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之小儿生长发育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中医儿科学(电子教案)
章节
第四章三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小儿肺炎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本节课程的讲解,使学生从西医的角度认识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临床诊断要点及西医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






掌握内容:
1、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和合并心衰诊断标准。
2、小儿肺炎的分类方法及治疗方法。
30分钟讲述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和合并心衰诊断标准。
30分钟讲述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
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课程情况
课程名称
中医儿科学
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授课方式
理论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哮喘




教学
目的

要求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儿童哮喘的诊断及西医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





掌握内容:
1、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中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著作及其贡献。包括《颅囟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万全及其学术贡献等。
熟悉内容:
1、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过程。
2、小儿各年龄分期的生理、病理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
了解内容:
1、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小儿年龄分期的目的意义。
教学
重点

难点
难点
重点:肺炎喘嗽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变证机理
教学
设计

组织
10分钟讲述肺炎喘嗽的含义、发病特点。

中医儿科学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

中医儿科学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

中医儿科学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根据中医儿科学的观点,小儿身高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儿科常用的计算身高公式是充分运用五行生克关系的生克孕育学说,即根据父母的身高来预测小儿的身高,公式为:男孩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女孩身高(cm)=(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2.这个公式考虑了父母身高的遗传因素,并综合了男性所在公式中的“1.08”和女性所在公式中的“0.923”这两个修正系数,用于调节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

3.此外,根据中医儿科学观点,还有一种较为简单的估计方法,即根据小儿出生后满月身高来预测其成年身高。

常用公式为:男孩预测成人身高(cm)=满月身高(cm)×2;女孩预测成人身高(cm)=满月身高(cm)×1.89。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公式只是估算方法,具体的身高还受到
遗传、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些公式只能作为参考,实际身高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偏差。

拓展:除了中医儿科学的计算公式外,现代医学也有一些其他方
法来估计小儿身高,如Bayley-Pinneau法、Tanner法等,这些方法根据小儿的生长发育状态、骨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能够更加准确地
估计小儿的身高。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临床应用
1、新生儿护理
了解小儿生理特点对于新生儿护理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要新生儿的体温、 体重、黄疸等基本情况,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同时,对于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 态,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是保障小儿健康包括合理喂养、预防接种、早期教育等。对于一些遗传代 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在早期发现并给予干预治疗。
3、病例三:小华因脾胃虚弱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中医采用健脾和胃、益 气养血的中药治疗,并调整小华的饮食结构。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小华的身体状 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贫血症状得到了纠正。
五、结论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 和病理变化,能够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治疗小儿疾病。中医治疗在小儿疾 病中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外治法等优势,对于小儿疾病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讲解 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中医儿科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水平,为培养合格的中医儿科 人才奠定基础。
1、生长发育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在不断发育成熟。孩子 们的身高和体重在不断增长,骨骼和肌肉系统也不断完善。此外,孩子们的神经 系统也在不断发育,包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都在逐步完善。
2、代谢和内分泌
小儿的代谢和内分泌系统也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新陈代谢旺盛, 对能量的需求较高,同时内分泌系统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例如,新生儿的甲状 腺功能尚未完全发育,需要其甲状腺激素水平。
1、整体观念: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理身体,改善小儿体质,提 高小儿的抗病能力。通过对症治疗和身体调理的结合,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儿科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1.* 生长发育2.* 纯阳3.* 稚阴稚阳4.上、下部量5.变蒸四、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如身高.体重等为量的变化。

发育指小儿各种功能的演进。

2.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3.稚阴稚阳: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4.上、下部量: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5.变蒸:是指初生儿到周岁时由于生长发育旺盛,其“骨脉”.五脏六腑.神智都在不断的变化,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在此时期,如出现低热和出汗等证而无病态者,谓之变蒸,即所谓,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也。

四、名词解释1.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肾常虚:主要指肾精不足,即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病。

3.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迅速转化为虚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实证,或为虚实并见之证。

4.易寒易热: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故易呈现阴伤阳亢,表现热的证侯,又由于稚阳未充,机体脆弱,尚有容易阳虚衰脱的一面,而出现阴寒之证。

