘蛋白(Cadherin) 钙粘蛋白是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是一组依赖细胞
外Ca2+的CAM,介导Ca2+依赖性细胞间粘附,通过同类 或同分子亲和反应相结合。钙粘蛋白参与建立和维持 细胞间连接,可能是最重要的形成细胞间联系的细胞 粘附因子之一。
养和氧的供应,二是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多肽生 长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PDGF等),刺激肿 瘤细胞生长。
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1/28

肿瘤侵袭与转移

肿瘤侵袭与转移
Tiam1, NDPKA could interfere with this binding , modulating the GEF acting of Tiam1 by control of its binding to the plasma membrane
• Interactions regulating the activity of small GTPase
第八章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阻止肿瘤转移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一、肿瘤侵袭(tumor invasion)
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其起源部位沿组织间隙 向周围正常组织扩张性增生的过程。其 标志是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
肿瘤侵袭生长行为有以下特点: 侵袭的肿瘤细胞能侵占和排挤周围正常 组织,但瘤细胞并未与原瘤灶分离 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功能有干扰或破坏
二、肿瘤转移(tumor metastsis)个别瘤细胞能脱离原发肿瘤,通过侵润在周围间质中 生长,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迁移至其他部位继续增殖生 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 继发灶可再增殖,继发侵袭生长和形成新的肿瘤,并 进一步发生转移,产生继续扩散和转移。
侵袭生长是癌组织扩张的先行活动,转移是瘤体达到 一定数量和体积后才会出现的现象。转移时伴有侵袭 生长,但侵袭生长并不一定发生转移,两者相辅相成。
➢ NDPK regulates the MAPK pathway by modulating the phosphorylation site of the kinase suppressor of Ras (KSR)
➢ NDPKA functions as a GAP of Rad
•Interaction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

《癌细胞转移与浸润》课件

《癌细胞转移与浸润》课件

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癌细胞转移与浸润的情况会影响治疗 的选择,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 需要采取全身治疗的方法,如化疗、 放疗、免疫治疗等。
了解癌细胞转移与浸润的情况,有助 于医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对肿瘤预后的影响
癌细胞转移与浸润的情况是评估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癌细胞转移与浸润的范围越广,患者的预后越差。
浸润的机制与过程
• 总结词:浸润的机制主要包括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细胞外基质降解、肿瘤血管生成等,浸润过程包括癌 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黏附、迁移和侵入新组织等步骤。
• 详细描述: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是浸润机制的重要环节,癌细胞通过黏附分子与正常组织细胞发生黏附,从而在组织中扩散。同时,癌细胞可分泌多种酶类,如蛋白水解酶和胶原 酶等,降解细胞外基质,使癌细胞得以扩散。肿瘤血管生成也是浸润的重要机制之一,新生血管为癌细胞提供养分和氧气,并成为癌细胞扩散的途径。浸润过程包括多个步骤,首先是 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然后通过黏附分子与周围组织发生黏附,之后癌细胞进行迁移和扩散,最后侵入新组织并增殖。
免疫治疗在癌细胞转移与浸润中的应用
探索免疫治疗在抑制癌细胞转移与浸润中的作用,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
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表型等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
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 2 3
肿瘤标志物的筛选与鉴定
筛选和鉴定能够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和评估治疗 效果的肿瘤标志物,提高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准确 性和有效性。
癌细胞浸润的分子机制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肿瘤组织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为肿瘤浸润提供养分和通道。

肿瘤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肿瘤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19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附表 骨髓和区域淋巴结中ITC的检测与 原发性肿瘤部位的关系
原发性肿瘤
骨髓检出率
肾癌 乳腺癌 胃癌 结-直肠癌 前列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 胰腺导管癌 食管癌
引自Hermenek(1999)
~20% ~30% ~30% ~30% ~35% ~50% ~50% ~40%
区域淋巴结 检出率
~15% ~90% ~50% ~45% ~15% ~75% ~50%
20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 整 合 素 α2β1 ( VLA-2 ) , α3β1 ( VLA-3 ) , α5β1 ( VLA-5 ) 和 α6β1 ( VLA-6 ) 在 癌 细 胞 表达的改变(增加或减少),视具体 的癌瘤而定。
2.E-cadherin在癌细胞的表达程度与癌 细胞的侵袭转移潜能呈负相关。
3.CD44 在多种高转移性癌细胞上呈 高表达。
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肿瘤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 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至靶 组织或靶器官,长出与原发瘤不相连续 而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这个过程称 为转移。前者称为原发瘤,后者称为转 移瘤或继发瘤。
成成份:各型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糖蛋白 和蛋白聚糖。 ECM降解酶系统包括五类降解酶,其中以基质 金 属 蛋 白 酶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最为重要。

