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标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
中医药养生文化范文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而保持人体机能的平衡和协调是养生的基础。
中医药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并防治疾病。
中医药对养生的理论以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为基础,强调防病于未然,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个体化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养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环境变化,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需要注意阳气的补养,而阴虚体质的人则需注意调补阴气。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预防和调理。
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出现疾病才治疗。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只有保持身体的平衡,才能远离疾病。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养生文化强调内外兼修。
中医药养生不仅注重调理内在的身体机能,还注重外在的调养。
中医药强调通过按摩、针灸、草药治疗等外在手段来调理身体。
例如,按摩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草药可以补养身体的气血。
中医药养生文化概括了这些方法,并传承至今。
中医药养生文化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认为人体需要与自然环境相应地作息、饮食、生活等。
中医药注重四时养生,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四季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在夏季要避免过度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脾胃功能受损;在冬季要保暖,多摄入温热食物,增强体内的阳气。
总之,中医药养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整个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方式等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它注重个人化的养生方法,重视预防与调理,外养内修,并注重平衡的生活秩序。
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人们的养生方式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历史传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虽同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且二者在文化体系的分类上是不同的,但从辩证角度上看二者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如养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的中医药文化理念,同时中医药文化中也渗透着许多养生文化的知识,认识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学习中医药学,更好地应用中医药学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区别;联系一、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1.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价值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无法用文字将其全部表述出来,但主要的价值体系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也可以将其解释为天人相应或者是天人和谐,这在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很多学者经过研究都表示天人合一不仅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更可以反映出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1]。
其次是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其中大医精诚是对中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要求医者必须在精医道的基础上伴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而医者仁心则渗透出了一种佛家大慈大悲的思想,体现出了医者对病人的恻隐之心。
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顺应天道、修身养性这两个方面,其中顺应天道也被称为顺应自然,也就说人要适时而动,而修身养性指的对形和神的调养,强调清净无为,让人的身体更接近自然的要求。
2.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文化属性的不同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其中具备了我国传统辩证哲学、文学、历史学的知识。
中医药著作、中医大家、文物等是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中医药文化更重视中医理论和病症的发展规律,并将中医大家的理论、重要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作为了文化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医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地位,同时中医药文化也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最明显的体现。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关键词: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一、传统运动养生的核心内容及思想运动养生文化在我国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经不同时期的不同养生专家不断总结和补充,给运动养生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文化和新的形式,逐渐形成了运动肢体、自我按摩以练形;呼吸吐纳、调整鼻息以练气;宁静思想、排除杂念以练意的保健方法。
运动养生是指用活动身体的方式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中华民族的运动养生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调神、养精、练气为运动的基本特点,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相配合的保健活动。
1.强调“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典的养生及医学论述中,大都提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比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等。
古人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则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
说明身体的活动能够使体内精气流通,活动是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经常进行身体活动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由此可见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运动健身是传统养生学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身体活动达到健康的目的,是中医防病和养生的重点。
中医养生理论反对长时间坐卧,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说法,同时中医养生还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各种气功、导引、吐纳、按摩、拳术之类的运动养生健身法,以上均说明身体不运动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不难看出中医养生是非常重视锻炼,而且精于锻炼的。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认识到运动对人体健康及寿命的积极影响。
这些观点都说明了“运动”是维系生命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身体不间断地运动,才能使身体健康,从而不受疾病的侵扰,才能使整个生命过程充满活力。
所以,运动成为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应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全过程。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
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