四、名词解释1.母乳喂养2.人工喂养3.混合喂养4.补授法1.生后5~6个月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称为母乳喂养。

2.因母乳缺乏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完全改用代乳品(代替母乳的食品)喂养者称人工喂养。

3.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部分用牛乳或其他乳品,称为混合喂养。

4.指每日喂哺人乳的次数照旧,每次喂完人乳后再补喂代乳品,直到婴儿吃饱。

四、名词解释1.. ﹡苗窍2.﹡一指定三关3.﹡囟填4.指纹5.闻诊6.五脏辨证四、名词解释1.苗窍: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

中医儿科学之小儿生长发育

中医儿科学之小儿生长发育
1~12岁 体重(kg)=8+2×年龄
正常情况下,同一年龄小儿体重具有个 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应超过±10%。如体 重增长过速,应注意有无疾病存在,如肥胖 症、巨人症等。如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 应考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内分泌 疾病等。
二、身长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 标之一。
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前半年每 月平均长2.5cm,后半年每月长1.5cm,第一 年平均增长25cm,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2 岁后身长每年增长7cm,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听觉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 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时听 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声有 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言的意义;9个月时 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 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
发育完善。听觉的发育对小儿语言的发展有 重要影响。
五、心理活动发展
注意力与记忆力的发展:注意可分为无
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是没有预定目的, 自然而然发生的;后者为自觉的有目的的, 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新生儿已有非条件 性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能引起新生儿停 止活动。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 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随年龄增 长、活动范围扩大及动作语言的发展,小儿 的有意注意逐渐增多,但幼儿期和幼童期仍 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差,易 分散和转移。
身长(cm)=70+7×年龄
在衡量小儿身长时应考虑到遗传、种族、 营养、疾病等因素。身长低于正常30%以上 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三、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 闭时间在出生后2~4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 闭),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大小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 6个月时逐渐缩小,12~18个月时关闭。

儿科学-生长发育

儿科学-生长发育

p50th p75th p97th
53
体格生长评价
体格生长评价
➢发育水平 将特定时间,某一个体的各单项体
格生长指标与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相应 参数进行横向比较来评价个体的体格生 长状况。
54
➢发育水平
体格生长评价
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落后”
年龄范围,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
胎龄至40周(足月)后再评价
12± 3/(1~2岁)
3
>2岁至青春前期
2kg/年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1.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 峰期;青春期前随年龄增加:先快后慢、再趋 于稳定。
2.非匀速增长过程 : 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体重增长≈后9个月体 重增长。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3.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如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 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 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 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21
体格生长
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 Weight,W )
体格生长
• 器官、系统、体液的 综合重量
• 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 状况的灵敏指标
体重的增长
体格生长
关键 年龄
实际体重 体重增加 与出生时
(kg)
(kg) 比较(倍)
出生
3
3月 12月 24月

3/(0~3月)
1

3/(3~12月)
2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8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
营养: 疾病: 其它:

中医儿科学之小儿年龄分期

中医儿科学之小儿年龄分期

六、儿童期
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为 学龄期。
这一时期体格发育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 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 发育已与成人基本相同,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控制、 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能适应正规的学习生 活。学校、家庭、社会都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 习习惯,使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充分发展。这一 时期发病率较以前进一步降低,但哮喘、紫癜、肾 病综合征等疾病增多,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同时,小儿饮食已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 乳牙渐次长齐,要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从小养成 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以防止脾胃病的 发生。并应重视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防止意 外事故的发生。
五、学龄前期自3周岁后,源自满7(6)周岁为学龄前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 速,活动能力增强。同时因不知危险而易发生 意外,因此,要注意防止误食药物、毒物,防 止跌仆损伤、触电、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发 生。此期抗病能力较以前增强,发病率有所下 降,但对有些经常发病未愈的患儿,如反复呼 吸道感染、哮喘、厌食等,应抓紧调治,以免 迁延至学龄期,影响学习。
同时,婴儿肺脏娇嫩,卫表未固,从母 体获得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 未能健全,容易遭受外邪侵袭,导致肺系疾 病和时行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因此要按时预 防接种,增强抗病能力。同时要多晒太阳, 防止佝偻病。
四、幼儿期
从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这一时期体格增长速度较前减慢,但动 作、语言、思维活动发育加快。随着年龄增 长,户外活动增多,感染机会增加,容易发 生时行疾病,故应继续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灵枢·卫气失常》中就提出“十八已上为 少,六岁已上为小”,现代将18岁以下者均 划归为儿科范畴。为了更好的指导教养和防 治疾病,有必要将儿童阶段按年龄分为以下 7个时期。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4.注意使用外治法,或推拿手法,是明朝儿科临证又一特
点。 5.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对小儿体质特点提出“稚阴 稚阳”的观点。 6.集体或国家编写的儿科专著,如明代《普济方•婴孩》,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及《痘疹心法要诀》。 7.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1)现有麻痘专书绝大部分出自明清时期。 2)痘浆染衣,让未出痘小儿穿着,(明朝)发展到佳苗人工 引种。至清康熙帝推行皇子种痘。1742年《种痘心法》问世, 基本确定了采用人痘接种的办法。
昌盛时期(明清时代)
1. 世医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


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对小儿喂养、调护、 疾病的预防、养胎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如: 1) 小儿五脏两有余三不足的观点。概括了小儿的 生理病理特点。 2) 急惊风的转归“成痫“”成瘫“喑不能言”。 2. 清夏雨铸《幼科铁镜》中重视望诊,提出“有 诸于内而形诸于外”的观点。惊风的治法“豁 痰”“祛风”“解热”“祛邪”。 3. 清朝陈飞霞的《幼幼集成》对指纹的看法“浮 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

中医儿科学23章五迟五软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23章五迟五软ppt课件
治法:补肾填髓,养肝强筋。 方药: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茱萸滋养肝肾,
鹿茸温肾益精,五加皮强筋壮骨,山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健脾渗 湿,
2.心脾两虚证*
证候:语言发育迟滞,精神呆滞,智力低下,头发生长迟 缓,发稀萎黄,四肢痿软,肌肉松弛,口角流涎,吮吸咀嚼无 力,或见弄舌,纳食欠佳,大便秘结,舌质胖,苔少,脉细缓 ,指纹色淡。
治法:涤痰开窍,活血通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
茯苓、远志、石菖蒲涤痰开窍;桃仁、红花、郁金、丹参、川
芎、赤芍、麝香活血通络。
完整版ppt课件
19
一、中成药剂
【 1.杞菊地黄丸每服2-4g,1日3次。用于肝肾阴亏证。 其 2.金匮肾气丸每服2―4g,1日3次。用于肾气不足证。
预 查,以避免发生遗传性疾病。 防 2.孕妇注意养胎、护胎,加强营养,按期检查,不滥服药物

