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
《烈日灼心》观后感
《烈日灼心》观后感黑暗中的烈日电影《烈日灼心》以犯罪题材为背景,讲述了警方与罪犯展开激烈对决的故事。
作为一部警匪片,它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紧凑而刺激。
但与一般的警匪片相比,《烈日灼心》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现象的反思,使得整部电影更具深度和观赏价值。
首先,电影对警方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
正义的化身警察在追捕罪犯的过程中不断面临考验,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全凭良心和原则。
电影中的警察形象既有勇敢正直的一面,也有身心疲惫的一面。
在维护法律与正义的路上,他们必须面对痛苦和压力,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种对警察形象的细腻刻画,让观众见识到他们背后默默奉献和无私奋斗的一面,也使我们对他们充满敬意。
其次,电影通过罪犯的形象展示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片中的罪犯们并非一味地将人性恶劣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描绘,让观众对凶残杀人罪犯也产生了一丝同情之情。
他们背后的故事和生活背景,多少能够让人理解他们犯罪背后的一些原因。
《烈日灼心》审视了影响犯罪产生的社会环境,警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罪犯一概而论,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背后的问题以及如何减少罪犯的产生。
此外,电影的反腐倡廉情节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片中通过对警方内部腐败现象的揭示,提醒人们监督力量的重要性并引发了观众对警方公正性的质疑。
电影让人们深思,对于保持社会秩序来说,普通人应该如何参与其中,担当起监督的责任。
同时,《烈日灼心》对腐败问题的揭露也向我们传递了探讨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性。
最后,电影的拍摄技巧和良好的叙事结构也为整个故事锦上添花。
影片的氛围营造和镜头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喧闹的城市以及紧张的追捕过程。
电影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和跳跃式的叙事,使故事更加紧张悬疑,观众不禁沉浸其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片名《烈日灼心》,炎热的夏日和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相映成趣,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警方与罪犯在炙热太阳下的殊死搏斗。
总的来说,《烈日灼心》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通过对警察形象、罪犯形象和社会问题的刻画,以及故事的叙事结构和拍摄技巧,电影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深化。
破风观后感
破风观后感破风,这是一部在2020年上映的中国警匪类型电影。
影片以警匪对决为主线,通过男主角的追寻真相和追赶犯罪分子的故事,展现了中国警方的职业精神和无畏精神。
影片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情概述破风的剧情紧凑且跌宕起伏。
故事发生在一个沉寂的小镇上,当地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
男主角刘警察局长迅速组织警力展开调查,却发现案情并不简单。
通过反复推理和侦查,刘局长渐渐接近了真相,但他却被不法分子发现,陷入了生死边缘。
在关键时刻,他坚守警察的职业道德,奋不顾身地与犯罪分子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最终,他成功地将罪犯绳之以法,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警察的职业精神破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警察的职业精神。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危险,他们都毫不退缩地保护着社会的安宁。
刘局长是一位典型的警察,他在面对银行抢劫案时,始终保持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坚定的意志。
他不怕牺牲自己,只为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社会秩序。
在电影中,刘局长在追捕罪犯过程中,没有一丝怯懦和犹豫,始终保持着警察的威严和庄严。
他将职责与担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无私奉献,勇于担当。
他与罪犯展开生死较量时,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毫不退缩,不畏困难地捍卫着公平正义。
这种职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佩。
警察的无畏精神破风中所展现的警察的无畏精神令人瞩目。
面对生死考验,刘局长没有丝毫胆怯,而是勇往直前。
他不仅仅是为了抓捕罪犯,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电影中刘局长身处歹徒的枪口之下,但他却没有丝毫退缩。
他不顾个人安危,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人民的任务中。
他的无畏精神不仅令人钦佩,也展示了中国警察的风采和气度。
在警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强大的力量,看到了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
对警察职业的反思通过观看破风,我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警察是维护社会安全的守护者,他们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
影片中的刘局长,他的坚守和无畏,让我明白了一个警察承担的责任和压力。
警匪题材影视作品分析论文
警匪题材影视作品分析论文无论是美国还是其它国家,在现代文明的都市社会里,犯罪和破案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因此,警察——这个国家暴力机关的执法者的使命似乎也永无终止之日。
虽然犯罪和破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占得很小,警察和罪犯也并不是社会公民成员的主体,他们的分量也许无法与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相比,但它们永远是戏剧化矛盾冲突最外化,最突出的社会行为。
犯罪率逐年飙升,各种案件层出不穷,犯罪的手段复杂多样,破案历程千奇百怪——这些都给影视创作带来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
经历了日常无聊琐碎的普通观众,很期待在茶余饭后欣赏到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常故事——这就是警匪题材影视作品经久不衰的诱人之处。
题材与主题国内的公安题材电视剧多涉及犯罪,法律问题,叙事元素彼此混杂,多具备情节剧的叙事结构,这类电视剧往往不能独立成章,多集叙述的是一个大故事。
这一类影视剧已经成为国内现实题材电视剧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题材之一,有相当多的佳作成为收视热点,《大雪无痕》、《永不瞑目》、《生死卧底》、《公安局长》、《重案六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黑冰》、《黑洞》等,这些电视剧的题材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对当下转型期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与揭示上,它触动着整个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凭借其当下性,敏锐性,重大性的特点牵动着广大观众的注意力。