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
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
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
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
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论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Me d i c i n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i n g ,d i e t r e g i n l e n ,h e r b a l h e a l h t k e e p i n g n i g o o d h e a l t h ,mo d  ̄ l - l l h e a l t h p r e s e r v a i t o n a n d me d i at e d
wi n e k e e p i n gi n g o o d h e a l t h . ‘
Ke y wqn d s : t r a d i i t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f o o d h e a l t h;me d i c i n a l f o o d h e a l t h; e mo t i o n a l h e a l t h;me d i c i n a l wi ne h e a l t h
we a l t h wh i c hi s d e v e l o p e d b yt h eCh i n e s e n a i t o n d u r ng t i ho u s a n d s o f y e a r  ̄ I ti s n e c e s 町 f o r u st o u n de r s t a ndt r a d i t i o n a lC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u n —
关键词 :中医药 ;养生 学;饮食养生 ;药膳养 生;情 志养 生;药酒养 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养生浅谈中医药文化养生在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曾经在历史上创造了许许多多令全世界惊叹的成就。
流传到现在并依然起着重大作用的中国医学就是这诸多成就之一。
中国医学又称“中医”,它与中国京剧、中国画并成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主要分为汉医、藏医、蒙医、苗医等。
中医学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夏商西周时期,药物分类思想已初见端倪。
春秋战国之际的《黄帝内经》的著成更是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中药养生的传统理念。
那么什么是中药养生的传统理念呢?那就是形神共养、协调阴阳、天人合一、统筹兼顾等。
所谓的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中药养生我们要遵循七大原则,即:①协调脏腑。
②畅通经络。
③清静养神。
④节欲保精。
⑤调息养气。
⑥调和调养。
⑦持之以恒。
中医的辉煌时期在古代,在中国近代开始没落,至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的摧残。
文革之后邓小平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和提高的物质条件,国家又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的中医药从此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呈现出一派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景象。
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中国的中医药大显神威,现在中国的中医药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很多外国人都对神秘的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崇敬之情。
中医同西医治病有着很大的不同。
西医治病主要靠的是药物的力量,而中医则完全不同,它力求用自然的力量或来自整体的力量来治病,这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
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
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中医文化介绍根据词典解释,“文化”就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而一般“特指精神财富”。
如此说来,一切关于中医药的知识如中医理论与物质如针具、中药等,及至跟中医沾边的都可以叫“中医文化”。
因为中医本身肯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
举例来说吧:一棵树自己长在那不能叫文化,如果是人栽种的,就属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关于那棵树的”学问”,如属于什么品种,如何栽种,有何经济价值等,叫“精神财富”,当然都是属于“文化”了。
同样,一个人伤风感冒,身上冷,出于本能,随便抓把草煮水喝了,一出汗好了,这事儿不能叫“中医文化”;而如果他能知道那草的“味辛性温,功能发汗解表”,那这个人就有些”中医文化”;如果把这件事儿作为介绍草药知识讲出个故事,显然就是“中医文化”了。
“百度”上关于中医文化就是这样说道的“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刻的事件等”。
但近年报刊上的“中医文化”概念似乎并非这么广为,以笔者所见到,大概存有如下所指:中医科普知识、与中医药有关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中医院特色环境氛围营造、临床思维中及医护技实行中的中医特色等。
《中国中医药报》存有一“中医文化”专版,其内容主要就是名医家了解,中医药历史典故、传说、趣闻,中医科学知识普及和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中医药理论了解与探讨等。
在有关的报导中,将中医文化与医疗、护理、人才培养、中医药产业、医疗安全并列入中医院的重点工作之一。
可见,“一般意义”上的中医文化的概念是“狭义”的,其内涵更接近“中医科普”,但与“科普”有如下不同:一是,科普是内行人写给外行人看的,而“中医文化”可以是内行写给外行的,也可以是写给内行的,甚至可以是外行写给内行的。
搞文学的介绍《西游记》中的中药诗,文史专家辑出《十三经》中的中医药知识,你能说不是中医文化吗?二是,科普一般是介绍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知识,而“中医文化”内容除“科普”外可以是任何与中医相关的知识但不是严格的理论探讨,即不是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论文河北医科大学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医养生。
通过这门选修课,我学到了很多有关中医养生的知识,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以后我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把这些中医保健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变我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采取正确有效的保健方法,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通过中医养生课程,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
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而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
以下,我将谈谈我在中医养生课堂上学到的一些具体知识,以及如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很好的实践它。
首先要清楚养生的要点:行动,坚持,观察,适合自己。
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行动是第一步。
再小的事,不行动的话,结果还是零。
中医养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的坚持,长期积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一个人要想有好的身体是与平时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紧密相连。
通过保健与养生课程学习让我了解了一些常用的保健技巧和养生理念,也对中华传统的中医养生之道有了粗浅的认识,更加的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的结晶。
以后我们在面对一些常见的、小的身体疾病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吃药打针才可以解决,还可以选择通过很多传统养生保健方法来治疗。
比如按摩一些保健穴位,拔罐,食疗,等传统中医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只要长期坚持去做有些疾病就能缓解,最后达到治愈的效果。
养生的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季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地度过一年四季。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四)慎医药
我们在选择中药时,一定 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正 确使用中药,化害为利。
谢 谢!