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

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病理学实验教案-肿瘤篇课时安排:每章节2学时,共10学时教学目标:1. 了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掌握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3. 熟悉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4. 能够分析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并进行初步的病理诊断。

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2.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3.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4. 肿瘤的诊断标准5. 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初步诊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和诊断标准。

3. 实验操作法: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肿瘤病理切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病理切片观察:评估学生对肿瘤病理形态特点的识别能力。

3.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肿瘤诊断能力的运用。

二、第一章节: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教学内容:1. 肿瘤的定义:介绍肿瘤的概念、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2. 肿瘤的分类:讲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分类及区别。

3. 肿瘤的命名原则:介绍肿瘤的命名规则和命名方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

2. 互动问答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巩固知识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定义、分类和命名原则的理解程度。

三、第二章节: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 肿瘤的病因:介绍肿瘤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感染因素等。

2. 肿瘤的发病机制:讲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分子机制。

3. 肿瘤的临床表现:介绍肿瘤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肿瘤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理解程度。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机制讲课文档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机制讲课文档
我国:170万人/年死(居死因第1位);城市:肺癌、 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肛门癌;农村:肝癌、肺癌、胃癌、 食道癌、结直肠癌和肛门癌。
2
3.预后:治愈率约50现在%二页;,总共死六十五因页。 :浸润、转移和治疗的并
(二)目前主要研究目标 1.病因、发病机制;
2.浸润、转移机制;
3.治疗工程。 *目前治疗现状
11
现在十一页,总共六十五页。
(二)肿瘤的扩散
(spread of tumor)
直接蔓延(direct spread)
*原发部位→沿组织间隙、脉管、N囊衣等 侵入、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 举 例:①食管、气管瘘,②阴道直肠瘘。
转移 metastasis
①.概念: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 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 型的肿瘤的过程。
淋巴结
16
原发瘤
现在十七页,总共六十五页。
转移瘤
17
淋巴结
相互融合 ,
呈姜块状
18
现在十八页,总共六十五页。
淋巴结肿大
19
现在十九页,总共六十五页。
腋窝淋巴结 乳腺肿块
20
现在二十页,总共六十五页。
鼻咽癌颈部淋 巴结转移
21
现在二十一页,总共六十五页。
淋巴结转移性腺癌
22
现在二十二页,总共六十五页。
(3)恶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 生成>丢失
*说明:恶瘤细胞的生长动力学在治疗上的意义
4422
现在四十二页,总共六十五页。
①抗癌药物主要对DNA合成期癌细胞
起作用;
②高生长分数的肿瘤对化疗敏感;
③手术、放疗→瘤体损伤、缩小→残存
瘤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对放、化疗 敏感。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自80年代后,提出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全新理论:
基因调控下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调 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 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它涉及到:
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 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肿瘤 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
用特异抗体或反义mRNA处理后,可恢复其 侵袭性。
3、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突变——非侵袭性肿瘤变为 高侵袭性肿瘤。
(三)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瘤细胞的运动: 原位运动:瘤组织侵袭时,瘤组织外层的瘤细胞向周围微环境伸出伪足 瘤细胞与靶组织接触和进入周围组织的细胞间隙时
伪足可牢固的粘附于靶组织或细胞
二、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是其 脱离原发瘤到转移的开始阶段。
(一) 瘤细胞在脉管中的锚定粘附
少数在循环中运行并存活下来的瘤 细胞常相互集聚形成微小肿瘤栓子,当 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牢固地附着在 脉管内皮层。肿瘤细胞锚定粘附过程受 多种因素调节。在脉管内皮细胞表面有 选择素系列粘附因子。
肿瘤转移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侵袭和转移的概念
癌细胞侵袭: 癌细胞离开其原瘤灶组织 侵犯了邻近组织, 并在该处继续繁殖生长, 这个过程称之为侵袭。
转移:
癌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 进而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部分瘤细 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 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和 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
1)粘附能力:高转移瘤细胞与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与非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肿瘤学概论讲课教案设计