美国近二十年的警匪片,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梦幻”形式,与国内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不同,这种形式下的警匪影视作品经常会部分忽略时代背景和政治元素,部分忽略政府影响和政党政策,而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对事件本身的影响。
警匪电视剧也往往像电影一样,可以独立成章,一集一个故事,这种具备“不连续性”的特点,虽然在宏观结构上似乎逊色于国产电视剧,但是其单集的独立性也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毕竟观众可以在任意一集中随意融入情节。
从表现主体来看,普通警察,刑警,巡警,武警,特警,安全人员,谈判专家,特工,甚至交通警,消防警,都一应俱全。
从涉及的案件来看,刑事犯罪(《九.一八大案纪实》、《西安十二.一零枪案纪实》),经济犯罪(《冬至》),黑社会犯罪(《绝不放过你》、《黑洞》),跨国经济犯罪《升起的太阳》,恐怖主义犯罪(《爱国者的游戏》),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犯罪(《谍中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浅析警察形象在香港警匪电影中的转变
冲 锋 陷 阵 的陈 家驹 。 因 此 ,导 演 在 期 的香 港 警 匪 电影基 本延 续 的是 黄 金时期香港 电影 的套路 。 1 91 的 《 9" 年 五亿探 长 雷洛传 》 另 外 一个 代 表 便 是香 港 新 浪 潮 是风靡 8 0年代英雄 片 ( 匪片的亚 警 代表人物之一麦 当雄 的 《 省港旗 兵 》 类 )的延续 。相 比 《 察 故 事 》等 警 系列。这个 系列主 要讲述 “ 圈仔” 大 传 统 意 义上 的警 匪 电影 , 《 亿 探 五 ( 到 香 港 的 内地 偷 渡客 的称 呼 ) 对 长 雷洛 传 》注 重描 写 “ 雷老 虎 ”发 通过 自 己的智 慧和 胆 识 同香 港 警察 家 到成 为一 代 枭雄 的过 程 ,细 腻 精 斗智 斗 勇 的故 事。 以该 系列 第 一集 巧 的情 节设 置 更 能搏 人 眼球 ,而 不 为例 ,麦导将视线聚焦于反面角 色 , 是 仅 仅依 靠 刀 光剑 影。 不 过该 片 仍 反 之正 面 角 色却被 淡化 甚 至丑 化 。 然 也 延续 了上一 时 期对 于普 遍 存 在 相 比 片中 港警 的无 知 和 贪婪 , “ 大 于 香 港警 匪 电影 中的对 于 九七 回 归 圈仔 ” 的仗 义 、勇 敢和 智 慧 才 真正 问题 的思考 ,也 对政 府 和 警察 群体 被 导 演 所 推 崇。 同 时 , 该 片 拍 于 进 行 了负面 的评 价。该 片 中,也 出 18 9 4年。在 这一年 ,中国政府 同英 现 了常见 的 “ 型对比群体 ” 典 的模 式。 国政 府共同发布 了《 中英联合声 明 》 然 而警察 的个体 形 象也不再是 8 。 0年 香 港 对 于 内地 人 和 “ 圈仔 ” 有 了 大 代 中常见 的一 夫 当关、 武 艺超群 的 更多的关注 , 也有 了更 多的彷徨 。 省 超 人 形 象 ,而 是 有着 高 智商 高 情 商 《 港旗兵 》 “ 中 大圈仔” 砸抢的背后 , 同时又有着武 略和胆量 的综合 形象。 打 反 映 的 更 多是香 港 人 自己的迷 茫 和 19 2年 的 《警 察 故 事 3 和 9 》 对于 将到来 的 1 9 7年或 多或少 的恐 1 9 9 9 3年 的 《 重案 组 》都 不 约而 同地 惧。 警 察 形 象也 或许 是 香 港政 府 的 将 场 景设 置 在 了境 外 ,同 时 内地 公 个缩 影 , “ 圈仔 ” 同样 也 是 内 大 安 机 关都 有 有着 不 同程 度 的参 与 。 地 政府 的一 个缩 影 ,对 于 已经开 始 同时 ,犯 罪 分 子 不再 仅仅 是 依 靠暴 的 “ 量 ”双 方 会 有 怎样 的反 映 , 较 力 、无 力来 实施犯 罪 ,逐 渐 出 现 了 麦导在影 片中给 出了 自己的答案。 高 科技 犯 罪和 高 智商 犯 罪 的迹 象 。 = 、9 0年代承上启下 的转型期 警察 的形 象也 正 如上 文所 讲 的 更 为 18 9 6年 ,吴 宇森的 《 英雄 本色 》 全 能 。 笔 者 认 为 ,正 是 因 为 9 7的 不
警察故事2电影
警察故事2电影《警察故事2》是一部由成龙执导,成龙、谢霆锋、吴彦祖等人主演的警匪动作片。
影片讲述了香港警察陈家驹和洛阳警察谢天华联手缉拿毒枭,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追逐和激烈的枪战。
影片中的警察形象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无畏,更展现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毒品贩子的追捕展开。
在片中,陈家驹和谢天华两位警察为了抓捕毒枭,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在追逐和枪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技艺。
在敌人的狙击和陷阱面前,他们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和机智,最终成功地将毒枭绳之于法。
影片中的警察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英雄化,而是更加真实和立体的。
他们有着家庭、朋友、情感,他们也会有恐惧、犹豫、挣扎。
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罪犯,更是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他们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是更接近人性的一面。
《警察故事2》中的警察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英雄,而是更加真实和立体的。
他们有着家庭、朋友、情感,他们也会有恐惧、犹豫、挣扎。
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罪犯,更是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惑。
他们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是更接近人性的一面。
通过《警察故事2》,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警察的工作和生活。
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追捕罪犯,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他们的生活也不再是简单的英雄化,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更真实、更立体的警察形象,使得观众对警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警察故事2》通过警察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警察的责任与担当,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警察的工作和生活。
影片中的警察形象不再是简单的英雄化,而是更加真实和立体的。
他们的形象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是更接近人性的一面。
这种更真实、更立体的警察形象,使得观众对警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影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警察们为了抓捕罪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他们的勇气和无畏令人敬佩。
他们也有着家庭、朋友、情感,他们也会有恐惧、犹豫、挣扎,这使得他们更加接近人性的一面。
对新世纪国产警匪片中警察形象塑造的反思
对新世纪国产警匪片中警察形象塑造的反思作者:罗雅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4期摘要:本文以新世纪以来包括合拍片在内的国产警匪片中的警察形象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警察形象塑造予以深入分析,探寻出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以及变化产生的原因,并对国产警匪片中的警察形象塑造方式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关照对国产警匪片的思考。