其实,“十问歌”对每一个医生,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清代医学 • 中国医学在清代发生一大变化,便是西医 学的输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文化 侵略,欧美医学输入中国。和中国原有医 学,不相容纳,出现中西门户之争。张锡 纯为近代提倡中西医汇通的著名医家。他 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至今影响深远。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金元理学一提倡时方 • 金元四大家,第一位刘完素创用凉药,所 谓降心火,益肾水。第二位张子和著《儒 门事亲》,专重攻下。第三位李东垣,他 的一家言是补中益气。第四位朱丹溪,主 张滋阴降火。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明代-总结经验、新的探索 • 明代医家李时珍是对中医药最有贡 献的一位,著《本草纲目》,总结 明以前本草家的经验。这部书不但 是中国药物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 有名的中药著作。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一)顺四时
所谓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这 一自然规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的规律。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二)节饮食
节饮食最重要的一点是 要浅尝辄止,要根据自 身体内需要合理地选择 食物,使身体内物质处 于平衡的状态。
中医养生四个要诀 • (三)调情志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周秦时代-医巫并存-中医学建立 • 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代名医,他第一 个主张医应该脱离巫祝独立,他是针灸治 病的创导人,也是历史上提倡脉学第一人。
中医药文化 简史
• 汉代一中医学全盛时期-完成三大医典——《内经》、 《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内经》不但是中国第 一部理论医籍,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实践医籍,它的实践 就是针灸。内经在针灸方面的经验,极其丰富,今天的针 灸学还是遵守它的规范。 •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药治经典著作,辨症识病, 随证用药的方法,是从伤寒论、金匮开始。汉末,外科也 有相当成就,三国时代华陀是中国第一位外科专家,他发 明麻沸散。华陀不但精于外科,还提倡体疗和健身运动, 他的五禽戏是中国最早的体育疗法和健身运动。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校选课论文)
河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外语学院专业:英语非师范姓名:***学号:**********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01/01/2011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的人受益。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发展、养生学的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
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中医药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学论文【摘要】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养生讲究辨证施用、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注重辨别人们的体质特点,并根据体质特点、所处地理环境特点、发病季节的气候特点,辩证用药调理。
本文阐述了不同体质的养成、变化和养生原则,并根据自身属于气虚体质的特点,从自己本身的饮食、生活和药理保健出发,结合中医体质养生思想体系的内容,提出合适的养生改进措施,从而达到保持身体健康,机体功能正常的状态。
【关键词】民以食为天药食同源无为而治【正文】名以食为天:从古至今,关于饮食的话题和食材的研究一向被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探究出了不少由饮食入手的养生之道。
饮食搭配和调养得当,可以充分地补充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营养,提高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正如《寿亲养老新书》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
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饮食是人赖以生存之本,合理地调配饮食,才能固气养精,供给五脏六腑的正常运作,长期合理的饮食规划,从长远看来对身体的衰老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从饮食的过程来说,饮食要“定时”,即三餐要有规律。
规律的饮食能使脾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供给身体所需的养分。
在学习和工作中忙碌的我们常常忽略早餐的重要性,或是畏寒索性睡过了早餐的时间,三餐的时间也比较随性,无规律可言,长此以往会损害营养的吸收效率和消化的程度,对身体的损害是可观的。
饮食也要“定量”。
看见喜爱的食物就多食甚至到饱胀的程度,不喜欢就少食,这样的偏食和过量饮食都是不对的。
吃得太多会加重脾胃的负担,使脾胃超负荷地工作,使胃壁变薄,胃粘膜受到损伤。
《内经·素问》中提到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正是这个道理。
饮食也不可过于追求速度。
饮食应当细嚼慢咽,充分发挥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从而减轻脾胃的负担,提高消化吸收的效率。
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和工作再忙碌,我们也不应该牺牲饮食的时间来增加工作效率,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反效果。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第一篇: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药养生传统理念小时候总觉得中药养生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般的学者所能领悟的。
一直以来不敢有所触及,总怕误了老祖宗几千年来的积淀。
最初只是抱着小听一下的想法选的课,不曾想一个学期的耳濡目染,竟使自己与“中药养生”亲近了很多。
虽是不及九牛一毛,倒也从老师那里了解些许。
从夏商西周《周礼》的五味五谷五药理论、春秋战国《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到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文革后改变中医命运的中共中央56号文件,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辨证统一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
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也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理,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在中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基础;都是从宏观自然现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种关系,并指导临床辨证与治疗。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