肿瘤学概论讲课教案设计

肿瘤学概论讲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肿瘤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肿瘤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

3. 理解肿瘤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4. 培养学生对肿瘤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肿瘤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肿瘤的分类和分期。

3.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机制。

4. 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5. 肿瘤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肿瘤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诊断和治疗原则。

难点,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控制。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PPT、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进行系统讲解。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临床实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言引起学生对肿瘤学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肿瘤的定义、分类、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

3. 互动讨论,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案例分析,结合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临床实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PPT等。

2. 教学实验设备,显微镜、培养皿、实验药品等。

3. 临床实习场地,医院、实验室等。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八、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

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希望能够使学生对肿瘤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肿瘤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肿瘤浸润与转移PPT教案

肿瘤浸润与转移PPT教案

正常组织血管
肿瘤组织血管
诱发血管形成 (Inducing Angiogenesis)
During tumor progression,an "angiogenic switch"is always activated and remains on,causing normally quiescent vasculature to continually sprout new vessels that help sustain expanding neoplastic growths.(Hanahan and folkman,1996)
血管壁的基底膜进入循环; ⑤在循环中运行逃避免疫系统识别与破坏; ⑥到达继发部位后,在有新生血管形成的前提下增殖,形成转移灶。
诱发血管形成 (Inducing Angiogenesis)
Maturation factors No growth factors Tight
Support cells
[1]Oncol Rep. 2015 Oct 26. doi:10.3892/or.2015. 4348 [2]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2015:421285. doi: 10.1155/2015/421285. Epub 2015 Sep 17
Claudins
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s):家族成员众多,对于维持 细胞之间的正常粘附有重要的作用。正细胞粘附既是维 持组织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也是细胞运动和发挥功能的 调节因素,并且对细胞的增殖、分化有重要影响。
诸多研究表明,其在诸多肿瘤中呈现异常表达的状态,
如乳腺癌、大肠癌、胃癌、肝癌等,且与肿瘤细胞的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侵润和转移肿瘤侵润和转移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叶秀峰概念: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通过各种转移方式,到达继发组织或器官得以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

临床实践观察各种肿瘤转移的客观现象,认识到肿瘤转移主要是通过淋巴道、血道和种植等途径转移。

但某些肿瘤转移的特异性和某些器官对转移癌的“易感”性,不能完全用解剖学的观点解释。

历史:1889年Peget就提出了“种子—土壤”学说,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殊的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的环境(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

1929年 Ewing就以器官的血液、淋巴的引流方向来解释转移的发生。

1952年 Luclee注射鳞癌细胞于兔的股静脉或肝静脉内,相同情况下,在肝内的转移灶总比肺内多。

许多学者也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一“特殊亲和”现象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其机制至今仍在探讨之中。

肿瘤转移包括原发肿瘤扩展浸润、肿瘤细胞脱离、转送和继发性生长等环节。

肿瘤浸润和肿瘤转移是互有关系的不同病理过程。

肿瘤浸润是肿瘤转移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有浸润就必然发生转移,然而肿瘤转移必定有浸润。

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

肿瘤转移步骤为: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群体→浸润并在周围间质中生长→突人脉管系统或腔道(如浆膜腔)并被转运到达靶组织→穿透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壁并在基质中不断增生→形成新的继发瘤第一节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一、肿瘤多步骤转移机制各种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是相似的,它们包括以下步骤:(一)早期原发癌生长在原发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养料是通过邻近组织器官微环境渗透提供。

(二)肿瘤血管形成当肿瘤直径达到或超过1~2mm时,经微环境渗透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保证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时,向肿瘤提供养料的血管逐步形成。

(三)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使粘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瘤细胞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上脱离形成游离细胞。

这些脱落细胞通过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如纤维蛋白溶解酶、丝氨酸蛋白酶等,破坏细胞外基质,导致肿瘤细胞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

(四) 进入脉管系统肿瘤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不仅与原发肿瘤生长有关,而且也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

新生毛细血管基底膜本身存在缺损,薄壁小静脉的壁也有缝隙,加上微小淋巴管道等脉管结构为肿瘤细胞提供进入循环系统的便利条件。

(五)癌栓形成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在运送过程中大多数都被杀死破坏。

只有极少数转移倾向极高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

(六) 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在循环中幸存的癌细胞到达特定的继发组织或器官时,通过粘附作用特异性地锚定在毛细血管壁上,并穿透管壁逸出血管进入周围组织。

