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要儿童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需要儿童成因分析
中国孤独症网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1-04-09我要评论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社会高度文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给人类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在宽容地彼此接受趋向地球村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个体的个性化发展:特殊需要。严格意义上讲,每个儿童都和别人不一样,都具有其特殊性。但如果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就被界定为"特殊需要儿童"。据统计,特殊需要儿童群体占儿童总数的20-40%左右,预防其产生的根本对策在于发现其成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作用方面
家族中有人曾患某种神经症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学习障碍(尤其是阅读障碍)、各种残疾及过敏中毒史的,则其他成员发生此类疾病的危险性较高。这里除了基因影响外,心理因素影响也不可忽视,即增加患病的易发性或影响心身健康的脆弱性。
2.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脑损伤
原因一般包括: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时间过长、分娩过于仓促、胎盘脱离过早、难产、吸盘助产等;母亲有酗酒、吸烟、受X射线辐射、服用不合适的药物、患糖尿病、患甲状腺机能减退等问题;年龄大"老"妈妈和年龄小的"娃娃妈妈"都会导致胎盘生长不良、胎儿缺氧、胎儿感染等;宝宝出生后,发高烧、严重脱水、脑炎、脑膜炎等。婴幼儿期头部的摔伤是最不为家长注意但又恰恰至关重要的脑损伤因素。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会影响大脑的机能,即可能影响人的行为的敏感度、反应方式或抑制作用,造成被动、退缩活动过度、情绪暴躁等
现象。。
3.生化失调
1)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从研究尿、血液或脑脊髓液中神经介质代谢物数量的减少、研究药物对大脑认知的影响、研究药物对个体注意、学习与行为的影响等中人们发现了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问题。儿童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会导致多动症、注意缺陷、学业不良等。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是一种人体不能合成、既不参与组织构成又不供给能量、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小分子有机物,是保持机体活力的重要条件。一旦机体维生素供应不足或需求增加,将导致新陈代谢的障碍、心血供应系统及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等,影响人体正常生理
机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
饮食结构影响着儿童的大脑工作能力:平衡的饮食可以使儿童大脑保持清醒状态,不至于过度兴奋或萎靡不振,如果儿童饮食结构中蛋白质的含量偏高的话,会导致儿童处于过分兴奋状态之中,引起多动--影响学习;相反如果儿童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偏高的话,会导致儿童极易疲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之中,造成精神萎靡--同样也影响学习。
3)内分泌腺功能失调某些激素失调会引起儿童早期大脑损伤或身体状态的改变,并由此干扰学习。最典型的例子是甲状腺功能失调。甲状腺过少则造成精神低落、过于平静,使得学习没有动机、缺乏激励,如果儿童在出生时甲状腺缺乏,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以致影响智力的发展、语言的接受与表达以及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而甲状腺机能亢进则对儿童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等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低血糖脑的代谢要依赖于一定量的葡萄糖供给,如果我们吃得过少,使体内的血糖
量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大脑就不能保持正常的活跃水平,导致学业不良、多动症等。
低血糖会危及儿童大脑的发展、尤其是出生后的头两年内。低血糖情况发生得越早,越频繁,大脑受损伤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不及时解决,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损害,常常导致智力落后、动作发展迟滞,以及大脑重量减少等。其易发人群包括双生子、低重新生儿、母亲患有肾功能失调、母亲在妊娠期间患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等。
5.其他因素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中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汽油燃烧时,其中的铅会被排放入空气中,易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塑料玩具、餐具,带油漆的家具等,都会使儿童体内铅蓄量过大。
另外,各种食品添加剂如调味剂、人工色素、防腐剂、膨化剂、香精、咖啡因等对儿童的中枢神经活动也会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有更多的机会食用饮料、糖果、冰激凌、香肠、罐头食品、休闲食品。
儿童饮食失调也会影响其中枢神经的正常发育:高蛋白、高脂肪、糖的摄入量过多;维
生素缺乏;水扬酸摄入量过多等。
各种生物化学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也极为不利。如:滥用涂改液、滥用荧光灯、新型高层
建筑中的射线污染、电磁微波"烟雾"作用等。
6.先天或后天生理的残疾因妊娠中毒与过敏、出生缺陷、剖腹产综合症、难产缺氧、各种身体损伤、代谢障碍、疾病感染、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各种先天或后天残疾,一方面可能影响或限制个体的正常活动或交往机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残疾而感受较多的挫折,造成
心理和行为的偏离。
二、父母及家庭因素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强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家庭的夫妻关系陷入困境,而其中直接的受害人之一就是孩子。孩子整日看到父母的谩骂和争吵,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父母不和,视儿童为出气筒进行辱骂或殴打,亲子关系不正常,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或者得到的是畸形的爱,其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
2.过度保护过度保护的孩子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襁褓延长",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
3.家庭结构简单化随着新一轮人口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另筑巢穴组成"核心家庭",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化,家庭中参与儿童教育的人数减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孩子易孤独。
4.家庭生活电视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父母都很繁忙,父母自己带的孩子的越来越少、父母陪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视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伙伴。孩子看电视无须交流,这样会带来一些言语问题、交往问题;电视内容的不可控性,会使孩子通过模仿出现诸
多问题等。
5.父母教育导向问题独生子女对父母而言所下的赌注太大,市民社会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现象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过早教育、过度教育、过度管教等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自然特点的做法会形成儿童焦虑症、多动症、反抗与冷漠、早熟等
现象。
6.父母角色问题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而父母角色不良、性格内向、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社交能力差、亲子间不能正常交流感情等会导致儿童行为越轨,如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过严或者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
7.抚养与家庭教育不当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宽容会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反之,父母对孩子过分严格、虐待、粗暴,容易使子女形成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攻击和冲动行为。
家庭成员道德水平对孩子影响重大:调查某工读学校女生,其中30%的家庭成员中被判过刑,25%有坏作风;父母有性犯罪,子女行为越轨率为44%和62%;60%的少年犯
来自破裂家庭。
三、教育因素人才竞争的低龄化趋势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心下移。