及 3.婴儿应合理喂养,注意防治各种急、慢性疾病。
调 二、护理 护 1.重视功能锻炼,加强智力训练教育。
2.加强营养,科学调养。
】 3.用推拿法按摩萎软肢体,防止肌肉萎缩。
完整版ppt课件
21
谢谢!
完整版ppt课件
3.十全大补丸每服2―4g,1日3次。用于心脾两虚、气血
他 不足者。 治 二、针灸疗法
1.灸法灸足踝各3壮,每日1次。用于肝肾亏损证。灸心俞
法 、脾俞,各3壮,每日1次。用于心脾两虚证。 】 2.耳针取心、肾、肝、脾、皮质下、脑干,隔日1次。用
于五迟、五软。
完整版ppt课件
20
【 一、预防 1.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知识,禁止近亲结婚。婚前进行健康检
22
8
五迟、五软若因产伤、外伤等因素,损伤脑髓瘀阻 脑络,或热病后痰火上扰,痰浊阻络,蒙蔽清窍,使窍 道不通,心脑神明失主,肢体活动失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呼吸、脉搏 呼吸、脉搏 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 详见下表:
年龄 新生儿 ≤1 岁 2~3 岁 4~7 岁 8~14 岁
各年龄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次/min)
呼吸(次) 45~40 40~30 30~25 25~20 20~18
脉搏(次) 140~120 130~110 120~100 100~80 90~70
5~6岁15分钟
7~10岁20分钟 10~12岁25分钟 12岁后约30分钟 11~12岁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 性提高,注意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 识记(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大脑 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 回忆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指以前感 知的事物在眼前再次出现时能认识;重现是 指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但可在脑中 重复出现。
一、感知发育
视觉的发育:新生儿视觉不敏锐,在15~ 20cm距离处最清晰,可短暂地注视和反射地跟随 近距离内缓慢移动的物体,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 物体,初步有头眼协调;3个月时头眼协调好,可 追寻活动的物体或人;4~5个月开始能认识母亲, 见到奶瓶表示喜悦;6个月时能转动身体协调视觉; 9个月时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岁半时 能区别各种形状;2岁时能区别垂直线与横线,目 光跟踪落地的物体;5岁时可区别各种颜色;6岁时 视力才达1.0。视力是在外界刺激不断作用下反复练 习才得以发展。
四、性格发育
性格是指人在对事、对人的态度和行为方 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英勇、刚强、 懦弱、粗暴等。
从人的个体性格发展过程来看,小儿性格 的形成、变化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 响下,经过不断的量变和质变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不同, 因而表现在对人、对事的兴趣、能力、适应 程度等方面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小儿性 格特征的形成和建立,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 育逐步完成的。
听觉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已相 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时听 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声有 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言的意义;9个月时 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自己 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听觉
发育完善。听觉的发育对小儿语言的发展有 重要影响。
头围过小多为小头畸形;过大则可能为 脑积水等引起。
五、胸围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 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一般在l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2岁后 胸围渐大于头围。
胸围异常也是疾病的反映,如胸围过小 可见于营养不良,胸廓畸形见于佝偻病、肺 气肿及心脏病等。
婴儿时期由于一切生理需要必须依赖于
成人的照顾,因而随之建立的是以相依情感 为突出表现的性格。2~3个月的小儿以笑、 停止啼哭、伸手、眼神或发出声音等表示见 到父母的愉快;3~4个月会对外界感到高兴 的事情表现出大笑;7~8个月会对不熟悉的 人表现出认生;9~12个月会对外界不同的 事情做出许多不同的面部表情反映;18个月 的小儿逐渐建立了自我控制能力,在成人附 近可以较长时间独自玩耍。
已基本发育成熟,对母乳香味已有反应,对 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反应也不同;3~4 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5个月时对食 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应合理添加各类 辅食,使之适应不同味道。
皮肤感觉:新生儿的触觉已很敏感,尤其
以嘴唇、手掌、脚掌、前额和眼睑等部位最 敏感;痛觉出生时已存在,疼痛可引起全身 或局部的反应;温度觉也很灵敏,尤其对冷 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 就啼哭。2~3岁时小儿能通过皮肤觉与手眼 协调一致的活动区分物体的大小、软硬和冷 热等。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
新生儿对饥饿、不舒适、寒冷等表现出不安、 哭脸及啼哭等消极情绪。2个月时积极情绪增多, 尤其是看到母亲时,表现非常高兴。6个月后能辨 认陌生人时,明显地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以及分离 时焦虑情绪。9~12个月时依恋情绪达到高峰。2岁 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和复杂,如喜、怒、 初步的爱、憎等,也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情感反 应,如:见人怕羞、怕黑、嫉妒、爱发脾气等。学 龄前期小儿已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如故意不哭等。
三、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维、意经过发 音、理解与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 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 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 “妈妈”、“爸爸”等; l岁时能说出简单的 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l岁半时能用语 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 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12岁 体重(kg)=8+2×年龄
正常情况下,同一年龄小儿体重具有个 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应超过±10%。如体 重增长过速,应注意有无疾病存在,如肥胖 症、巨人症等。如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 应考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内分泌 疾病等。
二、身长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 标之一。