这些肿瘤细胞逃避宿主的局部非特异免疫杀伤作用,在各类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增殖生长,最终形成转移肿瘤灶。

(七)转移癌继续扩散当转移癌灶直径超过1~2mm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与肿瘤连通。

肿瘤细胞通过上述相同机制,可以形成新的转移癌灶。

二、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进入循环系统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尤其转移在临床上为绝大多数肿瘤的致死因素。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生长发展中密不可分的相关阶段。

侵袭指癌细胞侵犯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进人循环系统的过程,同时癌细胞在继发组织器官中定位生长也包含侵袭。

转移指侵袭过程中癌细胞迁移到特定组织器官并发展成为继发性癌灶的过程。

侵袭和转移是同一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侵袭贯穿转移的全过程,侵袭是转移的前奏,转移是侵袭的结果。

侵袭作为肿瘤转移的起始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展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是肿瘤侵袭的前提。

增殖活性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基础,但侵袭与转移的实现还取决于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的破坏能力,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以及对侵袭转移中所遭遇环境的适应性等因素。

(二)肿瘤细胞的分离脱落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过程,首先是从瘤母体分离,然后再向周围组织侵袭。

肿瘤细胞的分离倾向与细胞结构的变化和粘附力下降密切相关。

从分子角度分析,肿瘤细胞间存在一族调控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的分子称为钙粘连素。

它们是钙依赖性跨膜粘附因子,具有同种分子亲和性。

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钙粘连素对维持多细胞结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人观察到,多数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可具有E-钙粘连素高表达水平,而分化程度低的癌肿则表达水平低。

当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发生突变时,可使非侵袭性肿瘤变为高侵袭性肿瘤。

若将E-钙粘连素cDNA转染进入高侵袭性肿瘤细胞中,这些细胞的侵袭性和运动性受到极大限制。

当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分离脱落后,必须穿透原发肿瘤周边结缔组织才能进入脉管系统。

这些结构即细胞外基质(ECM)主要由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糖蛋白和蛋白多糖四种组成分子组成。

这些结构的降解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肿瘤细胞本身可产生多种分解酶,包括尿激酶型纤溶酶、组织型纤溶酶、组织蛋白酶、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酶等。

这些有机成分可分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

(三)恶性肿瘤细胞的运动性和趋化性在侵袭过程中,各种溶解酶破坏肿瘤细胞外基质的同时,肿瘤细胞必须移动进入基质。

肿瘤细胞具有阿米巴运动,现已被国内外研究者所证实。

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与转移倾向呈正比关系。

肿瘤细胞的运动较类似白细胞的运动方式。

运动过程包括细胞运动前缘与基质的粘附和细胞后缘的去粘附。

许多因子可促使肿瘤细胞运动,包括:①刺激肿瘤细胞运动和侵袭的因子:如自分泌运动因子(AMF)。

②刺激肿瘤细胞生长和运动的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Ⅲ、肝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多种细胞素包括IL一1、IL一3和IL-6③刺激肿瘤细胞运动但抑制其生长的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GF)、干扰素等。

这个过程至少包括:①肿瘤细胞受体与周围基质配子的结合。

②配子一受体结合使调控信号进入细胞内。

③细胞支架移动使细胞伪足样伸展起动。

(四)血管形成与肿瘤侵袭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对原发肿瘤细胞本身的增殖和生长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肿瘤侵袭转移的必须条件。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肿瘤血管形成参数可作为判断肿瘤患者预后的较好指标。

肿瘤细胞和宿主的内皮细胞、上皮细胞、间皮细胞及白细胞均可分泌释放多种活性因子,诱导肿瘤血管形成。

这些活性因子包括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血管营养素、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s)、肿瘤坏死因子(TNF—a)、EGF、TGF—a、TGF—J3和白细胞介素8(IL一8)。

PD-ECGF:对绝大多数细胞有极强的促分裂作用VEGF:仅对内皮细胞有特异性靶效应。

调节VEGF的分泌释放是目前较集中开展的工作,目的在于通过阻断肿瘤分泌VEGF来达到抑制肿瘤转移.并且已有乐观的报道。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可望成为阻断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肿瘤转移---肿瘤细胞从循环系统进人继发器官通过侵袭方式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绝大多数在短期死亡。

