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容忍与自由四诛意思

容忍与自由四诛意思

容忍与自由四诛意思
“容忍”和“自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语
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容忍”。

容忍通常指的是对于他人的行为、观点或信仰的包容和接纳。

它意味着我们可以接受与自己观点
不同的观点,尊重他人的选择,不因为他人的差异而进行歧视或排斥。

容忍是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
冲突和分裂。

而“自由”则是指个体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可以行使自己的权
利和做出选择的状态。

这包括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个人自由等等。

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它赋予个人权利和责任,使其
能够追求幸福和个人发展。

如果将“容忍”和“自由”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一
个自由的社会中,人们应该相互容忍,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权利。


意味着即使我们可能不同意他人的观点或行为,但我们仍然应该尊
重他们的自由,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种相互容忍和尊重是维护社
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个体自由的保障。

总的来说,容忍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容忍是保障个体权利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相互容忍和尊重他人的选择,有助于建立一个包容和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个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保障。

因此,容忍与自由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第四诛的“假于鬼神时 日卜筮以疑众”和第一诛的 “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 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 的自由。
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 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 “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 科学家。
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 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胡适:“我到今 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 我不信有一个有意志 的神,我也不信灵魂 不朽的说法。但我的 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 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 同。我能够容忍一切 信仰有神的宗教,也 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 仰宗教的人。”
容忍与自由 胡适
胡适(1891.12.17— 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 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 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 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 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 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 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 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 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 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 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 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 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的提名。
韦莲司
背景简介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 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 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 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 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时 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正在美国开会,在答美联社、 合众社记者问时表示雷震案不应由军法审判。胡适回台湾后接 见记者,认为《自由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 “光荣的下场”,雷震办《自由中国》已成为言论自由的象征, “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是很不公 平的!”为表示气愤,胡适说此话时还用力拍了一下桌子。胡 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两者之间没有 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是针对查封行为的时 代背景的。

容忍与自由-文言文-翻译

容忍与自由-文言文-翻译

容忍与自由一、作家作品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青年时代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

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

二、写作背景《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五四”以来发展的各种思想。

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

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

在此种情况下,胡适写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

三、主旨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原文: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

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

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5.胡适《容忍与自由》

5.胡适《容忍与自由》
再次,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
“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礼记·王制》之“四杀
《礼记·王制》记古代四种必杀之罪云:“析 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 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 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 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 “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 “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
青年人长于积极进 取而欠缺冷静反思;
老年人思考时较能 客观周详。
其次,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 存在差异的。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 知识的局限造 “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 成认识的偏差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 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 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 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
胡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两 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是针对 查封行为的时代背景的。
三、 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 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 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 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 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 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 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第二部分(3-12):证实自己的第一个论点:没有容忍就没 有自由。 思考: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的胡适,为什 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 起容忍的精神了呢?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深刻的理解到,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跟多的容忍才能让我们得到心理的自由。我现在觉得生活中不要处处要争取一个是非的结果,跟人相处之间也是如此不能一味的要求别人或者这个社会要达到你的所期望的一样,我们试着容忍和接纳这个现实。而且我们也要相信自由才能带给我们社会进步。想想我们过去的起义活动正因为激进分子推进自由解放活动,才会有我们的社会进步。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政府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当局所鼓吹的“反攻大陆”的迷梦在大多数人心中已经破灭。而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
我细读此文,发觉胡适先生只把容忍归结为个人的修养或心态。这个意义上的容忍,大体上有两个特点。第一,“容”的对象,应当是容忍者不喜欢,不赞同,甚至从道德上感觉厌恶的人和事。比如少年胡适恶之欲其死的鬼神之论,加尔文务求斩草除根的异端邪说等等。至于包容对自己喜欢、或至少不厌恶不痛恨的东西,容易之极,算不得容忍。第二,“忍”的主体,应当是有能力压制甚至摧毁对立面的人或集团。无权无势者的忍受,逆来顺受而已。能力不足时的隐忍,等待时机而已。两者恐怕都算不得宽容。
想清楚这两点,不觉大失所望,因为胡适先生讲的容忍,岂止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直是可望而不可及。普天之人,在面临自己不喜欢,不赞同,特别道德上反感、厌恶乃至痛恨的人和事,又有能力打压时,试问谁会容得下来忍得住,不去打压“邪恶”以伸张“正义”呢?孔圣人谦谦君子,一朝权力在手,不是立马就杀了少正卯吗?那至高无上的上帝,还动不动就对那些只拜偶像不拜他的人们,降下天火大加挞伐呢!容忍或宽容,作为个人的修养,要求实在太高了,不仅咱们普通人难得有那道行,不仅人世间的至圣先师做不到,就连无所不能的上帝也做不到!