关键词:国产电影;警匪片;警察形象新世纪以来国产警匪片中的警察形象在类型、形象、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新的发展,警察形象开始从脸谱化、传奇化、高度正邪化的扁平人物走向多样化、人性化、生活化的圆形人物,警匪片的票房和高质量的影片数量也有所提升。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当下国产警匪片中,深入人心的警察形象屈指可数,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人物的塑造甚至朝着过度娱乐化、荒诞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和好莱坞、香港成熟的警匪片相比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片模式,而警匪片中警察形象的塑造对国产警匪片类型化起着重要作用。
一、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类型片的发展模式决定了类型片产业的专业化属性,不仅需要专业的制作流程同时也需要培养专门的受众需要。
警匪片中警察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导演、编剧、演员共同完成最后在观众面前呈现,因此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物塑造的成败与否。
通过分析好莱坞和香港警匪片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到,警匪片的创作团队相对固定和专门化,甚至出现具有个人风格和品牌效应的导演、编剧和明星。
如香港警匪片导演中擅长暴力美学的吴宇森,擅长枪战和人物内心刻画的杜琪峰和风格写实而残酷的林岭东。
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保证了类型片的质量,粉丝效应的出现也带来了高额的票房回报。
国产电影也有许多独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
但国产警匪片由于商业化时间比较短及题材的限制,导演和影片的品牌效应没有形成。
从编剧角度关照,警匪片题材的特殊性需要许多专业知识的补充,如心理学、犯罪学等,对警察的工作性质等也要有深入了解。
对比好莱坞警匪片中各类心理犯罪、高科技犯罪的深入挖掘,国产警匪片在这些方面的浅尝辄止说明了编剧在这方面知识的缺失。
破冰行动警匪剧的新高度
破冰行动警匪剧的新高度破冰行动:警匪剧的新高度警匪题材一直是电视剧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题材。
而近年来,《破冰行动》这部警匪剧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该剧不仅在故事情节上紧凑精彩,更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探讨社会问题上达到了新高度。
一、深入细腻的人物形象刻画在《破冰行动》里,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与多维度的内心世界。
无论是警察还是罪犯,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背景故事。
观众们能够从中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简单的标签化存在。
例如,男主角陆亦可,他是一个以事业为重、刚正不阿的警察,但他也有自己的痛苦和追求。
另外,犯罪团伙头目谢信,他虽然是罪恶之人,但在他的身上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对家庭的渴望和强烈的使命感。
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破冰行动》以缜密的剧情设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每一集都有扣人心弦的发展和曲折的转折点,让人观看时无法自拔。
剧中破案过程厘清,紧凑而有逻辑,挖掘出了深埋其中的真相。
同时,该剧也刻画了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心理对决,使得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正义与邪恶、生命与人性之间的较量。
三、探讨社会问题的深层意义《破冰行动》在剧情发展中拓展了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它并不止于展示警匪对抗的戏剧性冲突,更加关注于对于社会底层群体生存状况的揭示与反思。
剧中反映出了贫困、残障、毒品等社会问题的存在与影响,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铺展,引发了观众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影片通过展示人物的遭遇,引起了观众们对于社会公平、人权尊重等议题的思考,使得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得到了内心的震撼与启发。
结语《破冰行动》以其深入细腻的人物形象刻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意义探讨,成为了一部引人瞩目的警匪剧。
它不仅带给观众刺激与快感,更引导着大众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性与正义的较量,为警匪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如磐石影评
其次,影片揭示了黑恶势力的危害和影响。黑恶势力不仅危害社会安全,还对普通市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影片中,黑恶势力头目方林通过操控地下赌场、贩卖毒品等违法活动,获取巨额利润,并对市民进行恐吓和威胁。这种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让市民生活在恐惧之中。影片通过揭示黑恶势力的危害和影响,提醒人们要认识到犯罪的严重性,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打击犯罪的行动中来
首先,影片强调了警察在维护社会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苏见明作为一名警察,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不仅要面对犯罪分子的威胁,还要应对来自上级的压力和诱惑。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调查案件真相不惜冒险,最终揭露了黑恶势力的罪行。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每个警察都应该具备的品质
此外,影片的配乐也非常出色,音效和音乐的设计都非常符合剧情氛围,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4
亮点与不足
亮点与不足
《坚如磐石》的亮点之一在于其剧情设计巧妙,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时刻保持着紧张感。影片中的反转情节也让人出乎意料,增加了剧情的看点。此外,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喜欢警匪片这一类题材的电影,《坚如磐石》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7
影片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影片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坚如磐石》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警匪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电影。通过讲述警察苏见明深入黑恶势力内部,揭露真相的故事,影片展示了警察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全方面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影片也揭示了黑恶势力的阴暗面,以及其对社会的危害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影片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18