《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
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
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
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
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
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
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
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本科课程论文)院系:土木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姓名:胡永鹏学号:电话:课程: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任课教师:王子华选课时间:年月周二节摘要:作为世纪地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地传统文化,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自身,还可以使我们身边地人受益.本文将从中医药地发展、养生学地发展、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和药酒养生来进行论述.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地瑰宝,蕴含着丰富地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地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地宝贵财富.关键字:中医药、养生学、饮食养生、药膳养生、情志养生、药酒养生、发展正文:中医药地发展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地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地穴位紊乱,出版《图经》.明清以后,??在明朝后期成书地李时珍地《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地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地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鸦片战争以后,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但中医在中国仍有相当地地位和影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地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地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地常用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地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地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在现今世界地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地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在年月日发表“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地医疗政策.养生学地发展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精髓,它源远流长,亘绵数千年.我国医学对养生保健地研究由来已久,从两千多年前地《黄帝内经》开始,历代有众多地医家、佛家、道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刻地发掘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地中医养生理论.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地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地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各种养生方法”一、体质养生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地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地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地固有特性..阴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地文娱活动.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阳虚体质养生法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地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地情绪.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次日光浴,每次~分钟所得地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气虚体质养生法“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地“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香菇、豆腐、鸡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血虚体质养生法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地作用.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二.饮食与养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在这当中,饮食养生也被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大量研究,并且留下了大量宝贵地文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地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这句话中地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地,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地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地目地.kavU4。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中医养生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养生作为中医学的支点之一,根于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养生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