容忍与自由-文言文-翻译

容忍与自由-文言文-翻译

容忍与自由一、作家作品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青年时代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

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

二、写作背景《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五四”以来发展的各种思想。

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

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

在此种情况下,胡适写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

三、主旨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原文: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

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

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胡适《容忍与自由》

胡适《容忍与自由》

1、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一生以白话文的布道者自居,始终关注白话文的发展和命运,还特意编著了一部《白话文学史》。

记得1934年秋,胡适在北大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同学,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姓魏的同学,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

”那位同学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露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 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

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

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同学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十五分钟过后,胡适让同学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

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 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

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恰当地反映,所谓研究,就是细心琢磨问题的中心所在,恰如其分地选用字词,白话文较文言文是更可省字的。

经胡先生这一精辟阐述和热情的鼓励,那些对白话文不感兴趣的同学,连笔者在内都受到了启迪和教育。

2、胡适的三嫂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曹声,比胡适的年龄约小十岁。

1923年夏天,三十刚出头的胡适到杭州疗养,住在烟霞洞,而曹声当时正在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能享受自由的文言文翻译

能享受自由的文言文翻译

夫自由者,天地之正气,人心之所向也。

自古以来,贤哲之士,无不以求自由为志。

何为自由?自由者,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任情畅怀,乐在其中矣。

孟子曰:“得其所哉!”此言自由之极境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能自由。

自由者,非独身之自由,亦心之自由也。

身之自由,在于不受他人之束缚,心之自由,在于不受物欲之牵绊。

吾人置身于天地之间,如鱼得水,自由自在。

然而,世事纷扰,人心不古,自由之乐,竟成难得之珍。

欲求自由之乐,须先明其道。

夫自由之道,首在修身。

修身者,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也。

心正则意诚,意诚则事亲事君,无不敬;克己则复礼,复礼则身自正。

身正心正,方能自由。

其次,自由之道,在于治国。

治国者,以民为本,以法治国。

民者,国之根本,法治者,国之保障。

国以法治,民得自由;民得自由,国亦安宁。

再者,自由之道,在于求道。

求道者,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道者,万物之本,天地之理。

求道者,能明理辨物,自得自由。

然自由非易得,须历经磨难,方能领略其中之乐。

古之圣贤,如孔子、孟子,皆历经磨难,终成一代宗师。

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辛,终得自由之道;孟子游说诸侯,阐明仁义,亦得自由之乐。

今之人,欲求自由之乐,亦须如此。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能领略自由之真谛。

吾人当以修身为本,以治国为志,以求道为乐,方能享有自由之乐。

夫自由之乐,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快。

自由者,如登山之巅,虽路途崎岖,但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自由之乐,如饮美酒,虽入口辛辣,但回味无穷,乐在其中。

故君子之行,当以自由为志,以自由为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自由自在,任情畅怀,此乃人生之至乐也。

夫自由之乐,如春风拂面,如夏日微风,如秋月清辉,如冬雪皑皑。

四季更替,自由之乐常在。

吾人当把握时机,追求自由,享受自由之乐。

然自由非独乐己,亦乐他人。

吾人追求自由,亦当助人为乐。

使天下之人,皆得自由之乐,此乃吾人之责任也。

总之,自由之乐,人生之至宝。

吾人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追求自由,享受自由之乐。

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容忍与自由一、作家作品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青年时代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