论陈木胜警匪片中“警”与“匪”形象的塑造与嬗变
XINWEN AIHAOZHE (2023·11)大卫·波德维尔曾在《香港电影的秘密》中留下“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评语[1]。
在香港电影的众多类型中,警匪片可谓将这八个字诠释到了极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作者,而陈木胜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的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警匪片,多次获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提名,遗作《怒火·重案》(2021)更是以13.14亿元的票房荣登中国影史港片票房冠军。
陈木胜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他在人物性格上的丰满塑造和精准把控,笔者将选取6部陈木胜警匪片代表作,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塑造“警”“匪”角色的特点和其作品中警匪形象的嬗变规律,为未来警匪电影的研究与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香港警匪片发展史与“工人”陈木胜较为成熟的香港警匪片出现在1950—1960年间,彼时的香港刚刚安定下来,二战带来的阴影还未完全逝去,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不高,警匪片在香港市场上只作为粤语戏剧片与古装武侠片的附庸,发展缓慢。
1979年香港电影新浪潮出现,大量电视人才转向电影行业。
香港警匪片也借助这股新生的浪头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章国明的《边缘人》(1981)。
1980年代前期,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消费水平提升,香港电影业整体呈蓬勃发展态势。
1986年的《英雄本色》,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扭转了警匪类型影片的附庸地位,带动香港警匪电影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
1990年代后期,好莱坞电影全球扩张速度加快,受日本、韩国电影业崛起的冲击,香港电影业失去了最重要的东南亚市场,同时吴宇森、周润发、杨紫琼等一众人才转向好莱坞发展,使得香港电影领域人才流失。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批新生代电影人开始崭露头角,并在警匪片领域成绩斐然,其中就包括陈木胜。
1996年,陈木胜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上映并大获成功,被媒体赞为“小成本制作却拍出大片气势”;1999年的《特警新人类》延续了节奏明快、情节环环相扣的特色,上映后再次获得广泛好评;此后的《双雄》(2003)、《新警察故事》(2004)、《扫毒》(2013)、《怒火·重案》(2021)等作品也都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成功。
爆裂刑警观后感
爆裂刑警观后感先说说这电影里的人物吧。
吴镇宇饰演的刑警,那真叫一个酷。
他那发型,感觉像是被龙卷风席卷过还能保持独特的凌乱美。
他演的这个警察可不像那些一本正经、西装革履的传统警察形象。
他走路带风,说话带刺,但是心眼儿不坏。
他在查案的时候,那股子执着劲儿就像狗咬住了骨头,怎么都不松口。
还有那个叫阿仁的角色,我感觉他就是那种外表看着有点憨,内心却像小火炉一样温暖的人。
他和吴镇宇饰演的角色凑在一起,就像火星撞地球。
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一个火爆,一个温和。
可就是这样的组合,在电影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电影的情节呢,没有那种特别高大上、拯救世界的大场面,但就是街头巷尾发生的故事,却特别吸引人。
它像是把香港的那些小街小巷子里的秘密都挖了出来,展现在观众眼前。
每一个线索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珠子,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在刑警们的追查下,慢慢就串成了一条完整的项链。
我特别喜欢电影里那种浓浓的人情味。
它不是单纯的警匪片,只讲抓坏人。
这里面还有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有主角们之间那种不打不相识的兄弟情。
感觉在那个小小的香港街区里,大家虽然各有各的烦恼,但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邻里,今天你借我一勺盐,明天我给你一个苹果,虽然都是小事,但是这种感情很实在。
而且电影里还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幽默的对白,让我笑得肚子疼。
这些幽默可不是那种刻意的搞笑,而是非常自然地从人物的性格和情节里生长出来的。
就像是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只猫做出了特别滑稽的动作,忍不住就笑了。
这部电影也有一些让人看了心里有点难受的地方。
比如说那些角色背后的故事,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无奈和心酸。
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表面上可能嘻嘻哈哈的,但是内心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痛苦。
电影把这些东西挖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时候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就能分得清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挣扎着。
追龙警匪片中的犯罪与正义之战
追龙警匪片中的犯罪与正义之战追龙是一部警匪题材的电影,以1970年代香港为背景,描绘了警察刘健明与犯罪头目龙五的对抗故事。
电影通过展现犯罪与正义之间的较量,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的思考。
本文将从伦理角度、社会背景、角色塑造等方面分析追龙片中的犯罪与正义之战。
一、犯罪与正义之间的伦理困境在追龙中,犯罪与正义之间的较量充满了伦理困境。
刘健明作为一名警察,希望逮捕龙五这个犯罪头目,但他又被龙五所折磨。
这种情况下,他是否应该为了正义而忍受痛苦呢?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时不禁会思考,正义是否值得个人的牺牲,是不是应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犯罪分子。
二、社会背景对犯罪与正义的影响追龙发生在1970年代的香港社会,社会背景给予了这部电影独特的魅力。
当时香港社会充斥着犯罪活动,黑帮横行,社会治安脆弱。
这种社会背景下,警察和犯罪分子的对抗变得更加激烈。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社会背景对犯罪与正义之战的影响。
三、角色塑造展现犯罪与正义之间的对比刘健明和龙五作为追龙的主要角色,他们的塑造也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之一。
刘健明代表着正义和法治,他身上体现了警察的职责和担当,他始终追求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与之相对,龙五则代表了犯罪和黑暗势力,他以暴力和欺诈手段谋取利益。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电影向观众传递了追求正义和反抗邪恶的力量。
四、犯罪与正义的较量反映社会现实追龙中的犯罪与正义之战,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故事,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电影中揭示出的警察的腐败、黑帮的恶劣行径以及对抗犯罪的困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观众通过电影可以反思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犯罪和正义的问题,思考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追龙警匪片中的犯罪与正义之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的思考。
