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

(发表于《农业考古》2012年第3期)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朴兵

唐宋时期,北方中原地区的饮酒之风一直很盛。唐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豪迈雄健、自信飘逸,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纵酒放达在唐朝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不仅大诗人、大文学家是这样,许多一般文人也莫不如此”([1])。宋代虽然始终受外患威胁,但经济繁荣,市场活跃,人们普遍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还有什么比饮酒能让宋人更容易逃避现实的忧患呢?因此,唐宋时期人们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亲朋聚会等许多场合都要设宴饮酒。唐宋宴饮讲究主宾酬酢和巡酒节次,注重娱乐方式和劝饮,为增添酒宴的热闹气氛,人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佐饮活动,其中传杯唱觥,投骰行令,起舞抛球,游戏毕至,由此形成了熏染一代的饮酒习俗。本文拟就唐宋宴饮习俗的异同进行比较考察,以此来审视中国酒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变迁。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宴饮礼仪的传承

(一)入席礼节

唐宋时期,宴饮的入席礼节逐渐变得较为宽松。唐初时,人们尚比较重视席上位次,《新唐书·尉迟敬德传》载:“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中唐以后,传统的座次观念被打破,人们已不再那么讲究入席的位置了,只是在入席之际,宾主还会相互谦让,以先坐为尊敬。唐代通俗诗人王梵志云:“尊人立莫坐”,即是说首席的尊者没有入座前,其他的人是不能先坐下的([2])。张鷟《游仙窟》曾描述他与十娘等人宴饮:“杯盏交横,列坐南窗之下,各自相让,俱不肯先坐。仆曰:…十娘主人,下官是客,请主人先坐。‟”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可以平等入座,《旧唐书·穆宗纪》云:“国家自天宝已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

(二)按巡饮酒

唐宋时期,酒宴开始后,人们有按巡饮酒的习俗。按巡饮酒是分轮由尊长到卑幼一个一个地饮,一人饮尽,再饮一人,这种饮酒习俗与现代人饮酒时大家共同举杯很不相同。酒宴之上,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酒宴往往要饮酒数巡。唐代饮酒巡数较少,一般为三巡,如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云:“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3])《旧唐书·李景伯传》载:“中宗尝宴侍臣及朝集使,酒酣,令各为《回波辞》。众皆为谄佞之辞,及自要荣位。次至景伯,曰:…回波尔时酒巵,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可见,唐代的宫廷酒宴,巡酒也较少。过了三巡,就有大臣箴规了。宋代时,人们多称“巡”为“行”,与唐代相比,宋代酒宴饮酒的行数一般较多。北宋中期以前,人们饮酒多在五行左右,如司马光称:“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或五行,多不过七行。”([4])又如石曼卿在一邻居家饮酒,“酒五行,群妓皆退,主人者亦翩然而入”([5])。北宋中期以后,饮酒行数增多,民间酒宴一般要饮酒十行,如倪思《经鉏堂杂志·筵宴三感》称:“今夫筵宴,以酒十行为率”([6])。宋代的宫廷酒宴饮酒多为九行,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9《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周密《梦粱录》卷3《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周密《武林旧事》卷1《圣节》、卷8《皇后归谒家庙》等所记的宫廷酒宴饮酒都为九行。南宋时,宋高宗幸清河郡王张俊府第,酒宴上行酒达到十五行([7])。

巡(行)酒所到,每个人都必须饮尽自己杯中之酒,否则主人会以各种形式进行促饮,张鷟《游仙窟》中有这样的记述:“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五嫂曰:…何为不尽?‟下官答曰:…性饮不多,恐为颠沛。‟……十娘曰:…遣绿竹取琵琶弹,儿与少府公送酒。‟”这是以奏乐促饮。

两次巡酒之间,往往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之所以如此,宋人倪思认为:“若一杯才毕,一杯继进,须臾之间,宴告终矣。宾主皆无意味。人情不得款曲。”([8])其实,行酒之间进行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延长饮酒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为了侑酒助兴。唐代时,巡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的类型较少,多为歌舞。宋代时,宫廷饮宴行酒间的娱乐活动也多为歌舞表演。但在民间饮宴上,行酒之间的娱乐活动类型多样,丰富多彩,除歌舞之外,“或奕棋、或纵步,或款语”([9])。有人甚至以书法助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载:一次米芾与苏轼两人饮酒,

“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三)敬酒蘸甲

唐宋时期,巡酒完毕并不意味着饮宴就要结束了。恰恰相反,此时人们酒兴未尽,饮宴尚未进入高潮。巡酒完毕后,进入“自由”饮酒阶段。这时,人们或互相献酬敬酒,或赋诗填词、歌舞助兴,或行酒令助饮。各种佐觞活动逐渐把饮宴推向高潮,以使人们尽兴而归。

巡酒结束后,主宾之间或宾客之间都可以自由敬酒。如果某一座客向邻座或他人敬酒,要手捧杯盏,略微前伸,这就表示了敬酒的愿望,俗称此为“举杯相属”。被敬酒的人一般要予以接受。唐代人敬酒时,还有流行“蘸甲”,即敬酒时,用手指伸入杯中略蘸一下,弹出酒滴,以示敬意。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作法极不卫生,然而当时却大为风行。唐诗中不乏有描写“蘸甲”习俗的,如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云:“频眉厌老终难去,蘸甲须欢便到来。”([10])张孜《雪诗》云:“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11])韦庄《中酒》云:“南邻酒熟爱相招,蘸甲倾来绿满瓢。”([12])等等。宋代时,蘸甲习俗仍很普遍,如陈履常《洞庭春色》云:“定须笑美人,蘸甲不濡口。”([13])徐铉《梦游》之二云:“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14])高登《思归》云:“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15])

(四)劝人饮酒

酒宴上,主人为了显示好客之道,让客人喝足酒,往往会采取多种方式劝酒。唐代时,劝客人喝酒又称为送酒,唐人常以歌舞送酒([16])。宋代时,劝酒之风仍盛行不衰,甚至帝王也不例外,王巩《闻见近录》载:“一日宴射后苑,上酌巨觥以劝太宗,太宗固辞,上复劝之,太宗乃顾庭下,曰:…金城夫人亲折此花来,乃饮。‟上遂命之。”彭大翼《山堂肆考》载:“宋徽宗时蔡攸赐饮禁中,上频以巨觥劝之,攸恳辞不任杯酌,将至颠踣。上曰:…就令灌死,亦不至失一司马光也。‟”([17])宋代不少诗人写有劝酒诗词佳句,如欧阳修《奉答原甫九月八日见过会饮之作》云:“我歌君当和,我酌君勿辞”([18]),黄庭坚《西江月劝酒》云:“杯行到手莫留残,不到月斜人散”等([19])。对于不胜酒力者,饮酒是一种负担。面对劝酒,有人强饮之,有人拒绝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0载:“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公为使,时号清严。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公举酒相劝,某素不喜酒,亦强饮,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