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

二、写作背景《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五四”以来发展的各种思想。

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

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

在此种情况下,胡适写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

三、主旨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原文: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

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

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容忍与自由 文言文 翻译

容忍与自由一、作家作品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青年时代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

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

二、写作背景《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五四”以来发展的各种思想。

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

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

在此种情况下,胡适写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

三、主旨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原文: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

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

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论语·卫灵公》 自由: 即“由自”,凡事由自己做主。爱情、婚姻。
全文主要内容
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 说起, 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 以实行的心里根源。
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 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2.文史学者: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 和古籍整理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 重要成果。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 《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红楼梦》开创考据派)、《胡适文存》 等。
胡适是《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即所谓“甲戌本”)孤本的发现者和拥有 者。并且接下来发现了一系列珍贵的版本比 如《庚辰本》,为现代红学研究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
—胡适《尝试篇》
第一個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終身大事》,确立了現代話劇 的新形式。劇情裡女主角留下“孩兒的終身大事,孩兒該自己 決斷”的字條,與戀人離家出走。這是受亨利·易卜生《玩偶 之家》的影響 。
他的小說《一個問题》開啟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第一個 流派「問題小說」,「問題小說」的代表作家有葉聖陶、羅家 倫、楊振聲、冰心等。
作者简介
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安徽人。 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中央研究院” 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岁。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发了文学革 命。 倡导“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起了决定性作 用。 白话诗创作——《尝试集》
自由战士、启蒙思想家
1917年,當時胡適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 究生,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石破天驚,引起很大反響。 後來唐德剛先生在《胡適雜憶》中透露,胡適當時 寫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國主編的《留學生季報》用 的,只是抄了一份給陳獨秀主持的《新青年》。想 不到卻因此造成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第三讲容忍与自由

第三讲容忍与自由

“花朵”。
第二部分(3-12):论证自己的第一个观 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思考:以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著称 的胡适,为什么舍近求远,迂回曲折,放下自 由的直接张扬,间接地倡导起容忍的精神了呢?
(1) 年轻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激进。“我
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动了一点正
义的火气”,“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 度”,都说明年轻人长于积极进取而欠缺冷静 反思的特点。相对而言,老年人较为心平气和, 思考时较客观周详。
曹 诚 英 ( 曹 佩 声 )
课文解析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 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 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 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 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胡 适认为《自由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 “光荣的下场”,雷震办《自由中国》已成为言论自由的 象征,“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 这是很不公平的!”为表示气愤,胡适说此话时还用力拍 了一下桌子。 • 胡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虽 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 是针对查封行为的时代背景的。
胡适的现代诗歌
蝴蝶(中国第一首白话诗)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 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 “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容忍的文言文翻译

容忍的文言文翻译

夫天下之至理,莫大于容忍。

人之所以能立身于世,成器于时,亦莫不基于容忍。

然则,何为容忍?容忍者,心之宽宏,气之柔和,能容人之短,纳人之长,以和为贵,以忍为德者也。

古之君子,皆以容忍为修身之本。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此皆容忍之谓也。

孔子见南子,孔子不怍,非礼也;孟子对齐宣王,孟子不辞,非礼也。

是以君子之心,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此乃容忍之道。

容忍非易事,须有容人之量,方能成其大事。

古有郭子仪,为一时名将,宽以待人,能容人之过。

一日,其部下有人犯法,郭子仪不问罪状,但言:“吾知汝有罪,然吾容汝,汝宜改过自新。

”其部下感其宽容,从此奋发有为,终成大器。

此乃容忍之力,能使败者为胜,能使恶者为善。

今之人,多急躁,少容忍。

一见不合,便怒火中烧;一言不投,便恶语相向。

是以纷争不已,仇怨日深。

若人人能以容忍之心待人,则天下何患不治?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是以礼者,容忍之礼也。