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前半年每 月平均长2.5cm,后半年每月长1.5cm,第一 年平均增长25cm,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2 岁后身长每年增长7cm,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变蒸学说
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 律的一种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 经》。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 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婴幼儿处于人一生中 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其形体、神智都在较 快地不断地变化,蒸蒸日上,故称变蒸。
小儿变蒸有一定的规律性,《诸病源候
5~6个月的婴儿能再认母亲和其他亲近的人, 但不能重现,1岁以后才有重现。幼儿期再认的能 力进一步增强,幼儿末期,能再认相隔几十天或几 个月的事物。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 容少,对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物容易 记忆。小儿记忆的持久性与精确性随年龄而增长, 学龄前期小儿对感兴趣的、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 事物较易记忆,并保持持久。学龄期儿童由于分析 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任务的要求,有意注意能 力增强,记忆的内容拓宽,复杂性增加。
听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出生3~7天听觉 已相当良好;3个月时可转头向声源;4个月 时听到悦耳声音会有微笑;5个月时对母亲语 声有反应;8个月时能区别语声的意义;9个 月时能寻找来自不同方向的声源;1岁时听懂 自己的名字;2岁时听懂简单的吩咐;4岁时 听觉发育已完善。
嗅觉和味觉: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出生时
六、牙齿 小儿出生后4~10个月开始 出乳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6岁 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1恒磨牙,12岁 左右长出第2恒磨牙,18岁以后开始出现第3 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不出者。恒牙一 般于20~30岁时出齐,在28~32颗之间。
6~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 公式计算:牙齿数=月龄-4或6
呼吸︰脉搏 1︰3
1︰(3~4) 1︰(3~4)
1︰4 1︰4
八、血压 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1 岁以上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2/3。
神经心理发育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 言、性格、心理活动等方面,是反映小儿发 育正常与否的重要指征。神经心理发育除与 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所处环境及 受到的教育等密切相关。
身长(cm)=70+7×年龄
在衡量小儿身长时应考虑到遗传、种族、 营养、疾病等因素。身长低于正常30%以上 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三、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 闭时间在出生后2~4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 闭),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 出生时大小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 6个月时逐渐缩小,12~18个月时关闭。
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发育顺序是 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地进展 的。粗动作发育过程可归纳为:“二抬四翻六 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新生儿仅有反射性活动(如吮吸、吞咽等) 和不自主的活动;1个月小儿睡醒后常作伸欠 动作;3个月时扶坐或俯卧时能抬胸;4个月时 可用手撑起上半身;6个月时能独坐片刻;8个 月会爬;10个月可扶走;12个月能独走; 18 个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 36个月会骑三轮车。
囟门早闭见于小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 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 压增高者,是婴儿脑膜炎、脑炎的重要体征。 囟门凹陷常见于脱水及极度消瘦小儿。
四、头围 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 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 时约为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 约 增 长 至 50cm , 15 岁 时 接 近 成 人 , 约 为 54~58cm。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生 长” 一般表示形体的增长,主要反映为量的变 化;“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进步,主要反映为 质的变化。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形”与“神” 同步发展,因此,两者通常相提并论。
体格生长
一、体重
测量体重的意义:代表体格生长,尤其 是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临床给药、输液也 常依据体重计算。
知觉: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综合反映,与上述
各感觉能力的发育密切相关。小儿1岁末开始有 空间和时间知觉;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开 始有时间概念;5岁能辨自身的左右。
二、运动发育
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以脑的发育为前提的。 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最初的运动形式。 运动的发育既依赖于小儿视觉、知觉等的参 与,又反过来影响其社会心理等功能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是人们从事某 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属原始、简 单的感情,较短暂而外显。情感是人的需要 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属 较高级、复杂的情绪,持续时间长而不甚外 显。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是指获得和使用
知识。认知过程包括识别、解释、组织、储 存和运用信息,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有 关行为。想象是一种间接概括性的思维活动, 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大脑创造出以往未遇到 过的或将来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1~2岁时 想象处于萌芽状态,3岁后想象力发展,但内 容多不完整,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想象迅速 发展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