通过伦理困境、社会背景、角色塑造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与正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此为思考基础,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衡的社会。
观看《零容忍》心得体会
观看《零容忍》心得体会《零容忍》是一部以黑暗警匪题材为主的电影,该片由知名导演亨里·名宿执导,主要演员包括鲁夫斯·席维尔斯、梅尔·吉布森和海伦·亨特等。
该片以其紧凑的剧情和残酷的场面而闻名于世。
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观影人员对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电影中所呈现的暴力行为表现出强烈的反应。
下面我将从剧情、人物塑造和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来谈谈该片的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马丁的警探被派往一所贫民窟的学校,负责一个问题学生的调查。
马丁非常严格和严肃,对学生们的问题表现出了零容忍的态度。
他与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们产生了冲突,但他坚持己见,认为只有严厉打击小罪犯,社会才能更加安定。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马丁的行为变得越来越极端和残酷,甚至对学生实施了暴力。
最终,他被暴力所毁,付出了代价。
从剧情来看,影片的主题非常明确,即“零容忍”。
导演通过马丁这个人物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警察形象,他不仅对犯罪行为零容忍,对学生的小错误也毫不宽容。
马丁的“零容忍”原本是为了保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过激和暴力,最终失去了理智。
其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马丁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复杂和立体。
一方面,他是一个坚定的信仰者,深信通过严厉打击犯罪才能维护社会的法律和秩序。
他的行为虽然严酷,但也有其道理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报复心理的人物,当他的家庭受到威胁时,他愤怒的一面展现无遗。
这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深入人心。
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些其他重要的人物形象。
例如,学校的校长本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他试图平衡马丁的严厉和学生的权益,但很明显他也失败了。
影片中还有一些小罪犯的形象,他们是马丁的目标,但他们也展现了一些令人同情的一面。
这种复杂的人物塑造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该片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论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对警察形象的塑造
2021/5上论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对警察形象的塑造阴邓易慧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与警察的关系紧密结合。
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使警察形象时常呈现失焦的状态。
纪录片作为传播媒介对警察形象的聚焦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警察文化的传播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公众进一步探索警察形象多元化的特征。
文章以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为例,从公众形象和自我形象两个方面分析警察形象,结合大众认知差异和警民沟通方面探讨纪录片传播对警察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纪录片传播《巡逻现场实录2018》警察形象塑造媒体传播与警察形象警察形象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警察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安机关面对社会转型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责任日益加重,警务活动繁多,媒体的密切关注,也使得涉警的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媒体报道上。
而媒体在塑造警察形象中起着社会舆论导向的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尚处在转型期,尽管媒体与警察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两者视角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了一些矛盾。
有时媒体的报道会推波助澜使警察形象出现危机,但纪录片的传播却对塑造警察形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纪录片的传播背景。
纪录片对主题定位清晰以及具备目标性的受众群体。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媒体是纪录片宣传推广的主要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纪录片的宣传有了更多的路径,例如微博、微信和各大流媒体平台等。
媒体环境的不断更新让纪录片传播过程不断的变化:纪录片的主要传播对象不再是单一化的固定群体,叙事手法也开始从宏观的角度发展,传播渠道逐渐开放化,受众群体大众化,并能引起广泛性反响。
新媒体与纪录片传播的深度耦合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让纪录片得到广泛传播。
警察形象的内涵。
看待警察形象需要一分为二,分别为警察的公众形象和自我形象。
警察公众形象与自我形象互为补充,公众如何看待警察是警察公众形象的缩影,警察如何看待自我形象,警察自我形象的组成很大一部分来自公众对警察的期许。
基于服务公安工作针对影视剧中警察形象与现实警察形象分析
基于服务公安工作针对影视剧中警察形象与现实警察形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行业蒸蒸日上发展,警察作为国家行政执法主体力量频繁出现在影视剧作品当中。
影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宣传载体,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弘扬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树立警察正面形象。
因此,影视剧中的警察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达到一种“公安典型宣传”的效果。
但是,如果不能从正确的角度加以宣传,反而会适得其反。
影视剧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必定会对现实中的警察形象加以艺术加工,或者注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因此呈现给观众的警察形象可能会和现实公安工作的警察有一定区别,甚至在百姓的眼中,大相径庭。
因此,我们需要客观的分析一下影视剧中警察形象与现实生活我们的公安民警形象的区别,并由此讨论一下,影视剧这种宣传表现形式对于我们民警有什么积极作用。