容忍非独于人际之间,亦在于国家之间。

战国之时,诸侯并起,互相攻伐,天下大乱。

然有孟尝君,以容忍之心,结交诸侯,使之息兵止戈,共同谋和。

于是,战国之争渐息,天下渐趋安定。

此乃容忍之效,能使敌对者化敌为友,能使战争者止战言和。

然而,容忍非无原则之纵容,亦非无底线之忍让。

孔子曰:“小人之忍,忍于其所不忍;君子之忍,忍于其所必忍。

”君子之忍,非因软弱,而是以大局为重,以长远为计。

故君子之容忍,既能保全己身,又能成全他人。

夫容忍者,仁也;宽容者,礼也。

仁者爱人,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是以,人能容忍,方能立身;人能宽容,方能成事。

愿世人皆怀容忍之心,共襄盛世之业。

今夫世之纷扰,皆因容忍之失。

或因一时之气,或因一己之私,或因他人之过,皆不足以伤和气,不足以损道德。

故君子当以容忍为怀,以宽容为德,以仁爱为心,以礼义为行。

如此,则天下和谐,百姓安康,国家长治久安。

呜呼!容忍之德,重于泰山;宽容之心,广如宇宙。

过度自由的文言文翻译

过度自由的文言文翻译

夫自由者,天地之大德也。

人得自由,则心无束缚,行无阻碍,此乃自然之理也。

然而,过犹不及,自由亦然。

若夫过度自由,则其弊不可胜言。

昔者,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此言自由过度,必致纷扰。

盖自由之极,则人各为其所欲,而无所顾忌。

于是,是非之辨不明,善恶之别不严,风俗日下,道德沦丧。

夫过度自由,其害有三:一曰:害于国家。

国家者,众人之事也。

若人人皆行过度自由,则法度不行,秩序不立,国家将何以治?昔者,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并起,各自为政,国家分裂,民不聊生。