本文整理了8篇优秀的中医药养生论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论文写作与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中医药养生论文(8篇3000字论文)之第一篇: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模式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众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养生保健市场却呈现一片乱象,对中医保健技术挖掘不够,技术研究浅薄,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尤其突出。
该文提出了将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服务模式,有利于整合本产业资源,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带来发展资金,改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产业中国古代即有圣人不知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病,下医治已病等思想,都体现了现代健康管理的预防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理念。
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水平,摆脱亚健康状态,与中医简、验、廉、效的特点有相似性,由此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1 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存在的问题1.1 中医药健康产业份额少,服务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仅面对民众个体疾病发生后的应对,并且这个体系还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用于健康服务产业现有资产的80%为占人群总数20%的病患人群服务,占人群总数80%的亚健康和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却仍处于萌芽阶段[1],以单一中医技术为主打的如按摩、足疗、药浴、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此类服务机构并不能系统地满足民众对于健康的要求,整个中医养生保健行业缺少提供整体健康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机构。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中医文化伟大而源远流长,至少有5000年以上历史。
与其相比,现在西医学是建立在显微镜下的显微镜历史不过300年,个别西医专家贬低中医缺乏科学性,不能定性定量,这是不理解中医内涵的表现,中医的核心是哲学,体现的是一种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的再生哲理。
中医就医崇尚的就是“牵人体正气,阳入人体均衡;均衡则身心健康,过剩则生病”、身体某个部分发炎,产生了病菌病毒感染,人整体过剩引致局部气血瘀滞所致。
对此,发生改变人体内环境气候,把人体调理均衡,病菌自然也就可以丧失存活的条件,可以被人的免疫力正气所自然歼灭,病就可以复发。
中医的这种思维方法,已越来越被西医学界所注重。
西医治病追求的是杀菌,体现的是一种对抗、战争的思维。
使用抗生素消灭病菌,病是可以治好,但世界万物有矛必有盾,病菌在被杀死的同时会产生抗药性,发生变异,可变异成更毒的病菌。
结果是西医在消灭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在培育着新一代更强大的病菌,同时阻止健康细胞的正常增长发育。
中医养生法周礼上说:“乐以食。
”也是说:在食的时候听音乐可以帮助消化,因为耳朵一听到音乐,胃即开始运动,有助消化,夏季夜短,晚餐最好少吃,怕不容易消化。
饮酒可以陶治性情,堵塞血脉,也难招风大败肾,烂肠腐胁,所以还是太少尝为精,饱饭之后,尤其不容饮酒。
酒质不可粗劣,饮酒不宜快速,恐怕伤肺,肺是五脏之精,尤其不可损伤,酒醉未醒,口内大渴的时候,不可饮水及喝茶,水多会进入肾脏,成为停毒之水,造成腰冷,脚重加重膀胱的负担,并且会引发水肿和消渴等疾病。
关于吃饭,上时皆不必多饮,因为茶令能温虚冷,不过受寒之后,喝一两杯也没用,因为茶能消食,肚饥忌吃饭,晨起饮空肚茶难伤肾,无话不说忌避。
坐卧的地方如觉有风,要赶快避开,不可勉强忍受,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衰弱,易受风邪,开始不甚沉香时间一久必然成疾,因此就是在暑天,亦不可当风取凉和醉后扇风。
从前有人痛患头痛,彭祖看到他睡觉的地方有个洞抗拒脑后,叫做他封住,以后就不头痛了,所以俗话说:“神仙容易压脑后风”,就是由此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专业:会计学
姓名:纪国忠
电话:155********
选课时间:2014年6月周二9-10节
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从小接触到的第一个给我留下人与自然印象的是《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从自己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我的理解中,从整体观来看,人既然是在自然中产生的,就应该顺应自然,因为两者是一个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部分与整体相协调,形体与精神并重,当然人与自然与社会也是密不可分;从统一性来看,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功能与自然相统一,这种思想在古代就被成为“天人合一”。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紫仁杰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
正是从我们人与自然统一性与整体性的观点,《千字文》中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也启发了我们要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和生活,以此来保证我们身体上的健康。
人体在不同的季节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春季篇
春季,作为一年四季的开始,万物萌生,生机勃勃,人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季到来而日趋旺盛,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刺猬发春,万地俱生,万物以
荣”。
由于人体的活动量在春季逐渐加大,所以,血液循环、营养供给都需要相应增加。
肝脏则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脏器,在春季到来之时,肝脏的生理活动即随新陈代谢的萌盛而相应增加。
所以,春季是肝脏机能活动旺盛的季节,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春应在肝”的道理。
如果肝脏机能正常,就可以适应春季的变化而健康无病,反之,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就会出现由于肝脏失调而引起的一些病症。
肝气旺盛也使得人的精神情绪随之高昂亢进,使原有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疾患的人易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激愤、骚动、暴怒、吵闹等状态。
同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春困,因为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春季天气变暖,血
管、毛孔扩张,相对稳定的血流量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供应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从而造成春困。