关键词:影视剧;警察形象;服务The service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 police police image analysis based on image and reality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ur country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booming development, the police as the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main body strength frequently appear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works.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as a special kind of propaganda carrier, vigorously promote the people's police in the form of ordinary people happy core values, establish the police positive image. Therefore, police's image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in a certain extent, can achieve the result of a typical "public security". But, if not from the Angle of the right to publicity, but counterproductive. Content as a kind of artistic expression, bound to the reality of the police image art processing, or into the author's personal feelings, thus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the police image may have certain difference and the reality of the police public security work, even in the eyes of the people, are very different. Therefore, we need objective look at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the police image and our police im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 life and discuss,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the propaganda forms for our police what's positive role.Key words:Film and television drama;The image of the police;service目录基于服务公安工作针对影视剧中警察形象与现实警察形象分析 (I)摘要 (I)Abstract (II)一、影视剧中警察形象存在哪些问题及问题发展趋势 (1)(一)国产影视剧中经典警察形象特点 (1)1.1影视剧中典型警察形象抽离——四种种典型形象 (1)1.2针对四种影视剧警察形象典型特点的分析 (1)(二)现实基层公安民警形象特点——用时间精力堆砌的工作量 (3)(三)国产影视剧中警察形象发展趋势——个人英雄主义和西方化 (4)二.影视剧与现实警察形象异同带来的客观问题和后果 (5)(一)社会民众对公安机关印象变差及不信任 (5)(二)使民警处于弱势群体状态 (6)(三)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6)三、同比现实与影视剧中警察形象异同及形成原因 (6)(一)影视制片者不了解公安工作,胡编乱造,博取眼球 (7)(二)公安宣传力度不够,话语权不能掌握在我们手中 (7)(三)我们基层民警的办案能力和综合素质确实有提高的空间 (8)四、如何正确推动公安题材影视剧服务公安实际 (8)(一)加大公安宣传力度、加强对公安题材作品审核力度 (8)(二)塑造新时期科学、积极向上的公安民警形象 (9)(三)利用影视剧中正面警察形象教育基层民警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一、影视剧中警察形象存在哪些问题及问题发展趋势绪论综述在当今社会时代的影视剧中,我公安民警的形象塑造一直处于一种游离于实际公安工作的状态,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警察形象,和现实公安工作中的基层公安民警形象,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
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
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香港的警匪片历来惯于腰现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对抗,由此街生出展现罪犯和罪犯之间对抗的极具香港本士特色的黑社会片等亚类型。
陈木胜和杜琪峰一样可以说是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中流低在,而且相对于杜琪峰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固守态度来说,陈木胜的创作可以说一直在致力于跨越内地和香港以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
于2008年上映的陈木胜新作《保持通话》尽管在这一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并不抢眼但这部电影却相当的耐人寻味。
首先就剧本来说,这部相当中国式的影片却是改编自一部好莱坞B级制作的影片《一一线生机》。
相对于《神探》来说,同样将角色定位在普通人身上的《保持通话》整体感要好了许多;而尽管影片属于西片的翻拍之作,难能可贵的是陈木胜在编剧和导演方面都将这部影片真正地做到了本土化。
自《无间道》以后的香港警匪片无不是在警匪对抗这一类型模式中艰难地寻找者突破和创新。
麦兆辉和庄文强这一组合自《无间道》大获成功之后似乎终于为香港管匪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开启了一道窄门,于是从(无闻道3之终极无间》2003)到《伤城》(2006)再到《奇听风云》(2009),三年一度的“麦庄作品”构成了香港电影在进人内地市场的道路上颇为黑色的一一个文本序列D。
以迷途警察的悲剧结尾收场似乎已成为此类警匪片进人内地的一一个可复制模板,于是从无间道》系列里的刘德华到<伤城》里的梁初伟,再到《窃听风云)里的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相,包括这一时期出现的同类型影片《杀破狼》(2005)里面的甄子丹、任达华等,原本在《警察故事》、《飞虎》这类香港电影里面朝气蓬勃的香港警察近年米却一次又一次地向内地呈交自己迷途后的悔过书,令这一一系列影片散发着浓郁的黑苦味。
此类影片能否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希望,或者能否开启一种香港电影的新的模式,个人的感觉更多还是悲观的。
毕竟,迷途警察最终被绳之以法这样的定型模板可操作的空间太小太小。
观看电影《缉毒警》心得
观看电影《缉毒警》心得昨晚我在电影院观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缉毒警》。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不仅呈现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意义。
这部电影讲述了几名警察在缉毒行动中,遭遇了各种困难和危险。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影片的主角刘洋,他是一名坚定的警察,始终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原则。
尽管他被困在一个被黑暗和堕落所统治的世界里,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正义的努力,始终坚持着自己作为一名警察的职责。