此乃过度自由之祸也。

二曰:害于社会。

社会者,人与人之间之关系也。

若人人皆行过度自由,则礼义不存,仁爱不显,社会将何以安?昔者,尧舜之时,民风淳朴,道德盛行。

此乃适度自由之福也。

三曰:害于个人。

个人者,自由之主体也。

若过度自由,则人无敬畏之心,心无规矩之度,必将导致道德沦丧,行径荒谬。

昔者,杨朱之徒,崇尚自由,终致道德沦丧,国家破败。

然则,如何避免过度自由之弊?夫自由之度,在乎适中。

适中者,既不失其自由之本,又无过其自由之极也。

故曰:“中庸之道,其至矣乎!”国家之治,当立法度,使民有所遵循。

法度者,自由之规矩也。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法度不立国家。

故国家之治,必先正法度。

社会之安,当崇礼义,使民有所敬畏。

礼义者,自由之界限也。

无界限则无自由,无敬畏则无礼义。

故社会之安,必先崇礼义。

个人之行,当守道德,使心有所归。

道德者,自由之根本也。

无根本则无自由,无归依则无道德。

故个人之行,必先守道德。

夫自由者,国之基,民之本,社会之纽,个人之魂。

然自由非无度,度之适中,乃自由之本。

若过度自由,则国将不国,民将不民,社会将不安,个人将不存。

故君子之行,必求其中,以免过度自由之弊。

呜呼!自由之度,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败。

吾辈当以此为鉴,警钟长鸣,以俟来者。

使自由之花,常开不败,国家社会,长治久安。

自由的语录文言文翻译

自由的语录文言文翻译

夫自由者,天地之至宝,人生之极乐也。

天地间,万物皆有其自由之性,人亦然。

然世之扰攘,往往失其自由,为名所困,为利所诱,为情所绊,为欲所惑。

故有志之士,当悟自由之真谛,以寻人生之真乐。

原文:1. 自由者,天地之至宝,人生之极乐也。

译文:自由者,天地之极珍贵之宝,人生之极致之乐也。

2. 天地间,万物皆有其自由之性,人亦然。

译文: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自由之本性,人亦如此。

3. 然世之扰攘,往往失其自由,为名所困,为利所诱,为情所绊,为欲所惑。

译文:然而世间纷扰,常常失去其自由,被名利所困扰,被利益所诱惑,被情感所牵绊,被欲望所迷惑。

4. 故有志之士,当悟自由之真谛,以寻人生之真乐。

译文:因此,有志之士,应当领悟自由之真谛,以寻求人生之真乐。

5.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

若不及时把握自由,岂不悲哉?译文:人生在世,犹如白马过隙,转瞬即逝。

若不及时把握自由,岂不令人悲哀?6. 自由非无束缚,然有度之束缚,乃自由之保障也。

译文: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然而有度之束缚,乃是自由之保障。

7. 自由如鹰击长空,畅游天地之间,无所拘束,方为真自由。

译文:自由如同雄鹰击长空,畅游于天地之间,无所拘束,方为真正的自由。

8. 自由非放任,放任则堕入邪道。

自由需有度,有度则不失正道。

译文:自由并非放任,放任则堕入邪道。

自由需有度,有度则不失正道。

9. 自由如山间清风,拂面而来,无拘无束,心旷神怡。

译文:自由如同山间清风,拂面而来,无拘无束,心旷神怡。

10. 自由非独身之乐,亦非独利之乐。

自由乃人生之乐,与他人共享之乐。

译文:自由非独身之乐,亦非独利之乐。

自由乃人生之乐,与他人共享之乐。

11. 自由如花开花落,顺其自然,无需强求。

译文:自由如同花开花落,顺其自然,无需强求。

12. 自由非易得,然有志者,终将得之。

译文:自由非易得,然而有志者,终将得之。

13. 自由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不息不止。

译文:自由如同江河之水,源远流长,不息不止。

容忍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容忍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容忍,心之度也。

夫人心广大,能容万物,故能成大器。

是以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是以君子之道,莫大乎容。

容者,包容也,宽以待人,和以处世,故能得人心,成大事。

注释:容忍,心之度也。

——容忍,是指内心的度量,即心胸的宽广程度。

夫人心广大,能容万物,故能成大器。

——人心若广大,能够容纳万物,因此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是以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因此古人有云:“大海能够容纳百川,正是因为它的广大无边。

”是以君子之道,莫大乎容。

——因此君子的道德修养,没有比宽容更为重要的。

容者,包容也,宽以待人,和以处世。

——宽容就是包容,对待他人宽容,对待世事平和。

故能得人心,成大事。

——因此能够赢得人心,成就大事。

夫容,非一日之功,须积德累善,方能至。

——宽容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积累美德,方能达到。

是以君子以宽容为怀,以忍让为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君子以宽容为怀,以忍让为志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忍,心之忍也,非忍人之心,而忍己之心也。

——忍,是内心的忍耐,不是忍耐他人,而是忍耐自己。

忍己之心,非忍一时之气,而忍长久之辱也。

——忍耐自己的心,不是忍耐一时的怒气,而是忍耐长久的侮辱。

忍长久之辱,非忍一时之苦,而忍长久之痛也。

——忍耐长久的侮辱,不是忍耐一时的苦难,而是忍耐长久的痛苦。

故忍,非易事也,须有恒心,方能忍辱负重,成大业。

——因此忍耐并非易事,必须有恒心,才能忍受侮辱,承担重任,成就大业。

忍辱负重,方能成圣贤。

——只有忍受侮辱,承担重任,才能成为圣贤。

注释完,原文翻译如下:容忍,是指内心的度量。

人心若广大,能够容纳万物,因此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

因此古人说:“大海能够容纳百川,正是因为它的广大无边。

”因此君子的道德修养,没有比宽容更为重要的。

宽容就是包容,对待他人宽容,对待世事平和,因此能够赢得人心,成就大事。

宽容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积累美德,方能达到。

因此君子以宽容为怀,以忍让为志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容忍文言文翻译

容忍文言文翻译

自古圣贤,皆知容忍之道。

容忍者,心胸宽广,包容万物,无怨无悔,和光同尘。

孔子曰:“君子之道,淡以明,寂以久。

”此乃容忍之极致也。

然容忍非易事,须有胸怀,须有智慧,须有毅力。

是以,今人欲明容忍之理,必先翻译古文,以探其精髓。

《论语》载:“子贡问曰:‘君子之道,何先?’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句翻译为:“子贡问道:‘君子之道,应当先学什么?’孔子回答说:‘应当先学宽容啊!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此句言君子之道,首在宽容,宽容即容忍。