春困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春季多风,而风邪是春季疾病外感因素的主要因素,它可能引发各种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所以春季要谨防流行病。
;春季是冬夏转换交替的季节,冷暖气流互相交争,时寒时暖,乍阴乍晴,天气变化无常。
气候的不稳定,使对气候敏感的人有诸多不适应,对此,敏感之人要注意起居调摄。
夏季篇
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正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
交,万物华实。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此时是新陈
代谢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
立夏之后自然界的变化是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是肝气渐弱,心气渐强。
夏季君火当令,天暑地热,暖热之气盛,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
同时,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
秋季篇
秋季是由夏向冬的过度阶段,多数生理指标在秋季都有一定的波动,秋季的生
理变化有的有利于健康,但秋季免疫力下降,说明秋季人体抗病力下降,易生病。
例如秋季感冒、腹泻也很多,另外一些慢性病在夏季因天热而缓解,秋季随气温降低便有加重趋势,这时严防受凉,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等加重很有好处。
秋季白天变短会影响人体内的生化过程,触及生物钟调节机制,甚至引发精神性疾病。
秋季易伤感,易“悲秋”。
花木凋零、草枯叶落、大雁南飞、动物人蛰都可触景生情引起愁绪,产生凄凉、苦闷、秉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灰色心理,精力难以集中、性格消沉、情绪低落、睡眠易惊醒、白天感到疲乏,这就是常说的“秋乏”
而且,秋季空气干燥,可使气管、喉、肺等呼吸道弹性降低并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少,使排出异物的功能减退;呼吸道血流减少,从而降低了吸气功能使得秋季易发疾病。
冬季篇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姐万物避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潜伏于体
内。
立冬以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寒冷。
冷空气的刺激,使人体皮肤毛孔紧缩,气血运行趋于体内,血流涩重缓慢。
气温变化幅度大,可使体温调节功效发生障碍,甚至使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功效降低。
冬天风沙大,寒风引起人们不快、忧虑。
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风暴的来临,导致大气中含氧量下降,尘埃增多,破坏了空气中的电离子平衡,使人感到压抑、紧张和疲劳。
由于空气湿度小,使人感到干渴、烦躁。
冬季,人们穿得厚、住得暖、活动少,饮食中食物含热量高,或饮食过多油腻、进补不当,可造成体内积热不能及时散发出来,容易导致胃肺火盛,出现“上火”的现象。
四季轮回与人体之前潜在的关联是什么?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你要想很好的完成你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你每一年里面,你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你来讲是至关重要
的。
自然界的寒、暑变化,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变化。
因而,生物也形成了相应的变化规律。
春季,气候温和而万物萌生;夏季,气候炎热而万物茂盛;秋季,气候凉爽而万物结实;冬季,气候寒冷而万物枯萎。
祖国医学将这一规律概括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也同样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发生生理上的变化。
这一变化是通过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来适应的。
具体说,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均随四时变化有相应的调节。
自然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
祖国医学将其归纳为:四时,六气。
四时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六气是指不同季节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特点。
就其气候特点来说,又可归纳为寒、暑两大类。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观察到了这一自然变化规律,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寒来暑往是有周期性的。
四时养生方法有哪些?
春季篇
饮食调养方面,适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葱;其二,宜多食甜,少食酸,这样可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如大枣,山药;其三要多吃些菜,例如菠菜,莴笋。
起居方面,晚上不要睡得太迟,早上要早起,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生发之气。
衣着方面,穿着上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到衣服不可顿减。
“春捂”习惯要保持,衣服宜渐减,衣着宜“下厚上薄”,体质虚弱的人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
中药养生方面,春季不防自制一些养生药膳。
药膳一般宜采用益气升发、养阴柔肝、疏泄条达的药物,配合相应的食物来调制,在选用药物时应避免过于升散,也要避免过于寒凉。
春季养生药膳常用的药物有:首乌、白芍、枸杞、川芎、人参、黄芪等。
夏季篇
饮食调养方面,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时注意水和无机盐的补充,多试蔬菜瓜果,如西瓜,西红柿,乌梅,草莓,绿豆。
饮品调养方面,切忌因贪凉而暴吃冷饮,会导致腹痛腹泻,可以自制一些药茶,或者喝茶、喝白开水来防暑解渴。
起居养生方面,在夏季人们每天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要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切记晚上不宜整完吹风扇或开空调。
衣着方面,可以尽量选择凉爽宽大的衣服、衣服的质地最好是棉质的,不仅柔软、透气,而且吸汗性强。
同时中腰养生方面,可选择一些益气生津、健脾和胃的药物,如五味子、酸枣仁、太子参等。
秋季篇
饮食方面,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事物,以防止秋燥伤阴,如银耳、赶着、燕
窝、蜂蜜等,同时要少辛增酸,多吃苹果、梨、石榴、葡萄等酸味的水果蔬
菜。
起居养生方面,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衣着方面气温会骤降,注意防寒保暖,即使增减衣物。
中药养生方面,按照“秋冬养阴”的原则应食用沈磊、白术、麦冬、生地等补药。
冬季篇
饮食方面,增加热量,保证有充足的热量与寒冷相抗衡,如羊肉、黄焖羊肉、狗肉、核桃等。
起居方面,要早睡早起,蒙头睡觉不可取。
冬天蒙头睡觉极易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
衣着方面,不可太紧注重双脚的保暖。
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肤温度最低。
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