除了主角的表现外,影片中的配角也展现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有的是勇敢、有的是怯懦、有的是聪明、有的是愚蠢,这些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尤其是一些警察中存在的腐败问题,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感受到了警察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压力。
剧情的展开也非常吸引人。
影片中有很多刺激的场面,从追逐、枪战到动作,都让观众倍感紧张。
而在紧张的情节之中,影片也体现出了人性光辉的一面,比如在缉毒行动中获救的那位孩子,以及那位救了一个小女孩的毒贩。
总的来说,《缉毒警》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它展现了警察们所面临的挑战、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勇气,并揭示了人性复杂的各个方面。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警匪动作电影,它也是一个关于人性和追求正义的故事。
我强烈推荐观看这部电影,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启示——保持追求正义的信念,保持勇气和刚毅,面对压力不屈服,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这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和一个良好公民的真正意义。
电影《缉毒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危险、挑战和灰暗的缉毒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警察们每天都会面临着许多危险和困难。
他们必须不断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任务,拘捕毒贩和毒品贩子。
这些警察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还需要极其聪明和警觉。
在缉毒行动中,他们必须时刻保持关注,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在这个充满危险与困难的世界里,刘洋是一位既坚定又不失人情味的警察。
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品质,相信正义和法律的力量。
公安片子整体风格分析
公安片子整体风格分析
近日,公安题材剧《三叉戟》网台同步联播。
该剧从三位老警察的视角入手重塑了人民警察的荧屏形象,运用泛喜剧、泛娱乐的方式凸显了公安剧中的人情温度。
相较于以往的公安剧而言,该剧的叙事重点不再完全侧重于案情发展,而是人物与情节并重,透露出一种对普通人的关怀和慰藉。
剧中,“三叉戟”和新人吕征在重组、抉择和坚持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警察职业精神的诠释和传承。
在伦理道德的价值指向上,该剧淡化了正邪之间的极端分离,探讨了在情与法等不同维度上衡量人性善恶的深刻命题。
首先,三人为找出杀害战友老夏的凶手而被迫重组,反映出兄弟情深,增加了公安剧的情义温度,也凸显出艺术作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本质特征。
虽然老夏在表演上是缺席的,在情节和情感上却一直在场且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人的被迫重组本是“强扭的瓜”,但在找出凶手完成亡魂告慰后,他们决定加入经侦专案组,继续对牵连出的一系列更大规模的金融犯罪进行侦破。
虽然来自后方家庭的情感牵绊是阻碍三人回到“一线”的关键因素,但他们依旧选择坚持。
这是从私到公、由浅入深的价值升华。
此时的“三叉戟精神”,也从兄弟情升华为一种大爱,升华为全体警界的一种公共价值。
同时,吕征的设置是对老夏在场的暗示和继承。
吕征的父亲和老夏都是因公牺牲,而他代表警界新人也完成了对“三叉戟精神”的传习。
剧集结
束时,四人合唱的《少年壮志不言愁》不仅是对《便衣警察》的致敬,也是这支有老有新的队伍的情感交融,是“三叉戟”对情义、信仰、传承等主题更充分的挖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警察”形象在警匪片电影中的塑造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香港的警匪片历来惯于腰现警察和罪犯之间的对抗,由此街生出展现罪犯和罪犯之间对抗的极具香港本士特色的黑社会片等亚类型。
陈木胜和杜琪峰一样可以说是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中流低在,而且相对于杜琪峰对于香港这座城市的固守态度来说,陈木胜的创作可以说一直在致力于跨越内地和香港以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
于2008年上映的陈木胜新作《保持通话》尽管在这一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并不抢眼但这部电影却相当的耐人寻味。
首先就剧本来说,这部相当中国式的影片却是改编自一部好莱坞B级制作的影片《一一线生机》。
相对于《神探》来说,同样将角色定位在普通人身上的《保持通话》整体感要好了许多;而尽管影片属于西片的翻拍之作,难能可贵的是陈木胜在编剧和导演方面都将这部影片真正地做到了本土化。
自《无间道》以后的香港警匪片无不是在警匪对抗这一类型模式中艰难地寻找者突破和创新。
麦兆辉和庄文强这一组合自《无间道》大获成功之后似乎终于为香港管匪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开启了一道窄门,于是从(无闻道3之终极无间》2003)到《伤城》(2006)再到《奇听风云》(2009),三年一度的“麦庄作品”构成了香港电影在进人内地市场的道路上颇为黑色的一一个文本序列D。
以迷途警察的悲剧结尾收场似乎已成为此类警匪片进人内地的一一个可复制模板,于是从无间道》系列里的刘德华到<伤城》里的梁初伟,再到《窃听风云)里的刘青云、古天乐和吴彦相,包括这一时期出现的同类型影片《杀破狼》(2005)里面的甄子丹、任达华等,原本在《警察故事》、《飞虎》这类香港电影里面朝气蓬勃的香港警察近年米却一次又一次地向内地呈交自己迷途后的悔过书,令这一一系列影片散发着浓郁的黑苦味。
此类影片能否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希望,或者能否开启一种香港电影的新的模式,个人的感觉更多还是悲观的。
毕竟,迷途警察最终被绳之以法这样的定型模板可操作的空间太小太小。
当年一-部<英雄本色》引来无数江湖片向吴宇森的“英雄片”跟风效仿,而在《无间道》大放异彩之后却只有寥寥几部狗尾续貂之作,撇开电影市场环境的因素不谈,就电影文本来说还是《无间道》故事模式的可复制性不够强的缘故。
于是在《无间道》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不进反退的后续事件,在影片整体架构颇为近似的情况下,《伤城》比(无间道》缩水了一些,《窃听风云》比《伤城》又缩水了不少。
《窃听风云》里面三位警察的悲惨结局固然以苦情戏的方式感染和打动了观众,然而,“窃听”以后的“麦庄组合”能否再起“风云”,类似这样的香港电影还能维系多久,在品味过《窃听风云》带给观者的黑苦滋味以后,其前最难以让人展望。
《保持通话》虽然制作规模不算太大,但却跳出了香港警匪片惯用的棋式,将主要角色定位成一男-女两个普通市民,这两个人无意中卷人一场罪犯与警察之间的较量。
这样的结构模式在好菜坞电影中经常被用到,而在香港电影里面却少之又少。
应当说,陈木胜在选择改编时是跟光独到的,这样的题材跳出了香港警匪片固有的模式而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同时可以毫不费力地打通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文化差异。
当然,说《保持通话》开辟了香港警匪片新的模式还为时尚早,毕竟这只是一部牛刀小试式的作品但这部影片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下一丝的契机,那就是,在现有的文化环境里面,香港警匪片可以进行操作的空间还相当的大,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可以供创作者们进一一步的挖掘。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出现大量的警匪片,一方面说明伴随着商品社会的高度发达而来的是香港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犯罪案件的与日俱增,人们的身心迫切需要一种有力的保护,因此在臀匪片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除暴安良的英雄和公仆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揭开了扰乱香港社会秩序、治安的阴暗面的一角。