《左传》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此句翻译为:“仁爱的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让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

能够从近处取例来类比,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

”此句说明仁者必能容忍,因为仁者懂得,自己的成功与他人的成功是相互依存的。

《庄子·逍遥游》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此句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此句告诫我们,要容忍自己的无知,不要过分追求知识,以免陷入无尽的痛苦。

《孟子·离娄上》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之几,而犹不能无失。

”此句翻译为:“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之处很少,虽然如此,但还是会有失误。

”此句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容忍他人的过失,也是容忍自己。

《韩非子·五蠹》载:“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必败。

”此句翻译为:“所以君子必须谨慎自己的行为。

小人闲居时一定会失败。

”此句告诉我们,要容忍他人的缺点,也要容忍自己的缺点。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大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必败。

”此句翻译为:“伟大的人物,必须谨慎自己的行为。

小人闲居时一定会失败。

”此句与《韩非子》中的观点相同,强调君子要容忍自己,也要容忍他人。

总之,容忍之道,古已有之。

翻译古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容忍的内涵。

关于自由的文言文

关于自由的文言文

关于自由的文言文1. 自由翻译为文言文是什么【问题】『自由』翻译为文言文是什么---------------------------------------------------【回答】『自由』文言文可用“自由”、“自主”来表达。

【解释】“自由”主要有两个含义。

▲一是从心所欲,即英文『freedom』。

▲二是不受旁人约束,即英文『liberty』。

(前者是不受任何约束;后者是不受别人约束)▲freedom在文言文中就是用“自由”表达,liberty文言里有时用“自由”,也有时用“自主”。

【举例】▲《玉台新咏·古诗》:“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freedom)▲《后汉纪·灵帝纪中》:“权宦羣居…上不自由,政出左右。

”(liberty)▲《聊斋志异·西湖主》:“实怜君才,但不自主。

”(liberty)2. 古文中有关“自由”“平等”的名言1.自由只有通过友爱才得以保全。

——雨果2.自由只会倒在她自己的剑下。

——罗·安·约翰逊3.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金斯伯格4.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英格索尔5.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暴君的血作养料。

——杰弗逊6.大殿的角石,并不高于那最低的基石。

——纪伯伦7.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理查德·斯蒂尔8.高调慈善和低调慈善的爱心是平等的。

——陈光标9.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但却没有任何力量使它变为现实。

——巴尔扎克10.平等者最能与平等者相投。

——西塞罗3. 古文中有关“自由”“平等”的名言1.自由只有通过友爱才得以保全。

——雨果2.自由只会倒在她自己的剑下。

——罗·安·约翰逊3.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金斯伯格4.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忍与自由一、作家作品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青年时代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宣扬民主、科学,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胡适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古典小说和古籍整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都有重要成果。

著作有《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等。

二、写作背景《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国民党退至台湾已经数年,台湾当局对外试图给各国一个岛内是“安定中求进步”的自由乐土的印象;对内则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五四”以来发展的各种思想。

1958年12月,蒋介石第三次连任“总统”,《自由中国》发表题为《欣幸中的疑虑》的文章,暗责蒋介石之任“总统”属于“违宪”,这直接触怒了蒋介石。

1959年3月3日,台北地方法院借口传讯了雷震。

在此种情况下,胡适写了《容忍与自由》,初题为《政治家的风度》,后改做《自由与容忍》,最后改定为《容忍与自由》。

由此可见《容忍与自由》是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胡适对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一次上谏,但更重要的是他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对同志们发出了一种规劝,指明一条“温和”的道路。

三、主旨本文选自《胡适作品集》,最主要阐述: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原文: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

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

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

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

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

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掌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解释:《王制》曾经说过假借鬼神的名义借以卜算举动妖言惑众的人要把他杀掉,我就奇怪了,数千来之所以掌权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补救时艰、阐明事理的人,虽然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却糊里糊涂的不注意,让那些提倡有神论的人在我国得以盛行,于是让我神州民族变成了一个黑暗的世界。