肿瘤细胞死亡的原因:肿瘤本身的因素,可以是细胞自身缺乏变形性以至不能顺利通过循环管道系统;也可能是细胞缺乏形成癌栓的能力,或是肿瘤细胞表面缺乏粘附因子。

宿主因素则是多方面的,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清除肿瘤细胞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及血小板等.只有具有高度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才能摆脱上述种种易损因素,通过循环系统到达继发脏器,锚定粘附,逸出血管,最终在继发脏器增殖生长形成转移癌灶。

(一)肿瘤细胞锚定粘附大多数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在转运过程中被杀灭。

惟有少数高度活力高转移潜能的肿瘤细胞存活下来,并相互聚集形成微小肿瘤栓簇。

当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必须牢固地附着在脉管内皮层,这是为以后逸出血管进入继发脏器基质增殖生长的先期准备和必要条件。

在通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周期性频繁脱落更新。

因此磨损或撕裂的内皮可以形成暂时的裂隙,使基底膜暴露在外。

这种内皮的损伤和基底膜的暴露为肿瘤细胞的成功附着提供了基础。

肿瘤细胞在循环系统转运过程中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并绞结成簇,当脉管内皮损伤时有助于血小板的粘附,内皮细胞修复早期形成的纤维蛋白原可增强血小板的粘附能力。

肿瘤细胞 -血小板簇可通过血小板与损伤内皮的粘附锚定在内皮表面,这是肿瘤细胞在继发器官定位附着的关键环节。

另一种肿瘤细胞锚定附着的方式可能是一些较大的癌栓被微小脉管截获。

由此可认为高转移潜能肿瘤细胞容易在循环系统中形成较大癌栓,进而有较大机会在继发脏器着床存活,最终形成转移。

(二)肿瘤细胞逸出循环系统逸出循环系统涉及到脉管基底膜的降解和穿透以及肿瘤细胞穿过脉管后在结缔组织中的移动。

局部脉管基底膜的缺损通常伴随癌肿转移,而良性病变则无此改变。

当肿瘤细胞与脉管内皮粘附后,可诱导内皮细胞回缩,从而暴露细胞外基质。

肿瘤细胞可以与细胞外基质的有机成分结合,这些有机成分包括纤维结合素、层粘素和血小板反应素,它们可促进肿瘤转移定位在特异的脏器。

在肿瘤逸出血管进入脏器基质的过程中可分泌释放多种蛋白溶解酶。

不同组织器官基质的有形成分因自身特有性质而不同,如骨结构,胶原结构等,使它们对不同的蛋白溶解酶反应不同,从而决定了各种脏器发生转移瘤灶有不同的易感性。

(三)肿瘤细胞定位生长当肿瘤转移细胞与继发脏器细胞接触时,可反应性通过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产生多种信号因子,这些因子可以单独或联合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

此类因子包含有正调节信号和负调节信号并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1.肺衍生生长因子(LDGF一1):可促进前列腺癌的生长。

它对多种肺转移瘤细胞均有刺激作用,而对无转移能力肿瘤细胞无刺激作用。

2.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由转移肿瘤细胞产生,认为与肺的淋巴结转移瘤灶形成密切相关。

3. 1(IL一1) 和(IL一6):由肝转移肿瘤细胞分泌,能刺激转移肿瘤细胞的生长。

通过注射抗IL一1和抗IL一6抗体可抑制肝转移癌灶的生长,注射抗GM—CSF 抗体同样也能抑制肺转移瘤的生长繁殖。

负调节因子包括TGF—β,乳腺稳定蛋白及安飞调节蛋白,它们属于组织特异性生长抑制因子,在特定的器官发挥作用。

(四)转移的休眠临床观察到经成功切除原发肿瘤多年后患者发生远处器官转移,如眼黑色素瘤切除后患者可在术后20年发生肝转移而死于转移疾患。

这些存活的癌细胞如何保持休眠状态,并在远期产生恶性效应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这些细胞可以单个或簇状种植和贴附在结缔组织并停留在细胞周期G0期,这样逃避了机体的杀伤作用。

也有可能这些细胞参加正常细胞周期循环,肿瘤细胞分裂和死亡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使得肿瘤细胞数目和体积保持稳定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