警与匪本是水火不容,代表光明与黑暗,但在金钱商品社会里,职业道德、良心已被侵噬,很容易为了一己的利益而放弃一切的原则,为人收买、贪污受贿,警与匪抗瀣一气、互相利用,甚至警方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和黑暗势力的保护伞。
因而在警匪片中也有一一拨头戴“江湖情义”光环的悍匪与警察的形象,但不管是哪一类型的人物,编导们都竭力挖掘人物性格的其他元素,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改变了武侠功夫片人物的类型化、脸谱化,如新艺城的光头神探(麦加饰)加神偷(许冠杰饰) (《最佳拍档大显神通》、《最佳拍档千里差姿)》)的风趣诙谱而又有人情味:洪金宝“福重”系列里的一群妙贼与女警合作,生出许多的戏谑谱趣;郑则士与廖伟雄合演行警拍档的摩登系列以及后来的一系列“双警”电影,如《妙探好宝》、《拍拖更》、KFriend 过打Band)、《双响)、《双龙》等,讲的都是幣察搭档之间的同事加兄弟、友谊加亲情的思难之交.生死与共,但又不乏打打闹闹,诙谱温馨。
有些警匪片尽管大肆渲染荣狂暴、强悍、杀人如麻,但同时又极尽亲情友情、温柔敦厚。
这在香港几部警匪片大作中都有典型的表现,如《省港旗兵)、(英堆本色)、(龙虎风云)、《兄弟》等,都已不再单一贩卖暴力与高难惊险动作了。
成龙也由拼命三郎而转向有如(飞龙猛将》的诙谐风趣,于占元手下的元龙、元彪等“七小福”们更是以“谐星”的面目出现。
警匪片这一电影类型在不同体制和不同文化背景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导向和文化含量。
在好莱坞,警匪片与强盗片、侦探片、惊险片都可能归类于犯罪片的名称之下是一种有着特殊指向的亚类型影片。
而在我国,或许可将五六十年代的反特片、八、九十年代的刑侦片、公安片也归人这一一类型,但从警匪片的发展线索、叙事规定性来看,中国的这种类型化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反差比较大的影片有时会在同一时期出现(如《无间道》、《新警察故事)就分立出两种不同风格和意义指向的警匪片)。
1.固守与突围:香港与内地合拍的警匪片警匪片历来是香港电影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 . ,“九七”回归前,港产警匪片不仅在数量的庞大和风格的鲜明上可以与好莱坞警匪片分庭抗礼,而且也成为衡量和评价香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指标。
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香港经济的逐步上升,以吴字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和林岭东的“风云系列”(《监狱风云》《龙虎风云》《学校风云》等)为代表的警匪片,开创了香港电影中黑帮题材本土化的新格局,而且这些影片还以极具仪式感的“暴力”市美影像,展现了悬置于法律制度之上的仁义、忠信兄弟情义等江湖义气。
90年代中后期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电影创作有明显的下滑趋势.警匪片的创作也大不如前。
2003年香港电影创作开始复苏,由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界,在接推动了两地合拍片的创作。
“2003年合拍35部:2004年43部。
2005年32部;2006年29部。
2007年18部”。
在这些合拍片中,警匪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003年的《双雄)(无间道皿之终极无间》,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2006年的《天下无贼》、《伤城)、《韩城攻略》、2007年的《门徒)、《铁三角)、(导火线)、《男儿本色)等均是这一-时期两地合拍警匯片的代表作。
我们不难发现,新型警匪片的批量生产是中国电影走向工业化的一个明显信号,而且也是电影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它方面借鉴了香港警匪片的叙事成规,如:紧凑的故事情节、节奏感强烈的剪辑、火爆的动作和枪战场面,从平民化视角强化着忠诚、正义、守信等传统价值观的审美效应,与此同时,这些影片又对过去港产警匪片中的“暴力”审美、个人英雄主义、香港市民文化进行了自我修缮,形成了新的创作风格。
最为典型的就是(无间道)系列的輩声中外影坛。
三部影片不仅创下了香港电影的票房神话,而且挽救了自黑色电影之后濒临绝境的香港任片。
《无间道)系列影片将香港电影中的警匪卧底模式进行了突破性的改造,它在叙事上最大的革新在于摒弃了以往警匪片中相对简单化的矛盾冲突结构,以“卧底反卧底”这种新的叙事模型来塑造人物和演绎故事。
以无问道I)为例,影片中的人物关系设置,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此前电影中警匪对抗或者匪睡对抗的单线演进.而形成了一一个立体的“双线卧底”的网状结构。
陈永仁(警察卧底)、刘建明(黑帮卧底)、黄志诚(警察上司)韩琛(黑帮头目)四个人之间形成彼此牵制的网状关系,整部影片的叙事动力也由这种人物关系间的矛盾而展开。
在这种新的人物关系模型中,“警察身份”背后的贪婪与反贪婪、人物间的信念与友情、坚定与柔情等更为复杂的人性探究被凸显出来。
《无间道)很突出的一个文化指向,就是试图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身份的确认来反思当代人的身份迷失问题。
不论是t作为警察的陈永仁还是作为反卧底“警察”的刘建明,他们虽然是为不同的目的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最终两个人都希望能以警察身份告白天下。
尤其是刘建明,本来就是黑帮成员,却设计杀死了所有的知情者,目的正是为了洗刷掉自己曾有的罪名,去实现自我的教赎。
这种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和困惑,似乎也折射出香港人自身身份认同的艰难。
因此,《无间道》系列是香港警匪片中的一个特例,它试图突破传统警匪片的叙事模式,构建新的叙事话语,其意义可谓深远。
2004年由陈木胜执导,成龙主演的(新警察故事》以2100万元的票房,续写了香港警匪片的辉煌。
这部影片延续了警匪片--贯的商业运作策略,极尽娱乐元素之功能,将动作、枪战复仇和情感揉合于一片。
但在人物塑造上并没有沿袭成龙早期滑稽逗趣、勇往直前的“超级英雄”形象,而是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人性化”的警察,一个蒙受心灵创痛的“落难英雄”。
传统的香港警匪片在人物塑造上非常接近好菜坞的叙事策略,突出的是个体价值。
但在《新警察故事》中则明显淡化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并将人性的弱点加以放大,影片中成龙饰演的警察因在次执行公务中盲目自信,而致使同伴被罪犯杀死,自己也从此丧失了信心。
但最终在同伴和亲人的激励下,他又重新振作起来,终于战胜了自己,也制服了罪犯。
应该说,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和叙事,规避了内地电影审查中的一些文化规约,在对传统类型的延续性突破上既迎合了市场的需要,又缝合了主流文化“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因此不失为一部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合拍片。
总体而言.香港与内地合拍的警匪片在日档大众化时尚化、商业化的观影潮流中,始终有其独特的审美亮点,也始終在市场上有着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2.对内地警匪片主流价值观的审美化建构改革开放之前,严格讲来,中国内地是没有警匪片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警匪片的出现主要是模仿西方和香港电影的模式,但又因种种顾忌,放不开手脚,而显得不伦不类。
近十年来,内地出现的新警匪片一方面在故事形态和叙事模式上借鉴了成熟的警匪片创作样式,另方面为反映大陆现实,更贴近生活,常常由真人真事经艺术加工改编而来,即使是纯粹的新编作品,也大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在塑造人物时,香港警匪片大多都重视对“匪”的刻画和展现,因而有专门拍摄“匪”的黑帮片,而中国内地警匪片则更多地以“警察”作为叙事主体,偏重的仍是对正面人物的描绘和颂扬,如高群书执导的影片《千钩一发)(2007)是根据警方破获的发生在齐齐哈尔的一-起连环爆炸勒索案改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