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那时已经是一个无鬼论者,所以发出那样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1923)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

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异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解释:凡是断章取义曲解法律,擅自改变事物的既定名称而另搞一套,“用邪道扰乱政令的人,杀掉。

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怪诞之技、奇异之器而蛊惑民心的人,杀掉。

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掉。

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

上述的四种被杀者,不再接受他们的申诉。

原文: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体制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

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诛”之中的第四诛:“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我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第四诛的“假于鬼神……以疑众”和第一诛的“执左道以乱政”的两条罪名都可以用来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

我当时也完全没有注意到郑玄注里用了公输般作“奇技异器”的例子,更没有注意到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故第二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

故第三诛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我在五十年前引用了《王制》第四诛,要“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时候我当然没有梦想到十年之后我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引用《王制》的第三诛,要“杀”我和我的朋友,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容忍的度量了。

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而用石头掷我,把我关在监狱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

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觉得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诚心的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因为我年纪越大,我越觉得容忍的重要意义。

若社会没有这点容忍的气度,我决不能享受四十多年的大胆怀疑的自由,公开主张无神论的自由了。

第二部分: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提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

一个宗教团体总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端,邪教。

一个政治团体总相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必定是错的,必定是敌人。

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

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

试看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和约翰·高尔文(John Calvin)等人起来革新宗教,本来是因为他们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

但是新教在中欧、北欧胜利之后,新教的领袖们又都渐渐走上了不容忍的路上去,也不容许别人起来批评他们的新教条了。

高尔文在日内瓦掌握了宗教大权,居然会把一个敢独立思想、敢批评高尔文的教条的学者塞维图斯(Servetus)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把他用铁链锁在木桩上,堆起柴来,慢慢的活烧死。

这是1553年10月23日的事。

这个殉道者塞维图斯的惨史,最值得人们的追念和反省。

宗教革新运动原来的目标是要争取“基督教的人的自由”和“良心的自由”。

何以高尔文和他的信徒们居然会把一位独立思想的新教徒用慢慢的火烧死呢?何以高尔文的门徒(后来继任高尔文为日内瓦的宗教独裁者)柏时(Beze)竟会宣言“良心的自由是魔鬼的教条”呢?基本的原因还是那一点深信我自己是“不会错的”的心理。

像高尔文那样虔诚的宗教改革家,他自己深信他的良心确是代表上帝的命令,他的口和他的笔确是代表上帝的意志,那么他的意见还会错吗?他还有错误的可能吗?在塞维图斯被烧死之后,高尔文曾受到不少人的批评。

1554年,高尔文发表一篇文字为他自己辩护,他毫不迟疑地说:“严厉惩治邪说者的权威是无可疑的,因为这就是上帝自己的说话。

……这工作是为上帝的光荣的战斗。

”上帝自己的说话,还会错吗?为上帝的光荣作战,还会错吗?这一点“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

深信我自己的信念没有错误的可能(infallible),我的意见就是“正义”,反对我的人当然都是“邪说”了。

我的意见代表上帝的意旨,反对我的人的意见当然都是“魔鬼的教条”了。

这是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

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第三部分: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错误的。

在政治思想上,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上,我们同样的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而容忍总是很稀有的。

我试举一个死了的老朋友的故事作例子。

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始提倡白话文学的运动,我曾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我说: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

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

讨论既熟,是非自明。

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

现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陈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我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五、学习要点与难点1.历史上不容异己的例子从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三方面来讲,举例子最多的是宗教迫害。

(1)思想自由。

胡适本人十七岁时发表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要求实行《礼记·王制》上的一句话:“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十年之后,当胡适一班人离经叛道反传统时,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引用《王制》中的话,要“杀”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2)宗教自由。

西方宗教改革后,原先向罗马教庭争自由要宽容的新教徒,又反过来摧残异己。

1553年10月23曰,曰内瓦执掌宗教大权的高尔文,竟把敢于批评他的学者塞维图斯定了“异端邪说”的罪名,捆在柴堆上用火慢慢烧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